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必須要知的歷史】深圳河—東方柏林圍牆:戰後香港的偷渡潮|大逃港| 跨越深圳河|中英街|政治角力|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2021-08-18 作者: Movistory HK 原文 #Matters 的其它文章

【香港人必須要知的歷史】深圳河—東方柏林圍牆:戰後香港的偷渡潮|大逃港| 跨越深圳河|中英街|政治角力|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

在現今的香港

移民與否成爲社會的熱話

諷刺的是,以往那一個年代的人

經歷過多次的遷徙,離鄉別井

輾轉反覆才成功偷渡來到香港

這一段封塵多年的歷史

看似與我們的生活無猶

但我們身邊的長輩

都會對這一段往事記憶猶新

他們的到來

不但充實香港的人口

影響本地的經濟及社會政策

同時亦建構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大家好,我是Movistory

這個頻道主要會通過電影解說

和大家探討下電影背後帶出的議題與啟示

同時,我亦會不時個別討論一些歷史議題

和大家分享多點過往發生過的事

如何影響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

鍾意我們的影片,記得CLS

想進一步支持我們的話,還可以加入我們的Patreon會員

優先觀看我們的影片,以及選擇影片的題材

今日我會和大家講下

自四十年代末的香港偷渡潮

深圳河

介乎於深圳與香港之間

是從中國前往香港途經的重要路段

在那一個年代

不少來自中國大陸的人跨越深圳河

來到這一個充滿希望與機遇的地方

但究竟,有什麼的原因驅使他們

冒着生命危險都要來到香港呢?

而偷渡者的湧入

又對香港的發展有什麼影響呢?

偷渡潮,又名為「大逃港」

指的是從四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

將近有100至200萬人

從中國跨越深圳河來到香港的事

當中不少人成功來港展開新生活

但亦有人被港英政府遣返

甚至在過程中不幸罹難

不過,這一段的故事與歷史

卻少有被完整記載

不論是主流媒體、歷史學家

定還是偷渡下來的人

都不願意透露太多

成為香港避而不談的話題

而有關偷渡題材的影視作品

亦都寥寥可數

比較著名的

有講述偷渡者被拐帶集團殘酷對待的《打蛇》

又或者圍繞新移民生活的《網中人》

偷渡者都以壯年男性與農民居多

其次就是大學生與知識分子

但亦有不少的老弱婦孺

而他們分別會選擇以下的三條路線

偷渡來到香港

第一條,俗稱為西線

是成功率最高的路線

即從蛇口、紅樹林一帶游過深圳灣

雖然路程較遠,但邊防亦較為鬆散

順利的話,一個多小時就能夠游到元朗的流浮山

第二條,為中線

大多數都要持有縣級證明(包括假證明)

經這條路線的人

會乘坐火車、汽車進入深圳

並在夜晚伺機在羅湖一帶跨越深圳河

翻過鐵絲網,最後進入香港

但邊境上有大量武警和警犬把守

士兵更會直接射殺偷渡者

第三條,為東線

這條路線較方便

在深圳以北及以東縣市(惠陽地區)

與梅縣地區與汕頭地區的偷渡者

部份年青力壯的人會從惠州出發

徒步穿過惠東、寶安

從龍崗攀越梧桐山進入香港邊界

之後再經長嶺、蓮麻坑轉入市區

亦有人會從鹽田、大鵬

與南澳一帶游過大鵬灣

到達東平州一家廢棄的教堂暫避

但大鵬灣經常有鯊魚出沒

不少人因此而喪命 

同時,有很多老弱婦孺會循水路

由廣東沿海地區

乘舢板、漁船、快艇等等

越過深圳河

最後於落馬洲、元朗等地登陸

而除了面臨死亡及受傷風險外

一旦他們失敗被遣返

都會被中國政府視為「階級敵人」

最後再送到勞改營接受教化

而既然偷渡需要承受如此大的風險

爲何還有那麼多人逃難到香港呢?

