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给市民“派糖”,为何港人仍不高兴?|越界华文答问
香港政府给市民“派糖”,为何港人仍不高兴?|越界华文答问
曹尚一 / 作者
编者按:「越界华文答问」是香港文化及媒体教育基金(https://www.cmef.org.hk/)的一个新项目,旨在让不同华文地区的朋友互相发问,以达至澄清事实、消除成见及互相了解的作用。该栏目授权政见平台刊登部分文章,并收集大陆朋友对港台等其他华文地区希望提出的问题。
每年年初,香港政府公布财政预算案。过去多年,财政储备过万亿港元,屡创新高。今年,政府投放500亿元到创新科技范畴,医疗卫生的公共开支也由本年度的628亿元增加到下年度的712亿元。不过,港人最关心的,是政府会否直接给市民派钱。政府最初拒绝,只增加各项资助金额及宽免本年度税金和来年度差饷(媒体俗称「派糖」)。政党和民众不满意,穷追猛打,迫使政府在发表预算案23天后修订方案,大部份港人能享有4000元津贴。
修订方案,民间稍稍消气,但批评未止。一来是因为金额还比2011年的6000元少,津贴计算较复杂,而且市民要先申请,行政费预料高昂,政府处理民怨,不够干净利落。
那边厢,内地媒体大多报导香港政府推出多项惠民措施(派糖),有网民说:难以理解港人为何仍然批评政府,笑称香港政府比中国大陆各级政府(如深圳)的理财哲学更像「社会主义」。本答问解释为何香港政府「有糖派」,港人仍然不高兴,以及阐释政府的财政思路。
1. 为何特区政府有糖派,仍有很多港人不高兴?
香港政府预计到本年三月底,财政储备为10,920亿元,创历年新高。即使未来28个月一毛钱收入也没有,政府也可以撑住28个月。库房充裕本是美事,但因为金额庞大,大部份市民希望能直接派钱,还富于民。
上月28日,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宣读预算案。一如政府早前放出的风声,他没有派发现金,而是把本财政年度盈余1380亿元当中的四成,即524亿元,用作推行多项一次性惠民措施,包括退税、增加援助额等,这些暂时性纾困措施,被称为「派糖」。
至于巿民要求的「派钱」就是指不论贫富,政府直接发现金到市民的银行户口。
市民受惠于「派糖」仍然不高兴,一个主要原因,是惠民措施不公平,有些市民没有受惠,或者聊胜于无。
先来解释什么是措施不公平。假设524亿元平均分给740万香港人口,每人腰包将会增加超过7,000元。然而,由于宽减措施有不同条件,有些群体能够多省一点,有些群体就几乎沾不上。
这里举三个不同类型家庭作例子:
一个两口子中产家庭,月入共6万元,物业自置。他们会获得宽免薪俸税上限3万元,又能够宽免差饷。
一个两口子单亲基层家庭,在领综合社会援助(大概是社会保障网),他们可以领取额外两个月金额,大概一万多元。
相比之下,一个九零后,打工几年,租住“㓥房”(将一些居住单位分割成多间蜗居),月薪1.5万元,不用供养父母,那么,他缴的税本来也不到1000元,即使有宽免,帮助不大。如果要供养父母,那他根本不用缴税,也不会有宽免吧。
如此宽免措施,高收入、有自住物业者得益最大,而偏偏他们不大需要这笔额外的金钱,底层群体有领取援助的,也有一点好处,开支可以松动一点。租户、薪水不高、又没有领取福利的人,得益就最少。本届财政预算案偏袒中上阶层,薄待中下阶层,解释了为何有人批评惠民措施不公平。
2. 愈来愈多港人要求直接派钱,为甚么?他们想散尽家财吗?
