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nkcat在2023-03-06~2023-03-12的言论
- 2023: ChatGPT几乎确定了你赵几年之內就要么死要么闭关锁国, submitted on 2023-03-07 17:07:50+08:00.
- 2024: 2022台湾人均gdp反超澳门,澳门人均gdp从19年的8.6万美元跌到去年的3.2万美元, submitted on 2023-03-08 19:13:25+08:00.
- 2025: 大家觉得习皇能干几个任期呢, submitted on 2023-03-12 11:08:57+08:00.
- 2026: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100年来都没有建立起一套稳定的权力交接方法?, submitted on 2023-03-12 17:32:57+08:00.
2023: ChatGPT几乎确定了你赵几年之內就要么死要么闭关锁国, submitted on 2023-03-07 17:07:50+08:00.
—– 2023.1 —–2023-03-08 02:24:16+08:00:
我希望迭代速度能更快一些,几个月一代算很理想,但我希望能以星期为单位进化,对接更多领域,可以更有效提高生产力,现在还只是停留在问答阶段,希望能迭代到局部的智能程序执行阶段,游戏领域我感觉就是个很好的应用环境。
不过我没估计错,每个软硬件新领域和概念,都要有对应的数据库进行训练才行,不知道要猴年马月才能等到AI互相迭代。
—– 2023.2 —–2023-03-09 04:32:12+08:00:
有没有更详细具体一些的命题,中共与外部脱钩的社会经济背景我记得好像之前说过,但我忘了那个话题的命题了。
—– 2023.3 —–2023-03-13 02:13:22+08:00:
我认为不可能完全脱钩,双方都是。
更严谨来说,应该说是重要的领域定向对中国封闭。
中国对外部依赖度更大,恰逢需要产业升级,过去通过各种商业手段或者行政方法来获取技术。
美国在奥巴马末期已经开始意识到,但是行动还没升级,只是用TPP(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作为应对的机制,当时还是以产业等级的排他性为目标,而没具体针对性,通过重新设置门槛,要求中方达到这个标准来倒逼中国改革。
特朗普则明显是错误的方向施力,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跟传统盟友拉扯上,反而给中国不少时间缓冲。
但得益于美国不是一个决策层决定一切资源的国家,因此智库仍然能与政府其他部门合作来处理中国问题,比如一些技术间谍或者经贸纠纷,特朗普当时注意力则全都在对欧洲贸易上。
特朗普当时最错误的做法就是放弃TPP,导致CPTPP的诞生,浪费了几年时间,对中国还只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纠纷为核心。
TPP出来时,国内很多都在讨论,因为有观点认为TPP对中国经济发展会有很大影响,而国内舆论非常不屑。
因为特朗普当选,这个相对温和的框架被放弃,但拜登上台后就把矛盾上升到战略层面,贸易战把双方利益冲突的话匣子打开。
TPP没有实现温和倒逼,中国不愿意跟随改动,出来的特朗普则通过贸易战打开了战略冲突的序幕,到后面加剧时,拜登接手直接变成了战略冲突。
搞出了印太经济框架,这个框架我认为是TPP某一方面的升级,过去是要求经济升级才能进TPP,现在则是从战略遏制中国利用人口市场,也是为美国经济做缓冲。
经济结构上,中国到了人口红利末期,世界工厂还没完成产业的升级,仍然会有被取代的可能性,只是相对的会有少量站住脚跟的地方,可这些不足以让十四亿人达到发达国家生活水平,也不足以对抗老龄化和转型内需消费社会。
美国也不可能离开一个高产出的世界工厂,目前时代,世界上一定要有发展中国家以廉价劳动为红利,去大量的接纳订单。
这次美国瞄准的兑现是印度、越南等人口大国,且还是发展中国家。
扶持他们把中国的市场份额转移到其他地区,从而削弱中方经济话语权,也让美方不再依赖中国的出口市场(而不止是消费市场)
