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荀子的美德政治理论

2022-01-08 作者: 王立秋 原文 #Matters 的其它文章

孟子和荀子的美德政治理论 ——

评金圣文《把儒家的美德政治理论化:孟子和荀子的政治哲学》




蒂姆·康诺利/文

王立秋/译


Tim Connolly, “Review of Theorizing Confucian Virtue Politics: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Mencius and Xunzi”, Notre Dame Philosophical Reviews, 2021.05.02, https://ndpr.nd.edu/reviews/theorizing-confucian-virtue-politics-the-political-philosophy-of-mencius-and-xunzi/。译文仅供学术交流,请勿作其它用途。

蒂姆·康诺利(Tim Connolly),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斯特劳斯堡大学现代语言、哲学与宗教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古典哲学。

王立秋,云南弥勒人,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这是一篇书评,评的是


金圣文(Sungmoon Kim):《把儒家的美德政治理论化:孟子和荀子的政治哲学》(Theorizing Confucian Virtue Politics: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Mencius and Xunz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 237pp., $99.99(hbk), ISBN 9781108499422.



儒家的政治理论在孔子开创的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思想家的构想的基础上,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个规范的愿景。近来这个领域的大多数工作,是为与主流西方政治理论的对话所推动的,主要关注儒家与自由民主的兼容性问题。但就像金圣文在这本书开头写到的那样,这些对话的努力,倾向于考察古典儒家传统的总体特征,而不那么关注这个传统内部的辩论和分歧。

金圣文的书致力于重建孟子和荀子关于儒家统治的不同愿景。孟子以人性本善的论证而著称,他坚持人有四端之心,教化得当的话,四端之心可成长为仁、义、礼、智之德。荀子(有时人们会拿他来和霍布斯比较)则主张人性本恶,并强调通过礼来正己。荀子写道:

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矣。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


不过,金圣文主要关注的,与其说是孟子和荀子的共通之处,不如说是他们的分歧。与那种把孟子看作政治上的理想主义者、把荀子看作政治上的现实主义者的倾向相对地,金圣文认为,这两位思想家都“共享”一种对政治生活中的权力机制敏感的“政治现实主义”(p. 14)。

不过,孟子和荀子的现实主义,又是在一个共享的道德框架内运作的。在这本书的导论中,金圣文提出了他所谓的“儒家政治的范式”(pp. 5-10),即孔子提出的统治愿景,这个愿景是理解孟子和荀子政治理论的背景。他把这个框架归纳为四个命题:美德命题,即为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必须培养像那样的,通过日常的礼仪实践来获得的美德;美德政治命题,即,统治者的品德是关爱人民的统治的基础;道德教育命题,即,儒家政权必须教化人民的道德,这样,他们才会自愿服从统治者提供的关爱,按那个关爱来塑造自己;以及最后,物质条件命题,即,政权要保障人民能够养活自己。

金圣文的书的第一个目标是从这个共享的美德框架内部,研究孟子和荀子提出的不同的儒家政治模型。其第二个目标是展示,这两位思想家是怎样回应战国时期兴起的现实政治(Realpolitik)的挑战的。就像金圣文指出的那样,这个时期以现实政治大获全胜而告终,后者是以铁血的法家哲学的形式出现的。法家使秦国把当时相互竞争的多个国家统而为一(p. 128)。关于塑造当时国内和国家间政治环境的权力机制,孟子和荀子有什么要说的?

根据金圣文,孟子和荀子关心的一个根本问题是限制统治者公权私用(他把这个计划称作消极的儒学),同时使权力能够被用来为人民谋福利(积极的儒学)。他认为孟子更关注消极的儒学,而荀子则更关注积极的儒学。但他并不认为这两个进路是相互排斥的。“事实上”,他写道,“它们是儒家美德政治这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合力形成一种有趣的政治机制,这种政治机制既赋予统治者使用政治权力的能力,又对他们的政治权力加以约束”(p. 59)。考虑到战国时期的语境,孟子和荀子都承认,统治者被卷入了争当霸主的生死斗争,而他们提出的不同形式的美德政治,也都谈到了国家内外的权力关系。

书中的论证颇为复杂,在这里我想详细梳理一二。

在第一章中,金圣文谈到了动机问题。怎样让统治者谋求公共而非私人的利益呢?怎样让人民服从?在回应这些问题的时候,金圣文指出,孟子和荀子的一个核心考虑,是公德心的创造。在著名的,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孟子告诉梁惠王,他不应过分关注,而要求仁义。但金圣文没有依靠严格的自利与道德之分,他认为,孟子和荀子都想改变逐利的欲望,使之以对社会中每个人来说都有利的方式,服务于公共利益(p. 57)。事实上,孟子只反对不考虑道德或私人的善的纯粹私利,他希望统治者能“扩大”自己的私利,使之造福于人民(p. 35)。荀子把孟子对创造公共利益的关注发展为对公共秩序的关注。在承认文明是这个秩序的基础的情况下,他强调礼把人改造为公民的功能。人们出于自利而接受随礼而来的社会分化,因为没有礼提供的秩序的话,就只有混乱和贫穷。统治者也出于自利的原因而服从礼,因为礼增进他的权威,并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后者,又为统治者“获取整个世界”提供了条件(p. 53)。

