大学学费减免,反而可能伤害穷学生?
大学学费减免,反而可能伤害穷学生?
一些国家高昂的大学学费经常被认为是导致教育不平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免除大学学费纳入政策考虑。支持者认为,减免大学学费可以让更多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学生通过奖学金等形式获得学费减免,家庭收入将不再成为大学入学的门槛。反对意见则多集中于学费减免带来的财政负担,或者教学成本提高等问题。
然而,除了财政方面的因素之外,学费减免政策还有另一个更为隐蔽的副作用:在高校总体招生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或者免除大学学费,将导致学生在大学报考环节中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更有可能在竞争中落后,反而无法从学费减免中获益。
MIT 的研究者Alonso Bucarey利用智利的大学录取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在现有条件下,大学免费将带来十分显著的“挤出效应”,导致低收入群体的学生更不容易上大学。研究认为,学费减免政策需要与渐进式奖学金、增加招生规模等措施的配合实施,才能真正增加出身底层收入群体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智利的大学录取与奖学金系统
在智利,绝大多数高质量的大学的招生都通过一个中央录取系统进行。与中国考生填报志愿的方式类似,智利学生也需要在系统上填报多个大学和专业的组合,依照个人意愿排序。录取系统则根据测试成绩、语言成绩、GPA等数据对学生进行综合排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算法匹配学生和学校。
除了报考大学之外,学生还可以在网上申请政府提供的奖学金。是否能拿到奖学金资格,取决于成绩和家庭背景两方面的因素。只有在标准测试中的成绩高于一定标准,并且家庭收入在全国的百分比低于一定水平的学生,才有申请奖学金的资格。
获得资格只是申请奖学金的第一步。最终能否成功拿到奖学金,还需要看录取的大学。在智利,仅有部分有资格的高校的学生才能获得政府奖学金。如果报考的学校不在资格高校名单里,即便本人条件符合,也不能获得奖学金。
如图 1 所示,从 2011 年至 2015 年,大学奖学金的授予范围不断扩大。在图中,横轴是学生家庭的收入排位,纵轴是学生的成绩排名。在这四年间,奖学金的成绩要求从70%降低至50%,家庭收入的覆盖范围则从后 40% 增加至 70%。
可见,针对大学教育的学费减免已经让越来越多地学生获得了申请奖学金的资格 。此届智利政府更是做出了在 2020 年之前让公立大学全部免费的承诺。
然而,即便这一承诺真的能够实现,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能否从这一政策中获益?研究发现,答案并不一定。
实际学费影响入学决定
利用智利的高校录取数据,研究者首先检验了实际学费的高低是否会影响学生的高等教育选择。
所谓 “实际学费”,是学校收取的学费减去学生个人能获得的奖学金之后,最终需要缴纳的净值。
研究者使用一种叫做“非参数断点回归”的方法,来识别实际学费和大学选择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在一个连续的分布的指标中,寻找能够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断点”,从而进行有效的因果识别。断点左右的观测对象在指标上相近,然而只有断点一侧的对象群体经历了某一“事件”(treatment)。因此,如果断点左右的群体在另一方面的表现有明显的差别,就可以认为该事件是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
例如,高考成绩一两分的差别,往往决定了是考生是被自己心仪的学校录取还是不幸落榜。 然而,高考分数相差一两分的学生,在能力上其实并没有实质的差别。在这个例子中,指标是学生的高考成绩,“断点”就是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决定了学生是否能被录取。只有分数分布在断点以上的学生,才能经历上大学这一“事件”。
与此类似,在智利的奖学金体系中,“断点” 是决定学生是否有资格申请政府奖学金的分数线。那些 “压线” 拿到奖学金申请资格的学生,和以一分之差与奖学金申请资格失之交臂的学生,在实力上可以被认为并无太大差别。然而,获得了奖学金资格的学生,如果进一步申请进入有资格发奖学金的学校,就可以享受到奖学金带来的实际学费降低。与之相比,没有获得奖学金资格的学生,即便成绩与压线进入的学生差异不大,也需要付原价入学。
因此,如果这些成绩在分数线上下的学生,在报考有资格提供奖学金的学校的概率上体现出显著差别,就可以说明大学学费对报考决策的影响的确存在,即大学学费有一定的“价格效应”。研究者通过断点回归发现,这种效应十分明显。如图 2 所示,在上图中,横轴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纵轴是该生获得奖学金的概率。可以看出,成绩没有达到分数线的学生,因为没有资格申请,因此获得奖学金的概率为零。成绩达到分数线的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概率等同于报考有资格提供奖学金的学校并且被录取的概率。
图中,横轴仍然是考试成绩,纵轴则是报考并且录取了有资格提供奖学金的学校的概率。可以看出,在奖学金资格分数线左右,报考录取的概率存在明显的间断,说明实际学费高低的确会左右学生的报考意愿。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显示,成绩过了奖学金申请分数线的学生,报考有资格提供奖学金的学校的概率会提高9.5%。
一个有趣的结果是,奖学金带来的价格效应,在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而不是最低收入群体。在中等收入群体中,“压线” 通过奖学金审核的学生,报考有资格给奖的大学的概率提高了 10.9%。这一数字对于来自最低收入群体的学生只有 7.7%。研究者认为,原因可能在于低收入群体的学生原本就更倾向报考一些时间短、学费低的职业技术类学校。因此即便通过了奖学金资格审核,也很难转而报考有资格给奖学金的高等院校。
大学免费的 “挤出效应”
既然实际学费的高低的确会影响学生的入学决定,那么政府尽可能地减免学费,难道不会更有利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上大学吗?
