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朱特 – 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

2020-08-10 原文 #火光 的其它文章

托尼·朱特 – 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 ——

内容简介

“二战”之后,法国知识分子在欧洲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扮演着独一无二的重要角色,托尼·朱特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就分析了这个知识分子圈最大的冲突:如何回应共产主义的许诺及其背叛;以及在面对斯大林领导下的前苏联、共产主义的新东欧及法国本身的伪善时,如何维系对激进理念的坚持。

朱特向我们展示了,这批处于时代先锋的知识分子如何在战后为某些“作秀式审判”辩护,如何忽视共产主义背后的暴政和恐怖,甚至向民众传播苏联式道路是通往解放的必经之路的理论。此外,本书还对当时知识分子间逢场作戏、争权夺利的情况进行了细致描绘。其关注的对象不仅包括时髦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加缪和波伏娃,还涉及到了重要的天主教哲学家、中立的报界人士、文学批评家和诗人等。

虽然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但它并不是一部叙述史,而是始终以知识分子独立性这一命题为线索,是一本表达朱特对知识分子角色和责任理解的文集,是一份关于战后法国知识界的道德状况的研究报告。

作者简介

著名历史学家,以其对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的深入研究而闻名于世。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先后执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纽约大学。

1995年,他创办雷马克研究所,专事欧洲问题研究;1996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2008年,入选美国《外交政策》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

2009年,以其卓越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获得奥威尔终身成就奖。

托尼·朱特长期为《新共和》《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欧美主流媒体撰稿,并以尖锐的自由主义批评文风成为备受尊重的知识分子,拥有“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之美誉。其主要著作有《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未竟的往昔:法国知识分子,1944-1956》《思虑二十世纪》等。其中,《战后欧洲史》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

书籍摘录

引论

这本书既非一部观念史,亦非一部有关法国知识分子生活的社会史。它期望涉及上述二者共同的研究范围,但在某个简单的意义上,也能够被当作一种对话史来理解:整整一代法国知识分子通过对话进行交流,并在其中探讨关于“介入”“责任”“选择”等问题。在战后岁月的大背景下,这种对话拥有了复杂的以言行事的后果,受到了特定文化和语言惯例的约束,被主流的那一代知识分子所处的环境塑形。大背景——政治的、文化的、个人的——因而就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能说明接下来的章节中被论及的作品的历史背景。但是那种讨论的形式本身大体上就是依据文本的,它通过他们使用的语言和采取的立场来确定知识分子态度的决定因素及其来源。

本书的构思形成于上述的关切以及我想要厘清的问题意识。在第一部分当中,我对法国光复时期的知识分子状况做了一个探讨,并尤为关注战前的大背景;借由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1940年至1944年的经历。这不只是一个外场布景的练习:这是我的观点,即20世纪30年代的经历——有关战败、德占时期和抵抗运动——不仅设定了战后知识分子活动和关注点的大背景,同时也框定了这些活动和关注点所使用的语言和假设。

在第二部分中,我详细描述了1947年至1953年东欧的审判秀,以及法国文人对此做出的各式各样的回应。审判的经过以及它们引起的反响或者未能引起的反响,提供了一个观察法国知识界投身于如正义、道德、恐怖、惩罚等尖锐和令人存疑的问题的独一无二的机会,这些问题的提出符合战后欧洲的状况,同时也提醒我们注意法国自身的革命遗产及其所传递的好恶相克的伦理信息。这些审判(其他当代的事件,如规模小一些的对苏维埃集中营的揭露)被当作放大镜,可以透过它们去观察法国人对这些往往在道德上令人痛苦、政治上又陷入两难的事件的回应;我试图标识出那些年知识分子的情结,同时也严格控制聚焦度,对个体态度保持一种足够的关注。

第三部分对前一个部分的描述材料进行了分析,并将其置于塑形了法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更大的主题和传统的背景当中。在第四部分中,就本书中所描述的经历在多大程度上对法国人而言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我试图做出评估,并且,如果这是独特的,那么独特的原因又是什么;与此同时,为何1944年至1956年那些年人们的态度在1956年之后会很快就被遗忘或者篡改,这又造成了什么后果。在结论部分我将回答,这一特殊的历史被整合进法国当代意识当中的方式,并追问在何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法国的知识分子状况在最近几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最后一个评论是恰如其分的。文人也许不太会去考虑为什么他们的书是这样的而非别样的。但是以本书为例,在最初的时候强调其并非是一部战后法国知识分子的通史是有益的。如果它是一部通史的话,就该在总体上更多地关注一些当时极有影响力的有趣的人物,但事实上,对于这些人,后面的章节并未过多提及。我故意较少地涉及了关于战后法国文化生活中的“大争论”——比如萨特与加缪之间的争论——以及一些萨特、加缪及梅洛-庞蒂所写的有意思的书,对于其他人,我也只是一笔带过。甚至雷蒙·阿隆这一对本书的主题意义重大的人物,我提到他也只是因为他对其同代人的感觉敏锐的评论,而非因为其自身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观念的贡献。因而,本书是与众不同的。它不是一部法国知识分子史;更恰当地说,它是一本有关知识分子的不负责任议题的文集,一个关于战后法国知识界的道德状况的研究。

因此,本书的主人公——萨特、穆尼埃、德·波伏瓦、梅洛-庞蒂、加缪、阿隆和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并不代表比他们影响力稍逊的同辈人,当然也不具任何典型性。但是,他们是那些年主流的声音——他们控制着文化领域,他们为公共论辩定好了基调,他们设定了听众的偏见和使用的语言。他们成为知识分子的方式回应并加强了知识分子共同体,包括那些不同意他们看法的成员在内的自我形象。他们至少直到1956年都致力于追随的那些事情,他们介入或者拒绝介入关键性的道德问题的方式,组成了法国知识分子历程中一个极为不同寻常和特殊的时刻。所有关于这一主题我想说的是,我在这里讨论的议题对那个时期而言至关重要,他们在那时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今天所造成的问题在法国现代历史上占据了核心地位。


下载地址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