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酉潭 : 借鑒臺灣經驗,推動中國和平民主轉型

2018-08-07 作者: 李酉潭 原文 #中國戰略分析 的其它文章

社科院副院長李酉潭建議廢除第一階段綜合評審。攝影:王瀚陽。

一。 臺灣民主化

杭亭頓在《第三波民主化》所分析的民主轉型有三種類型:一黨體制、軍事政權與個人獨裁政權,而臺灣正是一黨體制的民主轉型,但是相較於蘇聯等共產國家又有些差異,臺灣被列為「準列寧主義黨國體制」,但不是純粹列寧主義黨國體制的極權政體,而是類似擁有列寧主義黨國體制性質的威權政體。所以國民黨在臺灣所從事的民主化,沒辦法完全跟俄國與東歐一些國家來做比較,也無法將臺灣經驗完全提供給未來中國民主化作參考。

1. 民主化的過程

國民黨雖從1949年開始在臺灣實施戒嚴,直到1987年才解嚴,並取消黨禁與報禁等措施。然而,另一方面,臺灣從1949年以來,一直都從不間斷地實施「地方自治」性質的選舉,這些選舉包含村里長、鄉鎮長、縣市長,乃至於省議員、直轄市議員等。至於中央民代部份,當時有許多從中國敗退而來的各省代表,這些代表一直都沒有改選,1972年增額選舉後縱然僅十餘席需改選,可是為政者也可藉此了解民意向背。1979年美麗島事件後的選舉,受刑人家屬幾乎都以最高票當選時,蔣經國原來重用王昇等強硬派,最終也知道必須開放與改弦易辙。再者,國民黨遵守孫中山所提出的建國三程序—軍政、訓政與憲政,它的戒嚴或訓政都是為了以後憲政、為了民主化而設計的,所以臺灣走向民主化沒有任何懸念。

臺灣在1987年解嚴開始從事自由化,1991、1992國會全面改選,1996首次總統直選,李登輝代表國民黨參選,獲得過半數的支持而當選,這樣一來就使臺灣被歸類為民主轉型過程中的「變革模式」;執政黨被推著走,大選的時候執政黨就下臺,這是「替換模式」(如菲律賓的馬可仕下臺);還有一個叫「移轉模式」,如南非,白人政權覺得不應該再壟斷政權時便民主化。臺灣雖然列入變革模式,但也可以說執政黨跟反對黨有合作的模式,若執政黨主動改革,有可能走變革模式是最和平的。

從1996年完成民主轉型到現在,臺灣一直被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評為自由民主的國家。2000、2008政黨年連續兩次發生行政權政黨輪替,許多人已經將台灣評為民主鞏固的國家。而2016年連國會都全面輪替以後,臺灣的自由程度被評為第一等級,2018年的分數為93分,高於美國與法國等先進民主國家。從臺灣準列寧主義黨國體制的性質來看東歐與俄國,其民主發展的確有所不同,或許臺灣經驗與未來中國民主化不同的地方也在這裡。

2.民主化的因素

杭亭頓所歸類的民主化原因中包含五個客觀因素、一個主觀因素,五個客觀因素裡面包括合法統治權威的衰弱、經濟發展、宗教文化變遷、外來勢力影響與滾雪球效應。而一個主觀因素就是:政治領導。

合法統治權威是指,在威權專制政府執政績效不佳時,就會一直受到質疑、挑戰其統治的權威;另外,杭亭頓強調經濟發展為民主化最重要的原因,亦即經濟發展的成果會帶來中產階級的提升、識字率的提高、都市化的產生,容易使該國走向民主化,相關研究稱之為「現代化模式」。臺灣在經濟發展成功以後,隨著執政黨主動改革並配合反對黨慢慢形成的強大力量,攜手推動走向民主化。然而,杭亭頓認為經濟發展乃是雙面刃,倘若經濟發展後執政黨不願意改革,等到經濟走下坡甚至於長期不振時,原來威權體制的執政黨就容易被推翻,亦即前述的替換模式;宗教文化變遷這部分,很多國家民主化很順利就是因為基督教文化(如韓國)的影響,而臺灣卻一直都是儒家思想的影響,後來也慢慢吸收西方自由民主的養分,從民本轉向民主;外來勢力影響部分,主要是美國對臺灣的影響,美國在與中華民國斷交後制定《臺灣關係法》,並要求國民黨政府必須在台灣推動民主化;滾雪球效應則是因為當時的鄰國如韓國、菲律賓等國皆已經民主化,臺灣也會受到影響。

