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唯:范國威:主張「香港本土」 拒絕大陸化
范國威是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中,最早提出「香港本土」概念的泛民議員,他與另一位議員毛孟靜組成了立法會內小眾的二人聯盟,2012年開始就提出了一系列本土優先的政策主張,目的是捍衛香港的獨特制度,防止中國大陸化,以香港人的核心價值和利益為依歸。他的主張與「雨傘運動」後興起的本土派追求香港獨立、自決或者與中國大陸隔斷的理念不同,他是務實地從實際政策倡議著手,去捍衛本土權益,滿足香港人對民主、自由、人權和法治的追求和落實。
筆者觀察到,范國威的「香港本土」理念是在基本法的框架內運作,實際上是對一國兩制初衷的一種維護和弘揚。他不支持港獨主張,不支持以暴力方式應對中港矛盾,他稱個人所堅持的政治理念都是以主流民意為依歸,以香港人利益為核心的。
學以致用 從政為己任
一九八零年代,范國威在美國留學,學的就是政治。八九年六四事件成為他一生的轉淚點,改變了他的世界觀,他在美國作為大學生第一次走上街頭參加了抗議活動。他參與了爭取興建擺放在舊金山唐人街的民主女神像,在199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參與了美國民主黨在三藩市的選舉活動。之後在1997年,范國威便回到香港,加入了香港民主黨,并擔任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的助理,正式投身香港政治。
2010年10月,范國威因為反對其所屬的民主黨與中方談判達成的政改方案,聯同20多位黨友退出了民主黨,另起爐灶,創辦了「新民主同盟」。2012年,他以新政黨成員的身份參選成功進入立法會,2016年競選連任失利後又在2018年通過立法會補選再次當選為立法會議員至今。
范國威還擔任了將軍澳地區的區議員多年,有豐富的地區工作經驗,并培養了很多新人參政議政。他把從美國學到的政治學知識、普世價值觀,以及對香港社會基層的了解和研究,對香港制度走向的敏銳思考帶進了議會工作中,貫穿於他的政治理念和政治經營中,形成了一套有著他個人色彩的政治倫理。
50歲出頭的他,在政治實踐中,既有著成熟的想法,也充滿了不老的政治激情,在與建制派的博弈中,他的「少壯派」風格絲毫沒有減弱,增加的是更加沉穩的社會政治分析能力和行動策略。
「香港本土」的政策定位
Hong Kong First是范國威本土理念的精髓。他認為,香港人應有的特別地位、福利、文化、制度不應該被大陸人搶佔,本地資源應服務於香港人,香港人應優先享有公屋分配權,香港的人口規劃應由香港主導,而大陸移民的單程證審批權應該掌握在港人手中。要實現香港人優先的目標,必須把各項相關的政策倡議作為切入點,才能應對愈演愈烈的中港矛盾和大陸化趨勢。
對於本土主義的理解,范國威認為,本土的光譜很寬,而且在不斷的演化當中。其它的本土派要求港獨,勇武抗爭無底線作為切入點,是另一種本土理念的演繹,自己不會排斥和批評。梁天琦在2016年立法會補選中的政綱內容實際上與自己的「香港本土」主張分別不大,不同的是本土派強調勇武抗爭,論述上的側重點不同,代表的年齡段人群也不同。「香港本土」主張與其它本土派最大的不同是在公共政策層面的倡議。
