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周贞徵:大利三事

2022-06-12 原文 #网络社会研究所 的其它文章
网络社会年会

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周贞徵:大利三事

视频剪辑:张述轩

大利三事

报告人/周贞徵
图文编辑/朱颜

本文根据周贞徵于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时刻互惠:合作生活的瞬间”Panel2 Archverse发表的主题评述整理而成。本文作者周贞徵是ATLAS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编者案:本次会议中,Jenny分享了她在大利侗寨进行的开源性文化项目,包括成立Dousa侗族妇女合作社建设大利社区中心以及井上见民宿The Well House。她希望通过这些实践去回答如何在一个传统村寨中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现代社区的问题。

Editorial Note:Jenny shared her open source cultural projects in the village of Dali of Grand Dong, including the creation of the Dong women’s Cooperative Dous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Centre and the Well House in Dali. Through these practices, she hop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how to build a sustainable modern community in a historical village.

图1
</img>

我们的项目叫做“大利三事”(图1)。项目从2016年开始,受到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Global Heritage Fund)的邀请,到贵州大利侗寨去做调查。GHF是在美国的一个做文化遗产保护的NGO非营利组织。从16年开始,我们参与到大利侗寨建设中,总共经过了三个阶段,所以就叫“大利三事”。今天,我们探讨在一个活的传统村庄里面,怎么样可以去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现代社区。

图2
</img>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工作室,为什么我们叫ATLAS,它其实是有多重的意义(图2)。上面这张图是ATLAS飞蛾。下面这张图,是新疆的艾特莱丝丝绸,这种丝绸是由上面ATLAS飞蛾吐出的丝产生出来的。这个ATLAS丝绸的图案也来自于新疆自然界中的抽象图案。所以它经历了从自然界的物质转换,再到手工艺产生出的纺织物。ATLAS在英文里,也是地图集的意思,所以单字既是自然物质的一部分,同时是工艺的一部分,还有是集合知识的意义。我们工作室对研究这三者的关系很感兴趣。

图3

Richard Sennett,他写过一本书叫做The Craftsman,它是一本有关于制作红酒的书(图3)。讲的是我们没有办法从只是喝红酒,去了解到这个酒是怎样制作而成的。我们不想把设计作为一个被动式消费,而是考虑设计怎么样可以变成主动式参与。回到我们之前说的手工制作的实验过程,怎么样能够体现知识研究,然后跟这个地方的关系、语境,还有它的尺度一起结合。这个过程跟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是很像的,我们在开始一个项目的时候,向当地的社区问很多的问题。比如怎么去做这件事情?这些材料是从哪里来?这些方法可行吗?可以怎么去合作?需要花多少时间?这些是谁教你的?以这些问题作为基础的互动。

图4

大利侗寨(图4)在黔东南的一个山坳里,最主要的是它保存了侗族非常完整的传统生活方式。2015年,高铁开通到县城,网路在前一年正式连接到了大利。大利侗寨是国家级重点保护的传统村落。大利村如何去保护,对贵州政府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大利是一个每年人口百分之一增长的村落,它面临的不是一个空心村的问题。而是在一个这么古老的村落里面,它的人口是在增长的,但村子里已经没有任何的地再去做扩建。所以政府的规划是,怎么样去保护这个老村,然后在外面再去建一个新村。

图5
图6

大利有300多户村民,1000多人口(图5)。我们可以看到大利溪穿过整个村寨,村寨民居的分布,跟田地、梯田还有山林的关系。我们把设计作为跟当地合作的一个工具。大利为什么还是我们所谓的地方,一个完整的地方(图6)?它保留了非常完整的侗族穿斗结构的建筑形式民居。