原则上,大部份香港人仍期待公帑用得其所,投放在公共服务和建设,毕竟个人力量难以解决医疗、安老、集体运输等问题,需要中央聚集资源和统筹才办到。然而,近年港人对政府施政失去信心,甚至觉得政府有意向财团输送利益。
以今年为例,政府打算拨3.1亿港元到表现欠佳的海洋公园,支持发展教育旅游项目,园方会于今年向本地中小学生免费送出1万张门票,有人嘲笑一张门票值3万元。虽然后来园方澄清拨款并非资助门票,但无论如何,拨款给公园是打破惯例,有论者担心导致经济学所说的「寻租」,园方日后经营不理想就伸手向政府要补贴,一如多年亏蚀的迪士尼乐园一样。
另一项是代缴考生来届文凭试(类似内地高考或者其他地方的 A Level 公开试)考试费用,金额大概1.8亿元。消息一出,网民争相表示以自修生身份报考科目,打乱一般自修生部署和考试安排。政府低估民众意向,后称会研修订资助准则,只有学校考生受惠,详情有待公布。
以上两个项目,暴露政府讨好民众的策略失败,反而衍生更多问题。对于拨款千亿元计在创新科技和基建,不少港人担心最终会否沦为大白象工程,得物无所用,甚至重蹈过去数码港发展,拨地作创科却变成地产项目,变相向财团输送利益。
大部份巿民认定政府乱花钱,认为交由自己判断如何用钱比政府更精明,至少责任自负,与人无尤。再者,大部份人理解宽免税项跟派钱本质并无分别,而派钱的覆盖面更广,政府反对派钱,理由站不住脚。此外,库房满泻,派钱与投放公共服务可以并行,无需非此即彼。不少建制政党,也表态支持直接派钱。
3. 不支持派钱的是什么人?他们有何理据?
不支持派钱的有政府官员,以及主张投放更多公帑到公共服务的议员、民间和智库组织等。
政府认为派钱没有针对性,例如如果按居民身份要获派钱,有不少长期离港的但仍拥有身份证的港人也受惠,而派钱一样会令不需要钱的富人得益。政府认为把款项建设更多医院、安老设施等,长远造福民生。
民间的反对者认为,派钱助长民粹,政府赢得一时掌声,但也放弃资源再分配这个基本功能,即使派了钱,房屋、医疗、贫富差距等问题也不会明显改善。
4. 那么,以前香港政府派过钱吗?为何决定派?今年的方案跟以往有何主要分别?
有,在2011年。上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发表2011-12年度财政预算案,建议向市民强制性公积金户口注资,但就惹起港人非议,因为不能即时受惠,而且强积金回报欠佳,要求政府直接派钱。
当年曾俊华在和建制派议员会面后,决定改为向所有18岁或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派发现金6,000元,但后来又遭到以内地新移民为主的团体反对,指方案没有包括他们。政府最后纳入部份非永久居民于计划。整项措施大约花费400亿元。
直接派钱一役被指违反政府审慎理财原则,之后也没有继续,但维持宽免税项,免收差饷措施。上届政府新增多项针对长者和低收入人士的福利,按住户状况、收入和病患审批,目标为扶贫、安老、助弱,补漏拾遗。
到了今年,政府受压,扩大共享经济成果的方案,虽然坚拒承认派钱,但港人普遍认为这是派钱。跟2011年那次相比,今次派钱金额较少,不是人人实收4000元。如果港人本身有其他长者津贴或者社会援助,或者受惠于宽免或者差饷税项,而金额超过4000元,则不会再额获津贴。如果有宽免但金额不足4000元,则可以补差额。政府估计有280万人受惠,涉款约110亿元。
这个方案较为复杂,而且要市民先行申请,政府内部又要运算实收津贴金额,预料行政费会将以亿元计。
5. 这次财政预算案,反映了甚么理财理念?真的是搞社会主义吗?
如果单单评论这次财政预算案的再分配功能,政府是「还富于富」,厚待中上阶层而轻视中下阶层。当然,如果拉阔一点,过往几年财政预算案,中产也表示支援不足,却鲜有政府支援。今年预算案可算是回应他们一些诉求。
大格局没变,政府的收入来源仍然偏重印花税、利得税、薪俸税和卖地收入,税制简单但继续倚重金融地产行业赋税,而且少数纳税人交了大部份的税款。当股票和楼房市场震荡,政府财政就会有危机。
如今政府派糖,民怨没有减少,贫富照样悬殊(基尼系数达0.5以上水平,屡创新高)。如果派现金,甚至规定只向中下阶层派发,不派给富人,普罗大众有多笔意外之财,但也只稍稍拉近贫富差距。根深蒂固的住房和医疗问题,不会因为一万元而解决。香港立法会秘书处的报告指出,过去十年,政府合共「派糖」超过3000亿元,当中约三分之二的纾困款项用于退税,只有16%则用作援助基层家庭。即是说,政府「还富于富」。因此,派糖不派钱,或者派糖又派钱,当然不是搞社会主义,甚至与持续稳定的财富再分配政策(社会民主式的福利政策)也相去甚远。
反而,政府在财政预算上大谈产业政策,成立多项基金扶助创新科技,想有更大作为,显现大政府作风,但不少人质疑资金否善用和见效。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