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的和戰迷思:兩種地緣政治學之爭 | 高峰論壇系列

2023-01-15 原文 #臺大演講網 的其它文章

島嶼的和戰迷思:兩種地緣政治學之爭 | 高峰論壇系列 ——

拍攝日期:2022/12/13主講人:楊儒賓 (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主持人:劉正忠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講者簡介:楊儒賓,1956 年生於臺灣臺中。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暨通識教育中心合聘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爲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等。著作有《儒家身體觀》、《1949禮讚》、《儒門內的莊子》、《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多少蓬萊舊事》等書。目前思考儒家與中國現代化方案的議題,專書撰述中。 講座摘要:演講從臺灣文化風土論的立場出發,探討兩岸和戰與臺灣的自我定位問題。臺灣自 1949 國府遷臺以來,即在國際冷戰體系下,因地緣政治的戰略位置,尋得生存之道。最近數年,因新冷戰(或名寒戰)成形,臺灣被納入地緣政治戰略中的一環,臺美戰爭共同體的身分隱然具備,戰爭的可能性遽增。地緣政治學不論是陸權著想或海權著想,皆是全球權力佈局下的一種設計,此設計預設了「權力」、「霸權」、「戰爭」隱喻,這是種量的空間想像,而且預設了霸主的視野。但具體的空間不是量化的空間,而是生活世界的空間,它有文化與歷史的向度,建立在這種質的空間之戰略構想為風土地緣政治學,風土地緣政治學強調當事者與生活世界相關國家的共享與連接。臺灣是世界的臺灣,也是東亞的臺灣,又是中華世界的臺灣,島嶼的子民要從權力地緣政治學定位臺灣,還是從風土地緣政治學定位臺灣? 本演講認為臺灣的存在位置決定了臺灣的性格,臺灣不是新加坡、檳榔嶼,新加坡、檳榔嶼這兩個和臺灣人口結構及歷史移民經驗都堪比較的島嶼,因處境不同,其政治選擇即是與馬來西亞而不是與中國的統獨問題。相對之下,臺灣有完全不同的時空位置,臺灣與四周海洋的關係,尤其是兩岸的關係,決定了臺灣文化的運動向度。由於四百年來的臺灣史重大事件都不是純粹內發性的,而是在兩岸的關係中產生,它同時影響了兩岸的現實。臺灣的本質在臺灣的關係,而臺灣的諸種關係中最重要者厥為兩岸的關係,兩岸性是臺灣的本質。明鄭以下的臺灣歷史的主脈動,從人口流佈、文化流動與語言的使用,皆是如此。最重要而徹底的兩岸性是 1949 的臺灣與中華民國的一體化,1949 的國府遷臺使得臺灣四百年來第一次有了國家的性格,有了總體意志的表現管道,那是個獨特的歷史時刻。但中華民國是個以承擔中華文明現代化為核心的國家,1949 的中華民國仍延續 1912 年成立的中華民國而來,1949 年 12 月 7 日以後的中華民國不太容易成為一個臺灣主權獨立的國家,所謂的華獨。1949 年 12 月 7 日的歷史時刻恰好不是臺灣主權獨立的時刻,而是兩岸性更深化的時刻,此後的臺灣在政治上仍然是兩岸性的性質。本演講借道曹永和、洪耀勳、和辻哲郎的理論,將兩岸性視為風土地緣政治學的核心因素,它和霸權布局下的權力地緣政治學之島嶼,有兩種不同的想像。臺灣問題的實質是中國問題,臺灣問題的祕密在中國現代化方案的合理定位。因此,從中國現代性的視野審視兩岸問題,或許是更恰當的定位。►►臺大演講網Website: http://speech.ntu.edu.tw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ntuspeech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