图7
图8

视频中可以看到它的水系,跟生产的梯田,和山林之间的关系。还有侗族妇女她们在持续制作侗布(图7),和唱侗族大歌(图8)。

图9
图10

我们工作室团员的教育背景大部分来自建筑,但是我们在进入大利项目的时候,一开始做的并不是建筑,而是先去探讨怎么样可以跟妇女们合作,做一个妇女纺织合作社的项目(图9)。所以我们跟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GHF),共同发起了这个Dousa Textile纺织合作社(图10)。Dousa这个名字在侗语里是“妇女”的意思。当初建立这个项目的时候,是希望以侗族传统的手工技术为基础,建立培育和发展当地妇女纺织技术的一个社会企业。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传统手织手染的侗族纺织产品,这些产品是能够展现,我们对当地侗寨的自然材料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设计师如何能够帮助村寨妇女对话都市里的消费语境。

图11
图12

这是我们在2016年北京设计周第一次发布了这个项目,那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展览(图11),跟一个pop up shop(临时商店)。这个缘起于第一次我们去到大利是在秋天十月份的季节,在农忙过后,刚好是妇女她们每年在收割板蓝根制作蓝靛(图12)。我看到家家户户的妇女都在制靛。关于他们跟蓝靛之间的连接,有很多的属于侗族的风俗迷信。但是你完全可以感受到蓝靛跟妇女之间有一个很强的情感连接,它遵循着一年四季农业时间的循环。

图13
图14

我们观察到当地环境和语言,想着怎么样可以利用传统的侗布去展现出我们所观察到的侗族的审美和美学。这些是那时候我们设计开发的家居系列(图13),然后由妇女来制作。从当地环境里面去提升和设计(图14)。

图15

这个项目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有三位妇女参与这个项目,两位是40岁以上的侗族妇女,她们还具有完整的传统制作侗布的技术(图15)。40岁以下的,几乎都失传了。我们邀请她们来北京参与我们的展览。她们可以看到她们所制作这些产品,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空间里面进行展示。这个项目也跟在上海一家关注可持续时装设计的品牌klee klee进行展览还有销售合作。

图16
图17
图18

这是klee klee在上海安福路上的店铺(图16)。这个项目也受到一个国外媒体和平台的关注和报道(图17)。我们跟妇女合作的模式是我们提供设计技术的培训,还有对外的宣传和销售。我们也带着我们的妇女去参加比赛。2021年贵州省办的非遗的比赛,我们妇女的项目得到生活方式改良奖(图18)。

图19
图20

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培育出来一位工作室的负责人——杨少仙。她今年30多岁,作为我们项目一开始的三位妇女之一。少仙她是一个年轻妈妈,希望能够留在侗寨,陪着她的小孩一起长大。她因为教育程度相对比较高,所以在我们组织这个合作社的时候,她自然的被妇女推举出来作为管理者,她现在也是我们工作室的负责人。我们不定期培训我们的妇女,送她们去参加更多的培训班。这个是今年秋天她们在贵阳蓝花叙事文化博物馆,参加纸扎染和苗绣的培训班(图19、20)。我们希望建立妇女的技术,还有自信心,所以送妇女出去做培训。现在很多对外的交流都还是我们工作室在主导,所以我们希望妇女能有更多对外的交流,让这些妇女更有自信,更有能力。另外两位跟少仙是同样年纪的参与者,她们在今年加入,作为工作室的培训助理。她们都是年轻的妈妈,30多岁,现在回到村子里面,陪伴小孩念书。

图21
图22

另外,我们的设计其实也是开源设计。我们一开始做这项目的时候,建立了几个产品原型,还有设计模块。这些产品,只是作为一个起头,让妇女知道怎么样可以利用他们传统的布料去做有市场魅力的产品对于都市里面或者是来到大利的消费者。这个就是杨显书(图21)。少数民族的妇女,她们是非常有创造力的,她就在产品原型上面,自己又发展和创造了很多不同样式的设计。这些都是妇女在产品原型上自己再去做新的开发和设计,包括拼布的样式还有配色。

