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必須要知的歷史】: 飲水思源?:香港的供水歷史|興建水塘|制水制度|東江水是中國對香港的恩賜?|海水化淡技術

2021-10-19 作者: Movistory HK 原文 #Matters 的其它文章

【香港人必須要知的歷史】: 飲水思源?:香港的供水歷史|興建水塘|制水制度|東江水是中國對香港的恩賜?|海水化淡技術 ——

「水」作為生命之源,同時亦是香港人的命脈

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而水的重要性

亦充分體現在本地的俗語中(放水、睇水、散水)

但你又有無曾經想過

為何香港人會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加緊張水的來源呢?

而香港人,又是否沒有東江水不行呢?

大家好,我是Movistory

這個頻道主要會通過電影解說

和大家探討下電影背後帶出的議題與啟示

同時,我亦會不時個別討論一些歷史議題

和大家分享多點過往發生過的事

如何影響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

而今日,我會與大家講究竟有什麼因素

令到香港從缺水走到穩定供水的局面

成就往後香港穩定的環境

提到香港的水資源問題

好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

明明香港三面環海,都會面臨缺水的問題呢?

因爲香港缺的都是淡水資源

而淡水資源都主要源自於湖泊

但香港的湖泊只有五個

姑勿論數量的多少

單是這些湖泊全部都位於新界

就知道香港的供水量非常緊拙

在香港開埠初期,由於香港水資源匱乏

新界又未納入港英政府的範圍(1898年前)

普羅大眾都是依靠溪澗的水,又或者地下井水

維持生活所需

直到1859年

由於不少洋商開始就公共供水問題,向港英政府施壓

但因為沒有私人公司願意接這一個燙手山芋

令港英政府被迫自己解決問題

開始興建水塘,用作儲藏雨水

而香港往後的數十年

都主要依靠這個途徑解決水資源問題

而隨著香港第一個水塘,薄扶林水塘正式落成

港英政府亦積極落實不同的水塘建造工程

務求儘快令香港有穩定的供水

但直到1929年,港英政府面臨前所未有的旱災

造成了香港嚴重的水災危機

雖然最後政府靠周圍「撲水」

包括海外運水、私營供水、起水箱等的方法

解決了眼前的水資源危機

但這一次的教訓亦充分體現出

單靠水塘積累雨水的不足

促成港英政府大大加快水務工程的進展

特別是建立連接港九新界的供水網絡

以及確立水務體系等等

直到1941年後的日佔時期

雖然供水問題大致並無問題,但由於供水工程一度停頓

延遲了興建水塘的進度,爲日後水塘超出負荷埋下伏線

後來香港重光

中共又在1949年贏得內戰

不少人因為懼怕共產政權的迫害,而逃難到香港

在1951至1961年的短短十年間

香港就急速增長了過百萬的人口

令本應就供應緊張的水務工程,瀕臨供應崩潰的邊緣

直到1962年,天公不做美

香港爆發了長達一年的旱災

在往後的一年

在沒有雨水,人口又不斷膨脹的情況下

政府被迫實施最嚴重的七級制水

亦即每四日供水四個鐘

亦因為水供應緊張的形勢

水亦成爲了香港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在那一個年代

市民每隔幾日就會山長水遠去到公共街喉排隊(排長龍)

