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象:《贝奥武甫》增订版缀言
《贝奥武甫》初版的译注,大约始于一九八七年秋,八九年春完成,次年元月定稿付梓。那段时间挺忙,一边作博士论文,一边翻译史诗,还给旅美学人办的《九州学刊》供稿,写一组论中世纪文学的书评。第一篇《他选择了上帝的光明》,评耶鲁英文系罗宾逊教授的新著(如今已是“贝学”经典)《贝奥武甫与同位文体》,日期作八七年九月,正是为译注做的准备。现在想想,年轻的时候,真是精力充沛。 一九九二年暑假回国调研探亲,在上海与同学聚会。有位淘古董的老友跟我说,他囤了二十本《贝奥武甫》。我问有何道理。他说,看版权页,这书只印了三千册,现在严重缺纸,不会重印了。将来市面上价钱肯定大涨。一晃三十年过去,想必老友的预言没错。 初版的装帧简朴大方,我蛮喜欢。还有一个属于个人偏好的理由:书是铅字排版的,笔画的粗细,字距跟标点的疏密,看上去比电脑排的舒服。这事可能多数读者不会留意,但我对色彩线条的细微变化比较敏感,小时候爱画画,养成的习惯。书刊何时全部变成电脑排版的,记不得了,网上说是一九九三年。前一阵子有则新闻,复旦还是哪一所大学,一老教授去世后藏书没地方搁,堆在弄堂口,让路人随意拿,然后就论斤卖了。我估计,再过三十年,存世的铅字版书籍,散落民间的就不多了。所以最后,这书的初版可能真有点收藏价值呢。 此次增订,书的大结构未变。原以为两三个月即可竣事,做起来才发现远远不够,因为很多资料得重新查阅(当然温书也是乐趣)。这样,从去年八月起,史诗的译文从头至尾修改了三遍;注评扩充了四倍,覆盖所有重要的校补、异文异读、神话典故、历史背景、沙迦传说同疑难诗句的解读。五个附录(《血战费恩堡》残卷、贝学小辞典、重构大事年表、人名族名地名表和三国王室谱系)皆有订正或重写。参考书目也拉长了,方便有兴趣的读者检索;前言则换成一篇追忆师恩的文章(代序)。 初版文字的电脑输入,是内子的功劳。她还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提了不少修改建议。其中有一条未能完全采纳,就是补一篇论述史诗的长文。其实已经写了,但不太满意,觉得阐释过细,像烦琐的专业论文,便拆散了放在注评里了。希望这样注评会变得更有趣些。 现代西方的许多思想同社会文化观念,主流宗教和政法制度,根子在中世纪而非希腊罗马。盎格鲁·撒克逊英国(449~1066)的文学遗产,便是西方中世纪的一个重要传统。这一领域在中国仍是冷门,关注和研究不多。有历史的原因,不赘述了。但《贝奥武甫》是个例外,在Z世代(网生代)中间知名度颇高。这个我原先不知道,是回国服务以后学生告诉我的。他们都看过一位名叫“贝奥武夫”的中洲英雄的连环漫画和数码电影,或者打过他搏巨魔屠火龙的电子游戏。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读书写书是我的工作。然而我想,若是可以年轻“五十个冬天”,恐怕也会忍不住看一天动漫、体验会儿电游吧——如果人必须去到那儿才能破解魔咒,寻出金环的宝藏,如老托尔金那样,流连忘返在少年人的心里面,那一片古剑与火龙的故乡。 二〇二三年四月二十三日于铁盆斋 原载《上海书评》2023.5.14 《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冯象译注,北京三联,1992。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