這一種情況,其實牽涉到背後複雜的歷史問題

時間回到四十年代末

在1949年前

中港兩地只有一個合法的通關口

這個,就是「羅湖橋」

根據1898年的《香港英新租界合同》

指明深港邊界「任兩國人民往來」

邊境會以深圳河北岸爲界

雙方政府一直都只在交通要道

設立哨站進行觀察和海關緝私的行動

而本身擁有跨界農地的深圳農民

就自然在深港(深圳與香港)之間遊走

不過,這一個決定卻將沙頭角一分爲二

令原本人煙興盛的沙頭角墟因而末落

同時亦導致中英街的管治問題浮現

亦因為這樣獨特的地理環境

中英街成為左右派衝突的前線

以及兩國在意識形態上的前哨

被外界稱爲「東方柏林圍牆」

(1925年的省港大罷工)

(1967年的六七暴動)

而每當中國與香港發生動盪

(省港大罷工、第二次中日戰爭、香港戰役,以及國共內戰)

兩地之間的人口流動亦會更為頻繁

而人民進出香港的收窄

則從國共內戰後期開始

在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解放軍擊潰國民黨軍

並不斷向華南地區推進

每日越過羅湖橋的人接近有十萬之多

雖然解放軍未有直取香港

但因應戰事的緊張局勢

以往寬鬆的邊界管制已經不復存在

港英政府深恐解放軍會威脅到香港

逐命令部隊在邊境築起鐵絲網

並派踞喀兵駐防

除了增兵與頻繁演習外

港英政府還推行身份證制度

掌握難民的資料

確立社會資源的分配調動

同時用來監控居民的行蹤

控制香港的人口流動

相反,中共政府卻放鬆邊境管制

當時的中共領導層認為

這樣做既能減省財政開支

又可以令殘餘國民黨勢力離開

雖然來港的人

除了國軍與他們的家眷外

不少都是中產人士與知識份子 

港英政府大可利用他們推動香港的發展

但由於難以一時三刻接收過多人

於是,政府建立了一個臨時的過橋標準

當有人未能說出流利廣東話時

就會被視爲外省人而被拒絕入境

這種狀況,直接導致第一次的偷渡潮爆發

而隨著政治形勢變得複雜

港府特意將部份來港的右翼人士

先後安置到摩星嶺與調景嶺

但後來,這些勢力多次殺害深圳的中共黨員

並在深圳散佈反共訊息

再加上鄉紳地主的勢力仍在

北京當局於是改變政策

在深圳進行邊境管制

在五十年代初

解放軍就建立共有三道防線的

「安全保護區」

(邊防線、禁區線與警戒線)

