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nkcat在2023-01-02~2023-01-08的言论
- 1947: 各位是什么样的心态刷本版的?, submitted on 2023-01-02 05:03:36+08:00.
- 1948: 老胡反了, submitted on 2023-01-02 10:02:03+08:00.
- 1949: “虎扑真是最后一片净土了”, submitted on 2023-01-02 12:05:05+08:00.
- 1950: 香港楼价高是不是因为英国政府疯狂卖地?, submitted on 2023-01-03 13:28:13+08:00.
- 1951: “人矿” 一词已被知乎 b站 屏蔽, submitted on 2023-01-05 16:04:56+08:00.
- 1952: 13岁,已觉醒, submitted on 2023-01-05 22:45:23+08:00.
- 1953: 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 财政部重申:坚持中央不救,谁的孩子谁抱, submitted on 2023-01-07 16:33:57+08:00.
1947: 各位是什么样的心态刷本版的?, submitted on 2023-01-02 05:03:36+08:00.
—– 1947.1 —–2023-01-02 11:46:07+08:00:
寻找有延伸探讨价值的话题,拓展认知观和构筑共识
我感觉随着共识越来越强,一些以前我需要反复说的东西,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了,立场也开始趋同,能说的反而没以前多了。
1948: 老胡反了, submitted on 2023-01-02 10:02:03+08:00.
—– 1948.1 —–2023-01-02 12:20:26+08:00:
锡贼伏毒天朝久矣,数十年未见马脚,今反形毕露,证据确凿,心有不臣之意,合当以圣党律除其功名,酌付有司论国法按罪诛之。
1949: “虎扑真是最后一片净土了”, submitted on 2023-01-02 12:05:05+08:00.
—– 1949.1 —–2023-01-02 12:10:51+08:00:
缺乏对自身和键政环境的客观认知,跟不上版本被淘汰了。
—– 1949.2 —–2023-01-03 03:07:50+08:00:
平时也在啊
1950: 香港楼价高是不是因为英国政府疯狂卖地?, submitted on 2023-01-03 13:28:13+08:00.
—– 1950.1 —–2023-01-03 14:11:30+08:00:
不是,英政府实际对卖地和储备地是相对保守的,虽然也预期大规模开发,但是因为基本盘不同,可实行性也不一样。
主要问题来自于香港客观土地的确太少了,而且密集集中在少数地区。
香港现在楼价极高,除了客观原因,还有人祸,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董建华执政时期,他们有一个八万五计划,这个很多人应该是知道的。
但是八万五没有预先做充足调研和舆论铺垫,突然拿出来,直接导致楼价暴跌,外加经济本身就有过热的风险。
楼价下跌的最终影响是政府土地收入大幅度下滑,大量银行坏账,全社会通缩与问责,然后董建华的幕僚班底给出的方案是停止出地和公屋居屋建设。
也就是说,他们制造了价格下跌,让中产和购房者负资产后,又强行制造市场短缺来推高楼价。
而香港人口是不断增长,房屋需求不断增加,但是能给基层的公屋,给经济较好基层的居屋,以及商品性质的私人房屋都长期开发停滞,市场在这期间是求大于供,本身就是刚需,需求囤积十几年,到梁振英政府才开始重新全面转向。
许多新界土地,又被掌握在支持董建华上台的乡绅和建制派利益集团手里,这些地到林郑月娥时期也根本拿不回来,这群人是他们的基本盘,不敢也没能力得罪。
转而被迫用更高成本和更久时间去开发山地、填海和郊野公园。
八万五本身的拿不到那么多地,无法执行的一个幌子,这种幌子却对市场有极大冲击。
如果说能兑现,最后稳定市场价格,哪怕楼价下跌,但大部分人的住房需求被满足,那么政府起码还有能力抽手去给银行坏账和受影响的人补贴。
然而八万五既做不到足够多的土地去执行计划,还把可能的雷全踩了一遍,最后用最蠢的做法,强行停滞市场供应来给他们自己擦屁股,最后香港一地鸡毛。
所以说董建华政府是24K傻逼,整个幕僚团队凑不出一个脑子。
—– 1950.2 —–2023-01-14 13:31:50+08:00:
天水围悲情城市渲染大于实际,它的问题在大陆无法复现,是因为大陆有足够多土地资源,却没有一样的社会公共福利,公共房屋制度侠的密集化,显然国内是做不到的,不过换个角度看,城中村、三和大神宿舍、地下室,都是类比翻版,只不过实际天水围是个渲染大于实际的产物,去天水围真对比会发现跟上述三者算天堂。
1951: “人矿” 一词已被知乎 b站 屏蔽, submitted on 2023-01-05 16:04:56+08:00.
—– 1951.1 —–2023-01-06 09:16:53+08:00:
火柴人
1952: 13岁,已觉醒, submitted on 2023-01-05 22:45:23+08:00.