同時亦有不少市民專程掘井取水

而取水更加可以是一個告假的理由

直到1982年6月1日

港英政府終於解除了長達60年的制水法例

並實現了24小時供水的目標

令香港人可以隨時享用食水

而其實,當時的港英政府除了興建水塘外

亦有依靠東江水的供應,解決香港水源緊拙的問題

提到東江水的供應

原本在1960年

港英政府與中國的寶安縣政府簽訂買水協議時

只是單靠深圳水塘的供水

但由於1962-63年的旱災,深圳水塘亦開始「乾塘」

所以港英政府只能夠積極發展

原本還在計劃的東江深圳供水工程中的東江部分

在1965年,港英政府與廣東政府就達成協定

簽訂了供水工程的第二份協約

當中規定港英政府每年會購買六千多萬立方米的東江水

亦即每平方米就一毫子人民幣

在1964-1965年間

經喉管輸放到香港的東江水,就佔本港淡水來源的15%

相比起本地集水區的72%,仍有一段距離

所以當時的香港並非十分依賴東江水的供應

與中國的交易亦只是互惠互利

特別是當時60年代的中國

正值經濟困難時期,中國需要資本復興國內的經濟

而剛好香港這個又急需其他水源

解決本地水源緊拙的問題

雙方就這樣不謀而合

而當時的中國亦不惜主動承包工程成本

希望能夠保留與香港的交易,推動國內的經濟發展

所以,當廣東政府中斷港英政府「水路」的同時

港英政府亦同樣可以中斷廣東政府的「水路」

但明明當時東江水的比率只佔香港淡水資源的一部份

為何現今東江水的比率卻佔了香港超過70%的淡水呢?

其實這一切都源於利益問題

最主要因為港英政府認爲

輸入東江水是最經濟實惠的方式

而隨著中國在80年代改革開放

與英國的關係逐漸改善

再加上香港前途問題已成定局

港英政府亦減少了香港會過於依賴中國的擔憂

放膽買入更多的東江水

所以,廣東對香港的供水量

亦由1979年的1.45億立方米

升至1995年的6.6億立方米

當中東江水的供應更在1985年,超越了本地的供水

但是問題又來了

為何當時經濟實惠嘅東江水

會變成現今浪費水源與公帑的工程呢?

因爲無論是水源,還是金錢方面

東江水都存在「供過於求」的問題

其中在1989年簽訂的合約中

港英政府就一次購買1995年至2000年的東江水

當中每年預計的3% 用量增幅

亦按照當時預計的工業需要與增長而定

但隨著大量工廠北遷,香港工業日漸式微

本港的工業根本無需要過量的水源

但是礙於合約規定,過剩的水源又不能夠退還

即使港英政府曾經爲此事與廣東政府爭論

而當局亦在1998年,願意削減供水量

但當時仍然有不少的水源過剩

令水塘負荷過大而溢流,白白將30多億的資金「倒落海」

直到2006年的特區政府時期

相關合約才改爲彈性供水

亦即香港需要用多少,廣東政府就供應多少

但當好多人都以為這樣就不會有「供過於求」的問題時

特區政府每年購買東江水的錢,還是多於供水量

造成了銀碼上的供過於求

換言之,今次就不是倒錢落海

而是倒錢落廣東政府到

詳細來說,港府每年都要給8.2億立方米水的價錢

亦即是俗稱統包總額的制度

就算沒有用到相等的份量,都不能夠退錢

其中在2019-2020年

東江水源的輸水量就只有7.38億立方米

變相特區政府白白浪費了過億立方米水的錢

所以,香港人是否應該好像立法會議員蔣麗芸所說

要向中國政府輸入東江水而感恩呢?

相信問題的答案亦已經呼之欲出

而單純從商業角度來看

東江水的輸送亦不過是一場一買一賣的交易

而且在建基於極不對等、失去議價能力的情況下

所達成的一宗交易

另外,有不少人經常會假設

萬一中國切斷香港的東江水源,香港會否隨即陷入危機

但根據香港現時的實際狀況

即使香港的確對東江水存有依賴

但水塘的性能始終未有用盡

有時水塘的存量甚至會出現過剩的情況

假設中國政府突然不能夠為香港供水

香港的水塘存量亦足以讓全世界人均用水量最高的香港人

用至少三個月的時間

如果配合制水制度,以及四圍「撲水」的話

消耗的時間亦將會更長

而其實,當年港英政府亦擔心過類似的問題

令香港受制於中國,影響本地的發展

特別是在1966年後

中國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對西方國家深存敵意

同時親中的左派勢力又在香港肆虐(六七暴動)