实际上,减免学费的政策效果可能并没有设想中的那么简单。价格变化引起需求变化这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在大学录取这一问题上同样适用:如果原本比较贵的学校的实际学费降低了,那么报考人数相应地也会增多。
更重要的是,大学录取这个“市场”,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首先,作为市场上的“供给”方,大学能够录取的学生数量是相对固定的。在没有扩招可能性的情况下,报考人数增多只会导致录取率降低。其次,绝大多数大学的录取都是选拔性的。报考的学生并非随机被选择,而是按照成绩等因素排位,排名高的人更有可能被录取。
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减免大学学费除了直接降低录取者的实际学费之外,还会产生一重间接效应,即 “挤出效应” (crowding-out effect):一些原本能被录取的学生,在低学费引发的激烈的竞争中落选,反而无法进入理想的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现有奖学金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行更大规模的学费全免政策,竞争无疑会更加激烈。
为了研究大学学费全免带来的可能结果,研究者建立了一个匹配模型,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家庭背景、学校选择与对学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因素,来分析学费变动对于学校录取的影响,并且利用实际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利用这个模型,研究者进行了一项政策实验:如果智利在现有的奖学金基础上更进一步,让大学学费对所有人全免,结果会怎样?
模型的预测显示,如果保持现有的录取分数线与招生规模不变,学费全免会导致报考人数严重过剩。现有的招生规模必须增加至少37%,才能在不改变招生标准的情况下,吸纳所有报考学生。而如果不改变招生规模,转而通过提高录取标准的方法进行选拔,“受伤” 最大的将会是来自最贫困的家庭(收入排在全国最穷20%)的学生,这一群体的录取比例降低了 10% 左右。其他中低收入群体的学生也会收到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原本可以进比较好的高校的学生。
考虑到能否上大学以及上什么样的大学对毕业后收入有显著影响,研究者利用现有的毕业生收入数据,进一步估计了学费全免政策对学生们未来收入的影响。如图 3 所示,与政策实施者的初衷相反,学费全免实际上会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未来收入,获益最大的反而是来自收入较高的家庭的学生。
如何抵消学费减免带来的负效应?
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指出,想要让学费减免真正帮助到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还需一定的配套政策。方法之一就是扩招。如果要保持现有的低收入学生的入学率不变,那么在减免学费的同时,大学的招生规模应该扩张至少 10%。如果想要保障在现有体系下有学可上的低收入学生不会因为免费政策而被“挤出”校园,招生规模应该增加 20% 以上。然而,并不是所有学校愿意并且能够做到大幅度增加招生规模。
即便现有的招生规模保持不变,政府也可以通过制定与家庭收入挂钩的奖学金(means-tested scholarship),来实行渐进式的学费减免。例如,政府可以向来自收入排在全国后百分之二十的收入群体的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奖学金额度逐渐减少。对于来自全国前百分之二十收入群体的学生,提供的奖学金数量是全额的 40%。这样阶梯式的奖学金计划,可以保障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入学率不会因为学费免除而收到影响。
可见,针对大学学费补贴相关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才能真正为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便利。大学免费的目标虽然理想 ,然而如果“一刀切”地实行,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最终的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参考文献
- Alonso Bucarey. Who Pays for Free College? Crowding Out on Campus. https://economics.mit.edu/files/14234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