—– 1952.1 —–2023-01-06 09:11:44+08:00:
国人的正式成年,是在进入社会后被制度毒打,并且意识到制度本身有问题之后,才算一个精神上的成年人,否则只是肉体和行为能力成熟,不愿接受制度本身的问题与接受反思,只是一种精神上幼态的延续。
—– 1952.2 —–2023-01-14 13:24:40+08:00:
进体制了也一样要被体制拷打,只是比起普通人几率更低,可以调动资源更多,因为压迫制度总有来源,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编制内背锅侠是出了名的。
1953: 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 财政部重申:坚持中央不救,谁的孩子谁抱, submitted on 2023-01-07 16:33:57+08:00.
—– 1953.1 —–2023-01-07 21:07:48+08:00:
目前中央的策略主线有两条
1.进行税务改革,直接税逐步进入财政覆盖范畴,从而提高财政收入与中央财政安全,打的名义是向发达国家看齐,税务体制现代化。
2.默许地方对农村宅基地动手脚,进一步赶农民入城,不留后路,制造土地和公共服务的稀缺性。
除此之外的软方案,就是限制地方债的额度,各种重组来转嫁、拖延风险。
中国能收直接税的群体有限,给财政增长跑赢利息与开销增速的时间不会太多,可能也就不到十年,不过具体要看未来两年地方财政的恶化程度,如果年年都跟2022年一样甚至更糟,那么直接税续命的目的反而可能刺激问题恶化。
疫情开放问题上,地方先后程度和执行力度不一致,可以判断中共的草台班子大概率是没有外界认为那么严谨的统一调度的,尤其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中央甚至可能碍于政治因素不便于表态,不会给出非常直接明确的命令,进而留给地方自行揣摩。
之后几年一个是看经济细节而非整体,另一个是看地方政府有多少进入非名义破产(实质性破产,但政府不叫破产的客观事件)
—– 1953.2 —–2023-01-14 13:34:32+08:00:
政府找人接盘还是政府的土地财政税收,核心逻辑始终是从社会获取财富来解决问题,但伴随通胀和经济增长,开发成本与接盘成本也越来越高,而分配不公让社会上对这些债务、商品的承受能力、购买能力都逐渐触及上限。
这也导致政府各种工具解决问题的效率越来越低,尤其是财政工具。
—– 1953.3 —–2023-01-14 13:37:20+08:00:
房产税有局部实行,不太乐观,但未来可能会大规模实行,这可能是第三次分配里追求共同富裕的一个目标。
—– 1953.4 —–2023-01-14 22:05:31+08:00:
就算没这些政治因素,单纯考虑客观经济规律也拼不起来。
任何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转型成内需经济,中国目前情况是社会制度不转型,政府坚持走容易控制的廉价劳动力,也不愿意给创新的文化、科技企业提供更多的自由度,更不愿意开放和建立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机制提供合理的融资渠道。
对中小企不但不扶持,甚至采取打压,推动大企业进行垄断方便控制社会资源。
哪怕现在把这些都松两三分力,说我们要搞经济,内需社会也无法转型,而经济增速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国内的投资严重依赖债务和土地财政的配合。
民众买房是真买不起,差不多到极限了,毕竟企业发展是可以看到增速上限,意味着能提供中高收入就业的岗位数量也有限,大部分人结婚才买房,就业岗位随时可以除以二来一个家庭计算一套房。
到时候新楼盘很快就会缺乏初次购买的家庭接盘,反而是更多有能力多买的人会购入,营造一种房子好像还卖的很好,实际看租房市场大概率明面增长然后阴跌,尤其是外地务工人员跟本地试图买房买不起需要租房的新夫妻竞争,外地务工人员随着城市扩张与租金成本提高被迫离开,带来阴跌,而家庭无法购房的租房比例提高,给市场带来明面上的增长。
如果房子真那么好卖,恒大在内的许多房企不会有财政问题,说白了最小购房单位大体上是家庭,大多数人不结婚,或者结婚就压根买不起房子。
粗略做个计算就知道,90后人口大概1.8亿浮动,如果不考虑死亡、单身等乱七八糟元素,暴力计算字面可得9000万个家庭,与同等数量的住房需求,这里也不考虑家里本来有空房的,大部分人还是需要新房。
我随手了一个数据,指每年商品房建成750万套,还有的数据说空置房可能在9000万套,但是已知的新生儿出生数量才一千多万,不考虑二胎问题,都算家庭头胎需要买房,这个需求数量跟建成数量落差已经很小了。
哪怕不考虑经济问题,只考虑行政问题,去年末光速开放,但各地执行却严重不统一,但又百分之八百是来自中央的要求。
那么可以得出结论,中央即便给命令了,各地执行落差也非常大,不做不错的现象很明显,所以才有某些地方开放很快,某些地方反复横跳。
基本上中共已经给人一种朝气全无的草台班子的感觉,庞大、低效、见一步走一步,可用社会与财政工具越来越少,能用的工具效率也越来越弱。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