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种彻底摧毁恐怖主义的最好方法?
这里有一种彻底摧毁恐怖主义的最好方法?
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一般认为,打击恐怖主义可以采取“反恐” (counterterrorism)方式,“以暴制暴”;或者可以采取“反叛乱”(counterinsurgency)方式,武力打击配合改变当地环境,消除恐怖主义滋长的土壤,“标本兼治”。
美国习惯采用武力反恐,但被人认为会产生副作用,导致“越反越恐”。不过,斯坦福大学的Asfandyar Mir在最新一期《国际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杂志撰文指出,基于强有力情报能力的大规模武力反恐,可以彻底摧毁恐怖组织,产生的负面影响总体有限,从而避免“越反越恐”情况的出现。
反恐效果能评估吗?
反恐行动是否成功,往往很难量化。研究者首先提出衡量反恐成功的三项指标:恐怖组织的控制地区是否扩大,策划实施大规模集体行动能力以及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变化。
如果恐怖组织的控制地区缩小、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的恐怖袭击,或是企图加入其他恐怖组织以寻求庇护,那就说明针对该组织的反恐行动取得成功。
在此基础上,为了评估国家的反恐行动效果,研究者设计了“清晰度-掌握速度体系”(Legibility and Speed-of-Exploitation System)。这一体系,可以反映国家掌握与恐怖组织相关各类情报信息的能力和程度。
研究者认为,恐怖组织往往行动隐秘、快速,相对于国家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国家要打击恐怖组织,既要掌握其足够多的信息,掌握信息的速度也要足够快,这样才能“先发制人”,在恐怖组织行动前,实施打击。相较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反叛乱”打恐,武力“反恐”手段的资源投入相对有限,掌握情报信息程度和速度的平衡更加难以做到,这也是对国家能力的挑战。
打恐菜鸟到大神的晋级
以2004-2014年美国在巴基斯坦的武力反恐行动为例,研究者广泛采访了“基地”和巴基斯坦塔利班等恐怖组织成员、巴基斯坦和美国安全官员、恐怖组织控制地区的普通民众,分析了“清晰度-掌握速度体系”对军事反恐的影响。
研究者指出,2004-2007年,美国在巴基斯坦反恐的情报获取能力和速度不是很理想。美国在巴基斯坦缺少足够的情报侦察监视设备,与巴基斯坦的情报合作也非常有限。同时,美国在巴基斯坦开展反恐侦察和打击行动的审批程序冗长,需要多方联合审批,无法实现快速反应。在此期间,尽管美国也在巴基斯坦反恐投入巨大,但实际效果不佳,特别是缺少足够的情报信息,导致美国难以实施精确打击。“基地”组织和巴基斯坦塔利班活动猖獗,还出现向巴基斯坦以外扩张的趋势。
而在2008-2014年间,美国加大了在巴基斯坦的侦察监视和打击平台投入,并与巴基斯坦新签署协议深化情报合作,美国能更多地直接获取来自巴基斯坦恐怖组织活动部落区的通信情报信息。在巴基斯坦情报部门的支持下,美国也在巴基斯坦部落区建立更多人力情报网络。同时,美国政府也赋予情报部门更多权限,以对各类可疑的恐怖组织目标实施打击,打击对象也从高价值头目扩展到“在恐怖组织控制区域活动的任何可疑人员”。
随着美国情报获取能力的增强,反恐军事打击的烈度和效率持续提升。“基地”和巴基斯坦塔利班,不论是控制区域,还是策划行动能力,都受到严重打击,恐怖组织成员还出现大量逃亡的情况。“基地”、巴基斯坦塔利班的一些主要头目被击毙,也让组织里普通恐怖分子士气低落、失去信心,恐怖组织与当地部落之间的关系也进一步恶化。剩余的恐怖组织头目被迫持续逃亡转移,无力对组织事务进行管理,组织成员之间的猜疑和内斗也不断上升。经过数年的高强度打击,盘踞在巴基斯坦部落区的“基地”和巴基斯坦塔利班组织基本被消灭,美国反恐取得成效。
美国是如何反恐成功的?
研究者认为,2004-2007年和2008-2014年间,美国在巴基斯坦反恐结果有显著差异,主要由于美国投入和情报能力获取水平发生变化。美国和巴基斯坦并没有在恐怖组织控制区域“收买人心”,普通民众提供的关于恐怖组织的信息对于反恐也帮助有限。
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大规模反恐行动会造成平民附带损伤,会引发民众憎恶,导致更多人加入恐怖组织的假设并不成立。美国在巴基斯坦的反恐案例表明,随着武力反恐力度的加大,并没有人愿意加入恐怖组织送死,反而会有越来越多的恐怖分子逃离,恐怖组织实力持续削弱,始终面临人力短缺的难题。
研究者指出,美国在巴基斯坦反恐案例表明,使用武力强力打恐是在“虚弱国家”和恐怖分子盘踞地区开展反恐行动的有力选项,在面对境外恐怖威胁时,美国可以不派出大量军队,而是采用高强度情报侦察和精确打击予以应对。同时,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开展反恐行动,往往会以失败告终,这就要求政府集中精力,加强评估,审慎开展行动。
研究者最后强调,尽管研究表明在反恐行动中是否保护平民,并不会对反恐效果产生影响,但是政策决策者也应在反恐行动中重视平民的安全,防止反恐行动造成人道主义灾难。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参考文献
- Asfandyar Mir, “Expla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unterterrorism: Evidence from the U.S. Drone War in Pakistan”(2018).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43, No. 2 (Fall 2018), pp. 45–83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