在1951年5月

廣東省政府公開發布命令

宣佈封鎖深港邊境的河口

一旦發現有人企圖從深圳河偷渡者

將視為「叛國投敵」

同時,港英政府根據《公安條例》

於同年的6月,刊憲設立香港邊境禁區

範圍包括北區的沙頭角、羅湖、文錦渡

部份打鼓嶺地區,以及元朗區落馬洲及支線範圍

但除了打擊偷渡問題外

更大的原因是因爲韓戰爆發

英國需要打擊邊境走私

防止中國經香港獲取軍用物資

而在雙方的嚴格邊境管制下

偷渡人潮亦開始穩定下來

不過,在1957年起

中共的土地改革與反右傾運動

以至後來推行的集體化政策

都令中國政局陷入動蘯

很快地,大批農民開始偷渡來到香港

是為第二次的偷渡潮

在寶安縣委來往廣東省委的文件中

縣委表示,由於偷渡的情況難以控制

要求放寬關口管制

並將偷渡美其名「出港打工」

在同年的春天

粵北地區更爆發水災

幾萬名農民遷徙到南區避災

有災民拿著手上的證明

於深圳邊防線乞食

並要求到香港「探親」

這一件事被香港傳媒大肆報導

礙於輿論的壓力

廣東省委於7月批准放寬邊界

向農民批發到港的證明

稱為「大放河口」事件

消息迅速傳及整個廣東省及惠陽地區

僅僅兩日

湧入香港的人潮以萬計

就連湖南、廣西的農民亦準備來港

而隨著情況逐漸失控

港英政府譴責中共違反承諾,偷放難民來港

因為在同年3月

中英雙方才實行配額政策

每天進入香港的人數

必須等於離境的人數

但在放寬期間

到港人數遠多於後者

於是,原本打算放寬的廣東省委

決定重新封鎖邊境

第二次的偷渡潮才宣告結束

在接下來的幾年

港英政府積極改善邊境禁區的保安措施

首先控制禁區居民活動

其次控制禁區人口,保持鄉郊人煙稀少

直到1962年

這些目的已經大致達成

不過,第三次偷渡潮卻在無形中醞釀

在1957年末

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發起「大躍進運動」

號召全民大鍊鋼

務求短期內實現「超英趕美」的目標

但最後,由於農民荒廢耕種

導致農作物嚴重失收

加上幹部為求邀功,虛報糧食產量

最終釀成大饑荒的出現

有歷史學家保守估計

至1962年末

至少有四千萬人喪命

而為了緩解國內飢荒的問題

中國政府允許從香港進口糧食

甚至鼓勵廣東省的農民到鄰近的香港

自行解決食糧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

當時的大軍區政委親令

撤走邊界的哨崗

直接引爆第三次的偷渡潮

從1962年5月開始

外逃風潮從惠陽、寶安、東莞、海豐四縣

蔓延至附近的台山、高鶴、三水

甚至廣州、江門、潮汕、肇慶等地

當中除了年輕人與大學生外

亦不乏中共的黨員

他們憑著政府批出的證件

一下子湧到深圳的邊界

情況完全超出廣東當局預期

在廣州就發生群眾衝擊火車站的事件

上萬人每日在廣州車站排隊

爲的都是可以搭上往深圳的火車

最後事件演變成警民衝突

需要由解放軍進駐車站

而深圳的邊防守衛部隊亦增至萬人

從5月初開始

每日都有數以萬計的人

在邊界推倒鐵絲網湧向香港

在5月3日起

港媒指責中共任由偷渡者來港

以及港英政府的無能

直至5月中,為了制止難民湧入

港英政府決定向邊境增派軍隊(幾千人)

擴大邊境禁區範圍

在5月14日,港英政府宣佈即捕即解政策

試圖阻嚇偷渡者來港

但這項政策只令人潮不再集中

分散在各個偷渡路線前往香港

期間,有市民用各種方法保護香港境內的偷渡者

在這段時期

曾經就有民間組織發起「援助有困難的人民」行動

將近有十萬人送食水與衣物

到上水華山救助偷渡者

被稱爲「華山救親」

不過,雖然有不少偷渡者成功進入市區

但卻有高達一半人被警方捉獲

在5月17日

眼見原有的鐵絲網防護不足

於是邊境士兵於禁區

建立一道阻截非法入境的鐵絲網

東起沙頭角,西至落馬洲

俗稱為「蛇網」

但在建造鐵絲網的同時

邊境居民與警察們

仍然不時接濟圍在鐵絲網的偷渡者

這一狀況令港英政府明白到

根本很難有效執行政策

於是,他們決定酌情處理這些非法入境者

在5月31日

他們宣布給予那些成功抵達市區

並具有工作能力的人簽發身份證

爲他們提供「合法」的身份

直至六十年代末

已經有二十多萬的逃港者得到身份證

佔總新移民人口近八成

某程度上,政策以背景篩選偷渡者

一般人若沒有照應的話

根本難以在市區生存

但近八成的偷渡者在香港都有親戚照應

餘下的都有同鄉會的協助

這樣一來,政府能夠節省援助偷渡者的開支

讓他們不需要依賴政府

都可以在社會生活

而另一邊廂,中國官方一度將香港宣傳為「人間地獄」

聲稱香港是世界上最荒淫的城市;