我觉得美国已经清晰有了一个认知,那就是中共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他们改革的上限,十四亿人的消费市场他们很想要,可是中共不会继续改革,以达到现代社会所需的产业升级标准。
相反会利用中国人口与市场优势,要挟国外来换取存续的时间。
因此剥离中共,区分中国人民(市场)就成了必要手段。
现在虽然直接表达不多,但我认为美国的路线,是希望通过将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到印度和越南,提前刺激这种自然转移的产生(如果没有中美矛盾,那就是中国持续升级到完全内需社会转型,然后本国人口成本太高,因此物价的价格转移往,但扩散范围会更大,因为中国有十四亿人口,会产生二十亿作用的劳动力需求)
提前刺激转移发生,意味着中共能获得分配给基层的资源减少,财政问题会开始浮现,通过内部矛盾,倒逼中共要么改革,要么被内部问题压垮推翻。
而目前中共的选择是打死不改革,对内加强权力收缩和控制,但是要想办法突破产业升级达成内需社会,后两者我们知道是做不到的,因为哪怕美国的一些技术与关键领域端口,都在逐渐闭合,现在已经闭合的七七八八,还在进一步加速。
一旦中共不能从高端产业链的国家获取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外部世界仍然快速发展,内部就会出现明显的停滞,这种停滞我认为还没来(进出口下跌可能只是短期的一个状况,我们要看三到五年中长期才有稳妥数据)
尤其是现在全球正在处于下一次工业革命的风口上,AI、机器人、AR/VR等都征兆废除明显。
国外技术想进入中国吃市场红利,依然是被中共阻挠和控制,总是希望要求有国内代理公司,从而获得技术和数据,最后在这方面无法达成和解,国内的产品也难以有效走入全球市场。
中共通过大幅度加紧控制,比如香港,来避免意外出现,香港仍然发挥一个中国市场对外接驳的角色,但只要中共不放弃当下的政策,如果印太框架成功,新加坡的受益将远远大于香港,而本身香港也是可以大幅度受益的。
美国的TPP的排他性建立在进入标准上,因此给许多国家留下了选择权,而且产业有限,印太经济框架则是复合型,扩大到了整个经济层面,没那么多条条框框。
最吸引人的可能就是贸易、供应链弹性,对美国好,对印度和越南等国都好,基础设施反而是跟中方竞争的一个领域,意在减少中方控制,增加自己主动权,避免美方拉起了经济,基础设施反被中方控制无法战略效率最大化。
大体上来讲就是TPP→贸易战→印太经济框架
跟中方参与的RECP不同,印太框架的战略属性性更强,RECP经济性质更浓,中国也不是唯一提倡国,而印度退出,基本就形成了一个新冷战格局。
RECP可以当作中方与东盟的一种地区阵营,但是很多国家又同时有CPTPP身份,想两面吃红利,比如日本、澳大利亚这也的美国盟友。
美方的战略主动则是印太经济框架,立住了印度作为中方的对冲角色。
所以能看出,外部事务上,中方选择余地不大,还没有或不能提出一个可以对抗印太框架阵营的战略阵营,更多是把这种集成方案,拆分成多个定向的协议。
一带一路框架从战略和政治属性来看,大体是失败的,现在的RECP经济属性更强,但美国也拿出了印太经济框架。
如果未来印太框架真正意义上产生了影响,未来中国也许也会拿出一个类似的战略阵营框架,目前看是俄罗斯、伊朗,但穷哥们没啥用,东盟是最大的贸易伙伴,属于在崛起的新爹,还两面吃,靠不住也得罪不起。
中方也建立这种战略对抗体系时,虽然不会完全脱钩,但也意味着正常的经贸合作算是到头了,现在中国经济不好,疫情折腾三年,外加政府内部财政压力,似乎没能力也不会拿出一个对抗性的战略阵营。(如果亚洲和澳洲没戏,只能想办法学美国,跨太平洋跟中美到南美国家联合,尤其是巴西,也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但远不如东盟、欧盟和美国。)
未来三十年,东盟地区会迎来中美双方投入资源,以及到了自然发展节点的快速增长,即便不完全倒向美国,也会成为平衡地区关系的关键,本世纪内将变成跟欧盟一样的国际重要政治实体。
