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nkcat在2020-08-24~2020-08-30的言论

2020-08-29 作者: Spinkcat 原文 #Reddit 的其它文章

1050: 温铁军:千万人待业,发展国内大循环经济就是闭关锁国?, submitted on 2020-08-24 07:52:30+08:00.

—– 1050.1 —–2020-08-24 17:33:21+08:00:

实际上温铁军离开了三农议题也是什么都不懂,哪怕农业议题上不同领域也一样,他自己习惯性跳到自己领域以外的话题,其实在败自己口碑,大概觉得现在国内那种舆论环境里可以飘飘然吧?

还不是那种什么都有一定了解可以说,而是几乎完全不懂,三农问题有一些也经常跳脱现代经济的客观事实,有沉浸在过去的感觉。

但总体上,因为农业是个不得不接地气的研究议题,温铁军其实心里清楚哪些对农民不公平,所以一直主张给农民自主权,但大的政治政策上他又暴露老一代人的缺陷,比如农业生产低,其实就是计划经济和户籍制度剥削导致,温铁军却觉得不是,那就出现既同情农民的部分遭遇,又因为政治观念不会因为同情而否定农民遭遇的问题来源。

户籍制度开放上,他的态度也是很模糊,逐渐地不直接甚至可以说不愿意详细谈,习惯性把体制下 人为灾难因政治考虑,解读为“经济危机”,这就是他“显老”的地方了。

杜润生这一脉里,农业研究学者里,民间温铁军大概是现在最出名的了,但论水平,我觉得他被周其仁完爆,林毅夫也算是同门,他搞户籍理论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习近平上台前还敢提要搞户籍改革,13年还说了很多户籍改革有关的话题,然后现在就画风一转,不敢单独的深入提了。

十几年前刘鹤也提到了农业与户籍制度的改革需求,说要渐渐改,搞城市绿卡制度,结果都转向,说明这个体制的派性,比他们的专业角度对他们的判断和行为有更大的影响。

现在其实你也能看到了,中国经济政策上赵紫阳一系影响有多大,哪怕是异变的,也在各种层面左右国家发展,有好有坏,都没停过。区别是过去经济政策层面的反馈,可以通过理论来影响行政,但现在是政治控制行政和理论,跟事实逐渐脱钩了。

1051: 毛泽东的军事水平、政治水平、文学水平、书法水平在中国历史各自能排第几?, submitted on 2020-08-24 13:59:30+08:00.

—– 1051.1 —–2020-08-24 18:16:53+08:00:

毛的政治水平是一流的,政治就是拉帮结派互相斗人,该认怂就认怂,该死不认错就死不认错,所以说灵活性,毛泽东在政治与军事层面都非常灵活。

比如七千人大会,当时权威够高了吧?看话题不对,立刻自我批判找台阶下。跟国民党商谈,马上蒋委员长万岁,这都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表现。

军事上,应该分两种能力,一种是战略判断能力,一种是军事执行能力。

战略判断上,毛泽东是也是很优秀的,或者说毛泽东本身就是个极具现实感的人。

蒋介石几次围剿,前期都是毛泽东利用地理优势,因为荆楚山地面积大,蒋介石外省调兵进入,要几倍兵力才能站稳脚跟。

这就造成了逼迫蒋介石步步为营的局面,所以蒋介石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情况,要么大量调兵堵住每个可能的关隘和集中兵力,要么不动嫡系部队,只用地方部队,但又不足以撒网捕获敌人主力。

之后在内战时期,毛泽东也是依赖这种战略手法,打信息差集中兵力做骚扰来声东击西,粟裕就非常擅长,在古代这叫做分兵合击,两个能力极强的指挥官带精锐部队,分兵制造其中一方是佯装的局面,然后等对方把主力调走时,结果发现两面都是主力,一旦一侧被攻破,那最后就非常容易形成合围局面,三国时期刘备就是这种战术使用者的极致。

这也是为什么政治上毛泽东要求走农村路线,一方面符合他们的军事战略,一方面城市是国民党的地盘,而国民党的军事打法就是依赖城市补给,所以就显得很被动。

但说蒋介石的军事能力,我到不觉得劣势于毛泽东,而是两个人一开始得到的基本盘就不一样,蒋介石不可能抛弃城市和买办的基本跑去搞地主的钱袋子,那样他自己都站不住脚,所以蒋介石的打法和军事集团组成也很受限。

而当不考虑这些,纯粹是城市之间军阀的斗争时,蒋介石的军事能力是非常出色的,当时强制的武装统一势在必行,真要往死打,谁都打不赢。

所以蒋介石在军事执行能力上是远比毛泽东优秀,两个人出身不一样,毛是理论和战略判断,他不负责实际打仗,要说的话,蒋介石做将军的才能比毛泽东优秀很多,毛泽东做元帅的才能比蒋介石优秀一些,灵活性上毛泽东远超蒋介石(既有性格也有他们出身带来基本盘差异的影响),在几次反围剿里,蒋介石一开始是没认真对待,后来发现办不成,也很快就集中嫡系兵力搞围剿。

他能亲自带队步步为营,毛泽东的传统军事政策也就没办法全面有效了。

第五次反围剿时,虽然王明博古在台上有控制权,但中共本身不是一个集中自上而下的体系,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都有自己的部队,都很聪明的能避开王明博古指挥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也没法有效抗衡蒋介石搞集中人力资源步步为营,逼中共游击野战部队离开熟悉区域的战略。

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蒋介石没大量人力和资金优势,他是没法深入中央苏区的,所以前几次围剿靠地方的少量兵力都失败的一塌糊涂。

同理,一旦蒋介石动真格的集中资源开始亲自带头,毛的路线也很难维持下去,只能选择跑路和转进,这也凸显毛在军事战略的灵活性。

我认为,这种灵活性,既是性格上的,也是他们出身基本盘附带的,蒋介石不可能抛弃城市打游击,也不可能搞大规模土改,因为他的基本盘就是反对土改的大省沿海地主,这也是后期内战时,国民党财政劣势导致失去精锐后不能有效利用人力优势的原因,没有钱武装下,账面人数再多,也不如中共精锐部队能打。

而蒋介石在军事的经验上,相对很多将领其实反而不多,执行的高不一定是好事,因为有时候会出现冒进问题,军事理论和观念上,蒋介石并不如毛泽东,所以哪怕执行的好,也经常犯错,起码在军事领域上,蒋介石可以说是死板保守的,毛泽东的灵活性也不是蒋介石可比,蒋介石就老习惯搞“背水一战”这种封建制度下才有的观念,他的军队建设也是非常封建的,基本上都是在学曾国藩和胡林翼,意识形态上给军队训话就是喊礼义廉耻。

所以综上所述从军队和军制的建设上,蒋介石远不如毛泽东(不止是因派系复杂),毛泽东恰巧有非常优秀的理论执行者,也有优秀的基本盘,而蒋介石在内战时没有财政优势的基础下,大量征伐徭役,对民心和财政都有很大影响,几个军事错误犯下后,就没有后续部队可以对峙,这也是为什么内战前期有优势,中期胶着,胶着期一过,国军就兵败如山倒,因为大部分起决战作用的主力其实已经被消灭了。

文学上,毛蒋都喜欢引古词做饰发挥创作,毛的比较多,水平我觉得毛要好,深究的话历史上毛可以有地位,但比他好的太多了,书法两个人都不用拿出来比。

至于治国上,就不用比了,蒋介石完爆毛泽东。

—– 1051.2 —–2020-08-24 23:09:23+08:00:

你说反了,认怂就是政治能力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不认怂,要么是他有能力承担不认怂的后果,要么这个人是性格问题导致完全不考虑后果。社会上任何人没有灵活性,普遍结果是丢饭碗,但战争年代就是丢命。

有的人,连制造自己方便认怂的环境都做不到,话说的太慢满,态度太硬,什么都往死了做,到该认怂的时候有不认,往往就自爆了,蒋介石西安不认怂,当时就死了。

而且我不知道周刘邓戏耍毛这种结论怎么得来的,刘和邓是毛的嫡系,自己典选的主要接班人,周原来党内地位高于毛,建国前几次会议下来,地位就下降,并且一直对毛服服帖帖,一直到文革斗争激烈化时,对着毛也不敢直接发作,只能靠支持西纠手段暗地反抗。

刘少奇都被斗死了,还耍他啊?要不是因为毛泽东自己治国路线的错误,党内矛盾也不会那么快那么大规模的爆发,这是他治国的无能,而不是用人不行,邓小平在毛临死是还大起大落,毛在临死前都准备一句话把他搞死。

后面要不是毛的新嫡系内斗,四人帮和华国锋之间起了冲突,也不会有邓什么事,毛活着时压这些人一头,各方面威望到了顶点,到后面哪怕内斗,首先也是毛的嫡系内斗,叶剑英汪东兴华国锋联合起来搞垮了四人帮,然后又被陈云和邓给摘了桃子。

军事方面中共在内战里的主要优势是财政优势,芦笛的那本《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不是严肃学术著作,要多方面看,杨奎松做考证,31年时中共运作每月资金得到拨款是1.5万美元,到38年2月王稼祥和任弼时对莫斯科的通稿称国民党的军费每月是16万美元,这个标准在中共看来是完全不够的。

到40年2月23号,周恩来养病时给斯大林提交的预算,得出结论党费每个月缺口是5.8万美元,军费缺口是30万美元,季米特洛夫建议给35万美元每月,斯大林最后批的是30万美元每月。

这个缺口其实到后来内战前夕,已经扩大到了50万美元起,苏联对中共援助不是完全纸面下的,37年苏联跟国民党签署中苏协议,5000万美元贷款有大约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是直接给了中共,这也是国民党知道且同意的。

再根据沈志华的观点吗,苏联对中共援助重要,但却是有限的,这一点杨奎松也差不多看法。

真正导致国民党崩溃的,是因为国统区的税收效率低下,生产无法复苏产生了通胀问题,而国民党又迫于求战,在征发徭役时采取了错误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印货币导致地主经济崩溃更加难以复苏。

同时期中共财政已经完全碾压国民党政府,双方无法形成有效力量对比,中共抗住了早期的劣势后,很快财政优势就凸显出来,46年时美元计价粮食国统区是60亿公斤,解放区是120亿公斤,已经有一倍差距。

