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鹰派”吗?
你是“鹰派”吗?
“鹰派”、“鸽派”,两个词常用来形容外关系主张。通俗说,“鹰派”态度强硬,倾向军事等“硬实力”维护国家安全;“鸽派”态度温和,偏好合作等“软实力”“巧实力”避免直接对抗。我们习惯把这两个词加诸政治人物,依据他们的言行贴上“鹰派”、“鸽派”标签。
普通公众中有没有“鹰派”和“鸽派”?哪种人更多?根据什么来评判呢?
最近,康奈尔大学政府系副教授Jessica Weiss在《当代中国》期刊发表最新研究。研究中分析了五组调查结果。这五组调查分别由不同的机构和研究者进行,涉及多种人群,如城市居民、军方及非军方学者、商业领袖、媒体工作者、网民等,地域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时间涵盖2012年至2016年。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得出结论:当代中国公众,“鹰派”比“鸽派”多。
具体来说,在调查列出的政策主张中,“鹰派”选项比“鸽派”选项更受欢迎。
在“中国领海争端公众意见调查”中,79%的受访者同意“应派部队迅速收回钓鱼岛主权”,80%的受访者同意“应派部队控制被越南和菲律宾占领的岛屿”。即便是是受访者被提醒“战争会严重损害国内经济”,选择“鹰派”选项的受访者依然占多数。66%的受访者不认可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来解决东海油气争端。
在“北京地区调查(BAS)”历年数据中,选择“应该增加国防支出”的市民远远多于选择“减少国防支出”的市民。
分析调查结果后,研究者还发现,1978年之后出生的“改革一代”,相比其前辈更具“鹰派”倾向。
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进行的调查显示,45%的“78后”受访者认为中国依赖军事力量“较少”,也就是“还不够”;在“78前”中,这一比例只有34%。另外,45%的“78后”认为美国东亚驻军是“主要威胁”,多于“78前”中41%的比例。在“鸽派”政策主张中,不同年龄的公众偏好差异不明显。
在观点的鲜明程度上,年轻一代选择“我不知道”的比例更少,更愿意表达自己的“鹰派”观点。
另外,研究者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发现,那就是专家比公众更“鹰派”。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专家样本中,认为美国东亚驻军是“主要威胁”和“次要威胁”的比例为62%和30%,高于普通受访者的42%和25%。
基于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研究者认为,中国公众在对外政策上的整体观点偏向“鹰派”。研究者猜测,“鹰派”年轻化或许与1990年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相关。
尽管公众对外关系的观点不能直接作用于外交政策,但其力量同样是政府无法忽视的。
例如,决策者在国际矛盾升级的过程中会非常小心,特别是避免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以便防止公众对政府失望。当国际矛盾见诸热点报道时,决策者往往向公众舆论做出让步。
不过,决策者的这种姿态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在“鹰派”舆论环伺的背景下,为了避免下不来台,决策者往往更小心翼翼,不会轻易做出强硬姿态。这种行事方式反映在国际社会中,反而表现为减少了决策者冒险或采取对抗态度的可能性,让外交形象变得更“鸽派”。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参考文献
- Weiss, Jessica Chen. 2019. “How Hawkish Is the Chinese Public? Another Look at ‘Rising Nationalism’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0(0): 1–17.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