—– 2023.4 —–2023-03-15 02:30:12+08:00: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只是内部拿来树立外部敌人的说法,纯粹是以政权角度出发思考。
很多人脑内自动与政权利益捆绑,完全忽略了政权的认受性。
虽然打不倒,但是西方国家真被打倒了,对中国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因为中国是十几亿人口的庞大国家,需要海量的出口订单和就业机会。
没有了消费产业链里的上游市场,全球没有其他任何发达国家可以承担中国的经济增长需求,包括进口维持国内生活。
哪怕贸易上当他们透明人不存在,也可以参考前三十年中国的经济状况。
—– 2023.5 —–2023-03-17 06:15:27+08:00:
没多大影响,只会倒逼进步。
中国虽然客观上依赖外部影响,但外国人不会派人到中国来解放中国人民,中国土地上的人只能靠自己。
中共的财政基础来自于庞大的进出口贸易,拉动的资产价格增长与经济热度,欧美一旦遭遇经济危机,波及是全世界的,订单、投资都会下滑。
中国也要跟着一起受冲击,08年时已经被迫出台四万亿,看起来伤害不大是因为后续的经济增长能一定程度抵消,但是消化四万亿的负担不但没有被时间填平,中共反而常态化作为刺激经济手段。
远到郁金香危机,或者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经济危机,上个世纪的大萧条,欧美基本都在:
经济发展→繁荣→危机→市场出清→恢复→发展→危机的循环里不断度过。
按照时间来算,现在再次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也不意外,差不多也该出现了,但大概率会以新形式诞生,基本每次金融或经济危机都会在法律、认知层面触及一些盲区,然后被补上
比如大萧条,人类社会和机构还没普遍意识到货币供给量的问题,但现在是常识。
欧美如果没有充足订单,但东南亚和印度又有足够多的接盘代工厂,对中国经济可能更加不利,因为过去起码还没有足够替代品,现在竞品越来越多,国内改革速度却跟不上转移速度。
最糟糕局面是人家转移完了,我们还没升级完,没升级不说,产业先发优势被淡化,不如日韩那么明显站得稳,同时下游竞品压力过大,以至于企业没足够利润转型,在这种局面下中共崩了,财政被他们耗光未来几十年的储备,债务与人口危机同时爆发。
虚弱或强大的欧美,都有不同可能,强大的欧美如果不对中国提出主权、经济权、海权干涉议案那自然是最好的,否则虚弱的更符合中国利益。
因为强大的欧美要么可以作为民间组织的资金来源,用于在地方权力真空时快速做大,要么能在新政权上台后,提供超高金额的低息贷款,去填补中共留下来的烂摊子。
现代逻辑上跟鸦片战争时期提出主权干涉的可能性很低了,所以理论上是越强越好,因为他们也依赖十几亿人的市场,互惠互利,中国发展几十年但无法转型发达国家人口,对他们也是相当大的投资损失,他们越强大,就越有额外资金用于投资或者借贷。
因为中共留下来的烂摊子,目前基本可以确定是极其庞大的财政缺口,没有太多已知国内渠道能填补。
—– 2023.6 —–2023-03-18 15:45:37+08:00:
我觉得不是缺陷,而是一种良性秩序,允许社会有弹性结构去应对通胀、通缩。
任何一次现代经济危机,如果是因为通胀引发,社会都必然会有充足的利润盈余,在进行投资过热化后,在某个节点因为特定因素崩盘产生连锁反应。
这是对市场的出清,是有自我调节机制的一种经济结构。
利润盈余往往被拿来投资,如果没有这些投资,市场上不会有那么多新兴企业。
经济结构一定需要有弹性,来应对新兴市场的出现和过热,允许市场自身进行调整,就跟堆沙子到一定程度肯定塌一样。
实际上我观点觉得这不是人为设计的,而是先验行为不断拓展出来的一个环境,没有超脱出人的天性里自发行为的范畴,所以总是能逻辑自洽。
生产资料公有制,大跃进时期的问题就冒出来了,它在当代是个人为设计的产物,且大概率不受后验修正,一旦出问题就是人道主义危机,而不是经济危机本身了。
经济自身的繁荣程度,会伴随人口和科技增长不断出现变形,经济危机就跟蜕壳一样,允许市场上的资源自我调节,然后流向新领域。