这也跟中共土改有很大关系,土改解决了中间阶层税收问题,征税直接通过党组织和地方政府完成,国民党的基本盘就是地主,所以土改失败,又采取了错误的货币政策与急于速战速决的军事战略,最后一波没啃掉中共,蒋介石不但犯军事错误,还中途主动停战等国际局势,那么失败就是无可避免的。

—– 1051.3 —–2020-08-25 21:28:19+08:00:

没有钱什么战争都打不起来,现在搞历史讨论太喜欢脱离物质基础去形而上了,这也是为什么论史的人多了,但严肃学术和社会考古学y依然是重中之重,沈志华和杨奎松做总结,在流通的观点上基本已经把这些讨论的七七八八,市面上通传的新观点都是在八十年代口风最宽松,资料流出最多时,老一代研究学者对党和国内历史总结后的基础上再加工的。

—– 1051.4 —–2020-08-25 22:08:43+08:00:

这跟体制内外没关系,要说这个话题得长点说人事关系,下面字很多希望别介意,很多人看党内外的各类资料,但不一定学改革开放后党内历史,这个也没系统化的梳理,所以很容易有误判。

他们上一代的老学者,还有他们这一代中年的学者,著作和观点都是形成在当初学术氛围很宽松的时候,你现在看到的几乎全部资料都是他们老师那一代,文革后胡耀邦自由化下,从中央档案馆调的或者自己亲笔写的回忆录。

我自己就看过挺多没出版老干部的口述自传,黑共产党和毛泽东那都比比皆是,党内都流通的很多,就是不发表给公众看而已,只是这些发出来可能党内只是有意见,未必会真找麻烦,但当事人觉得得罪人就不出版。

像讨论国共内战的数据这类纯学术性的没立场,其实真的不在很多人认为的敏感范畴之列,党内更注重某件事谁做了决定,这个话是谁说的这种记录,因为出问题具体到个人是要背黑锅的。

党内有偏左的高层,也不方便纠错,具体看观察者网怎么处理胡赵自由化路线就知道了,批评可以,但不能掀桌子,不像现在有没有资历都一棍子给你打死。

后来反自由化加剧,但也没啥太大问题,因为党内邓小平跟陈云李先念互杠,左派搞的期刊想反驳都被批了,甚至是勒令解散,这个惯性一直延续到六四后,很多人都有权限调档案馆资料。

炎黄春秋一直都在发声,党内没去世的老干部在的时候,沈志华、杨奎松、徐庆全,这些人批党内历史问题,扒共产党的皮都是非常厉害的,杜润生活着的时候都不怎么给江泽民和胡锦涛面子,多少给政治局常委和委员给这群人站台,吴思当总编辑时还帮田纪云提了一下政治改革,就差指名道姓喷不改革了。

说白了共产党那点尿性,党内自己很清楚,有的人不让做,纯粹是出于政治长远影响找个借口会堵一下,但大环境上做这件事其实党内没道义压力,就像“王小明别把没拧干的拖把放教室里。”差不多一样。

一直到习近平上台,这些老人大部分都去世,当初批评中共比较厉害的,实在是没法说,这是当下的环境所造成的,当年并不会因为他们自己是体制内,就不匹配,或者有没有敢不敢这种规矩,党内做学术研究,很长一段时间话语空间还是很大的。

毛泽东都可以批,中共土改杀人和大饥荒都可以批,朝鲜战争也可以,苏联对中共援助也历来是个公开的秘密,党内做学术研究和党外对民众的历史宣传是两个系统。

现代战争需要的是人力和财力,中共在东北有苏联留下的设备不是不能完全自产,国民党也一样,实际战争消耗没有生产的多,但人力资源落差很大,重点在钱和资源,苏联和关东军留下的弹药与武器是不少,不能当饭吃。

战争中后期国民党精锐被吃掉,后方有武器,但没钱重新规划建制部队,人力一直账面占优势,就是无法重新组织抵抗。苏联对中共有很大援助,这重要但有限。“离开苏联中共打不赢内战”的这个观点主要诞生在两千年后。

学术讨论变成了立场问题,否定就要彻底否定,自然就不严肃了,所以你现在怀疑体制内就不敢说话,但这些话当时都不是个事,而是从历史本身来说,苏联援助武器重要,但没有财政优势来的更重要。

从学术内容里汲取事实来陈述观点,和从观点里再演化去形而上,是两回事,国共内战的大体学术细节八十年代基本定性了,看的越多越知道不可能靠外援把所有事都办了,资金和粮食缺口,别说一半,四分之一都做不成。

—– 1051.5 —–2020-08-25 23:08:48+08:00:

炮击本来造成的伤亡比例就很大,炮弹能当饭吃又是什么理论?基本的组织供给如果都做不到,人是先饿死还是先被炮弹打死,战争打几年,打仗开的炮多还是吃的饭多?

火炮维护、使用、搬运都要大量的金钱,你没有钱难道难道这些东西会自己打理自己么?这些费用哪里来的?每个月士兵的伙食、装备,脚夫的人力和需要的物资,都是现从莫斯科空运的么?

国民党战俘和队伍组织力不足,为什么导致建制部队崩溃,中共却能出得起倍数于市价的价格去雇佣超大量的脚夫高效率的补给和运输转移,难道是重炮逼的?这笔钱能拿得起才是关键。

中共武器来源只是诸多黑历史之一,岂止这种话题不给你说,连国大谁拒绝参加这种都不会让你说,说了就是政治不正确。

现在别说这种话题,连更轻一点的都不让说,这跟知乎让不让讨论没关系,这是个早就敲定了的学术性议题,不可能因为现在有人自己认为中共靠苏联武器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把资料来源当时定性都给否了。

无论是沈志华还是杨奎松,都已经定性了,不可能逾越社会现实,因为人是要吃饭,要花钱,要有物资流动的,没有钱就没有组织,武器是工具,是以组织为基础的,认为有武器一切OK这么简单的加减法不能适用于现实,因为武器本身也是堆钱堆出来的。

苏联武器援助和放水给了东北的工业与关东军的装备,当然是毫无疑问的重要影响,但不是你这描述认为的具备关键性,并且有限。

没有苏联的武器装备,中共本地改装建设,只会把内战拉长数年,财政优势会越来越大,第一年的收入差距就2倍了,中共军队进入北京前,国民政府财政已经濒临崩溃。

—– 1051.6 —–2020-08-26 01:24:30+08:00:

2000车对应上百万人的军队,加上数百万的脚夫,消耗比例其实一目了然。

除了基础物资,还有经费和人力,这些其实中共官方很多都不是完全避讳谈。

沈志华给出的观点是,45年末,苏联给中共交付了日军11万步枪,4000机枪。

而整个46年夏秋,中共获得步枪20-30万,机枪8000挺,火炮1000门,但中共军队初期在120万左右,这个缺口是极其巨大的,以至于援助华北,东北部分的军队32万人,却只有16万支步枪,4000左右的轻机枪,和749挺重机枪,火炮总数仅为556门。

对于中共原来来说,的确是获得了不少装备,但46年初时已经有120万人的规模,武器是不够分的,你引用的这个文章本身就是在典明武器来源,没否认苏联的援助有重要影响,但实际是在否定全靠苏联武器论这种说法。

还有一个典型例子:“最先入东北之李运昌部,已由五千人扩充至八万人,惟战斗力弱。正规军入满者约五万人。在途中者尚有五万人,十一月中旬可到,约计十万人。为内线作战之主力。另外约十一万人将于十二月下半月可到热河、辽宁、冀东地区,外线作战”

李运昌是45年8月带五千人进东北,11月初时已经扩大到八万人,并且到指明了11月中旬可以扩大到10万人,这种扩充速度,不是光靠武器运输就能解决的。

毛泽东在同年8月做报告说有一百三十万军队,二百五十万以上民兵,大部分的民兵就是后来中共扩招兵源的基础。

46年1月,中共先前扩招太多,后来又不得不裁撤,结果导致自己前期兵源紧缺,就有了后来土改对地主的赎买政策,因为一开始扩招时又要谈,结果土改搞太狠,税源跟不上,裁撤后兵源还在。

等跟地主彻底翻脸一下打倒后,税源基础立刻就上来了,所以迅速就扩招回130万人左右的规模,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部队可以挺近东北,45年就把没规模的拉成了几十万的部队。

二次四平战役后,林彪退守北满,就是前面所提到的,32万左右的兵力,却只有16万支步枪,4000左右的轻机枪,和749挺重机枪,火炮总数仅为556门。

这个时候林彪管苏联求救,才有后来从朝鲜运了四批车的物资,沈志华给的数据是每次八百到一千车皮。

为什么说苏援实际上没想的那么重要,就在这,人力缺口是远大于装备缺口,但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中共的财政可以迅速灵活变动,几千人两个月扩充到十万规模,而且还能从华北调十几万人到东北,等到46-47年时,东北军光是靠扩充和华北的农业支援,已经有了足以养四五十万到七八十万的财力。

同期国民党军队在46年末到47年2月,就被消灭了71万人,正规军54万,非正规军17万,整整被消灭了66个建制旅,要知道46年中时,国民党总共才248个旅,半年左右被消灭了66个,缴械得来的武装,计算两个人一支枪,也起码有30万左右,这个数字已经比同期苏援总量没差多少了(实际上是高于的)。

而国共内战,中共缴获国军步枪大约310万左右,如果按照国军数量,外加战损,那国军武器其实很充沛。

再来说火炮,数量对中共援助,比较明确的是1000门火炮,还有大约1200门迫击炮,火炮混杂其他各种的包括日军遗留的,不到2000.

