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 : 美中进入新冷战?
美国副总统彭斯日前在哈德逊智库火力十足的对华政策演讲,很容易被联想到二战刚结束不久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铁幕演说”,后者当时对苏联进行了最公开、最大胆的指责,拉开了美苏两大集团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彭斯的这篇演讲也被舆论解读为标志着美中进入新冷战状态。
比较两篇演讲以及美苏冷战的特质,虽然彭斯在演讲中对中国从贸易到人权,从干预美国选举到最近的海上冲突,进行了全面批判,但现在就认定美国发动了一场对中国的新冷战,似乎还有待观察。
美苏冷战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遏制和对抗,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理解冷战结束后福山所说的“历史终结”。故而冷战的形式表现为两个集团的对抗,在经济上则几乎断绝来往,军事上是代理人战争和直接的对峙。丘吉尔“铁幕演说”的主旨也是在提醒自由民主世界,必须团结起来,防止苏联暴政从欧洲蔓延世界。
由冷战的上述特质和表现看,由贸易战而引发的美中之间的这场较量还谈不上是一种冷战性质的全面对抗,尚不具备冷战的本质特质和表现形式。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不要拘泥于冷战形式,美中对抗是在新的条件和形势下出现的,故称之为“新冷战”,以区别于上世纪的“旧冷战”。不过,这种说法在逻辑定义上是讲不通的,因为既然是冷战,不管“新”“旧”,都要具有冷战的一般特质,否则就不能视之为冷战,而应用另一词称之。称为“新冷战”,还是反映了人们认为美中的这种对抗能够达到冷战那样的程度和量级。
回到彭斯的演讲,它是迄今为止由美国领导人发出的对中国最全面和系统的抨击,然而,副总统的层级虽高,但毕竟不是特朗普本人。其次,彭斯在演讲中虽然对中共和中国的制度进行了批评,但其重点还是批评中国在具体问题和事情上采取的行动和做法,而且就是在批评中共时,也避免使用那些意识形态鲜明的字眼,如“极权”、“暴政”。再次,彭斯也不是一味抨击中共和中国,在演讲后面,也表达了和中国建立公正、对等和尊重主权关系的愿望,希望中国回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彭斯说,“特朗普总统已经明确表示,我们希望与北京建立建设性关系,共同促进我们的繁荣与安全,而不是分离。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在进一步偏离这一愿景,但中国领导人仍可以改变路线,回归几十年前两国关系开始时的改革开放精神。美国人民别无所求;中国人民理应得到更多。”最后,彭斯虽然在演讲中警告中国,在中国“改弦易辙”前,为保护美国的利益和安全,美国将从关税、军事、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对中在美投资审查、建立巩固的印太联盟、加强对外援助、和更多国家签署排中的双边自贸协定等方面,反击、孤立中国,但还看不出有一个清晰的遏制路线图;另外,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虽然把中国定义为竞争对手,但彭斯也指出 “竞争并不总是意味着敌意”,它也不必如此。
因此,从彭斯的演讲以及美国已经采取的防范措施和对策来看,华盛顿已经有全面遏制中国,和中国打一场全面对抗战的意图,也作了心理准备,但也不想彻底和中国闹翻,使中国成为自己的敌人——至少现在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它还留有一手:如果中国回归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美中两国可以“和平相处”。在这一点上,它和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有很大不同,后者是要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因此,自由世界和共产世界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而彭斯的演讲及美国的政策出发点是为保护美国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虽然意识形态也是国家利益和安全的组成部分,但尚未构成这轮美国遏制战略的主要出发点。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华盛顿对中国的围堵意图,及其能否实现以及实现多少的问题。冷战之所以称为冷战,除了有这个意图外,更在于美国将遏制苏联扩张的意图在现实中予以了兑现,但现在,美国是否有这个能力,还存在着不确定性。以经贸为例,冷战时期美苏的经济联系基本中断,虽然现在特朗普发动了贸易战,而且有可能对全部中国输美产品都征税,但要做到美中经贸清零基本不可能,这还不论美中服务贸易的存在。另外,冷战的一大特征是集团对抗,尽管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签订的自贸协议有排中内容,欧盟、日本等对中国的国企补贴、强制技术转让行为也多有不满,但鉴于它们和中国紧密的经贸关系,要它们附和美国,不与中国贸易往来是不可想象的。换言之,整个西方世界团结起来对抗中国,特别是不和中国发展贸易关系的情形,基本可以排除。但当然,对北京来说,即使美国的围堵目标部分实现,也是非常难受的。
尽管如此,彭斯的演讲对中国还是发出了一个清晰信号,即如果北京一再无视华盛顿的警告,侵害美国利益,美国将对中国发起全面打击。华盛顿还有最后的耐心期待北京像自己指明的那样进行改革,这样两国还能建立健康关系,但如果北京不按华盛顿的要求去做,后果就会十分严重。
所以,现在球又踢回北京一边,假如中国领导人认为特朗普欺人太甚,拒绝改革,决意对美国的反击进行反反击,历史将会按照预设的版本,进入美中全面对抗阶段,这个时间不会远。
邓聿文 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
出处 : 网络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