图23

到了第二阶段的时候,因为我们在农村里面做项目,这种项目其实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样能够统一大家的意识。所以我们跟妇女一直在强调的是,我们要如何共享,共享设计,共享资源,还有就是分享利润(图23)。

图24
图25

所以在第二期的时候,2018年跟基金会继续合作,我们开始建立大利社区中心(图24)。原来的位置是政府出钱建的一个水泥结构的公共厕所(图25)。因为大利村在那个时候没有公共厕所,所以游客来到大利村要上厕所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但是这个厕所建完之后,因为没有运营者,它的门直接是被锁上的,荒废了两三年。而且你也可以看到,它的建筑形式跟当地的建筑形式是非常有差距的,所以基金会就跟村委会把这个地作为合作谈下来,然后我们在这个位置上面重建了大利中心。它也是在村子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位置,在村子中间。旁边是萨坛,还有鼓楼。萨坛,就是侗寨里面他们做祭祀的地方,萨是侗族祭拜的女神。这个草代表的是女神的头发。所以刚刚之前视频我们看到妇女她们在唱踩堂歌的时候,也是围绕着这个萨坛。

图26

这个项目其实我们也是跟村子里面的一个非遗传承人——掌墨师傅,杨胜和爷爷一起合作。掌墨师傅就是侗族传统结构的建筑师,他掌握了所有木构建设的技术知识。这栋建筑融合了两种侗族建筑的原形,传统民居和粮仓(图26)。在传统侗族建筑里面,公共空间只有鼓楼和风雨桥。所以一个社区中心,是一个新的空间原型。这栋建筑有三层,第一层是一个储藏间,现在我们用来作为我们染布的一个工坊。第二层就是,妇女的工作室,销售点。然后第三层是展示中心,也是小朋友的图书馆。

图27

当初在建这个地基的时候,我们希望减少混凝土的使用,所以我们带着大利村的工班,到隔壁的侗寨学习石垒墙的技术,再回到大利去做石头的这个地基(图27)。这个工班后续因为他们会做这个石头地基,也被其他的村子里面邀请去帮他们做这个石头的施工。

图28

第三阶段是在2019年底的时候,大利有一个从贵阳来的年轻人当地运营民宿。他在大利大概已经定居了四五年,他邀请我们一起来跟他做一个新的民宿。那时候我们考虑到民宿其实对大利发展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它作为第三产业,是一个产业的升级。我们考虑如何能够做一个再生性旅游项目,来帮助振兴当地经济,保护当地的文化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可以让客人去体验到一个比较真实的转换。在大利我们可以看到一点,像这种传统保护做的比较好的村落,每一家只要有一点经济能力,其实都想要开发民宿。所以我们考虑到怎么样可以做到一个比较好的引领示范,所以参与了井上见The Well House这个项目。(图28)。

图29

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想探讨当地的折衷形式(图29)。在大利一楼混凝土的框架加上木结构的形式是非常常见的。这种空间形式几乎成为同时间发展出的一种文旅产业典型。下层作为零售的运营服务空间,上层木构作为客房。我们要挑战的是一种新的建筑语言,如何能够更好地综合这个传统木结构与现代混凝土框架之间的差异,然后找到这个两者之间的节奏与平衡。为什么会有这种折衷主义出现?大利它作为一个重点保护的村落,政府要求在一层以上一定要保留原来的穿斗结构,一层下面如果你用混凝土、砖或者其他材料,需要用木头材料把它遮住。在大利做建设,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怎么样去使用当地有的材料。红砖还是很重要的一个建设材料,他们一般用来做猪圈。所以我们想要用红砖来做一些新的尝试。

图30

上面的图(图30),就是我们民宿设计的新的尝试。比较有意思的是,村民看到我们做的这个场景之后,下面的这两张是村民自己开的另外一个民宿,他们自己的一个自建和延展。有这样子的一个这种互动,我们觉得也是挺有意思的。