3.臺灣民主化的特有因素

一般而言,民主化的特徵有三個,即選舉、妥協與非暴力。第三波民主化很重要的特徵就是和平、非暴力,臺灣從1987年以來自由化與民主化的歷程來觀察,嚴格說起來就只有一個鄭南榕自焚而死,所以臺灣民主化過程中,是相當和平的,議會或街頭暴力皆是媒體藉由鏡頭所展現出來對臺灣誇張的描述,也是中共藉由媒體控制對人民的渲染。

除此之外,臺灣民主化有些特有的因素,是他國民主化所沒有的。如1947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其背景是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灣接收時,帶著一群中國人到臺灣實施統治,因摩擦而產生的暴力事件。誠然臺灣歷史是不斷被殖民,從荷西、明鄭、清帝國、日本都是外來統治。但即使是清帝國派任的文官,也不是太多人來這邊統治。早期漢人到臺灣來是接受統治的,是臺灣本來就有政府,移民潮不斷的過來是來接受統治的。在1947年產生的衝突對後來的影響真的很大,1949年國民政府敗退來到台灣,蔣中正帶一百多萬軍民到臺灣來,外省人在軍公教占據統治階級更延伸省籍對立與衝突。臺灣民主化的確伴隨著「省籍衝突」,這是臺灣民主化的特色。就二二八事件對於臺灣的政治發展來說,必須承認省籍情結在民主化過程中有其阻力與助力,這是臺灣民主化特有的因素。

臺灣選舉即使在戒嚴時期不允許組黨,但仍具備競爭的性質,進而生成反對勢力,其中民進黨即本土勢力,自然結合原來臺灣的地方勢力,這個地方菁英慢慢集結出來的力量與省籍情結有關係。但從黨外到後來的民進黨成立,也有許多外省人參與,如雷震、黃爾璇、鄭南榕與陳師孟等。陳師孟甚至於是最激進的民進黨人, 2018年開始擔任監察委員,宣示正要積極處理馬英九任內司法不公平所遺留下來的問題。因此,現在臺灣的省籍情結已經不再是政黨競爭的因素了,不會因為省籍因素不加入國民黨或不加入民進黨,省籍情節的影響力已經隨著民主化的推演而愈來愈不明顯了。

4.臺灣民主化後的問題

臺灣透過民主化轉型成為自由民主國家以後,最大的問題不再是經濟成長,而是貧富不均開始逐漸拉大、階級流動部分沒辦法像以前那樣通暢。過去白手起家的臺灣經驗不復存在,華人企業長期保有家族經營的制度,例如各級私立學校(除了教會學校以外),以及大眾傳媒(如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幾乎都由家族所控制,台灣主要的大型企業(如王永慶家族與新光的吳家)也是一樣,幾乎都變成父親傳給子女的家族企業。這點與外國傳賢不傳子的企業文化並不相同,台灣傳子不傳賢的文化嚴重阻礙社會階級的流動。

另外一個問題在於,臺灣的資源稀缺,以致於必須依賴各個國家的貿易往來,這並不只是依賴美國、中國與日本等經濟大國而已。蔡英文政府所推動的新南向政策,也就是要避免依賴特定的國家才推動。

總而言之,臺灣民主化後出現的許多問題是因為本身地理與文化因素所延伸而來,並不是因為民主運作而產生。

5.臺灣的民主運作

臺灣很多學者將臺灣定位為類似法國的雙首長制,民主國家的制度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總統制、內閣制、雙首長制,前兩者最大的差異即行政權跟立法權是否融合。行政與立法權分開即三權分立的美國式總統制、融合即英國議會內閣制;法國則結合前兩個制度而成雙首長制,這包含「換軌制度」,但法國是由內閣制轉型成為雙首長制,臺灣與法國的不同在於臺灣從行憲以後一直是「總統有權」的總統制性質,進而讓行政院長變成核心幕僚,類似於古代「皇帝—宰相」制度的民主化。

過去臺灣的五權是行政、立法、司法、考試與監察權,以致美國總統的三權分立,或英國的議會內閣制,或法國的雙首長制,都沒辦法適用到臺灣。依我個人之見解,臺灣的現行制度即古代「皇帝—宰相」制度的民主化,古代即皇帝有權、宰相有能,這套民主化制度在臺灣並未出現問題,因為總統最終仍須面對每四年直接民選的「政治責任」。

我的觀點同政大政治系盛杏湲主任一樣,現在中華民國憲法及增修條款所規定的這套制度可以先運作看看,並非修憲不可。而當代的五權是行政、立法、司法之外加上媒體權力、公民社會權力,自由民主國家不是透過政府在運作而已,它還有更重要的媒體第四權,還有公民社會運動在監督,形成一種不能讓行政權、立法權專制的一個制度體系。另外,所有民主國家的共同特色即「司法獨立」,福山提到法治最重要的即統治者權力是否受到限制,因為他講說一個國家政治秩序要穩定,就是要三個支柱−國家強大、民主問責、法治,中國僅有國家強大,臺灣三者兼具但不夠完善。臺灣的問題在於自由程度很高,但是我們道德跟法律沒有跟上,這一點也是我覺得2016年民進黨上臺後在處理轉型正義問題,2020年若民進黨繼續當選,希望他們立刻處理法治的建立和道德提升的問題,臺灣自由程度被評為全世界第一等級了,但是我們的法治和道德還沒有完全提升,這裡面還包括整個公民素養需要再提升的問題。

