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核反击能力几何?
中国的核反击能力几何?
军控问题最近突然成为中美一系列矛盾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美国企图将中国拉入美俄军控谈判,以取代即将到期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中方则对此明确表示,除非美俄同意将核弹头削减到中国的水准,否则不可能参加美俄之间的军控谈判。
那么,中国的战略核能力到底有多强?到底有没有“资格”参加美俄军控谈判?中国人民大学的吴日强副教授在《国际安全》上发表的论文显示,中国核反击能力既不同于美俄之间的“相互确保摧毁”,也非英法等中等核国家的“最小威慑”,而是基于一种“模糊报复”战略。在这一“模糊报复”战略下,中国虽有能力在遭受强敌核打击后实施核反击,但效果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战略核能力水平相对有限。
三种核反击场景
研究者指出,相较于美俄等时刻保持核武器处于可发射状态,中国的核武器在和平时期的日常值班状态下核弹头与发射部是分离的,只有在危机或战争时期计入作战状态进行全面警戒时,核弹头和发射部才会组合——这其实是中国核态势最重要,也往往被西方忽视的特征。在和平时期及战争时期,中国导弹部队核导弹发射装置的具体部署和武器配置也有明显不同,这都对中国核反击能力造成影响。
为模拟中国遭美、苏等强敌核打击后实施核反击的能力,研究者假定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1984年,苏联使用SS-20地对地战略导弹和SS-18 IV战略洲际导弹对中国核武器发射装置进行打击。模拟结果显示,以中国当时主力装备DF-4中程导弹和DF-5洲际导弹,在日常值班状态下向苏联核心地带发射一枚核导弹反击的可能性是38%,作战值班状态下反击的可能性是64%。如果成功发射三枚核导弹实施反击,则可能性分别为0.7%和5%。
第二个场景是2000年,美国使用“三叉戟”-II D5潜射导弹对中国核武器发射装置进行打击。当时中国有能力对美国实施核反击的武器只有DF-5洲际导弹。模拟结果显示,中国在日常值班状态下发射一枚核导弹反击美国本土的可能性为0.3%,作战值班状态下实施反击的可能性为1.6%。成功发射三枚核导弹反击的可能性则为0.0001%。
第三个场景是2010年,美国仍然使用“三叉戟”-II D5潜射导弹实施打击。由于中国已装备可公路机动的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DF-31和DF-31A,再加上原有的20枚DF-5洲际弹道导弹,核生存能力和反击能力均有明显提升。美国也于2004年启动中程导弹防御系统,防御核反击能力也有所增加。
模拟结果显示,中国在日常值班状态下发射一枚核导弹反击美国本土的可能性为36%,作战值班状态下反击成功可能性为90%。如果成功要发射三枚核导弹实施反击,两种状态下可能性分别为4%和37%。
研究者认为,即便在第三种场景中,中国已经明显提升其核反击能力,但是仍然无能确保有能力对美国核打击实施报复,这也与葛莱仪等美国学者的评估一致。
2025年的中国核反击能力前景
当然,中国和美国都在加强核武器领域技术研发,不断提升核武器攻防能力。那到了2025年,中美之间的核攻防态势,以及中国核反击能力又有何变化呢?
研究者认为,以下几个因素可能影响2010-2025年间中美间的核反击能力变化。
一是发现中国核弹固定发射装置的能力。核弹固定发射装置建造往往耗时多年,工程项目规模很大,很难做到完全隐蔽。同时,美国又不断加强侦察监视能力,中国核武器固定发射装置是美国侦察重点,美国发现能力还将进一步提升。
二是侦测中国机动式发射平台和反潜射导弹能力。近年来,美国为侦察机动式导弹发射平台,新发展一系列侦察能力,但美侦察能力更适用于侦察朝鲜等面积较小的国家,中国幅员辽阔,美国侦察设备难以很好发挥作用,同时中国也可使用伪装、无线电静默等方式规避侦察,中国在机动式发射平台上有优势。但在美在水下侦测中国核潜艇能力上有绝对优势,中国的海基核导弹很难发挥作用。
三是导弹防御能力。美国加速提升反导能力,完善反导系统网络,重点提高反导系统侦测发现能力和可靠性,如果美国反导系统设想能真正实现,将极大遏制中国核反击能力。同时,中国也在想法设法突破美国反导系统,研发多弹头、诱饵弹头和超高音速导弹以提升突防能力。相关领域中美攻防变化结果难以确定。
基于上述因素,研究者也对2025年中国对美国实施核反击场景进行了模拟。2025年,中国可对美实施核反击的装备包括DF-5 A/B、DF-31AG、DF-41、JL-2,但考虑到美相关侦察打击和防御能力提升,反击成功率较2010年时没有明显变化。在日常值班状态下发射一枚核导弹成功反击的可能性为40%,作战作战状态下反击成功可能性为92%。成功发射三枚核导弹反击的可能性分别为10%和56%。
中国核能力相较美俄远不在同一水平
研究者认为,上述分析表明,中国核能力尚不能建立有效的核威慑。即便在作战值班状态下,中国实施核反击的能力有显著提升,但仍无法确保报复成功,显然与美俄相差甚远,没有必要参加美俄军控谈判。
即便如此,中国领导人对核力量总体还是满意的。研究者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领导人认为核武器只是威慑工具,而非真的要在战争中使用。负责中国核武器和导弹研发项目的聂荣臻元帅就曾指出,中国拥有核武器的目的是在遭到核打击的情况下,有“起码的还击手段”。但事实上,美俄基本上也不可能冒着被核反击后一座城市毁灭的风险,对中国实施核打击。从这个方面,中国核武器的“模糊报复”战略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与“相互确保摧毁”和“最小威慑”相似的效果。
当然,中国核武器的“模糊报复”也有助维持核稳定。首先,中国的核武器两级值班模式降低了因为意外或是未经授权发射核武器的风险。美俄长期保持核武器带弹值班不仅容易擦枪走火,也让领导人在决策时面临很大压力。其次,传统“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威慑模式要求相关方都保持规模较大的核武库,削弱核武器绝对数量非常困难。如果各方都能采取“模糊报复”战略,这一问题则可迎刃而解。
但另一方面,“模糊报复”战略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政治效果。比如,“模糊报复”战略可能会让对手不承认有能力实施核反击。比如美国一些学者就不认为中国能力对美国实施核打击,这种观点不利于构建战略稳定。同时,如果一个国家缺少绝对实施核报复的能力,可能会刺激对手进一步发展反制或是防御力量,以彻底消灭其核反击能力。最后,“模糊报复”战略也会让领导人担心本国没有有效的核威慑,转而加大核武器攻防能力研发投入,以实现“精打细算的确保报复战略”。
参考文献
- Wu Riqiang(2020). Living with Uncertainty: Modeling China’s Nuclear Survivabil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44, No. 4 (Spring 2020), pp. 84–118.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