范國威說,在政策層面操作的「香港本土」概念可以實現中短期的目標,最終可達至偏向於香港本土利益的政策制定,爭取的過程務實而有成效。2011年出現嚴重的雙非孕婦到香港產子,我們在2012年提出修改基本法,針對雙非問題,結果梁振英執政後修例限制了雙非現象。大陸遊客來香港搶購奶粉,搶佔了本地家庭的權益,打亂了本土資源分配。結果,我們不但爭取了一簽多行改為一週一行,而且在2013年成功爭取了限奶令。2011年至2014年間,本土權益及核心價值議題突出,D&G排斥本地人事件、香港人身份認同爭議、食水自給討論、普教中、簡體字、金融優勢、資訊自由流通、房屋、醫療、教育和社會福利等等問題,都凸顯了香港人優先的迫切性。由於香港政府的放任,便由我們來推動這些本土利益攸關的政策。
防止大陸化是范國威實踐本土理念的一個重點。據觀察,泛民陣營在後「雨傘運動」時代所焦慮的是港府不斷推出大陸概念的政策議題,如《國歌法》、《國旗法》、教育中的普通話和簡體字普及,並在議會內通過修改規則,強加有利於建制派的立法便利通道,同時在議會選舉中加進DQ程序,排斥了不同政見的參選者,泛民因為立法會內的票數不足,而議會外的民意制肘力量微弱,造成反對派在議會內外普遍存在的無力感,進而導致建制陣營的「高歌猛進」。范國威的本土概念操作阻力重重。
對普世價值的看法
范國威在美國讀政治學,所學的杔西運用到了香港的選舉工程上。他認為,在選舉理論層面幫助很大。香港的選舉工程比西方落後很多,西方的選舉工程是資金密集型,很早就運用了大數據。西方人把從政作為公共事務參與手段,往往是付出多,收益少。但實際上從政的社會地位高很多,這取決於當地選民對政治參與的認受性,這一點與華人社會很不同。97年以來,中共和建制派對從政採取污名化,不鼓勵市民投身政治,而強調關注經濟。
他說,西方的政治學內涵是普世價值,從政者應該根據普世價值行事,普世價值不是西方獨有,應是全人類的,人類社會應該向最接近的普世價值靠近,不能因為其是西方的而拒絕追隨,正如西裝不是中國人發明的,但建制派和保皇黨並沒有拒絕穿。西方人也不會因為四大發明是中國的,而拒絕使用火藥。中共認為世上沒有一個普世價值,是智力缺陷,IQ問題,是愚民的政治論述和統治手段。
《逃犯條例》風波提供了新的契機
當建制陣營一路過關斬將,在DQ議員和參選者、佔中和旺角暴亂連番起訴、一地兩檢、明日大嶼等爭議中,沒有遭遇大的挫折之際,林鄭對於審議《逃犯條例》充滿自信,沒能料到,一場大規模的反修例運動突然之間顛覆了現存的政治生態,建制陣營被打得措手不及,敗走麥城。
記得在6月9日的反修例大遊行之前幾天,范國威向筆者表示,地區工作網絡反饋的信息表明,民情在升溫,雖然之前的遊行人數僅十幾萬,但這次的遊行人數會很多。在泛民陣營流傳修例必定通過的情況下,范國威以他的敏銳觀察,預測到修例不一定鐵定通過,會有變數。後來的事實表明,范國威的感覺是準確的,林鄭在9日和16日的百萬人大遊行後徹底放棄了《逃犯條例》的審議程序。
《逃犯條例》修例的夭折,給了范國威「香港本土」,防止香港大陸化的努力新的希望。在顯示的主流民意看來,《逃犯條例》延伸了大陸政策對香港的侵襲,觸動了香港人不能再享受中港制度防火墻的敏感神經,在即將失去人身自由的關鍵時刻,民情爆發,因此有了萬人空巷的抗爭效應。
一位民主黨前副主席在解釋這次反修例風波時對筆者概括說,香港人對於自己從未享受過的權利不會奮不顧身去爭取,但是對於自己一直享受的權利即將失去時會拼死反抗。
這就合理解釋了為何爭取真普選運動遇到市民的無力感,而修例風波中市民表示出了截然不同的舉動。
范國威爭取的「香港本土」實踐中,獲得的一些政策成功,固然可以作為小勝來激勵前行,而修例風波中反映的普遍民眾權益反彈,則是制度核心層面和價值觀遭到扭曲後的激烈矯正,也許可以給范國威今後的努力帶來啟發和力量。
出处 : 博讯新闻网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