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唯:香港示威進入“多元抗爭”階段
香港從6月初開始的反修例運動至今,以“勇武”為主要特色的遊行加衝擊給當局帶來了比2014年”佔中運動”更加震撼的效應,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迫使林鄭特首正式宣佈撤回修例案。儘管特區政府沒有滿足示威者的其它四個訴求,但運動的慣性還在持續,網民和市民的士氣仍維持一定的溫度,“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共識仍在發酵,下一步的博弈會出現多種場景。
這次運動有別於“雨傘運動”的主要特點是:勇武和暴力程度更高,形式更加多樣化,組織更加精密化,靈活性更大,支持面更廣。經過前段時間的多次與警方防線的對峙和衝擊,產生了沒有人命死亡但煉獄般火爆程度相當的場面,軟暴力、硬暴力與和理非結合的遍地開花現象使當局一時無法適應,而運動產生的震撼被國際媒體廣泛報道,香港成為了國際關注點,隨之而來的香港經濟受到波及,旅遊業、零售業、酒店業和貿易物流業遭到嚴重衝擊,失業情況加重,預計有100萬人受到失業威脅。
建制陣營的悲情訴說,目的只是力圖使沉默大多數驚醒而參與“止暴制亂”,但並沒有觢及示威者和反對派的要害。事實上,示威者正是需要這種效果,這種“攬炒”(魚死網破)的效果,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現象出現,便不能引起港府的重視,不能吸引國際的目光,不能得到西方的政治支援。
雖然大多數民意支持反修例,反暴力,但民主派認為,暫時的混亂和經濟受損是香港需要經歷的陣痛,否則難以削弱建制力量幾年來的壓制優勢,難以為香港突破政改瓶頸提供契機,也就是為了香港人的長遠利益作出的短暫犧牲。
早前參與遊行的百萬香港人,一方面希望香港維持安定局面,一方面又反對林鄭和中央政府的諸項政策,因此對於示威者的激進行為給予理解甚至支持,眼看運動走向激烈對抗,有可能處於“緊急法”實施的邊緣,民意逐漸偏向和理非的抗爭模式,不支持示威者擾亂公共秩序,也不願意看到更多的青年學生與警方拼命、受傷、被捕。因此,運動的走向隨之朝多元化發展,形成了目前和理非加勇武,百花齊放,創意抗爭的“戰略相持態勢”。
網民和市民發明了多種表達和抗爭模式,例如人鏈燈光、多場所集結、合唱“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歌曲、連儂墻、遊行、外訪、罷課、研討會、圍堵警署等形形色色的活動,走向多元模式,間歇性發起少數人的游擊暴力,維持火候,加劇當局的神經緊張。
原來示威者期待激進的衝突可以刺激特區和中央政府,令解放軍出動,完成毀滅一國兩制和香港聲譽的任務,但是政府方面沒有上當,而是加強了警力,升級了鎮壓,在消耗戰中逐步削弱示威者的戰力。因此示威者調整了戰術,在多元化反制上動腦筋。
在市民憂慮“緊急法”實施的時候,示威者採取邊緣操作,臨界點作戰,既不給政府升級鎮壓製造藉口,又不讓運動走向式微,犧牲在政府的拖延戰術中。
反對派認為,多元化的抗爭藝術可以保住原有的民意支持,直到11月底的區議會選舉到來,民主派將會借運動之勢取得勝選優勢。
許多民主派核心人物認為,隨著10月1日國慶節的到來,香港反修例衍生的爭民主抗爭將會出現新一波高潮,有大事發生,其中,9月15日由民陣爭取的大遊行受到警方反對後,會如何演繹,值得關注,而這一天的市民動向則是國慶日另一波大動作的參考指標。
出处 : 博讯新闻网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