在第二章中,金圣文考察了孟子和荀子主张的不同政治秩序。在战国时期盛行的现实政治倾向面前,孟子和荀子分别为自己的主张辩护。他把孟子和荀子提出的政治秩序分别称作美德宪政礼仪宪政。根据出自《论语》的传统,政治继承的基础是美德而非血统。在孟子支持凭个人美德来统治的圣王理想的时候,他也承认世袭君王的现实。从根本上说,他支持的是基于禅让而非基于统治者的美德或人民的认可的继承原则。不过,他也主张靠良臣来限制甚至废黜坏的统治者,并相信任何人能可为人臣。在把统治者和大臣们之间的对立制度化的时候,孟子的理论有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p.75)。

荀子则认为儒家政治秩序的延续取决于礼制而非品德高尚的统治者和大臣。政权靠古代圣王之延续,那些圣王用礼的传统来使人们超越自己的卑劣本性,参与道德与公民生活。如果统治者违反这个秩序,那么,地位次高的封建诸侯就可以约束或废黜他。虽然荀子认为政治秩序以既有的秩序而非个人的美德为基础,但金圣文强调,作为儒家美德政治的支持者,孟子和荀子都相信最好的统治取决于礼制,取决于统治者的品德(p. 117)。

在第三章中,金圣文探索了孟子和荀子的公民秩序的起源。具体而言,他考察了他们关于人性的不同观念是怎样导致对礼在政治中扮演的角色的不同构想的。对孟子来说,因为人天性倾向于道德,所以,自然状态只不过是,人们还没有完全“觉知”他们的道德本性和培养这个本性的必然性。因为我们已经有“辞让之心”(特别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所以,我们也有循礼之德的内驱力,而正是通过实践这个美德,我们才成为道德上的好人。因此,在孟子看来,那些使我们成为好人的特征,也为那些使我们成为好公民的特征提供了基础。就像金圣文说的那样,“在孟子的哲学体系中,伦理包摄了政治,道德品性包摄了公民品性”(p. 101)。

反过来,对荀子来说,自然状态是一个无序、冲突的状态。他把理解为一套礼仪制度,这套礼仪制度是圣王为应对源自人类欲望的无节制的混乱而发展出来的。对孟子来说,公民只需出自于对我们循礼的内在倾向的培养,而荀子来说,礼制乃是一个政治成就。就像金圣文说的那样,“外部驱动的、社会要求的、以好的政治秩序为目标的循礼,在性质上首先就是公民的(civic)”(p. 103)。甚至在良序的国家中,在荀子看来,人的非社会性也是一个持续的问题,而礼制,则通过帮助促进社会互动中的礼节,来保全政治秩序。荀子对金圣文所谓的“儒家的礼节原则”(p. 109)的坚持意味着,可以人们通过说服而不是武力来协调冲突。

第四章试图通过把孟子的消极儒学理论当作对一种对现实政治的回应来考察,从而进一步对它加以说明。就像金圣文在第二章中已经研究过的那样,孟子想把统治者和贤臣之争制度化。在本章中,他进一步阐发了这个看法。他说,孟子认为,君王与臣子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p. 130)。虽然圣王理想是儒家传统的一个核心内容,但孟子对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之间暴力的权力斗争的回应确实,把圣与王“拆开”。成圣变成每个普通人的目标,而君王的自命不凡则被视为必须通过有修养的臣子来限制的暴政。品德良好的臣子被置于君王之上,甚至可以批评君王(如果后者误入歧途的话)。这个批评的权利以礼仪为支撑,在金圣文看来,它在某种程度上发明了一种儒家式的政治自由权。

在第五章中,金圣文转而讨论孟子和荀子对“霸道”(与儒家美德政治的理想即“王道”相对的,仰赖武力的治国方法)的回应。虽然孟子严格区分了儒家之道和其他的道,但他也承认,霸道优于暴政。荀子进一步推进了这个想法,认为霸道是一种与其他战国哲学家提出的现实政治形成对照的,“合理的道德治国方式”。霸道要求在统治者及其臣民之间建立“信”(信任),“信”是儒家的基本美德之一,故而,霸道也就因此而变得道德。虽然霸道依靠赏罚而非个人的美德和道德教育,但其目标也是建立和平、安全和物质的康乐。金圣文认为,荀子对霸道的辩护响应了孔子本人的观念,因为这位儒家传统的奠基者也认识到,有效的治国才能不总是个人美德的结果。