公有制我认为是个发展结果,而不是过程里必然的制度,中共高层不大可能以一次经济危机为依据去判断欧美制度不行,只是不想改而已,因为进入市场经济后,中共自身就遭遇了多次经济危机,随后外部也有多次经济危机,要是觉得不行,早就应该知道,不至于迟到08年才反应过来。
—– 2023.7 —–2023-03-20 05:29:08+08:00:
传统意义上的公有制可能不严谨,更大层面来说是共产主义。
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农业社会,生产力最低,权力是主要媒介。
第二阶段是工业社会,生产力进阶,金钱是主要媒介。
第三阶段是共产社会,生产力爆炸,道德与个人实现是主要媒介。
社会发展会伴随多次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奇点,而人口不能无限增长,全球进入发达化后,人口都会进入老龄化状态,但生产力不断进步。
新的AI技术证明了未来潜力,那么哪怕根据现有技术推断,本世纪末都大概率出现早期的基本收入制度雏形,在一些最发达的国家进入公共政策。
然后有一个过渡范围,基本收入足够人去有非常好的生活,但是人不会一直闲着,而是有追求和学习,这个过程里担当的工作就会有更高收入,去获得更多更贵的产品,实际上现在也有这个情况。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靠政府援助的最低生活指标,的确是可以活的但谈不上足够好的质量,未来这个标准进一步扩大,最低生活指标不断提高,变成基本收入,我想是会在本世纪下半叶有苗头的。
—– 2023.8 —–2023-03-21 19:15:13+08:00:
日本政府是个对内逻辑自洽的存在,这就决定了经济运作和债务,对内是个行政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
如果真的撑不住,日本政府可以停摆,减少非必要部门的运作,保留必要部门,社会在维持基本治安和治理的情况下,不会陷入到各地揭竿而起的动荡危机里。
中国的政府停摆,会直接带来政权更替,因为中共并非靠选举上台,在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频发时,会被无限的问责直到要求下台,而中共是坚决不愿意下台的统治阶级。
而且政府结构也不允许,分税比例在全球各地都有,但是中国的分税制,是头重脚轻,完全收缴地方财权,事权不对称。
地方的立法权被收缴,权力来自于上方,意味着本地没有自行选择方向和裁决的独立决策权,那想发展必须依赖中央政府政策。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地方发展不能依靠自己,财权也不在自己手里,还必须接受中央摊派的政治任务。
就不可能通过短期贷款提供一个高质量政策,吸引人口回流,因为户籍制度限制人口迁徙,人是跟着政策走的,地方没有自主政策权就无法处理问题。
那么地方没有足够的钱,不能自行决策发展,又要管理绝大部分人口和负责开销,这种结构久而久之,一旦遇到外部压力就会加速脆化。
很容易进入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收缩,进而出现权力真空的局面,加上中共自身不具备法理稳定社会的基础,经济牌跟地方维稳同时垮台,等于下台前奏。
举债为什么不能无限扩张,因为地方举债,就算滚雪球不还债,当税了。
但是利息必须要还,而地方稳定能不扩大债务还利息的手段,只有税收。
所以举债空间不是来自于还能举债,而是还能还多少利息而不至于让政府停摆。
偏偏分税制下,税源被中央控制,地方只能拿到一些不怎么样的税源,比例还不够高。
假设维持政府运作是100%的财政基准线,一旦利息超过这条线,政府就等于无法运作,因为到时候税收可能都不够还利息。
美国的债务结构就是联邦政府背最大的债,州到地方有自己的财权与决策权,允许人口流动,这样各地既有权力按照自身意愿和财政能力推出竞争政策,还不至于被债务压垮,联邦政府则提供全国性的公共服务,进行一个全方位覆盖。
所以人口问题不是最大问题,而是人口平均产值、消费能力,日本已经是发达国家,除了早期自己蠢坑了自己留下的门槛外,即便不是高速增长,内需消费社会的建成也能让他们有稳固的税源,抗外力能力增强。
政府的长期存续形成了债务信用的认受性基础,中共的呢?