6.民主的核心價值

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民主只是手段,自由、人權的保障才是目的」。民主只是一個制度,民主還沒建立的時候你可以當作一個目標去追尋,追尋到了以後最重要的是維護自由、人權。可是自由、人權的尊重與民主的運作都需要和平的環境,所以為什麼聯合國在二戰後標舉出人權,然後聯合國存在的目的就是捍衛和平?因為和平環境的存在才有辦法維護自由、人權,並讓民主運作順暢,更不能讓民主變成多數專制或多數暴力。這些方面都可從台灣是否能夠維持最高程度的自由來做判斷。

二。中國民主化

1. 臺灣民主化經驗的借鑑

臺灣民主化經驗可以被中國借鑑的地方即在於同樣是「華人社會」,民主既然可以在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台灣社會正常運作,同樣是華人社會的中國大陸當然就有機會走向民主化。至於一黨專制的體制,就如前述所說中國跟臺灣是不一樣的,是沒辦法完全借鑑的,但如果中國要借鑑的話,那中國現在就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即開放地方自治,開放一些地級市具有競爭性的選舉,而非早期村里長那些為了加強統治的選舉。第二個就是某種程度自由的開放,完善規劃讓人民知道未來的政治要怎麼走。若中國無法立即進行這兩項改變,將會面臨一些瓶頸。

2. 中共體制的瓶頸

中共揭舉的社會主義十二個核心價值觀裡面有自由、民主、法治、平等、正義,但是缺乏憲政與人權,其他價值觀全部都會走樣,因為民主是為了維護自由與人權,沒有人權的自由那是國家自由、集體自由。極權專制國家有什麼樣的自由?是有權力統治的人擁有更多自由,而被統治的人沒有個人自由,所以缺憲政與人權的中國,就是中國大陸現在要不要跟世界文明相接軌。不必強調太艱深的普世價值,只要強調政治是價值的權威性分配,而權力是什麼?絕對權力絕對腐化。你有辦法打破這個政治學的鐵律、定義嗎?擁有絕對的權力就絕對的腐化,共產黨的專制政權能夠突破這個鐵律嗎?民主國家誰擁有鈔票是由選票來決定的,是由選票決定誰來分配鈔票,如果讓一個政黨永遠決定誰擁有更多鈔票,那政黨不腐化才怪。

中國的發展是種奇蹟,人民勤勞扮演相當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中國連鄉鎮企業、軍隊都從商,意即中國全民都從事商業活動,但這也帶來許多負面的作用,如環境壓力、貧富不均等。現在中國要發展一帶一路、對外擴張,中國就需要檢視是否兼顧全體人民?中國發展面臨之問題太嚴重,而解套之法即民主化,中國表示不會走西方模式,試問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改善 ?

3.六四天安門事件

中國未民主化前,六四不可能平反。不管是六四所發生的事情,還是現在要走的紅色回潮,都是我們大家最不想看到的模式。然而中國要走民主化,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統治者!去年十九大的時候,我表達習近平已經無路可走了,因為他鬥下許多政敵,惟有走民主化大家才覺得沒有話可講,否則被他鬥下來的這些人隨時都在等待反撲。政治鬥爭就是這樣子,你越怕失去權力,你越要抓權。為什麼民主化相對和平?因為人民裁判算數。臺灣民主化為什麼和平?選舉完大家都接受選舉結果。

4.中國民主化的展望

首先,每個人都很渺小,但卻都有可能發生「蝴蝶效應」。不管是海外或國內發生的民主運動,就像火種一樣,不管灰燼多小多大,我們根本不知道最後一次會議哪時候舉行後,中國會開始發生民主轉型。

其次,訴求我們每個人都是公民。極權專制的中共體制下就是缺乏公民這個概念。嚴格說起來,專制國家沒有公民,因為公民權利都被剝奪了,哪有公民?公民最重要的權利是選舉統治者。如何要求政治要負責,怎麼負責?那就是政黨競爭,讓政黨有機會輪替執政就是最好的負責,這是誰的觀點?民主理論大師Giovanni Sartori的觀點,他說政黨透過競爭有機會產生新的執政黨就是責任政治最重要的展現。

