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会成为现实吗?
“修昔底德陷阱”会成为现实吗?
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冲突、或者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是近年来有关中美关系的讨论中非常热门的话题。然而,研究者在使用这一理论时,所援引的案例往往是西方国际关系史上的雅典和斯巴达、以及一战前夕的英国和德国。这样的理论是否具有普适性,尚存在一定疑问。
最近,南加州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分析东亚地区16至17世纪间的万历朝鲜战争和中国明清王朝更迭,认为“修昔底德陷阱”并不能完全用于解释东亚地区的战争。而权势真空,有时会比“修昔底德陷阱”更容易破坏地区安全稳定。
发生在16世纪末的万历朝鲜战争是东亚地区的中、日、朝之间的一场国际战争。日本的丰臣秀吉在完成日本统一后,意图征服朝鲜、并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1592年,丰臣秀吉出兵16万、700多艘军舰入侵朝鲜,中朝应战兵力也达到10余万。这样的战争规模远远超过同期的欧洲战争。
表面看来,万历朝鲜战争是作为新兴国的日本对于秩序主导国中国的挑战,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日本虽然实现统一,但经济规模和复杂程度远远小于中国,无力与中国争夺秩序主导权。另一方面,日本发动战争更多是出于国内政治、以及丰臣秀吉的个人野心考虑,而非挑战中国的秩序主导权。事实上,在万历朝鲜战争后三百年中,日本仍安于自己在中国主导的东亚秩序体系中的位置。甚至还有研究者指出,丰臣秀吉发动战争的动机之一,是为了重新加入中国的朝贡体系。
明朝政府虽然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挫败了日本的攻势,但却输给了自身内部的农民起义、以及来自帝国东北部的少数民族入侵。1644年4至6月间,李自成和清军先后攻克北京,明朝覆灭、满族政权清朝建政。研究者认为,明朝由于内部腐败导致的权势真空,反而引发了地区权势结构的变化。
研究者认为,万历朝鲜战争和明清王朝更迭的案例表明,权势真空在地区权势结构变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权势结构的主导国而言,自身衰落及随之引发的权势真空,所带来的后果在很大程度上要严重于外部挑战者所带来的威胁。
此外,国际体系中相对较小的力量,有时反而会对秩序主导国造成更大的威胁和伤害。比如,在明清王朝更迭的案例中,满洲力量与中、日、朝三国相比更为弱小,但最终反而是满洲征服了强大的明朝、实现了国际秩序权势主导权的转移。
研究者指出,这对于今天的东亚国际关系以及中美关系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首先,外界不必过度关注甚至扩大中美大国关系的悲剧性、特别是冲突的必然性,应避免营造对中美关系发展过度悲观的预期、并防止这一预期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其次,对中美两国而言,应将注意力更多放在本国内部政治、经济发展上,防止因自身衰败而引发地区出现权势真空,影响地区安全稳定。第三,中美两国还应警惕体系内小国带来的威胁、加强危机管控,防止其对权势体系和安全稳定的影响和冲击。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参考文献
- David C. Kang and Xinru Ma,“Power Transitions: Thucydides Didn’t Live in East Asia” (2018).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 41:1 pp. 137–154
https://doi.org/10.1080/0163660X.2018.1445905 </br>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