你引用资料其实自己都说了,夏季攻势几个月就缴枪34089支,炮674门。

而整个国共内战,缴获火炮大约5800门,迫击炮46800门,所以前面援助迫击炮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全炮类算杂炮,缴获大约54000左右,炮弹五百五十万发。

所以嘲讽蒋介石运输大队不是完全没原因的,但我一般只讨论学术性的。

苏联对华援助其实沈志华总结的很好,早期军事武装援助,给东北抵抗提供了很重要的动力,其次是通过北朝鲜当做东北军的后方基地,然后苏联帮助中共修补东北基建保证后勤网,再也就是开放贸易,这让中共很多过剩的产能可以交换所需。

而实际上,如果你没有过剩产能,你也没法跟苏联贸易,苏联不是圣人,援助一方面是确保中共做强但不会被打死,但也不会拼了命的砸钱,对蒋介石的态度也很暧昧,甚至主张和谈,而给中共的很多援助,是战争靠后时,尤其是47年反攻开始后。

拒绝毛泽东访问,对林彪的请求派顾问不理睬,坚持国共和谈,本身苏联的政治利益不是中共的全部利益,双方互相消灭,是苏联不乐于见到的。

同时中共在东北时,还考虑过割据东北,苏联希望中共在东北做大,但中共又想通过交换部分东北土地,换取国民党承认中共在东北的独立地位,和谈期间苏联的态度来回反复,都是一种政治灵活性与不确定性的表现。

蒋介石太急于求成,是多次进攻都失败,被人化整为零的消灭了很多前期的精锐主力,大量的财政浪费在无效益的地方,以至于后来开始集中进攻陕北,这些都是一连串军事失败带来的错误决定。

更重要的是蒋介石没有把恢复经济放在第一位,错误的货币政策导致极大量的地主与转型到实业的新地主破产,46年时算粘度极高可征召随时扩充的民兵,中共兵力已经与国民党接近,国民党如果军事不屡次犯错误,苏援武器还不够用。

因为到48年时,中共正规军已经超过国民党兵力了,财政完全碾压,48年开始,中共开始抛售法币,核心原因就是因为解放区的生产力全面超过国统区,中共开始准备发行自己的法定货币,到最后变成国民党要打仗,必须花钱去解放区买才能凑齐物资,但解放区又不收法币,就陷入了一个新的恶性循环。

大量地主抛售法币资产,开始把有价值的银元兑换成解放区的流通货币或物产(也意味着必须购买解放区生产的东西才能平衡本地生产与生活的物价),蒋介石税收不上来,法币崩溃了,失去了征税的货币工具,输也是必然的。

—– 1051.7 —–2020-08-26 01:56:04+08:00:

你可以看一下法币怎么崩溃的,45年法币与美元是20:1,47年是50000:1

2年差值增加了两千五百倍,你想一下现在人民币到2022年,贬值两千五百倍是什么效果,马化腾全部身家瞬间贬值1.29亿,这样政府压根没法税收。

平均每天超发230亿,别说当时,现在经济也崩了,政府一年的账面收入,连维持政府运作都不行,哪里还能维持军队。

法币超发这件事,蒋介石有全锅,战争结束后错判形式,没抓好经济工作,就开始打仗,结果骑虎难下只能靠超发解决问题,美国人恼火他们滥用美金,跟国民政府财政崩溃有很大关系。

国民政府库存的硬通货保币值的总额,45年从9亿美金,到48年下滑到1亿美金,只用了3年时间,这中间都是打仗消耗掉的。

如果没有任何外力,战争继续下去,哪怕蒋介石的军队没有被消灭,国民党军队也会在49-50年时耗尽所有财政储备。

然后就坐不住开始发金圆券,金圆券坐不住,又开始发银元券,这简直就是烂到骨子里了,超发货币掠夺财富不算完,还用金圆券强行征收,然后连银元券都想搞出来。

这完全就是不在乎经济也不懂政府工作的结果,金圆券用半年时间贬值6424倍,比法币还快,这回马化腾身家只剩下勉强五千万,等于中国政府收入贬值到296亿每年,这笔钱全部用在两百万人的解放军身上,人均每年才14800元(真实购买力),也就是说每个月不到1250元,吃饭都吃不起。

这还是极其富强的当下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全球名列前茅,现代科技加成下完爆当年的生产力,但按照当年金圆券的通胀,只用半年时间,经济和军队财政就全崩溃了。

没有钱,战争是不能继续的,46年后就算消灭了东北的中共,切断了与苏联的联系,国民政府的经济崩溃也只是时间问题,这个时候超发已经在路上了。

要知道日本人抗战八年多,用低价值的产品或货币兑换法币和贵金属,总共才掠夺了40亿法币的财富,蒋行长47年只1个月就印230亿,相当于日本人花46年才可以做得到。

—– 1051.8 —–2020-08-26 02:23:16+08:00:

因为压根没继承真正是年利润1000万的工厂,要说有工厂是有,但利润不可能这么高的比例,如果这些东西就1000万利润,那他这人生意恐怕得是十几亿起步,几百亿不封顶了。

跟总量对比,你说给几万块,或者给了些牲口一年能生产几千块接济一下困难时期还差不多,比如援助渡过了艰难时期,保住了下金蛋的鸡。

国军被缴获的装备数量,远超苏联援助的数量了,苏联援助还不情不愿,甚至提出靠贸易来交换,中共如果没有贸易的基础,就不会拿得出手。

援助展开前,中共的粮食生产就超过了国统区,国军的弹药和装备和普及程度48年前一直在中共之上,但就是组织不起有效进攻,甚至46年没苏援前还被人消灭了四分之一的旅,只要一看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就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了。

半年缴获的装备数目,跟苏联援助的差不多,大大小小密集战役,国民政府经济崩溃,所有资金全部用于军事,结果还是不能维持军队的士气与建制。

数据缺口都在这,建新公司也是47年下半年开始才改建军工生产,48年才开始全面供应。

而且官方描述的很清楚:“从1947年至1950年的4年时间里,建新公司共生产炮弹54万余发;药筒26万余个;自配引信9.5万个,改产掷弹引信55.6万个,修理旧引信16.2万个;生产底火60.9万个,雷管24万只。六○迫击炮1430门,苏式冲锋枪1563支;生产弹体钢3000多吨,各种型号无烟药450吨。”

同时建新公司47年月产炮弹钢皮才90吨,当时一年不到一万吨,48年一年才生产12万发,49年是48万发,这个时候主要战役都结束的七七八八了。

这个数字你对比一下缴获国军的装备差距,再加上中共三到五百万的人力缺口(大后期算民兵,中共兵力应该在七百万人甚至九百万人,因为50年民兵就差不多500万人了。),作用很大么?而且是总生产量,你分四年,第一年生产恐怕都不超过十万发弹药。

一个大连的生产基地,产出比全国都多,那全国得多低,国军被缴获的5亿发子弹和五百五十万发炮弹,这效率差距一目了然了,整个东北在49年峰值时,对外输出物资才302万吨,大部分还是木材和粮食,实际上那么大缺口压根填不上,政治上也不符合苏联对华的政策与历史事实。

—– 1051.9 —–2020-08-26 20:51:03+08:00:

国军没炮弹?苏援总共都没那么国军被缴械的多,东北基地前几年生产的规模,跟你就没法支撑全国性战争的需求,一直到49年时战争快结束了才上4万发每月。

数字都给你摆在那了,而即便是这种数字,实际上在战场上都是过剩的,因为大部分时候一场战役的炮弹消耗量也就一万多或以下。

重炮也没你想的那么好,因为中国战场既没有大面积的深垒工事,也缺乏足够的铁路系统运输,所以野战炮和迫击炮突出,共军有重炮,有的人就为自己找借口,跟金圆券说是共军捣乱一个逻辑,国民党犯错加下面的人无能就是无能。

内战第一年,缴获最多的是31式的60口径迫击炮,口径就当时来说已经不小了,灵活性也比重炮强,战争又不是堆数据越大越好,各种炮作用不同。

第一年缴获的60炮是2444门,46年国民政府的五十厂总共才生产4500门,算十厂的生产量,等于一年内被共军缴获了三分之一作用的生产。

这也是为什么解放军的移动能力强,因为可以出高价钱雇佣脚夫,炮兵组织有大量的支援步兵防护,可以迅速转移,国民党军队连军费都出不起,逃兵问题下抓壮丁,脚夫不但拿不到钱还可能被充军,炮兵组织一旦被围,那就投降吧。

大部分炮弹种类,在生产时就会特地适应对应的火炮类型,正常有编制的军队,也可能蠢到拿用不了的炮弹配自己的火炮到打仗时傻眼。

中共46年到47年防守时,既没有建新公司也没有苏联的大规模援助,全国就缴获了43.1万发炮弹,足够打四十多次战役,而且是连炮带炮弹一起缴获。

550万发,要什么炮弹有什么炮弹,没有炮,直接从国军的装备里匹配就行。一开始炮弹没那么多的时候,怎么国民党进攻还失败了,你说东北47年有苏联援助,那陕北怎么被打崩的。说白了,烂是全面的,国民党连基本的军费维持士气都做不到,精锐打没了,后面光拿钱生产,前面一触即溃。

而且共产党再多工厂,生产也是要大量金钱的,这些钱从哪来。

还有,我要吐槽这举例的是不是也不分情况,中共的装备在进步,但不能用有重炮,所以就以偏概全说中共全拿苏联援助的火炮所以就强无敌可以碾压国军。

战争是这么打的吗?

—– 1051.10 —–2020-08-26 21:04:11+08:00:

这里面的新开岭战役,李正谊自己冒进,结果被人伏击,从进击变成被包围。

兵力差距呢?毛泽东也说的很清楚了,五个团打一个师,打不赢,这个时候二十五师补给消耗差不多了,还没反应过来,然后中共就开始搞集中兵力的合击战术,八个团打一个师,二十五师就顶不住了。

这是炮的问题吗?二十五师被八个团围攻,没有火炮支援,居高临下打退了八次进攻,中共彼时也有炮,但不是你想的那样战无不胜,啥事不行上炮就可以解决的吗?

22师当时马上要来支援,整个四纵加在一起也打不过,当时已经准备撤退了,这个时候上火炮,只是一个插曲,真正能赢,是因为八个团赌一把,咬咬牙把所有预备队全部拉上去,李正谊之前部署错误,结果没法火力压制了,被人突破了防线打散了建制。

一个师被八个团打,并且是有三个作战方向,人力物资还是主动都不占优势,李正谊一开始为了进攻撕一个口子,打没了炮弹,还管杜聿明要炮弹空投,而不是寻求增援,这完全就是军事错误。

后面中共在内战里,几乎非常惯性的使用口袋阵,然后等对方进入包围圈后或者分散兵力后,马上集中十几个团打一个师,这么打别说国军,就是装备差距更大的美国人也受不了,当时那个年代,军事装备的差距,还没大到现在这种到一定程度根本没法打的情况。

类似反面例子还有沙岭战役,中共在沙岭犯了类似错误,有兵力与火力优势,结果战略判断错误,以为齐射后对方撑不住,结果炮弹先打没了,步兵没协调作战,导致有人力优势还被打出了差不多1:3的伤亡差距。

所以从来不是什么中共有火炮或者会用火炮,所以就是苏联援助所以就是中共单纯靠军事装备打赢国军,这是完全扯淡的观点,苏联援助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影响,不是全部。

还有,德惠战役打输了你知道吗?