最主要的是,日本的债务认购来自于国内,而国内有稳定的基础,政府可以赤字运行,中共虽然也是对内认购,但没有内需社会,并且缺乏长期稳定的基础,意味着日本的债务模式,放到中国问题更大。
日本自己坑自己,所以财政上选择不多,所以现在日本的债务问题严重,但这是一个经济或者说行政危机,而不是政权危机。
中国产业可以在某些领域站稳脚跟,这个是毫无意外的,但能不能全面的形成一整套文化、经济、科技与新兴产业并进,类似日韩崛起时形成的繁荣期,从而让全国都进入发达人口的消费水平,这一点是存疑的。
前半部分还好说,但唯独全国都进入发达社会,这是有疑问的,因为明显现在的产业升级和站住的地方,完全不够。
基础产业转移即便没政治因素,也会随着发展带来的成本问题而发生。
日本和四小龙,是先发展基础产业的同时,条件允许就发展高端产业,从而在基础产业退潮后,形成内需消费社会,为内部中基层劳动力带来劳动岗位,而不需要依赖外部设厂。
所以国内单独靠汽车手机产业,不上不下的话是不行的,但就算形成一种全球垄断地位,也不够养活全国人口。
任何社会政策,如果是要维护政权本身,而不利于多数民众的,必然会有执行成本,做多了就慢慢把自己和民众对立起来,清除低端人口就是个例子。
因为人民是既要经济增长,也要生活水平,没有经济增长,起码得到一定基本保障的程度,而要提供这种保障,政府不但要交出财权下放,还要建立一个内需消费社会。
人口问题带来的是对应产业的不健全,日本也有这种问题,不过他们已经是内需消费社会。
我们上无产业下放利润,下无低成本劳动力继续与印度东南亚竞争,内无内需社会建成,处于一种什么都在做,但都没有达到质变临界点的程度。
不上不下其实是最困难的,坚持维持出口主导,就很难形成中基层的劳动收入增长去建成内需消费社会,且上游产业必定受限制。
还会随着时间推移,被迫跟印度、东盟甚至非洲的廉价劳动力竞争,所以不是出生人口减少这么简单,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却没有合理转型,限制企业和地方权力,限制中基层劳动待遇和社会地位。
相当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实体,这些限制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存续,但是却是在阻碍该发展实体在正确时间抵达正确位置。
基础产业转移是合理的自然现象,人口老化也是,但其他国家能处理是因为他们正常发展,有了新的社会基础与工具去应对,一个孩子八岁穿小鞋,十八岁还穿同一双鞋,错过发育期就变小脚了。
顺着历史规律发展,社会与政府会有新工具去改善问题,但过渡到下个社会形态,中共就原地灰飞烟灭了。
执行力抗历史规律又扛不住,还阻碍社会发展,如果真能抗住,中国永久性处于出口主导,起码还是不断有订单的,但客观规律就是成本会不断提高,无法避免。
这也是为什么说中共是个卡位的存在,他们治理的非常烂,高不成低不就,政治拖经济后腿,逐渐变成拖整个社会发展,乃至在全球的竞争力。
2024: 2022台湾人均gdp反超澳门,澳门人均gdp从19年的8.6万美元跌到去年的3.2万美元, submitted on 2023-03-08 19:13:25+08:00.
—– 2024.1 —–2023-03-09 04:57:23+08:00:
所以现在不提澳门闷声发大财了,前些年是很流行的。
这几年连带香港风评都变了味,之前是一面倒喊打喊杀,现在某些地方就开始阴阳怪气指桑骂槐了。
舆论细节还是要多关注的。
—– 2024.2 —–2023-03-10 00:27:38+08:00:
老龄化只是加速财政恶化的稻草,根本问题还在于结构性危机。
用政治环境来讲,我们现在应该处于清朝的1870到1890年代之间。
—– 2024.3 —–2023-03-13 01:21:32+08:00:
沙特跟伊朗几年前断交因为他们处决了什叶派教士,然后大使馆被伊朗人冲击。
若沙特理亏,现在复交了其实反而都符合双方预期,要不然也下不来台,伊朗和沙特目前都面临内部问题,自然也需要外部环境安稳一些。
暂时也无法确定复交是纯内源性的因素导致,只是找台阶下,还是外源性中方想撮合他们搞什么经贸合作,才几天还没法下结论。
但不排除中方希望从中建立一个经济联盟,也有可能只是以中间人身份让沙特借坡下驴,主要还是扶持伊朗。
—– 2024.4 —–2023-03-13 01:23:55+08:00:
1870-1890年,正是主要革命党人和思潮诞生与成型的时期,随后在十九世纪末的十年内演变成各种思想、组织,伴随甲午战争开始内外矛盾同时爆发,老佛爷踩死油门,二十世纪初前十年就陆陆续续开始有各种武装冲突零星出现。
2025: 大家觉得习皇能干几个任期呢, submitted on 2023-03-12 11:08:57+08:00.
—– 2025.1 —–2023-03-13 04:07:10+08:00:
只要身体没有问题就会干到去世,但也有可能吸收毛泽东教训,退下来培育垂帘听政制度。
毛泽东就是接班体系安排的太晚,前期对自己健康太自信,结果恶化的太快,来不及展开布局被抓住机会了。
2026: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100年来都没有建立起一套稳定的权力交接方法?, submitted on 2023-03-12 17:32:57+08:00.
