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手机上瘾?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手机上瘾?
智能手机对于人们生活与工作的重要性已无须赘述。近五年来,中国智能手机每年的出货量都在四亿台以上,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超过了全国总人数的六成。智能手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同样会引发一些负面后果,比如对其的过度依赖、不分场合使用、对身体和心理可能带来的影响等。
来自美国托雷多大学大学(Jon D. Elhai; Jason C. Levine),中佛罗里达大学(Robert D. Dvorak)以及澳门大学(Brian J. Hall)的研究者们近期就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性使用及其可能的心理影响进行了探究。
“错失恐惧症”与“触碰依赖”
该研究探讨了关于智能手机依赖性使用的很多因素,其中比较有趣的是“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FoMO)及“触碰需求”(Need for Touch)心理。错失恐惧症是指一种社会性焦虑,担忧自己错过了某些其他人正在经历和关注的(美好、时髦或刺激性的)事情,因而要时刻去了解别人(熟人或公众)正在做什么、关注什么、经历什么。是近些年来在社会心理及媒体研究中日益重要的一个概念。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人们这种错失恐惧的心理与其对手机依赖、成瘾的程度是呈显著正相关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越害怕跟不上他人和社会的节奏,就会越严重地依赖智能手机,越更可能产生负面的后果,比如对正常工作、生活的扰乱、破坏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等。同时,一个人的错失恐惧水平越高,其对在现实生活中对自我能力、自主和人际交往的满意度也就越低。
而“触碰需求”指的则是另一种人格特征,其具体表现就是下意识地渴望通过双手来获得触觉信息。或简单来说,就是经常希望手上能把玩点儿什么,双手不想闲着。历史和当下其实有不少文玩商品是为了满足一些人的这种需求。而研究者们发现,人们的触碰需求度与其手机依赖度和手机使用频率呈显著正相关。即,那些触碰需求更强烈的人更容易依赖手机,并且更频繁地使用手机。
因此,在错失恐惧和触碰需求两方面都有一定倾向的人应适当注意自己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和使用频率。
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
手机的依赖程度及使用频率是否会影响使用者的心理健康?研究者们发现答案并不简单。
总体而言,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和使用频率会影响使用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出现的概率及程度。但是,这种影响并非直接、简单的作用,而是受很多其他因素的中介与调节的。比如,一个人本身对于自我情绪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对自我状态的评估与把控等,都会影响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简单来说,尽管我们都倡导“合理”、“适量”地使用手机,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一个统一的、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准可以规定出每天用多久手机是健康的、用多久就是不对的。每个人对于手机是不是达到了“依赖”或者“有问题”的地步,不仅取决于其使用手机的客观频率与时长,更取决于其本身的自律性、自我情绪与认知的调节能力,以及手机使用是否对其日常工作与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只不过,那些更可能手机上瘾的人群,比如上述的两类特质者们,应当更注意评估自己的手机使用,并警惕其可能已经产生而尚未自知的负面影响。
当然,这项研究针对的是美国社会中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青、中年白人们(均为美国常住居民,八成以上为白人,近九成接受过大学或学院的高等教育,平均年龄接近33岁,男女近乎各半,接近一半人的家庭年收入超过五万美元),同样的研究如果针对美国的其他群体,或者在中国重复,可能会得到不尽相同的结果。但总体而言,该研究给我们面对诸如“手机上瘾”以及相关的类似“游戏上瘾”等一些列问题时提供了新的思路。社会现象通常是复杂的,简单的、线性的因果关联很诱人,但很可能因过于简化而曲解了现实。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参考文献
- Elhai, J. D., Levine, J. C., Dvorak, R. D., & Hall, B. J. (2016). Fear of missing out, need for touc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re related to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3, 509–516.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6.05.079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