不是新1军,而是打新1军的一个师,整个第六纵队,出了四个师,建制比例是4:1。

而新1军50师也不是没有火力,相反从各个团都配了炮兵分队,口径是120榴弹炮和107迫击炮,根本不是解放军火力碾压国军,相反这次战役是一开始双方旗鼓相当,后来国军火力占优势,中共靠人海,结果导致了大量的损失。

官方对德惠战役就很回避,当代没通稿数字,有的也很低。但基本上所有老兵回忆,死亡人数都在2万到5万左右,伤亡可能有近10万,谁压制谁啊。

有些话没错,单纯讨论中共武装的变革和事实没关系,到哪深究并不是用来为某种观点立场服务的好素材。

所以我才说,这些老话题,早就被党内最反共的人给扒没了,台湾到是有搞这种说法的,那已经是屁股问题,压根不是实际严肃历史研究了。

—– 1051.11 —–2020-08-26 21:07:29+08:00:

这是纯粹甩锅文章,沈默克写的东西恰巧我还看过,已经懒得吐槽。

金圆券通胀和法币通胀的过程和比例我前面都说的很清楚了。

—– 1051.12 —–2020-08-26 21:15:44+08:00:

缴获弹药之所以不用细分,因为缴获的本身都是按建制配套的,有炮就有对应的炮弹,后勤就专门处理这个问题的,只有分的多少的差异。

到内战时期,国共双方都不像抗日时那么缺武器本身,真正缺的是武器的稳定补给,也就是如何运输、保存以及满足这些战争随时变化的补给线,中共在高价雇佣脚夫运输这点上,一般习惯性的美化称为农民自愿帮助。

但实际上在内战初期,对中农政策过于严厉,导致大量农民流失,民兵组织兵源减少,财政没有预期增长,中共也不得不裁军,后来毛泽东迅速纠正了中农政策,农民这种人力资源才结束逃荒,如果中共也按照这种政策继续搞下去,国军大概率能打赢。

内战时,国民党的部队非常非常喜欢钻口袋阵,各种不停上级的冒进,外加指挥部对不同战线的差别对待,比如在东北,杜聿明对北线很看重,对南线就差很多。

一钻口袋阵,中共就开始集中三四倍的兵力集中攻击,国军就这样经常被切断补给线。你要说辽沈战役时,国民党连自己政府的工资都发不起了,前线也就是垂死挣扎,最后拼一波,否则不会出现兵力越打越少的情况。

—– 1051.13 —–2020-08-27 00:13:24+08:00:

战争怎么打的,德惠战役与新开岭战役已经证明了。

首先不能所有炮弹都射光,因为补给线没人可能保障绝对稳定,李正谊就是因为冒进导致自己补给线被切断,遭到了包饺子,错误的军事判断射光了所有炮弹,然后失去了单独突围的能力。

德惠战役,也是中共过早消耗了炮弹,步兵无法协调进攻,补给线跟不上火力掩护的需求,最后导致为了拿下50师,必须靠人命去挡对方的火力网。

如果新开岭李正谊没有被切断补给线,也没有贸然打光炮弹,后面就算被八个团围攻,也不会出现不能突围或者不能撑到22师援军的情况。

两次战役情况里,中共和国民党军队的处境非常像,没了补给的情况和预判错误,都是非常类似的。

林彪不是白痴,李正谊和杜聿明也不是白痴,但都经常遇到过炮弹打了几个基数,结果没达到作战需求,后面补给跟不上,结果只能让步兵拿脸冲。

现实情况可能随时变,50师没重炮吗?到最后哪里是共产党的军队火力压制,明明就是德惠战役打没了炮弹,结果被对方重炮和迫击炮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嘛。

你要搞清楚为什么两军在统计炮弹数量时,生产不会详细分,因为双方产能都足够,不足够的往往是错误使用或补给线跟不上所导致。

炮弹双方供给普遍都在数千到几万的储备,只要有补给线维持,这个数字就不会低,齐射和援助火力也是有基数的。

但大口径火炮,一般就在双位数以内,要拉好几个师才凑得上三位数,而弹药主要考虑的是种类和口径,国军的生产计划上一直侧重点都是60毫米和82毫米。

中国不是欧洲的苏德战场,有大规模补给可以在抗日和早期的内战撑起你描述的这种战术。

你什么火炮补给和门数,可以普通一个师就个位数重炮的情况下,打几公里能保持火力覆盖可以到几天时间?一般王牌师都不会带那么多的炮弹,这也是为什么李正谊炮弹一天就差不多清了,并且同时解放军在德惠战役打没了炮弹,补给跟不上,导致自己死了几万人。

事实上,德惠战役解放军大败和新开岭国军被消灭,就是因为你认为正确的这种战术被执行到底,大量的火炮浪费,敌人没轰散呢,你的火炮补给就跟不上了,然后你只要往前步兵前进,对方火力网可以覆盖好几公里。

苏德战场靠工事、超重炮和大量的装甲部队,也依然需要维持步炮协调,拿破仑时代早期才是单纯的火炮射完才让步兵上。

实际上滥用火炮,把自己库存打没了还没达到目的,就是指挥官水平不行或者发挥判断失常,林彪厉害吧,他打德惠4个师,5倍的兵力,结果是失败了,后来总结了,才有的连连胜利。

—– 1051.14 —–2020-08-27 00:27:05+08:00:

还有,必须明确一点,重炮本身在后期,中共产能已经拉上来了,但远远不够使用比例的,这是中共在内战里的一个重要影响,但在48年后期,火炮的主要使用也是60和75炮弹为绝对主体,战争基本上铁定是国民党打输,只有淮海战役是拼死一搏,结果优势打劣势还打输了。

反应产能的可以看48年末中央军委给东北军工厂的供给要求:

要求山野炮弹20万,野炮弹5万

105榴弹炮5万(复装),92毫米步兵炮10万发

以上都是提到“如若不能则加造”

而48年全解放区从82毫米到150毫米生产的火炮总门数,不超过200门,120毫米炮是133门,120毫米炮弹是24360发,这个数字打两三场战役基本就消耗没了。

另外中共的主要炮弹消耗,实际是60毫米炮还有82毫米,并且产量没有完全高于华北,比如81-82毫米弹药,华北均高于东北,东北是五十万发82炮弹,华北是八十万发。

三大战役中共占主动优势下,炮弹消耗量不到一百万发,国民党在接手部分军工厂后,其实是在缩减人手降低产能,原因很简单,根本不缺弹药。

重庆兵工厂的普通山野炮弹,年产量可以稳定在十万起步,沈阳兵工厂,一直到48年还可以生产十几万发的山野炮弹。

国民党的军工厂生产105美式榴弹炮可以稳定在500发每月,主要产能也没拉到最满,主要供给是给60毫米每月1万发,75毫米的山野重炮,每个月也有1万发的基本产能。

你说105毫米以上,对当时来说就是超重炮,普通的不算迫击炮82毫米这种,主要是75毫米的山野重炮和60毫米的迫击炮,前者是国民党政府生产攻坚炮的重点,后者是国民党火炮的主攻方向。

为什么不生产105火炮和炮弹?原因很简单,国民党在这一点上还是有B数的,因为用上的时候少。

基建不比苏德,机动部队也很少,弹药库存量非常大,作战需求低,土八路都是运动战和搞穿插,阵地战不攻坚,你有多少运力可以拉大量的超重炮来回跑,保护三门105或120炮可能要两三千人的掩护火力。

带三千发105-120毫米的炮弹,就得部署1万发75毫米炮的掩护火力,这么大的运输需求,一天如果打没了,这些炮你是要还是不要,剩下三千人就等于边缘OB了。

所以中共军队一直都是集中超大量兵力,而不是一个编制分配资源,国民党就是一个编制分资源结束后,所有保护炮兵或弹药比例的问题,都在自己编制内解决,这就很容易造成没有支援弹药消耗多了,很容易打输。

1052: gdp增速随体量的增大逐渐放缓是一件正常的事情,那么怎么衡量现在中国的gdp增速, submitted on 2020-08-24 14:12:33+08:00.

—– 1052.1 —–2020-08-27 01:08:18+08:00:

GDP反应的是经济活动,如果在扩张说明是好的,不过增速下降甚至倒退,也不代表经济必然恶化,这种停滞可能是一种调整,比如日本的GDP增速就是例子,日本经济泡沫后,陷入长期停滞,但日本社会的生活各项指标事实上比起过去都在增长。

只不过人们的经济活跃度下降,经济不可能再无限度的扩张,反应的因素有很多种,增长可能是科技带来的,也可能是人口增速带来的。

下滑可能是人口减少,或者消费下降,却往往不是科技进步所导致(技术的进步后,技术本身不会消失,这是世界总生产量在不断增长的根本因素,全球GDP下滑,可能是调整,长期来看只会增加)

扩张也可能只是一些不利经济本身的因素在发生,比如大量低效率的基建,总量的确在增加,但社会的债务压力也更大。

所以到一定程度,要考虑分配效率,分配效率我们可以直接参考的有三个指标,第一个是收入中位数,这个比人均工资靠谱多了,能够直接拿来算物价。

第二个是CPI,反应消费者的需求端的购买压力,稳定增长意味着社会在这一段时间内良性通胀,如果过快则意味着市面上流通的物资在减少或货币在增加(两者也可以同时发生),所以人们手上的财富媒介购买力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个是PPI,反应生产端的压力,PPI跟CPI一样,要稳定增长。下滑意味着生产端不赚钱或者市场需求在减少,某些时候下滑是可调整的,属于正常短期现象。但有些时候,这意味着生产成本在增加,收入在下降。

W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可以当做CPI和PPI的下游指数,受前两者影响,前两者也受该指数影响,餐口优先度我认为低于前两者。

1053: 【翻车新闻】516:没能处理的垃圾(指习仲勋), submitted on 2020-08-24 15:11:17+08:00.

—– 1053.1 —–2020-08-25 00:40:01+08:00:

习仲勋佳人, 生汝兄弟,犊耳!