香港黑社會橫行

香港是最大的制毒販毒基地

香港的自殺者是世界上數一數二

但官方的宣傳依舊無阻擋偷渡潮的勢頭

後來,中國政府以各種方法嚴打偷渡潮

其中就在湖南到廣東之間的鐵路、公路設關卡

加強邊境防守,以及在邊境恢復崗哨等等

在部份廣東地區,只有憑單位證明

才能購買到寶安的車船票

而整個深圳邊界基本上都禁止平民進入

在1963年,中共八屆十中全會後

社會教育主義運動開始

近150萬人的社會主義教育工作隊成立

同年7月,隊伍到達寶安縣

他們的首要任務

便是打擊寶安的「香港風」

阻止人民逃港

之後爆發的文化大革命

更在意識形態上針對港英政府

而伴隨著嚴謹的邊境管制

大規模的偷渡潮亦不復存在

直至1979年,政府放寬寶安縣人民與香港貿易

並將深圳正式列爲經濟特區

打算透過改善經濟狀況

防止人民到香港

但在開放初期

仍有人趁着邊境放鬆偷渡來港

但與以往不同的是

因爲改革開放的關係

中國需要更多的勞動力

香港亦由工業轉型至高技術行業

偷渡人口反成為公共福利的負擔

於是,經過中英雙方的磋商

港英政府決定恢復即捕即解政策

在政策實施當日之前

亦即1980年10月23日

已經來港的中國非法入境者

可在其後的3日寬限期內

到位於金鐘道的華人延期居留辦事處

登記領取香港身份證

而當日後抵港的偷渡者

則會被遣返到中國

如是者,數十萬人把握最後機會偷渡

成為歷史上最後一次的偷渡潮

接下來的日子,辦事處大排長龍

不少人雖然成功到港

但卻因為趕不及取得身份證

最後還是被港英政府遣返

而這一項政策

亦正式爲香港的偷渡潮畫上句號

對於香港的偷渡潮

主流論述普遍認爲

由於偷渡潮帶來的資本與廉價勞動力

讓香港成功由轉口港轉型至工業城市

港英政府因此放寬對偷渡者的政策

但這並不代表政府歡迎所有新移民

在整個五十至六十年代

起初政府相信偷渡者只視香港爲跳板

最後會去到其他華人地方

甚至到西方國家繼續發展

(冷戰時期,不少東德人經過西柏林)

(再輾轉到達西德,又或者其他西方國家)

但他們卻選擇定居於此

並沒有離開香港

以致於港英政府只能獨力接收偷渡者

並在後來實施反制措施

(當時國際社會優先協助歐州的難民)

(加上兩個中國的存在,偷渡者未被聯合國定義為難民)

直至1971年

香港移民及人口政策,迎來重大的里程碑

就是所有於香港住滿7年的人

都會成爲永久居民

在1974年11月

港英政府更通過「抵壘政策」

給予身份證到達市區的非法入境者

正式代表港英政府願意容納這批偷渡者

與此同時,六七暴動的教訓

令港英政府開始調整政策

積極改善本地福利與房屋政策

並舉辦香港的文化節日(香港節)

這一系列的政策

無論對新移民與本地人

都意味著他們不再是過客

而是扎根在這一片土地

久而久之

香港市民漸漸對香港產生歸屬感

並發展出本土意識

最後形塑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隨着香港主權移交中國

特區政府於2002年起,開始研究逐步開放禁區

2006年9月,政府建議大幅縮減禁區範圍

讓禁區居民不用禁區通行證出入

這些改變

代表香港和中國的邊界逐漸模糊

而香港亦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影片如下:



Patreon (課金):

https://www.patreon.com/movistoryhk


LBRY: https://lbry.tv/@MovistoryHK:b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JLkyS-CZ3cp6JWpe_B9Ug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ovistory.hk/

MeWe: https://mewe.com/i/movistoryh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ovistory-HK...

Twitter: https://twitter.com/Movistory_HK


🎬📚

#深圳河 #東方柏林圍牆 #戰後香港的偷渡潮 #大逃港 #跨越深圳河 #中英街 #羅湖橋 #政治角力 #國共內戰 #身份證制度 #邊境管制 #土地改革 #反右傾運動 #大躍進運動 #華山救親 #即捕即解政策 #社會教育主義運動 #文化大革命 #改革開放 #抵壘政策 #歸屬感 #身份認同 #移民潮 #打蛇 #網中人 #中英街一號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