最后,在第六章中,金圣文讨论了孟子和荀子的“全球观”。如果儒家美德政治的终极目标是“天下”大同的话,那么,怎样在这样一个世界——在这里,野心勃勃的、暴力的统治者领导的主权国家相互竞争——中实现这个目标呢?作为回应,孟子和荀子都强调,统治者需要为在自己国界内生活的人民的“好/善”负责。他们因此而提出一种人道主义干涉的观念:品德良好的统治者,为苦于暴政或外来入侵的人民而对另一个国家动用军事力量是正当的。

在书的结论部分,金圣文反对了那种认为儒家在政治上的成功标准在于是否建立秩序,而这个标准与美德无关的看法。近来罗娜(Loubna El Amine)为这种看法提出了辩护,她认为“儒家政治的核心动因是政治秩序,能够建立最低限度秩序的统治者,即便德性不佳,也能得到儒家的认可”(El Amine 2015, 62)。与之相对地,金圣文强调,他的书意在展示,孟子和荀子都试图在严格遵照儒家美德政治范式的同时,“在美德与政治秩序之间达成平衡”(p. 216)。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注意力被引向了我先前忽视的孟子和荀子的多个面向以及他们的想法之间的关联。金圣文出色地展示了这点,即,虽然他们都坚持一个基于美德的框架,但这两位思想家都对塑造他们周围的政治结构的权力机制敏感。人们有时会指责美德伦理学幼稚,因为它主张,美德是人类幸福的核心,而在我们试图把对美德的考虑拓展到政治领域的时候,这一指控就越发不容忽视了。虽然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时不时地担心这种批评(与之最相关的,是第六章关于基于美德的人道主义干涉的讨论),但我发现,在展示在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中,对道德和权力的思考是交织在一起的这点上,这本书总体上是成功的。

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关于这个平衡的问题以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这个问题与统治者的美德和有效的治国才能之间的关联有关。正如上文指出的那样,在第五章中,金圣文坚持,相较于孟子,孔子和荀子都承认:“一个人个人品德及其伟大的、造福于人的政治成就可能并不相符”(p. 174)。比如说,孔子就称赞管仲能够在个人德行有亏的同时,在政治上给人民带来长久的好处。而反过来,荀子则说“德虽未至也,义虽未济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p. 175)。

为解释这个个人美德与有效统治之间在“实践上的巨大分歧”,金圣文引入了他对强美德一元论温和美德一元论的区分。他认为孟子的理论就是强美德一元论,这种理论坚持在统治者的个人美德与其公民政治美德完全相符。温和美德一元论则与孔子和荀子相关,这种理论“以一种非-直接的方式……把个人的道德品性与好的政治后果编织起来”(p. 175)。他用这些术语来说明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区别(pp. 19-20),但同时也强调,他们都把统治者个人的美德看作好的统治的基础,也因此而使自己的看法有别于像罗娜那样的学者的看法。

不过,至少从管仲的例子出发,我们还是可以认为,强道德一元论和温和道德一元论之分包含的差异,比金圣文承认的更大。虽然他说,后者“以一种非-直接的方式”把美德和有效的政治“编织”起来,但管仲这个例子的惊人之处,恰恰就在于二者之间的龃龉。这个人物的统治风格没有把政治的和个人的混在一起;相反,孔子对管仲的赞美令人困惑,确切来说正是因为管仲的道德品格是有缺陷的。金圣文没有进一步讨论美德与治国才能关联的“非-直接”方式,这样一来,我怀疑温和美德一元论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理解像管仲那样的人物。

不过,在这里,我与其说是要反对,不如说是好奇金圣文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我希望这本论证细致、与语境贴合、在概念上引人入胜的书能够引发更多关于儒家美德政治传统中的思想家怎样理解权力和自利问题的讨论。

致谢

感谢杜楷廷(David Elstein), 郝令喆(Eirik Lang Harris), 和沙启善(Hagop Sarkissian)对本书评的评论。

参考文献


El Amine, Loubna. 2015. Classical Confucian Political Thought: A New Interpretation.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Elstein, David. 2017. "Classical Confucian Political Thought: A New Interpretation, by Loubna El Amine" [Review].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67, no. 3: 917-919.

Harris, Eirik Lang. 2016. "Xunzi's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Dao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Xunzi, edited by E. L. Hutton. New York: Springer.

Harris, Eirik Lang. 2019. "Relating the Political to the Ethical: Thoughts on Early Confucian Political Theory."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18: 277-283.

Hutton, Eric L., trans. 2014. Xunzi: The Complete Tex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im, Sungmoon. 2016. Public Reason Confucianism: Democratic Perfectionism and Constitutionalism in East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