1054: 情况不妙!美国医学博士:拜登可能患有重大疾病, submitted on 2020-08-25 12:55:10+08:00.

—– 1054.1 —–2020-08-25 16:20:20+08:00:

拜登任期上如果死了那就会出现历史上第一个黑人血统的女总统了。

1055: 怎么看国内有可能会在近年里推行的电子货币?, submitted on 2020-08-25 20:30:28+08:00.

—– 1055.1 —–2020-08-25 21:54:38+08:00:

这么大一个项目,不可能好处只有一种。

它既可以是加强税收扩大税基的工具,也可以是稳定时期的正常货币,更可以是动荡时期的金圆券和粮票。

经济好时党国可以只把它当做是人民币的数字形式,经济不好需要时,党国就可以把它变成一种无锚印钞将经济重新退回计划制度的渠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之前一直流出的官方声音,观点是在明年这个时候才会考虑少数城市试验,现在则是指明了会加快推行速度,预计提前了最少八个月到一年时间。

我就很好奇现在许多人有一种自我温水煮青蛙的习惯,不太理解怎么形成的。

社会信用体系扩大前,大家都说只要不是老赖就没事,去年还有人质疑是不是夸大了,结果现在呢?

新疆的那种模式,也有人质疑是不是真的,现在部分开始用于防控疫情了,那是不是可以更严格的推广到国内呢?

数字货币党国着急推行,并且表明不能兑换外汇与黄金,那你的钱进去了,只能跟人民币兑换,党国有无限发钞的权力,那对谁有利,对谁有害?一目了然。

党国本身就不是什么好鸟,他们办事肯定会极其理性的去为自己的政权安危做考虑,并且虔诚地以此为工作信条,狼来了这种事,对党国来说不是什么很新鲜的做法了。

中国是个连金融产品都不稳定且不发达,没有健全金融体系的国家,更不是完全对外开放,何故这么着急走数字货币的渠道去拓展这个领域?

最早做国家数字货币的,要么是非洲用区块链技术来试图获取利益捞一笔的穷国,要么是发达国家在金融与贸易上有这方面的实际需求,中国的DCEP不是区块链技术,还是M0扩容的一部分,更能在交易上无视匿名,说不是开倒车用来监控经济,然后随时反手一波割韭菜和限制物资流通的道具,就太悠闲了吧。

怎么用都取决于一个度,党国没有这个度量的原则线,就像维持党国的统治权一样,现在不靠杀人解决问题,但真到那个份上,我们谁敢保障说党国不会靠杀人维护自己的统治权,既然人都可以杀,粮票还是什么更夸张的,自然都可以有。

很多年后可能后人会问我,当时你们已经看到有这些征兆了,为什么不跑。

那恐怕我们只能说“当时还没想到”了。

—– 1055.2 —–2020-08-26 02:28:11+08:00:

退回贝壳时代和让中共消失下一代人不用受累,哪个成本更大难度更高?

1056: 未来中国的主要矛盾, submitted on 2020-08-26 16:41:13+08:00.

—– 1056.1 —–2020-08-27 01:21:01+08:00:

实际上拿不到那么多,普遍收入中位数,都在2200-3500左右,但到底有多大比例是拿到手和五险一金之前的,这个暂时摸不清。

厂里拿4000到6000的有,7000的也有,但工作嘛,12小时起,身体绝对有工伤,运气不好的会有永久性伤害,基本上你待一天可能就顶不住那种程度。

所以出现了东莞开到7000的价格,但居然招不到人,因为那工作压力相当于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价格高其实不现实,而且这个还税前的。

情况更多应该是城市基层拿3000左右的工资,承受六七十一公斤的猪肉价格,以及一千多的租金。

目前为止,外面吃的成本还没完全提高,这个成本很多餐饮店还在拼命承担,宁愿自己赚少,也不愿意放弃客源,因为竞争太大了。

如果衣食住行,有三个部分的成本全面提高,工资增速盖不住这些,那就等着矛盾爆发。

假设租金、食物各自增长20%,工资增长至少要45%,其中5%才是真实的各个行业利润和实际工资增长。

衣服不是每日刚需,所以核心刚需不能涨的主要是食住行。

食物的话去年猪肉带头,未来几年会全面大爆发,外出就餐廉价的时代应该会逐渐闭幕,我看好价格向香港看齐,而且应该会有一个75定律。

一线城市价格会是香港的75%,二线和三线城市是一线城市的75%,以此类推,跌到一线城市的30%就不会再低了。

居住成本租金全面大上涨也是个时间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一线城市,非一线城市倒是账面在涨,实际在阴跌,少数几个发达商业区带动全市价格,长期而言现在成本已经很难顶了,党国再放水我估计市场迟早有受不了那天

交通成本目前我到没看到大幅度上涨的可能,但一线城市好多通勤的,是用低廉的价格去解决高负荷的问题,假设再想降低负荷,估计就没法维持现在的成本。

而交通跟很多基建挂钩,不过高速公路我没记错是大幅涨价了,跨城市的成本在提高,城市内部的相对稳定,占比的话,对比食物和租金还没到顶不顺的程度,但这个成本公共财政可以撑到什么时候,到哪个地步就不大幅度增长就无法收支平衡和支持经济增长,这是个问号。

1057: 香港国安法的事情,应该是香港先违约吧, submitted on 2020-08-26 17:22:45+08:00.

—– 1057.1 —–2020-08-26 21:41:48+08:00:

有那味了。

1058: 你的中國夢是什麼?, submitted on 2020-08-26 21:55:55+08:00.

—– 1058.1 —–2020-08-27 00:52:54+08:00:

政治自由化、民主化,地方权力归于地方,立法与司法基本应有的独立,这些其实老说都清楚,已经没必要说了。

我更希望的是能从实际角度,解决中国社会现有的问题,户籍制度、结构改革,城市基建升级与规划像日本看齐,我觉得做“比肩美国”一样成为世界“霸主”的角色定位是荒芜的,美国是个世界耦合器,不是理想的生活,更像是既承担责任必承担争议与苦难的这么一种“耦合器”。

所以我更希望在生活水平与城市规划上能更看齐日本,自产自销可以带动基本的收入循环,可以在悠闲与紧凑的生活里找到平衡。

这个在日本乡下或东京以外地区生活过的应该明白,环境是真的很好,但我可不期待中国社会成为日本那种社会风貌。

但说到底更重要的,我希望能在教科书上看到对大跃进、文革和六四的介绍,而且不止是在书面。

胡赵的雕像应有一日能在天安门广场隔空对望,他们以及许多受难日的纪念馆替代毛泽东纪念馆。

一个新的国殇之柱作为纪念碑应该树立在天安门正中央,每年都六月四号这天由国家领导层集体带领大家步行向纪念碑献上一支花,纪念抗日战争、大跃进、文革、六四的死难者们。

也希望六四的死难者家属能活着出席到某个纪念电影或纪录片的首映礼,让他们的名字可以被刻在墓碑上。

国庆日不再是纯粹的庆祝,也是缅怀共和国以降从大跃进、文革、六四到改革开放后各种苦难的受难人,历史要翻篇,但继往开来前,必须牢记过去发生的历史。

1059: 新加坡城建有点东西啊,然而总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 submitted on 2020-08-27 00:38:42+08:00.

—– 1059.1 —–2020-08-27 02:21:24+08:00:

个人的感觉和经验,目前觉得城建最好的还是日本,不是说全部完美,但很符合东亚的密集型生活,又坚固了美观与个人空间,现在很多流行walking系列,日本就有几个人专门做这个工作,我自己在东京和群马县里的小城镇都走录过一段时间,感觉城建真的牛,第一反应是有朝一日完美中国也能这样就好了,但神奇的是好像很少有讨论的。

1060: 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受灾较重省份倒塌和损坏民房,每户补助两万五千元, submitted on 2020-08-27 01:33:09+08:00.

—– 1060.1 —–2020-08-27 02:15:07+08:00:

两万五不多,但有好过没有,问题是认证资格落实下来,到地方会变成什么样呢?

文章里说是对灾情较重的地方,所以这个分配不是按所有受灾地区的几率很大。

假设每户2.5万,100户是250万,10万户就25亿。

6月末的数据,就有8000间完全倒塌,9.7万受不同程度损毁,到8月中5.4万间完全倒塌,按照前面的比例放大,受损房屋实际数量应该在30到60万间左右。

5.4万假设全部符合资格,一间一户的低标准来统计,至少要一次性补贴13.5亿,到不算很多。

但考虑到后面的受损规模,取一个同比例的数值,大约55万左右的话,就是137.5亿,加在一起差不多150亿,不算小数字了。

目前水灾还没结束,后续统计覆盖范围肯定超过当下数字。估计这笔钱要加到接近200亿,未必会超过。

这200亿只用于补贴民房,对受灾人士来说,很多可能是聊胜于无,但对中央财政来讲,已经不算低,全国上半年收入中央与地方总共96176亿元,支出则是116411亿元,赤字20235亿元。

可能有人觉得都已经已经赤字两万亿,不差这两三百亿,但看一下原文内容:

农田建设补助资金160亿元对受灾地区予以倾斜 。

100亿元自然灾害防治补助资金支持地方恢复重建 。

100亿元车购税资金支持受灾严重省份公路等建设。

中央预备费150亿元 。

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恢复重建资金约1000亿元 。(不知道以上是不是包括在这1000亿里,要是的话那TG也实在太抠了)

以上总数写明的资金大概510亿的专项资金,1000亿各种渠道没写明的资金,合共1510亿的账面资金。

算上前面提到的两三百亿,大概在1710亿到1810亿浮动,看现在的架势,很大几率是要有2000亿的规模

这样一对比这个支出就很大了,灾情一项,就占2万亿赤字的十分之一,并且没判断错的话,这些钱的规划因为是下半年的,所以不包括到上半年的赤字。

如果算的话,这两千亿是全年的,加上去就是上半年赤字2.2万亿。

一个短期的灾情事件,就给中央财政制造了两千亿的缺口,破坏了几千亿乃至上万亿的地方税基,已经到了遇事钱紧的年代了。

1061: 湖南一公司食堂取消潲水桶#:从根源上制止餐饮浪费, submitted on 2020-08-27 01:43:25+08:00.