—– 2026.1 —–2023-03-13 04:04:02+08:00:
因为中共长期处于路线矛盾的斗争状态。
从毛泽东开始到习近平,每一代都跟上一代并非出自同一利益派系,或者后续利益矛盾,未遵从上一代的要求。
一直都是中共内不同派系的人,互相拉扯,在某些利益上达成一致,某些则无法达成政变的结果。
毛泽东留下内外两个组成,华国锋和汪东兴等搞掉了毛泽东嫡系。
因为文革不得人心,华国锋在去除毛泽东文革留下的政治产物。
华国锋后来被邓陈体系排挤边缘化,这是改掉了毛泽东的经济体制,拔除在行政体系内的继承人,彻底放弃了毛的模式。
邓陈后来又在经济体制上发生分歧,陈希望走鸟笼经济和政治保守,邓希望市场经济。
胡赵本来能接班,但是推行改革过程里,跟邓发生了严重分歧,因此被废除。
江上位,是背靠陈云与李先念,在经济政策上靠拢他们,最后被南巡敲打,邓陈和解告终。
胡温则是邓安排给江的钉子,除此之外还有朱镕基等一堆改开老干部。
习上台也是妥协结果,但江的扶持也很重要。
胡的双退是党内少有按规矩办事,这换来了与习近平的蜜月期,但没想到第三任期开始后,习近平按照惯例反水,把团派扫出了核心权力圈,没有保留让团派担任国务院的控制权。
习后续还有吗?大概率没了,除非习死后复刻毛泽东的遭遇,留下两个班底,一个是坚决继承维护共产党体制的党国威权主义,另一个是国务院干活的工具人。
然后工具人政变拿下党务,复刻华国锋和邓的情况。
要么就是习一口气干到政党崩溃,后续就没规律可言了。
所以可以看得出,权力体系交接,一直并不是一个派系内的传递,而是不同派系时而妥协,时而动干戈的结果。
从四人帮、毛远新,再到华国锋汪东兴叶剑英,然后邓、胡赵,再到李先念、陈云,这四组深究的话,核心利益是互相对立的,只不过邓陈能达成妥协和一致性。
江李、胡温继承了邓陈的对抗,然后结果是陈云一系胜出。
习近平上位,团派不行了,而且可见的未来没法翻盘。
毛派最早内讧出局,周的国务院派随后胜出。
国务院派内战里,邓取得了经济胜利,陈取得了人事胜利。
然后就出现现在的奇景,经济前几十年持续开放发展,政治上却越来越收缩。
江胡时期为代管的技术官僚阶段,派系路线矛盾减少。
但随第三梯队里的红二代成长,国务院派的分类不再实用。
转而变成了技术官僚与红二代的内部矛盾,最后以技术官僚被边缘化告终,红二代则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技术官僚体系,原来的(团派)被废用边缘化。
—– 2026.2 —–2023-03-15 02:26:50+08:00:
我尽力而为
—– 2026.3 —–2023-03-16 22:11:27+08:00:
不清楚,还没了解。
地方机构一般都喜欢和稀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降低社会维稳成本,不一定是中共的主观政令产物,而是缺乏对行政机构肃正职能而出现的职能缺失,我觉得反例就是美国警察的职权,丢命的事也真去干,职能被充分发挥。
再有就是机构自身可能在职能缺失的时候,采取的视角是认为男性被一个弱小的女性打几下没多大损失的逻辑,而息事宁人可以减少他们的工作,并且降低执法成本,因为他们的逻辑里可能默认对女性执法的成本更高。
遇到不可控的突发事件,建议能躲尽快躲,无论男女,走得快好世界,走得慢满身伤害。
—– 2026.4 —–2023-03-17 07:03:01+08:00:
刚好,我对未来其实更感兴趣。
第一条问题我的观点是,中共自身对社会体制的干预,让产业无法对应速度发展,很难达到同效率的研发速度。
中国目前在最新领域上还是可以跟上,但是就量级与核心技术来讲,还不足够未来在跟上之余,保障十四亿人口的产业。
ai起码要等在互联网前言和实业基础两个层面有较大影响,才可能带来质变,目前进步很快,不过影响不至于短期见效。
