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张述轩:Archverse项目报告

2022-05-17 原文 #网络社会研究所 的其它文章
网络社会年会

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张述轩:Archverse项目报告

视频剪辑:张述轩

Archverse项目报告

文/张述轩

本文根据张述轩于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时刻互惠:合作生活的瞬间”Panel2 Archverse发表的项目报告整理而成。本文作者张述轩为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Archverse项目组成员。

大家好,我是张述轩,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分享Archverse项目的近况。我想先从一段影像开始,这是20年夏天我们去北碚下乡时候从飞机上拍的嘉陵江,旁边的录屏是21年初,我们和Metaverse Labs小组一起在Decentraland上重现了上世纪30-40年代北碚城市的风貌,它是4月份乡建中国思想展中的一个作品。

Archverse北碚预告片(视频制作:述轩)

这个展览,我们用了一种有别于大多数当代艺术展的方式,以文本对形式梳理这些年我们的田野工作和对中国乡村建设的一些思考。展览上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突破,一是最前面放提到的,在Decentraland上重现北碚城市的风貌,并且Metaverse Labs的成员帮我们把展览内容搬到这其中,在虚拟空间中做了一个和线下同期的展览。这次合作也是Archverse这个项目的缘起。二是我们在Roam Research上建立了一个完全开放的资料库,资料库会持续增加内容,Archverse项目中我们所做的研究,现在也是同步更新在这个资料库中。

图1 乡建中国实践者大会线上会场(截图:ZIMON)
</img>

Archverse这个项目,首先它是一个关注空间的计划,Arch这个词这个词现在专指建筑中的拱,它在希腊文的原意是开始、起源。建筑 architecture的tecture是tectonic之意,架构,建筑是在大地上开始架构。取名Archverse,就是开始一个新宇宙,是溯源也是创新。现在的生产方式已经由生产空间中的事物转向生产空间本身。对于空间生产小组来说,我们更通常的是做一些调研,用田野的方式去研究。确实我们要去村里帮农民盖房子,甚至对于政策提出一些建议都不是太难。但是我们也在寻求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去保存这些正要消失的村落。因为我们去田野的速度可能远远比不上村落消失的速度。Metaverse labs的成员一直在对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织进行深刻的探索。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是:传统文化如何走向未来。他们相信更好的技术能够给这些村庄提供一个新的机遇。此处引用Metaverse labs的原话是: Build a shared space beyond virtuality and reality, a second home for everyone.

图2 乡建中国思想展线上展场(截图:ZIMON)
</img>

我们都关心空间与历史,试图通过加深对与历史的认识,能够突破当前的时代。所以我们在Archverse中试图用某种数位保存的办法,把过去的历史讲给未来的人听,在区块链上创造这么一个现代史的分叉。那么要在Archverse里面讲述中国快要消失的村落的历史,首先就是要从空间入手,因为空间的历史就是思想史。空间本身并不会凭空出现和消失,背后是思想条件的起落。

图3 柏林楼坐标和柏林楼老照片(提供:述轩、Zuiiun)

我们的第一个复现计划——北碚,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案例。它在民国时期所做的现代化规划,这些建筑和道路现在还可以看到一些。我们都知道卢作孚先生的集团生活思想,在北碚,你就能看到这么一种思想,在实验的过程中是如何和空间发生关系的。下面我说两个例子:北温泉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思想是如何影响一个空间,同时这个空间也作为这种思想的试验场继续生长。北温泉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思想是如何影响一个空间,同时这个空间也作为这种思想的试验场继续生长。另外民国时期的乡建很少新建一个空间作使用,再比如说这次复现的育才学校就是把庙宇改建成了校舍。北温泉公园也是在温泉寺的基础上由庙产扩建而成的,它改变了原有的空间使用功能,也改变了原本的空间权力结构。这里我们看到一个空间因为受到时代的影响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在宏观史学中,往往会用一种“平均”的概念,让我们对一般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那么微观史学的研究方法就要求对一个具体的人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微观现象同时看到或折射其他方面。比如说既要研究某个个人一切可能的具体方面,又要探讨该个人的变化与周围社会环境对关系。