—– 1061.1 —–2020-08-27 01:49:47+08:00:

猪:抗议人类歧视性不公待遇

1062: 德国启动为期三年的基本收入实验, submitted on 2020-08-27 08:34:01+08:00.

—– 1062.1 —–2020-08-27 22:13:55+08:00:

我感觉香港本身也不具备发达到这个程度的基础,但现在的社会保障和对基层的福利与对应权力上在同收入水平国家来说,可以说是烂的一批。

—– 1062.2 —–2020-08-28 21:30:15+08:00:

这个其实反而是反直觉的,香港因为很小,所以试验本身的容错率低。

还有就是必须考虑到政府税收的来源,香港政府的土地财政占税收很大的一个比例,而土地资源短缺与政府为了维持社会运作,采取高地价政策,也是导致香港现在社会资源分配不足的一个核心要点。

因为香港不是通过生产实物出售来获取利益,那么有限的土地必然会导致长期税收不足,加大开支但又必须通过大量的进口维持本地生活,意味着土地财政的资金最后会流出。

基层福利不能只看医疗,还要看效率,同时香港存在大量无家可归的人,通常宿者较少出现在大众眼光下,政府对这类人的资助和帮助主要是通过NGO和第三方组织,社工往往没法有效覆盖,因为数量不足,一个学校可能配两三个社工,一个街区可能一个都没有。

香港很多人受困的是缺乏足够福利,很多老年人被迫捡纸皮谋生,或者从事清洁工作居住劏房,政府几乎没有什么政策援助这类人,相反资助重点一直还是社会有一定受薪的家庭或个人。

N无人士往往被单独拉出来,年轻的N无人士到不是首当其冲的问题,真正的需要帮助的,是中老年N无人士,很多人付不起房租,只能住在麦当劳,而有公籍的人士,哪怕收入低,因为有公屋户籍的原因,生活压力也是很小的。

夹心阶层说压力大,是因为可以发声,声音都不能发在街上捡纸皮,住战前2平米豪华套房的七八十岁老太太,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基层。

收入到了缴税线,就不是压力最大的,政府现在既需要土地高价保证财政安全,又不愿意对传统乡绅持有的土地下刀,才是根节所在,而公屋扩张速度不如预期,新移民因为家庭因素分配比例却很高,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压力是建立在对更基层的压榨上的。

香港的基础居住和基层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现在政府以他们所持有的资源规模来说,我认为算是置之不理的,只不过压榨程度是越往上越小,普遍的“基层”刚好处于可以发声的社会地位上。

1063: 网贴实名举报:中行某领导虐待女员工至精神崩溃,并将其圈禁!, submitted on 2020-08-27 10:05:57+08:00.

—– 1063.1 —–2020-08-27 18:02:14+08:00:

主要还是中国金融业在国内不被允许独立正常发展,正经金融公司和产品与项目太少了,我认识的基本都会想办法找人托关系搭上香港或跟香港有业务的公司,有不少国内的考精算和会计资格在香港一个月五万到七八万都有,这产业现在不认识人我觉得不改革的前提下,对白领前景很不好。

1064: 感觉南京路比东京银座和大阪道頓堀豪气宽敞多了, submitted on 2020-08-27 12:37:03+08:00.

—– 1064.1 —–2020-08-27 17:54:20+08:00:

道顿堀走路都不需要自己的脚,进去以后里面的人墙就可以把你夹起来,一步不用踏就能到处走,可轻松了。

南京路感觉没啥好逛的,银座虽然好但是人也多。

1065: 国内的情况是不是很糟糕,感觉10年之内会发生巨大变革, submitted on 2020-08-27 20:13:23+08:00.

—– 1065.1 —–2020-08-27 22:51:29+08:00:

目前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在十年内还很安全,二十年内不好说,因为经济增长是可以预见停滞的,并且会伴随对应经济危机,而现在已经把未来十年的金融工具与货币政策空间都挥霍来解决零八年后经济危机的滚雪球效应,没有体现在生活,更多是经济还在高速增长的原因。

未来十年会是总体经济增速不再是重点,国内分配利益和维持物价成为最大的矛盾点,前者可以参考涨工资与劳工权益的呼声,后面维持物价就牵扯很多了。

食物价格我觉得未来五年会有一个明显的增幅,从去年猪肉开始,到今年粮食压力不断被传出,从辟谣到否认,我想中国传统的社会模式对农业的推力,已经不大足以让国内生产完全满足不断发展的经济需求,所以需要大量的进口。

市面的各类基础粮价会继续增长,CPI增速会在一个不是很理想的位置蚕食中国基层的生活质量,这个当下已经很明显了。

十年内会不会有巨大变革,我认为纯粹出于现在政府是不是稳扎稳打执行健全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当放松社会的压力。

如果进一步加压,并且为了维持短期的经济繁荣以牺牲长期增长与财政安全为代价,对社会声音意见用威权逻辑解决,最后凡事都归于暴力。

那也没法排除未来十年某一年,有那么一次经济危机,或者很小的一个事变成了导火索,政府没处理好就连成一片,很多威权专制政府都是这么翻车的。

不过考虑到十年就变成那种怒火满满,可能性还是不大,而且国内原子化社会,网络上党国财政充足可以控制各大公司与网络社区,那么就算有,也应该会跟现在一样被按下来。

我觉得已经到了这个时候,如果了解的足够全面,不会真的有人认为中国会永远不变,在中共这种明显在加压维持自己统治地位为绝对前提下做事,各种方面经济都在客观的遇到阻力,中国还会跟过去四十年一样什么事都可以过去,大家开开心心不用考虑现实的翻篇吧?

原子化社会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很多人不能去有效了解和产生同理心去对待国内不同阶层的人,甚至完全没这个渠道,这也是很多人认为“风景这边独好”的原因。

当下中国体制和社会的舆论监控机制,不能让很多中国人有对现实精准的批判与掌控,这就很容易没有现实感,从而失去对未来潜在危机的掌控。

中共迟早要下台,他们滚蛋我们还要活着,所以降低他们滚蛋时给我们中国的代价,同时尽快重启,才是重中之重。

但现在就处于一个僵持的分水岭状态,很多人意识到了这点,但又掰不过中共大腿,而历史推动是以年为单位的,所以我们在这一两天几个月的争论是没法立刻得到结果验证,以至于争吵不断,其实完全没必要。

—– 1065.2 —–2020-09-02 11:50:49+08:00:

我只是说我了解和我的个人想法,没有什么够资格让人花钱跟我学的东西,我看你回复我很多,你有什么具体想问的,可以集中一下,我方便回复你(最近我出去玩,在线时间不稳定。)

—– 1065.3 —–2020-09-05 02:47:13+08:00:

下面有点长我建议分段分几天看,老一辈人很多都有写自传的习惯,回忆录这些有的是家里朋友或亲人的家传,没有任何其他渠道观看,你如果说公开的回忆录,最出名的就是赵紫阳的改革历程了,这个我觉得算入门和深度兼有的读物,也算叙述中国现代史某种程度上“唯一”的作品。(只到两千年初),杜导正日记也有补充作用,基本上这一脉下来很多人都有机会在海外出版,国内不想出版到海外的,都是怕连累家人或得罪人。

中美债务是有公开渠道可以查证的,比如世界银行、美国官方数据,但重点的是债务的持有者构成,美国大部分国债持有者是国内国民,中国债务很多则是由地方政府融资,让银行承担,也就是说人民币没国际化的前提下,债务结算如果有问题,永远是需要政府服务和往国内银行存钱的人吃亏。

美国则可以不断扩张债务,因为这种债务本身是一种投资, 美元与美国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只要有强大的吸引力,并且全球生产还在持续,政府有税收,就意味着永远有还债的可能,理论上中国也可以在国内这样做,但中国债务增速与地方政府的收入增速不成对比。

而中国又需要公共财政来维持维稳的政治安全,这就造成了在关键点上与美国完全不同的结果。(可以去财政部查查国内近十年来债务利息的增速,还有了解一下中国分税制导致债务暴涨的背后原因)

欧美在宗教和种族分歧上对比过去都是小巫见大巫,中国七十年代末才改革开放,九十年代才开始接触国际舞台,对外界一切都有一种第一次认知的这种情况在。

但实际上欧美宗教和种族问题,在二十世纪已经发生过多次了,所以在国人眼里看,似乎是很重要的历史性事件,但其实只是重要历史性事件的余波,并且越来越小,渡过这种问题很多次,除非直接影响到个人安全,要不然我认为通常没必要过多关注。

因为生存资源是宗教与种族矛盾差异的根本,资源越多,矛盾越小,生产的基础没有被破坏,这些互相斗争用的种族或宗教口号就不会成为主流,所以大部分时候,这类问题我都认为不严重,并不把短期的矛盾当做长期的分歧来看待,相反我认为会对社会有良性推动。

美国贫富差距不会是主要问题,贫富差距是个相对概念,比如财富总体增长1000亿,富人拿到了900亿,穷人拿到了100亿,但过去穷人只能在1千万里分到100万,那么拿到100亿后,的确贫富差距的比例没有变化,但实际上穷人因为技术带来的生产力增长,这100亿并没有等比的购买力下降。

也就是说,总体财富增长的同时,生活物资所需要的购买力在下降,物资的丰富程度在提高,生活水准稳定在增长,哪怕贫富差距没变。

美国工人或基层收入,二战后到七十年代有个爬坡,后来这种密集型工业转型导致了大量的失业,并且按比例来算收入水平也没有实际的大幅度增长,但实际上基层的生活水平还是提高了,这就是现代很困惑,并且寻求各种数据与社会结构解释的原因。

但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当下用的很多理论与观点,是诞生在上个世纪甚至更早以前的,渐渐已经到了一个分水岭,过去的社会学知识处于社会演化未知方向的一个关键节点,当代人就无法用过去的事情解释现在为什么贫富差距还是那么大,基层收入没变,但生活水平却在提高。

美联储对比美国政府,是更独立并且目的性更强的专业机构,保障美国失业降低与合理的货币需求,是他们需要平衡的目标,所以一些政策本身,往往也代表美元未来的导向性,比如大量的QE,也可能意味着老牌发达国家外,会有新的发达或高速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或未来的越南)作为资金的需求者,伴随新一轮的技术与产业升级,把过去的货币吸收掉。