三。民主和平論

自由民主國家之間至今從未發生過戰爭,這是我研究民主化一個最重要的發現。可是民主國家還是會跟非民主國家發生戰爭,非民主國家之間也會彼此戰爭。若中國透過民主化順利走向自由民主,臺海兩岸才能維繫永久的和平。或者,至少讓台海兩岸維持現狀,共產黨既然講制度自信,那就讓兩岸繼續制度競爭。

在討論兩岸關係前就應該了解統獨爭議,這並非現在才有的問題,早在彭明敏提出〈臺灣人自救宣言〉時的台灣就有統獨爭議。國家構成因素是人民、土地、政府、主權,不是國旗、國號、國歌,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現在國號叫中華民國,他現在所適用的範圍就是我們臺澎金馬列島,因此臺灣跟中華民國已經緊密結合唯一,現在的國號叫中華民國,但是主權在臺灣人民手上。

為何要主權?因為主權是維護自由、人權所必須。九二共識一詞是模糊的,且定義不清,國民黨解釋的「一中各表」也不是講「一中原則」。蔡英文總統所堅持的為何?依〈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關係,所以說她還是一中架構下來處理。但因為直到目前為止,地球上能夠保護每個人自由、人權的最大單位還是國家,所以臺灣不可能沒有國家的國格,所以我們不可能放棄國家主權這個概念,台灣擁有主權並不是要來挑釁中共的霸權。臺灣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必強調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但是中華民國一定要有國際關係,能夠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

民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主要信條為「國家只是手段,個人才是目的」。臺灣做為一個國家是存在的事實,臺灣與一百多個國家擁有免簽證協議,中國人到臺灣也是走國際航線,將航線改為「中國臺灣」只是形式上打壓,事實上臺灣就是一個國家的形態在運作!

做為自由人,我們反對任何臺灣人擁有跟任何極權專制國家統一的自由。但是臺灣可以跟自由民主國家做自由的聯合,意即中國如果民主化以後,臺灣隨時都可以跟中國聯合或統一;但是在中國專制的情況之下,臺灣當然要捍衛主權、當然要堅持主權獨立,才能維護每個人的自由與人權。

四。結語

人類歷史上有三大革命:美國獨立革命、法國大革命、蘇聯1989-1991年的革命;人類歷史上有三次戰爭:一戰、二戰與冷戰,最終自由世界贏了。人類歷史有三波民主化運動,第一波就是美國、英國、法國為代表,在17、8世紀就開始發展的;第二波就是二戰以後德國、日本為代表;第三波始於1974年葡萄牙康乃馨革命,後來民主國家從30~40個變成將近120個,臺灣就是第三波民主化潮流中的佼佼者。

人類歷史如何避免第四次世界大戰,以及第四次大革命,關鍵在於中國是否推動民主化,啟動第四波民主化潮流。如果中國能夠推動民主化,順利轉型成為自由民主國家,就能避免了大革命與世界大戰;如果不發生民主化或民主轉型不順利,那人類歷史可能就會發生第四次大革命或第四次世界大戰。如果無法避免第四次世界大戰的發生,那我希望它還是冷戰模式的升級版,數位(digital)的對抗,科技的對抗,美國掌握的這個晶(芯)片或許就是中共極權政治的致命傷。

現在沒有一個國家的民主化模式可以完全讓中國借鑑,包括臺灣,我覺得政治無非回到人性,誠如上文所述「權力趨向於腐化,絕對權力絕對腐化」,沒有辦法避免一個政黨永遠統治卻不腐化。反腐若是因為前面自己政黨的統治帶來腐化,怎麼反腐變成這個政黨的政績了?如果沒有腐化根本不用反腐,這都是人性。

中國標舉的十二大核心價值裡面,我再次強調憲政與人權是一定需要的,因為憲政才有辦法把權力關入牢籠,只有憲政,統治者權力才會受到限制。統治者權力受到限制,權力才不會腐化,否則還是人治,我們還是擔心那個人治隨時會迫害人民。民主化就是我們不會受到政府的迫害,我們可能沒辦法完全免於盜賊,但是我們至少免於政府對我們的迫害。台灣民主化的核心價值就是使得台灣人民擁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不再有政治犯、思想犯與良心犯。

當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以後,人類或許就有更美好的未來。屆時我們再來進一步強調生態主義,就是當我們都擁有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以後,我們應該好好反省資本主義產生的問題,那就是我們都擁有人權以後,我們應該反省我們人權為什麼會讓地球的其他動植物遭到迫害?我們擁有了普世的自由民主以後,人類攜手共同反省人類對這個地球、大自然資源、動植物的迫害。屆時,我們共同來跟美國引領的消費自由與浪費文化say no(说不)

李酉潭   台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中国战略分析》第8期   2018年8月号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