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巴托的空气污染与政治变迁

2018-05-26 作者: 特约作者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乌兰巴托的空气污染与政治变迁

Christian Sorace (萨落旗)/作者
柳楠/翻译 </br>

乌兰巴托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红色英雄”,但是这个名字博大精深的渊源如今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乌兰巴托让人难以忘记更难以置信的空气污染,尤其是在冬天,气温降到零下40度以下的时候。在几乎所有的报道中,蒙古首都严重污染的根源都被归咎于帐篷地区;这些帐篷地区远离市区的基础设施,在凛冽的寒冬里,人们主要依靠燃烧劣质的煤炭来取暖。因为附近的山河阻挡住了来自这个地区最贫困的居民烧火产生的烟雾,一座曾经被认为是“社会主义进步的典范”的城市如今被描述为“危机缠身,前景渺茫”。这种现状突出表现在大众传媒中的井号标签“为乌兰巴托祈祷”。

谈论乌兰巴托的时候,危机是最主要的语域。在2017年1月11日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蒙古的时任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提出了具有争议性的警告:“污染已经达到了会导致死产的程度。如果这都不算是灾难性的危机,那什么才算?住在乌兰巴托已经变得很危险。乌兰巴托已经变成了一座毫无前景的废城。”

许多当地的居民回应着这种前途渺茫的情绪;这种负面情绪随着他们对政治家们承诺与日俱增的不信任而加剧,进而开始削弱他们对蒙古民主体制抱有的信念。蒙古人已经开始在位于乌兰巴托市中心的苏赫巴托广场进行游行示威,喊着“我们无法呼吸”的口号,抗议空气污染;正如Chisato Fukuda所指出的,这个口号也传达出“我们极度不满”的信息。当我2017年1月在乌兰巴托的时候,示威者给城市的几座雕塑带上口罩,这些雕塑包括1954年至1984年在任的社会主义领导人泽登巴尔,和在1998年被刺杀但受民众仰慕的民主人士Sanjaasurengiin Zorig。也许只有列宁的雕塑还可以继续呼吸新鲜空气,这座雕塑在2012年由乌兰巴托市区移到了特勒吉国家公园一座四星级酒店的庭院中。

随着乌兰巴托的未来笼罩在烟雾之中,许多年长的居民伤感地回忆着一座与过去不同的城市。一位在社会主义时期最后10年中长大的朋友这样说道:“我的乌兰巴托,那个我曾经成长玩耍的地方,永远都不在了。”她不是唯一一个迷失的人。许多脸书的页面都被专门用来展示社会主义时期乌兰巴托的老照片,照片中的乌兰巴托有干净的街道,现代化的建筑,公园和敞开的空地。这种城市艺术遐想存在一个问题:它脱离了城市化的政治经济条件。社会主义的乌兰巴托建立在一种意识形态的幻想之上,这种幻想源于对公共空间和社区的不同构思。但是人们对于乌兰巴托作为一种空间的怀旧之情几乎没有转变为公开表达的对社会主义的渴求。

社会主义是否让乌兰巴托和蒙古变得更富裕的问题无处问答。外国媒体把乌兰巴托的空气污染描述为一场脱离政治和历史背景的灾难,而国内讨论集中于找到可行的科技办法来解决空气污染的危机。社会主义政治基础设施的崩溃带来了放牧公社的解体,从草原到首都的移民,以及草场私有化导致的帐篷地区的扩大。然而,民主化和土地私有化的背景被忽视,滋生了一种孤立并指责帐篷地区是乌兰巴托前途渺茫的原因的解读。从这个角度看,社会主义的优势在民主化的进程中消失了的可能性不会被考虑。

蒙古作为“民主绿洲”的象征被保卫起来,阻止任何批判性的检视;这种保护是通过禁止想象其它新的政治选择来实现的。有关民主的争论阻碍了一种未来,这种未来的轮廓也许并不清晰,但是它的必要性在当下难以承受的矛盾中可以体会得到。有没有一种可能让人们对以下的认知进行反思:在资本主义的民主体制下,也许并没有太多的民主意味?正如Slavoj Žižek所提出的,自由选举可能会违反我们的直觉,让政府对来自社会运动的批评更加无动于衷,因为领导人可以这样回应抗议者:“你们有什么资格批评我们?我们是选举出来的政府,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任何事情!”。这并不是支持放弃选举,而是支持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民主化。

乌托邦和反乌托邦在时间上的趋近体现在Nalaikh,这座距离乌兰巴托35千米的卫星城中。Nalaikh的国有矿井始建于1922年,之后几乎一直维持了整个社会主义时代,直到1990年因为一场毁灭性的甲烷气体爆炸和苏联补贴的消失而倒闭。当我在2017年1月访问Nalaikh的时候,当地的居民在城市周边的煤渣堆里捡拾煤炭,他们的生存依赖于利用并销售这些遗留的煤藏。来自Nalaikh的煤炭最终出现在乌兰巴托的帐篷地区,燃烧后为冬天供暖,但这是以未来为代价的。

在Nalaikh被遗弃的社会主义历史和不安定的当下之间是一个小型纪念馆,纪念当地物种旱獭的消失。它们时刻保持警惕,预计有一天它们也会绝迹。相比之下,煤渣堆上捡拾煤炭的躯体似乎完全被繁重的生存劳动而消耗殆尽。两幅图片都发人深省。在迫切的存活之外,还有未来吗?劳力的耗费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让人不安,因为我们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但是仅仅因为我们的政治词汇匮乏,不足以激起信心,并不意味着乌兰巴托的未来就应该被抛弃在当下的僵局之中。

本文受权译自《Made in China》杂志:

Made in China


标题为政见编辑所拟。 </br>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