但放大到十年到二十年,就是一个工业革命的落差。
这个过程里我不认为中共会完全落后,而是速度越来越慢,现在改革开放虽然实质性可以算是政治上结束了,但中后期的发展惯性还很强,在VR和一些技术前沿,中国还是跟进了,即便做不到技术核心,这也是产业链庞大的优势。
因为很多大厂零件都要从本地出,能组合搭配就可以有一定累积,这是一些小的国家没有的优势,比如日本,日本的下一代MR显示屏技术,整体落后于美国,但也是世界前沿,可是到了整合产品的终端,就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品牌了。
还有挺讽刺的是,做AI和做下一代显示技术的人,不少看领英都知道,是国内出身,人家都润出去了,不得不感慨国内难留顶尖人才,虽说也不是没有,却不能普遍性地尽其才。
中共借用改革开放的惯性,还能滑行数年到十年,但是到十年这个周期末期,可能就落差比较明显了。
这个惯性在前言产业,比较明显的是游戏方面,开发行业正在愈发成熟,独立于审核体系的发展,相当于掐死瓶口但是瓶子里面越来越繁荣,能开始逐渐跟上世界前沿,但是外部市场可能走的更远。
尤其是下一个风口到来时,只能说暂时是滞后劣势当中仍然进步,因为还没法判断AI能带来多大的生产力革命。
第二个问题, chatgpt4本身我没接触过,实际上我没直接接触过任何最近OpenAI的这些AI衍生物,因为很多都要候选资格,必应的我参加了,但懒得看过没过,因为AI的实际应用注定会到来,我这个人贪方便就懒得刻意去靠拢。
AI对未来生产力革命这点我反而是靠拢最多的。
实际上我看到OpenAI宣布 chatgpt4后就在思考了。
第一,我是不认为不会有人失业,但这种失业不是可怕或者不可抑制的。
第二,我认为AI是生产力革命,迭代越快越好,因为现实要覆盖的范围、定义过多。
第三,AI会是人类个体的辅助生产工具,未来每个人的计算机设备里都会有一个独立甚至多个AI运转。
有人认为可能失业,我认为在完全新兴事物、产业与现实社会融合的过程里,无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过热现象,比如工业革命淘汰掉部分的纺织工。
的确也造成了失业冲击,但最后是解放更多人的生产力投入服务产业。
包括写代码也是,AI可以做人力无法覆盖的范围,而定向修正所需的表达,AI未必能精准。
或者这么去理解,一个AI如果能替代20个工人,带来20单位的产能,那么20个工人实用AI辅助,生产效益可能是400,甚至500或者600。
对比之下,刻意去淘汰掉员工进行节省,并不会带来更高产能,相反让人手辅助AI,或者AI辅助人工,人均产能只会增加。
AI同时会带来更多的产能需求,产品最重要的是销售价格和市场,假设产能暴增,平均成本大幅度下滑,意味着消费者在市场可以买到的产品价格会耕地。
政府也会遏制利润暴增而最低工资不涨的情况,也代表着收入会增加。
世界上许多消费品的市场有限,往往是价格限制,而价格又基于生产效率和成本。
我们如果能把这个生产效率最大化,成本尽量降低,市场只会更大。
全球还有至少40亿的发展中人口市场,要是AI降低的开发成本和生产效率增长,能将物价降低到即便价格下降,利润也依然有高增长的市场范围,对所有人都是好事、
商家扩大十几亿人口的市场,利润率增加,成本下降。
雇员的工作压力减少,收入增加。
消费者的可选产品增加,商品价格下降,生活水平提高。
也即是说,提高生产效率的本质,是扩大经济活动与交易密度。
10亿人口市场,,其中只有5亿能消费得起,商品价格是10元,人均收入1000元,能交易100次。
10亿人口市场,AI辅助生产,商品价格是5元,人均收入不变,能交易200次,现在可能就是10亿人都消费得起。
覆盖的面积增加了,实际的贫穷问题也可以被减少。
这个例子在现代工业社会就有体现,现代意义上社会的城市里的基层,跟古代意义上的比,是穷还是富?