图31

另外,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做井上见这个项目,结合到资源给到我们妇女合作社,主要专注于文旅,还有遗产教育。这个是我们跟村子里面,差不多七八十岁的婆婆她们都会织传统的这个花带(图31)。花带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一种手工挑花的技术。我们把它作为游客来到井上见宿的花带书签的手信。游客来到大利村的时候都可以看到这些婆婆们在村子里面织花带。这也可以让游客更加能够了解到大利的文化。

另外,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做井上见这个项目,结合到资源给到我们妇女合作社,主要专注于文旅,还有遗产教育。这个是我们跟村子里面,差不多七八十岁的婆婆她们都会织传统的这个花带(图31)。花带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一种手工挑花的技术。我们把它作为游客来到井上见民宿的花带书签的手信。游客来到大利村的时候都可以看到这些婆婆们在村子里面织花带。这也可以让游客更加能够了解到大利的文化。

图32

还有就是民宿里面的这些软装饰(图32),也都是合作社的妇女她们制作的。

图33

这个是我们去年新开发的遗产系列(图33),是我们的妇女杨婢孟收藏她奶奶保留下来制作的豆染被套。。她拿出来给我们看这个豆染被套的时候,我们特别惊奇,因为大利的豆染技术完全是失传了,我们之前从来没有看到过。她拿出来的时候我们才看到,大利还有这样子的一个老物件。可以看到豆染上面的图案其实都是动物,有猪,有老虎,还有这个中间是两头牛在那个河里面斗牛。我们复原了这个豆染被套上面的图案,然后重新培训妇女豆染的技术。也把豆染的工艺开发成游客可以来体验的手工课。

我的项目介绍差不多结束了,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做这个项目的几个重要的Key Threads。第一是从赋能和可弹性的培训结合,妇女完成自我身份的转变,从心理建设到社会建设,然后再到进行经济建设。二是对时间的感知,如何通过手艺来测量。三是我们的产品它的出发点一开始是反商品化,主要是人们如何看待他们所做的事情。然后另外很重要的就是第四点跟景观环境的语言的直接性关系是不可分开的。我们如何用材料、文化作为合作和提问的媒介,手艺作为交流基础和创新的机会。另外就是,因为农村是生产组织,也是生活的组织,包含着经济关系,还有情感关系。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大利项目作为一个尝试,希望从这个村寨内部找到一个连接未来的桥梁。通过对本地环境,还有物质文化的经验的梳理,能够在村庄的内部形成一个集体的意识和凝聚力,然后传承和恢复侗族的生活智慧,协助社区建立公益企业。对地方资源进行整合,以遗产教育的方式去推动局部的可持续发展。对我们这个尝试来说,在地方营造活动中,最需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连接,所以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构造出来的场所,是提供人与物的相遇。

本文作者
周贞徵 Jenny Chou
ATLAS 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出生于台北的周贞徵曾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建筑专业,随后取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城市设计专业硕士学位。2015 年创立ATLAS工作室。在ATLAS成立前,她曾与建筑师谢英俊一起在中国进行新农村建设工作。自2015年成立起,ATLAS已经参与了多个展览和项目—被《安邸AD》杂志称为2016年中国设计新星之一,ElleDeco家居廊2018室内设计年鉴最佳休闲和餐饮项目,入选2019,2021年安邸AD中国最具影响力100位建筑和室内设计精英。近期ATLAS参加的活动包括设计上海、鹿特丹建筑和城市双年展、上海艺术设计展和北京设计周,穿越中国:构建共同体-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等展览。曾被外媒CNN报道“中国5个最值得关注设计师工作室之一”,英国ICON杂志“中国新设计”,纽约时报报道“大利项目”。大利项目是 ATLAS 于 2016 年与全球文化遗产基金共同发起的社区建设项目。自发起以来,该项目发展了一个妇女纺织合作社,社区中心和民宿,旨在创造地方经济机会同时支持文化遗产教育。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