图4 北碚兼善中学学生在北温泉“瀚尘”小池戏水

所以Archverse所关心的历史希望能从宏观史学中“平均”的概念转向微观史学。就像德里达所说的:符号、单独的个体更能够反映真实,我们希望Archverse能够成为这么一个交织的微观历史场。通过对一个村落的专注研究和复现,让大家讲述自己的故事,也就是呈现诸众的历史。这样交织的历史如果形象一点比如可以说是一种弹幕,北碚的城市风貌只作为一个基底,上面每个人不同的笔迹是二次乃至n次创作。第四届网络社会年会的一位日本学者滨野智史说弹幕的特性是“伪同步”的,因为弹幕的通讯信号是“异步”的,但每个用户的主观体验是同步的。那么把过去的历史说给未来的人听,其实有类似于弹幕的效果,在dcl此时此刻我们正处于同一空间之内进行交流,虽然这种同步只是一种错觉,但正是这种错觉可以联系起过去和未来。Archverse不仅仅是空间的复现,它是一个厚重的历史之书的导言,这本书不应该是由一台打字机自己或一人之笔写完,应由众人不同的笔迹来书写。

图5 民生公司第一艘轮船和Meetverse Party场景(派对召集人:黄孙权、张铎瀚、张晋辉)

Archverse北碚计划伊始,工作团队先收集了关于北碚尽可能多的资料。在茫茫史料中,我们挑选了有现代化公共空间规划理念的北温泉公园、与乡村建设有关的育才学校、西部科学院等建筑,还有老舍、林语堂、梁实秋的故居,作为建筑复现的对象。此后大的工作方向分为建筑模型制作和调查研究两个部分。我们通过对物质性遗产,如建筑的复现作为起始点。然后将物质性与非物质性遗产做有机的结合,希望能够在元宇宙的架构下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保存。建模组主要考虑物质层面的保存,研究组则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其中包括历史、人文等各方面。遗产本身是实践与时间的产物,而实践和时间留下的痕迹并不一定都是物质层面的。我们很容易就能将历史遗存与当代痕迹在物质层面上的表现视为真实。但是古迹保存也应该被视为一种集体记忆的建构,它能够反映历史注释之下所伴随的权力关系。因此非物质层面的实践所产生的记忆和其后的权力关系的保存也不可缺少。Archverse所要保存的是: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利用与机能、传统与技术、区位与场所、精神与感情,以及其他内在或外在的因素,我们希望在现代化与都市化的过程中这些即将消失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总和。下面我用北碚平民公园内的清凉亭为例子,说一下物质与非物质的保存是如何在Archverse内统合的。

图6 清凉亭坐标地图(制作:述轩)

清凉亭原本的设计是阁,名为慈寿阁,经费不足无法砌墙,更名为清凉亭。后因办公室用得经费砌墙,但清凉亭一名仍旧沿用。从形制上的变化来看,是从阁到亭再到阁。要想弄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变化,就需要去考证建筑使用的历史。慈寿阁的更名问题可以作为卢作孚思想的辅助材料,因经费问题无法建墙也可作为当时峡防局财政问题的辅助材料。后林森题名清凉亭可以看出卢作孚与当时民国主席乃至政府之间的关系。清凉亭的微观历史并不能直接成为某个历史现象,但它可以作为多项历史内容的辅助材料,帮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到当时的社会情形。我们把建筑模型放在Decenterland中,能让大家对这个建筑的空间感做体会。研究的资料和成果放在Roam Research,作为一个公开的资料库供大家查阅。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弊病,因为学界通常以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方式进行非遗的保存。要协调非物质层面的“稳态”与“变化”之间的关系,很难用一种纯粹的文化标准去勘定“真伪”。 所以我们也希望这些非物质层面上的遗产能够在Archverse空间中做到真正的活化,而不是让行政权力和商业操作取代其话语权。

图7 清凉亭夜景(beibei.city)

Archverse这个计划伊始,就招募了大批对历史、建筑、虚拟空间等各方面志趣相投的朋友。我们是虚拟世界的早期探索者,希望为现有的保存难题制作一副解药,或是尝试为历史叙述打开一个窗户。我们是一个不断在学习中成长的集体,从8月到11月我们一起开设了为期15次的元宇宙概论课程。最后要感谢加入Archverse计划的志愿者们:卞雨佳、程雪倩、陈诗莹、陈紫梦、崔雨、方波、范隆泽、范笑笑、关杰、郭寅虎、房梓、葛震亮、黄童家、贾晓旭、赖华望、李磊、娄天裕、李祎许、Peilin、Roy、阮永翰、孙彬发、宋建骅、谭嘉瑞、汤睿沄、王博、许丹玲、许励双、谢明炫、俞幸男、姚凡、杨弘毅、张铎瀚、张明瑄、张晋珲、张淑贞、郁单滢、邹高原、张述轩、朱颜、朱怡君、郑叶颖。我的报告到此为止,希望大家的讨论能够继续,共同助力这个计划,谢谢。

本文作者

张述轩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Archverse项目组成员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