答案毫无意外是更富了,如果对应社会整体的收入趋势不变,但是社会基层却可以享受更多消费品、肉类、电子产品和部分奢侈品,这就说明其生活质量的进步。
AI的应用端口非常多,软件端的生产力革命就有很多,材料暴力测试、科学论文、药物测试、医学数据模拟、可以极大量的减少工作量。
而且长远来说,不会减少工作岗位,因为AI无法自己选定课题,人类拓展的领域太多,需要这些领域的”科技民工“作为实用AI的人来干活,AI就相当于赛博电钻或者大锤,这是工具更加锐利高效,还没到人被工具淘汰的时候,工具还不能自我劳作且得到超越人类的普遍效果。
实用产业端,我认为AI有一个对社会生产力最大的改变,会来自于农业,尤其是自动化农场。
其实我几年前在SUB里谈过AI对农业的影响,生物本质就是一套模板,AI可以更好的找到一些模板来培育,并且可以通过自动化农场全年不间断生产,甚至可以做到无人工厂。
一旦这种全自动化的立体AI农场出现,就会永久性的改变人类文明,城市-农村的二元结构会彻底消失。
到时候所有劳动力都会集中在城市从事服务产业,食物价格会非常低廉,而现代食物成本,最典型的就是白羽鸡,极其便宜且多功能化。
工业化再进一步,AI化,利用垂直与地下空间,可以做的事太多了,比如一些不能饲养的鱼类,有了联通AI的硬件设施后就可以做到,离岸渔场全AI自动监管,星链数据传输,更别提交通方面,AI会革命性的推动自动驾驶进一步成为可能,当然,这里展开太远不赘述了。
在全AI机器人出现前,绝大部分地方都要用轨道或固定机器人配合AI来工作,因此一些必要工作仍然需要人类来完成最后一步,毕竟工作是人与人对接,AI的汇报可能都不在法律上有效果。
总体来说,我认为AI的普及,一开始会有一段磨合期,会造成一定失业,但是慢慢的,社会与企业会发现,AI与人的工作混合会更有产出效率且精准。政府扮演的角色就是保障下限,禁止随意裁员,提高裁员成本,遏制企业的恶意裁员,并且不断拉高最低时薪,进行大量立法。
而AI带来的产出盈余,会进一步降低生活成本,扩大生活的娱乐、消费、工作质量,并且给全球更多人带来就业(更年轻的年龄层),太老了无法对接的,或者无法转行的,则会成为自动化收益的受惠者,政府的在这方面多赚的钱,可以用于他们身上。
并且,我认为伴随AI、自动化等的进一步增长,核聚变、立体农场的逐渐形成,被自动化淘汰的人群会形成对基本收入提倡的一个先声群体,逐渐在本世纪后半叶或末期成为公共政策。
—– 2026.5 —–2023-03-20 04:47:05+08:00:
我是很欢迎AI的迭代的,一方面能加速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中共加速。
只要不发生真正意义上的AI危机就没问题。
生产力的进步前面提到了,政治上他们肯定会寻求用AI在政治上获取好处。
但这种东西基本会外包给特地企业,即便有审查,我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因为能把技术应用到那么荒唐的程度,也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庞大的执行机构。
他们想要完成这个政治维稳的执行,核心负责AI的机构人数肯定有限,那么延伸出去负责执行,逮捕公民、跟踪和维护各种AI给出指标的基层,就是个天文数字了。
更主要的是,如果大众得知了这种情况(如果大规模应用肯定会知道),只会进一步刺激民众的内心情绪,最终达成加速。
有什么比给中共自身财政增加负担,还能让民众不便而反感更好的加速呢?
至于AI的广泛应用,未来十到十五年,应该会伴随大量的新兴技术结构,应用在不同领域,我觉得农业是个可拓展范畴非常大且影响深远的领域。
如果我们能尽快压低农产品价格,就可以用更低价格喂养更多人口,从而让出更多收入比例投入服务和工业品消费,也就能创造更多市场。
双向的在发展中国家降低食物消费,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岗位数量,在发达国家带来更多消费动力,一些相对高价格的新兴科技产品能被负担,从而推动头部技术发展。
普通科幻作品里AI的应用平时大家都看太多,我反而不是太常谈,更多关注的是议论较少的农业AI应用,控制每个零件在精准时间点灵活变化,计算机视觉来通过大量的摄像头判断人眼无法看到的东西,达到更高效率的无人化生产。
不过目前我很担心国内全方位跟不上,立体农场一旦其他国家先完成,即便不用技术壁垒,光是价格就会压垮国内的中小农户,在我看来这就是农业圣杯,跟文明系列里的奇观一样。
我们十四亿人,农民规模太大,如果立体农场进行无人化播种、收割、模块化建筑后,我们的农民要承受外部价格挤兑,并且技术淘汰现象严重。
要是我们没有足够大且深的产业链护城河,靠内需消费建立一个独立于外部出口的经济循环,会有上亿人失业,而且还是那种种地都没活路的情况,因为沿海可以轻易进口大量来自国外立体农场质量更好甚至更便宜的产品。
现在不但没做到全国农业机械化,产业升级到安全区域也还看不到头,长远而言,我们对技术的利用效率可能会逐渐下降。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