总体来说,看不到美国有任何翻天覆地的可能性,美国的社会结构,也即是社区自治再到地方自治,本身就是一种混沌体,是社会自发的天然秩序,理论上没法倒退,就跟一群人再倒退也只能是部落制、帝制这种威权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美国社会维持稳定的基石。

中国近代史,因为主流流通的渠道,也就是国内这方面, 已经被中共完全垄断了,所以虽然有不少人出(因为时间太早,就不是那么多的涉及中共利益),但仍然难免受到污染。

如果你说清末到孙中山,再到北洋政府,那还是有相当多的扒皮,并且准确度比较高。

但如果你说要涉及中共早期历史,或者是建立武装革命根据地后开始,国内基本就没法看了,少数学者研究也是有的,但流通的往往是文章单点总结,较少有成体系叙事指名道姓说观点的。

沈志华、杨奎松、杨继绳这些都是比较扎实研究建国早期到建国后历史的学者,他们的东西既可以作为入门,也可以作为深入学习的资料,里面抛出不得不考虑政治因素有点到即止的内容,只要增加阅读量,就能发现深度很足够,很容易勾勒出一个大概。

前人在这些点上基本都在尽力克制和理性总结,减少情绪化,所以我觉得沿着老一代自由派学者的路去摸索,别走极端了,尽力靠着学术讨论社会问题的方向,时间长了自己就能明白,有的人情绪化太多,就变屠支大佐了。

CCP问题同理,增加阅读量很重要,逻辑要搞明白一点,那就是当局的政权生存是第一根本,一切都以这个为基础运作。

而这样的政权生存安全,是怎么样的安全,是可以下台但能不下台就不下,还是打死都不能下?那就要看历史问题,历史被模糊了,就很难搞清楚。

比如六四后的现代史,国内完全不教,能说的清的不让说,大部分人模模糊糊,实际这就涉及到了CCP政权安全的逻辑本质,这个本质是“打死也不能下台”,因为它是通过政变颠覆合法政府并且靠暴力镇压来稳固的一个结构。

一旦下台,意味着自己树立特权贵族的寡头制度崩溃,历史问题要被追责,会遇到一个庞大的清算。

所以国内很多人弄不明白这一点,就很容易产生一种休戚与共的错觉,认为国家和自己是一条战线,实际没有现实感,意识不到社会阶级,也意识不到人为恶意制造的阶级差距。

因此现实感也是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对客观世界认识越清晰,现实感越强,我觉得本着对同胞(或任何人)的基本同理心与同情,是认识现实世界增强现实感的最基本途径,如果不能有对同胞的同理心,很容易变成极端的利己主义者或虚无的自我绝望起来。

举例子,两个家庭同样的能力与国内社会地位,在一个分水岭上:

家庭A缺乏对历史的了解与对党国的了解,造成了误判选择留下来,或者说不留余地的投资回国,然后CCP一个政策收紧,就阶级下滑,集体翻车。

家庭B,对历史了解,对CCP严重不信任,获得资源后,既没有办法靠少数人改变,又寻求不被拖累,转而选择利用国内的资源离开,然后CCP就割不到他的韭菜,这就是当时情况正确的选择。

所以综合现实感(仍然需要大量阅读,建议从分税制改革再到中共中央与地方关系开始,更入门的可以从财政部数据看,现实是离不开钱的)以及历史逻辑,可以认识到CCP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政权,就像跟大清谈民主是不现实的,只会被杀被贬,所以怎么谈,怎么处理这种关系,就是民众们个人需要搞明白的地方。

—– 1065.4 —–2020-09-05 02:59:36+08:00:

现在下结论比较早,当局推行的是单线政策,还没其他项目推进。

但按照以往的情况推论,中共大概觉得内蒙会跟新疆香港一样,有教育上的风险,所以想先趁自己有能力时就堵住这个“他们认为有问题”的口子。

因为真想稳定改革,直接做双语同步教学也是可行的,用不着全面取消还夹习近平的个人崇拜私货。

所以新疆模式是不是也在逐渐渗透到内地和其他地区,这是个疑问。香港因为有去年反送中在,修教科书是早预计到的,所以没法判断现在内蒙问题是不是独立事件,亦或者是受香港问题激发而引起的新的独立事件。

之后要是全国各地不止是内蒙,也不只是教学一项搞一刀切政策,那就说明是新疆模式开始扩大化的征兆,并且推行的很着急,暑假前开始准备,开课就上马,这不正常,地方习惯性懒政不会给自己加压,肯定还是中央的压力。

现在CCP财政还没到非常不乐观,地方可能有部分是这个情况,中央还很阔绰,要到全面不乐观,起码十年到十五年后,当然也不排除后面就有突发事件财政下滑厉害。

—– 1065.5 —–2020-09-06 08:26:06+08:00:

一定范围内可控,长期来讲不可控,因为这是分税制导致的必然弊病,正常来说地方是赚多少钱办多少事这种平衡是最理想的,但中国的分税制下,地方是办的事情很多,但拿到的钱很少。

那么要扩大地方经济与财政收入,就需要费常规的手段,举债投资是个经常性选项。

而中国目前的债务雪球,很大程度是来自于李鹏上台再到四万亿后的持续性放水,一遇到问题就通过扩大债务规模来解决,如果经济上升期,可以吸纳这些债务来抵消,但长期下来就形成了一个问题,还债压力集中在地方,地方为了中央的稳定举债然后又没有充足资金抵御债务风险。

比如,地方失业,中央不用承担,到时间自动拿地方的税收,然后考核地方的失业率,那地方要怎么解决呢,显然靠行政端举债来拉动基建投资就是个好做法。

中央也会给地方想出路,但不会改变分税制给中央的天然优势,这个出路就是类似四万亿的做法。

零八年后有一段基建飞速扩张期,就是中国基建还没到饱和,地方没有造基建造到超出地方支付能力时的情况,到后面基建其实很大程度饱和与过剩了(以地方的财政支付能力与消费者使用率来看)

而当初这么做,是因为零八年经济危机下,有大量的人口失业,失业是政治问题,危机政权稳定,那么就必须靠这种特定的手法解决,本质上是一种凯恩斯主义。

短期的凯恩斯可以,可中共选择长期执行下来,就是一波债务结束后,如果不继续举债投资,经济就会下滑到自然水平,失业的人口会从基建项目所拉动的工地、附属产业链里流出,失业率又上来,那么地方政府就必须解决这个麻烦。

然后就是一波波的基建投资,这个雪球也就越做越大。

基建大多数时候,是一种政府承担成本的支出性公共项目,是消耗资源达成目的,本身通常不盈利,制造基建的时候民间可以拉动很多GDP,但基建结束了,基建本身的经济效益却不是直接反馈给政府,但政府举债时的利息是直接反馈给财政的。

所以就形成了现在的雪球问题,如果较早期停止大规模基建,摔的不会太疼,但中国的经济政策是饮鸩止渴,属于靠打经济吗啡短期维持繁荣,通过用未来社会的经济增长换取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繁荣。

在共产党下台和转换经济政策面对经济危机和市场出清两者前,答案其实显而易见。

后者经济危机也不是什么事,市场越早出清,恢复正常的秩序,一样可以继续发展,越晚出清,就跟弹簧一样压时间长了,崩出来就要命了,而显然我们看得到现在国内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增长,不足以消化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共经济政策带来的压力。

所以经济危机不是问题,但当局没有信心面对经济危机后,他们与中国民众的关系而已。

—– 1065.6 —–2020-09-06 08:39:44+08:00:

大致没错,中央或富裕地区财政理论上不会首先崩,但边远乡下地区不同,这些地方是最容易产生群体事件动摇政府控制的来源。

比如乡村出问题了,调本地的警力肯定不管用,因为没那么多钱养人,但偏偏乡村人最多最不怕死还最容易聚众来谋求利益,那么调警力就需要从市里,但往往一般的三线城市,警力也不足够。

一个市有一个支队,一个支队大概在一千多人上下,要是下到一个县的武警中队,可能就一百多人甚至几十人不满编制的情况。地方如果动不动几千人,那要调好几个城市的人力才足够,甚至要调军队,普通警察是完全不足够应付的。

假设一个省地级市配一个支队,加上省支队,十几个支队混在一起,两万到三四万人,省内同时有十万人的规模开始闹,就很难有效调动了,香港七百五十万人,核心在前锋跟警察起冲突的不到五万人,负责出勤到前线的算辅警约四万人,警力基本上严重不足的。

所以以后很容易出现国内税收越来越少,闹的人越来越多,省会要抽空不同地区的警力去应付那些穷县失控的群体性事件。

1066: 入 关 细 分, submitted on 2020-08-27 22:27:28+08:00.

—– 1066.1 —–2020-08-27 22:38:12+08:00:

有一说一,入共产党的关,难度比入美国人的关小多了。

—– 1066.2 —–2020-08-28 03:17:26+08:00:

这属于招安,不算入关,入共产党的关,习近平得到后山找能撑得住他的树去。

1067: 中国未来的结局会是如何?, submitted on 2020-08-28 04:58:47+08:00.

—– 1067.1 —–2020-08-28 08:04:45+08:00:

3和4不可能,1和3的发展最后结果就是2,4的最终发展就是5,但肯定不会是吃六四政变红利的保守派能做到改革。

习近平开倒车压力越强越久,社会对中共本身容忍度越低,党内脑子正常知道威权维持不下去,又不想彻底被拔掉底裤的,可就要看运气了。

无非就是被动结束威权统治然后中共下台,或者主动结束威权进行改革和平下台,诸多可能都是这两个情况的变种。

1068: 胡锡进评陈光诚演讲(附评论, submitted on 2020-08-28 19:08:38+08:00.

—– 1068.1 —–2020-08-28 20:47:20+08:00:

胡锡进是不是叼盘叼傻了?

只说陈光诚攻击中国体制,还点名了是中共以及中国的体制,而不是中国和中国人民,搁着反串黑呢?

这里就凸显乾隆宁可不要脸反悔,也要收缴大义觉迷录,然后杀曾静的手法高明了。

有些话题压根不能谈,你还拿出来摆到桌面,还帮人把靶子弄干净了,就差把党国绑在靶子上说:“就是中共体制的问题”了。

1069: 当初很火的克强经济学到底是什么理论?, submitted on 2020-08-28 22:56:02+08:00.