嚴重威脅港英政府的管治

所以港英政府一直都積極尋求其他方法,獲取穩定的水源

務求令香港的供水來源能夠不用依賴東江水

而當中的主要方法,就是興建海水化淡廠

在1972年,港英政府就宣佈建造第一座海水化淡廠

並成立中央招標委員會負責招標承建

投標者來自五湖四海

分別有英、法、美、意、日

一共有7個財團投標

最後,日本大阪公司以最低價投得

為香港提供化淡技術

建造曾經世上最大的高溫蒸餾化淡廠

在1975年,位於屯門的樂安排海水化淡廠正式落成

主要採取高溫蒸餾的技術,將海水化淡

所以入面的機器大多都是鍋爐

需要大量燃料推動運作

一開始只是開1組鍋爐作小型運作

後來在1977年二級制水,就開動了4組鍋爐

隨後更將6組鍋爐全面投產

解決了當時香港水資源的燃眉之急

但不久,由於海水化淡技術的成本高昂

所以港英政府為了節省資金,一度將海水化淡廠停產

雖然在1981年因為一級制水而重開

但後來又因為成本問題而再度停辦

特別是因為全球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1980年)

增加了燃料的成本

廠房又需要日本工程師營運維修

再加上剛才提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

主動與西方國家改善關係

令港英政府決定輸入更為經濟實惠的東江水

放棄成本高昂的海水化淡技術

而屯門的廠房亦在1982年正式關閉

及後所屬的地亦轉賣給其他人(現為跳蚤市場)

而直到目前為止

雖然有不少公司再次提及過興建海水化淡廠的計劃

但真正有啟動工程的就只有政府

在2013年時,時任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

就曾經提過話東江水的資源始終有限

所以香港有必要興建海水化淡廠

減少對東江水源的依賴

在2019年,特區政府亦批准了

在將軍澳137區近佛堂澳的位置,興建海水化淡廠的工程

預計在2023年落成第一期的基建

並使用逆滲透法運作

預計水價將近 $10每立方米

對比年年加價的東江水,足足貴接近兩倍

不過,這樣又是否代表興建海水化淡廠的成本真的非常昂貴

以及香港缺乏相近的技術可以發展呢?

事實上,大家都知道政府經常超支

令到政府預計的成本遠遠高於市價

而富商李嘉誠的公司和黃水務,亦正正可以證實這一點

香港雖然在水務上並無私人項目

但依然有香港公司在海外營運水務

當中和黃水務就在2008年成立和記水務

並在以色列營運當地的索萊克海水化淡廠 (Sorek Desalination Plant)

作為全球最大規模使用逆滲透法的海水化淡廠

成本亦只是 $3.9每立方米

所以香港其實是有技術能夠推動相關的計劃

而且在成本上遠低於政府工程的成本

就長遠來看,隨著海水化淡技術不斷進步

營運海水化淡廠的成本更會一直下降

可惜直到目前為止

由於地緣政治的緣由

即使東江流域的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以及東江水源的價格不斷上漲

特區政府都一直依賴東江水的輸入

維持本地的供水

而海水化淡技術亦始終不能夠在香港普及

令香港的供水來源變得單一,而處處備受制肘

如果香港要解決眼前的危機

就只有真正地實現供水自主,擺脫現有的權力依賴

進一步地推動未來的革新


影片如下:


Patreon (課金):

https://www.patreon.com/movistoryhk


LBRY: https://lbry.tv/@MovistoryHK:b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JLkyS-CZ3cp6JWpe_B9Ug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ovistory.hk/

MeWe: https://mewe.com/i/movistoryh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ovistory-HK...

Twitter: https://twitter.com/Movistory_HK


🎬📚

#香港水資源 #香港供水歷史 #東江水 #飲水思源 #互惠互利 #興建水塘 #制水制度 #海水化淡技術 #屯門樂安排海水化淡廠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