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危机不稳定已经成为紧迫问题

2018-08-10 作者: 归宿 原文 #政見 的其它文章

中美危机不稳定已经成为紧迫问题

图片来源:路透社

近期,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本轮贸易战作为中美两个大国间的首次直接碰撞,反映出两国间的互不信任以及危机管控机制缺失,也可能成为未来引发两国间更为严重危机的预兆。

宾夕法尼亚大学知名政治学家金骏远(Avery Goldstein)2013年发表在《国际安全》的文章就指出:相较于大国对抗博弈的长期竞争态势,中美两国间在短期内因为各类冲突引发直接冲突的威胁更为紧迫,中美两国“危机中的不稳定状态”(Crisis Instability)进一步放大了这一威胁。

所谓“危机不稳定状态”,指的是在危机时各方使用武力解决冲突的倾向。如果危机中各方越倾向于通过谈判、磋商等非武力手段解决问题,危机就越稳定。反之,则危机越不稳定。在未来的20-30年中,中美在西太平洋地区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可能激化,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诸多热点问题可能演变为危机,将考验双方管控能力。

研究者认为,相较于冷战期间的美苏对抗,中美之间的危机对抗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中美之间力量不平衡,美国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优势。

其次,中美之间没有建立起类似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成熟的热线联系机制。中国领导人倾向于在双方达成初步共识后,再进行高层直接对话,与美国习惯领导人直接对话处置危机形成反差,也导致在危机关头美国无法与中方建立直接联系。

第三,中国存在“稳定-不稳定悖论”(the stability-instability paradox)。中国似乎认为,在“相互确保摧毁”的核武器威慑下,制造一些危机和不稳定,不会影响中美两个核大国之间的稳定,双方最终总会保持克制。而对苏联而言,在1960年代美国采用“灵活反应”战略之后,放弃了这一“稳定-不稳定悖论”,表明一旦冲突爆发,就将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任何手段,美苏双方看待冲突也更为严肃。

第四,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武器的威力和精度上升,同时对于先进感知装备的依赖也更强。如果一方抢先打掉对方的感知装备,将极大制约其反击能力,这也使得发动“先发制人”打击的吸引力上升。

第五,与美苏之间冲突不同的是,未来中美间冲突的地域将主要在海上,双方在海上相遇规则的制定,以及对装备有核弹潜艇的使用,也将影响双方在危机时的决策。

研究者指出,当对抗双方力量不平衡时,动用武力解决危机的倾向都会上升。在不涉及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对力量优势方而言,如果对对方的重要目标情报掌握充分,使用武力解决危机将有助于更有效地解决危机,将力量优势转化为在危机对抗中的胜势。而对力量弱势方来说,将面临“如果不首先使用武力,就再也没机会用”的处境,因此首先发动打击的可能性也会上升。

如果涉及使用核武器,情况则比较复杂。但“宁可被核反击,也不愿意被对方首先核打击”应该是危机中博弈双方的基本共识,双方发生核冲突对抗的可能性也不可低估。

研究者认为,在未来的数十年中,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特别是军事实力差距仍难以填补,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正在上升,因此双方准确界定自身核心利益,并理解对方的核心利益和诉求所在,对于防范危机升级非常重要。如果一方认为利益足够重要,足以动用最大决心,释放出最为强硬的信号,也有可能使对方知难而退,有效管控危机。

金骏远的文章虽然探讨的是中美未来可能的军事冲突,但是对于当前的贸易摩擦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比如,中国应该客观看待当前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以及这种差距所导致的不稳定。再比如,应当重视“稳定-不稳定悖论”,不能因为认为中美经贸联系紧密,经贸关系是两国关系“压舱石”,就忽视中美间的摩擦和不稳定。同时,在危机时刻利用各种政策工具,释放出坚定决心的信号,也是管控危机的重要方式。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参考文献

  • Avery Goldstein, “First Things First:The Pressing Danger of Crisis Instability in U.S.-China Relations”(2013).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7, No. 4 (Spring 2013), pp. 49–89

回到开头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