—– 1069.1 —–2020-08-29 01:32:41+08:00:

李克强经济学其实吴敬琏还是巴莱克银行集团(网上维基一搜就有大概)都指的比较清晰了:

低杠杆/去杠杆

政府减少干预市场,国企产能让出市场

银行放贷集中流向中小企

紧缩货币政策

中国长期经济增长指标里,政府投资占了很大的比重,民间消费内需一直上不去,遇事不决就大量出地、发债或者印钱,这些做法本无可厚非,属于必要时都可以用的调控手段,但中央地方的分税特殊结构,导致地方只拿不到一半的钱,要一倍多的事。

优秀可控的安全税种都被中央拿走防止地方做大叛乱,这就造成地方缺钱办事,那么要开给地方一个对中央来说无利用价值的资源,那就是土地财政。

地方就开始利用土地拉动投资,政府自己再参与进去,最后形成了在采购和消费上,政府作为第一端推动力的影响非常大。

但这样往往也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地方债被堆高,房价高涨让内需消费下滑,也就是说短期可以,长期不行。

刚好零八年遇到经济危机,政府为了政治因素没有让市场出清,进行了一波强刺激政策给市场供血,造成了一波债务雪球并且滚动到现在。

显然政府高层是很清楚这种做法是不好的,李克强上台早期就开始纠正,配合南方周末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策改革,然后通过国外资本分析、国内学者与香港方面,释放一些政治上不方便明说的实际概念。

李克强经济学的核心,就是把政府推动经济的动力源,转让给市场本身,然后推动内需消费增长,慢慢吃掉过去几十年高度依赖政府投资导致的一些通胀问题。

克强指数则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反应行政层问题,中央知道怎么改,但地方肯定不愿意这个时候放手,当时统计数据还没挤水,李克强就需要一个独立数字来给自己做判断。

也就是说要越过一些我们本身不用的基础数据(通常宏观统计数据都会用进阶的),跑去找发电量放贷量来算,是对地方提供数据的不信任。

中国的经济长期行政主导,这就诞生了以上的诸多问题,政府是市面上很多东西的采购方或者项目发起人来吸引他人融资,如果政府停止了,经济增速就要下滑。

不过这也能让经济减速时,市场自己支撑起消费需求,内需会慢慢被拉动。

然而以上在经济路线上没问题,但在政治上不过关,所以李克强经济学也只是李克强刚上任时提出,想刹车结果习近平2014年打倒党内对手后,2015年开始收紧政策就导致了走资潮,李嘉诚很早就收到消息开始跑,估计跟中央高层接触过有关,李克强应该就是这个时期逐渐开始失势。

典型的一个例子, 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的组长,原来是徐绍史负责担任,他是温家宝带出来的人,而且还担当了发改委主任。

早期“深改”有不少李克强经济学的影子,后来刘鹤就把徐绍史给顶了,徐绍史算半退休到人大了。

财经委员会到财经委办公室的组长,到一直是习近平,但我觉得没出手干预经济,主要是内部政治矛盾没解决,李克强有工作空间,到后面习近平有时间了,觉得想干预了,李克强的空间就越来越少,起码党内在经济路线上该怎么走,已经有明显分歧了。

习近平现在是光叫内循环,但不给市场放权,不走真正改革,只做行政优化,连改良主义都算不上。

李克强起码当初是想把经济推向一个市场主导的开端,当然更长远的也没保证,但哪个好坏高下立判。

所以我认为李克强经济是党内政治失败了,市场上没失败,因为压根没实行,严格来说是没开始就结束了,后来的地摊经济还是金融上等等,我觉得从市场经济角度,口号都是没错的,主要是扩大消费,降低失业和市场主导,但下面行政端已经轮不到他控制,中央政治层面也轮不到。

甚至李克强没资格管央行政策,只能当出气筒给中小企业主们开座谈会。

李克强经济学没有理论化,是因为你挂名字这么大的事,是个政治问题,胡锦涛还是江泽民,都不能拿自己的名字当做指导思想或理论搬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李克强经济学不能真正摆上台来讲,党内说法这叫大逆不道。

所以本质上,李克强经济提出的路线是明确的,但根本没法具体执行。

因为党是行政端的主导,而不是政府,李克强只是政府的首脑,党负责制定政治路线、经济路线,政府只负责执行,李克强党内说不上话,也就啥也办不上。

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地摊经济学,李克强好不容易找个渠道出来号召,下面以为是真的似的,跟上来做,连地方政府都支持,结果我估计没多久,党中央又有新通知,所以就出现明明口头上出来说是让地摊经济,结果还是有很多城管在驱赶。

再到之后李克强干脆出来去水灾灾区都不让大范围通传,待遇就明显下降了。

P2P暴雷等网络平台和不规范平台融资,就是典型的党内和行政端也知道市场化主导有好处,但自己压根没能力建立一个稳定的体系(因为要放权,但自己又不做不到),结果就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李克强和周小川盛赞了,就都跟地摊经济似的,上面一句话就以为真的没事。

结果都是空中楼阁,还没稳定的法律和体系,投资者自己甚至都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政府也没风险通告,就全跳进去了,要不然这种东西应该在立法机构里讨论监管机制很久,在专业有认证资格的公司和个人那运行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拿到社会给公众投资。

#

—– 1069.2 —–2020-08-29 01:56:06+08:00:

中共决策一般是这个流程:

政治局常委会-各小组-国务院-中央部委-地方党政机关

国务院就算直接给地方行政政府政策要求,地方党委也可以直接给否了,阳奉阴违的话,国务院其实没啥太大权力去深究,因为处理党务的工作在政治局,属于两头受气。

政治局没有优势,就管不了人事,处理不了地方的政治问题,政治没有控制权,地方政府就听党委的,省委与市委书记大于地方的市长或时省长。

—– 1069.3 —–2020-08-29 11:44:05+08:00:

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因为两者都是这个体系的必然结果,李克强在上面喊完,下面给不给政策和行政支持来执行,实际上是看习近平的脸色和想法,从架空了的说法来批判,李克强锅不大,因为经济工作权力已经不在他控制下了。

1070: 如果当时是薄熙来上台而不是习近平,中国大陆可能会有什么变化?, submitted on 2020-08-29 09:35:03+08:00.

—– 1070.1 —–2020-08-29 11:32:27+08:00:

薄熙来比较看重大举动来高速发展,对贸易和经济有比习近平更深的认识,大连重庆都是例子,但留后遗症挺明显,往往把本地官僚体系弄的鸡飞狗跳,还有就是行政主导投资非常非常明显,重庆的债就是薄熙来搞起来的。

他从各方面描述来说,再到本地商人口碑,都是喜欢压榨下级行政资源的人,会为了办成一件事得罪人到底,重庆模式本身就是从很多其他地方的银行或行政系统里,压榨大量的资源,让利给国企,再让国企去跟民企抢市场,这种模式现在很常见。

所以经济路线上,只能说因为他比习近平管理经验更多更好,认为他具备一定灵活性,但政治上只会更激进。

因为从出身考虑,薄熙来跟习近平没区别,都是红二代太子党,上台后都会对技术性官僚进行清洗,江胡这一代非纯红色子弟出身(其实还是有的,而且不少,但上位时技术性官僚身份更突出),吃了建国元老红利,保中共就是保护他们自己,所以开倒车是绝对的。

而且习近平一开始搞个人崇拜的那一套,应该不会跟习近平一样后来停下,大概率会坚持到底,对公务员团队会有一个间歇性的整肃。

我估计应该会有很多人判刑或会被处死,司法上会彻底回归到秦制,而不是商鞅秦制下的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相反会定名刑罚,然后判处时再罪加一等,这个你看他在重庆搞死搞下台多少人,怎么对待他们就知道了。

薄谷开来仅仅是作为他妻子,因为金钱纠纷敢杀了人还让王立军来擦屁股,鬼知道她之前杀了多少人,王立军后来第一反应是跑到大使馆,这说明哪怕是身边的亲信部下都知道不安全,这种人执政非常容易引发政变,王立军是知道斗不过薄熙来,要是王立军做到常委,跟军队或警卫团的人联合了,再来一次怀仁堂事变呢?所以薄熙来是加大了政治不稳定。

到时候斗公务员肯定会非常厉害,慕新案就是典型,马向东直接给判死了,另外一个人大代表刘涌本来死缓也给弄成死刑,改革开放后杀的正厅级官员据统计总共八个,其中两个是薄熙来主导下的结果。

但薄熙来的几个经济和财政政策是正确的,符合市场化的需求,一是政府的补贴也会给中小民企,给外商或国内资本流入的成本,政府承担很多,主张搞农村积分制度,降低农民入籍(城市户籍问题)困难问题,在不破坏当下制度的前提下,通过积分制把能留下的农民受益和所持有土地扩大化,城市一松,不愿意在农村的就流入到城市了。

不过我认为这是政治允许的情况下才会有的经济政策,一旦薄熙来退到习近平的那一步,经济政策随时可以倒退回来,仰融案就是例子,从龙头企业到被搞死就用三年时间,区别是这次是先倒退,不过重庆也有很多国企吃中小企的例子,薄熙来的激进就是市场最大的风险。

社会上,薄熙来跟黑帮关系太不清不楚了,经常用黑帮时当夜壶,不用时就稀里哗啦全杀了,这个辽宁人最清楚,重庆人也应该知道些。

所有政治议题上,薄熙来在过去表现的都只有随着权力增加而不断更激进的例子,当大连市长时已经对辽宁省委指手画脚,当辽宁老大时跨省干预还对国务院的命令阳奉阴违,当重庆书记干脆开始监听胡锦涛和中央官僚,自己密谋搞小中央,手底下的人要给他家里人杀人擦屁股,一巴掌就打翻信任,转头就跑了。

那么新疆西藏还是对外贸易,尤其是对美国和欧洲贸易,薄熙来都只会更激进,外交与政策细节可能更多,可这种人有个坏处就是不稳定。

这种人上台,中共只会完蛋的更快,要是上去了绝对会搞大跃进,反腐打击搞不好会开一些很不好的先例,中国上下鸡犬不宁是必然的,我想中共元老也不是认识薄熙来一两年,心里很清楚他到底是什么玩意。

最重要的是,这货有两个儿子啊,李望知人家低调,可你看薄瓜瓜这跳的是不是太厉害了,薄熙来要是连任两届到2022,我保障薄瓜瓜会进政治局,薄熙来再做个一届,薄瓜瓜估计就40岁当常委接班了。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