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的同性婚姻合法化判决加大了社会分歧?
最高法院的同性婚姻合法化判决加大了社会分歧?
蒋思韵/政见特约观察员
2013年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以5比4的法官意见表决裁定:同性婚姻与异性婚姻享受同等联邦福利。Emory大学的研究者分析推特的数据发现,这一判决并没有增加用户在整体上对同性婚姻的支持度,但是激起了原本就不那么支持同性婚姻的用户更强烈的反对。
两种可能的理论
关于最高法院与舆论的关系有两种理论,“合法化理论”认为最高法院的背书可以提高政策的合法性,至少可以说服人们接受一项他们反对的政策;“结构理论”则认为最高法院定义了政策讨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些议题,同一阵营的人之间不断互动以应对反对者,会加剧分歧。
如果前一种理论是对的,判决后舆论应该会更加支持同性婚姻,反对的强度和愤怒的情绪都会减少;如果后一种理论是对的,判决后自由派会更加支持同性婚姻、愤怒情绪减少,而保守派会更加反对更加愤怒。
事实更加符合哪种理论呢?
研究方法
研究者先用关键词筛选出2013年3月到8月之间讨论过同性婚姻的两百五十万个推特贴子,通过机器学习将每个贴子标记为“支持”,“反对”或“中立”;“情感强烈”或“不强烈”; “愤怒”,“愉快”或“中立”。
但只看贴子层面的证据会有选择性偏误的问题,比如判决后舆论整体的支持程度可能并没有变化,只是观点极端的人更倾向发推。因此还需要比较同一批人在判决前后的态度变化。
研究者找到了673个经常发推的账户,但其中只有176人在推特简介里申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这一比例有些低,而且会自报家门的人可能与别人很不同。因此,研究者使用潜变量模型和贝叶斯方法进行理想点估计,从这组账户关注的推特账户推断出这673个人潜在的意识形态。
被加大的分歧
高院的判决是否影响舆论对同性婚姻的支持度?研究者发现,从整体上说,判决并没有改变人们对同性婚姻的支持程度。
但是判决会加大不同人群之间原有的分歧。如下图所示,横坐标是判决前对同性婚姻的支持度,纵坐标还是支持度在判决前后的变化。图中的这条斜线说明:原本就不怎么支持的人(左半部分)在判决后对同性婚姻的支持度下降,而原本支持程度越高,判决后支持程度增加的就越多(右半部分)。这部分印证了“结构理论”的假设。
情绪变化
即使无法改变立场,判决是否会影响情绪的表达及强度呢?
如下图所示,判决前的两个月,支持同性婚姻的贴子慢慢语气激动了起来,判决后强度反而有略微的下降(左图灰色部分),而反同性婚姻的声音一直不怎么强烈,直到判决后才有了激烈反对的贴子(左图黑色部分)。
右图显示支持和反对同性婚姻的贴子中包含的愤怒情绪的变化。判决后反对的声音立即愤怒了起来(黑色部分),支持者则愉快地接受了这一结果,但之后愤怒情绪也有所增加,应该是对反对者的回应(灰色部分)。不过,整体上,判决引起的情绪变化是短暂的。
传统理论认为大众媒体和公共参与有助于民主协商和共识构建,但有学者指出社交媒体正越来越成为一个观点相近的人自言自语的回音壁,人们只会看到自己会同意的信息。这篇论文的研究者并不同意这一观点,社交媒体上还是能接触到各种政治观点的信息。
高等法院的判决能够影响社交媒体上的政治话语,使一些中间派倾向于接受其背书的政策,同时拉开立场对立的人之间的距离。
此外,研究者还安利道:社交网络的数据和传统理论相结合,能够回答传统民调难以解决的理论问题,为社会科学研究打开一片新天地。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参考文献
- Clark, Tom S., Jeffrey K. Staton, Eugene Agichtein, and Yu Wang. Forthcoming. “Using Twitter to Study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Wake of Judicial Decisions: Public Reactions to the Supreme Court’s Same-Sex Marriage Cases.” Journal of Law and Courts.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