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必須要知的歷史】沒有硝煙的戰場:公共空間的話語權──香港連儂牆|捷克連儂牆|天鵝絨革命|香港雨傘運動|香港反修例運動|再現的空間|文化符號

2021-11-21 作者: Movistory HK 原文 #Matters 的其它文章

【香港人必須要知的歷史】沒有硝煙的戰場:公共空間的話語權──香港連儂牆|捷克連儂牆|天鵝絨革命|香港雨傘運動|香港反修例運動|再現的空間|文化符號 ——

「連儂牆」

作為民主自由的象徵標誌

不但記錄着不同人的聲音

同時亦透過集體藝術的形式

展現城市公共空間的話語權

但經過歷史的洗禮

過去的連儂牆早已空白一片

留下的就只有歷史的痕跡

不過,即使牆上的字句被早已被洗擦

但卻難以磨滅每個人心中的烙印

大家好,我是Movistory

這個頻道主要會通過電影解說

和大家探討下電影背後帶出的議題與啟示

同時,我亦會不時個別討論一些歷史議題

和大家分享多點過往發生過的事

如何影響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

鍾意我們的影片,記得CLS

想進一步支持我們的話,還可以加入我們的Patreon會員

優先觀看我們的影片,以及選擇影片的題材

而今日,我會和大家講下

連儂牆的發展歷史與文化意義

提到連儂牆的由來

事源在1980年12月8日

著名的英國歌手約翰.連儂

被瘋狂歌迷刺殺身亡

連儂生前作為披頭四樂隊的創始成員

就曾經以表達反戰信息的歌曲聞名於世

成為自由和平的精神象徵

當時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歌迷為了悼念連儂

於是布拉格修道院大廣場的一面牆上

畫上連儂的畫像

並寫上他的名言與披頭四的歌詞

成為後來大家所知的「連儂牆」

在悼念連儂的同時

群眾亦藉著歌詞表達對政權的不滿

不過,由於當時的捷共政府明令禁止塗鴉

以及宣傳西方的流行文化歌曲

於是牆上的塗鴉在第二日就被政府洗白(塗白)

但愈大的打壓,卻引來愈大的反抗

當地人很快又在牆寫上反政府的字句與標語

即使後來政府在牆上安裝了監控鏡頭

但仍然有不少人以身犯險

用行動證明他們追求自由的決心

而「連儂牆」亦成為當時青年反抗共產政權

爭取民主自由的象徵符號

自此在往後示威中

「連儂牆」都離不開大眾的視野

而當時的反政府人士

亦被捷克政府稱為連儂主義者

直到1989年11月

隨著波蘭、東德等共產政權逐步失勢

捷克斯洛伐克亦爆發「天鵝絨革命」

示威群眾高呼實現民主改革

結束一黨專政的訴求

最終,群眾以不流血、和平的方式

成功達成民主化改革,推翻共產政權

而連儂牆作為民主自由的標誌

亦見證着一個時代的終結

事隔二十五年

2014年

香港爆發「雨傘運動」

成千上萬的群眾佔領金鐘、中環一帶

要求中國政府撤回八三一人大方案

貫徹真雙普選的承諾

在運動初期

「連儂牆」首次出現在政府總部大樓外

群眾紛紛將寫上訴求的便利貼貼上牆上

希望藉此向政府表達民意

「連儂牆」被視為佔領區的主要地標的同時

亦成為「社會參與藝術」

所謂的「社會參與藝術」

其實指以「社會互動」為核心

建立在真實的社會行動上

介乎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跨領域活動

「連儂牆」的建立正正是群眾自發的行動

透過藝術創作響應雨傘運動的發展

表達背後的政治訴求

連儂牆不但成為群眾之間互相對話

以及共同創作的平台

同時亦加強個人以至群眾

對社會運動的凝聚力、想像力、自我表現、參與度

以及對公共空間與公共領域等概念的理解

所以,即使雨傘運動以失敗告終

金鐘一帶的連儂牆被一掃而空

連儂牆所帶來的「社會參與創造力」(Socially engaged creativity)

並未因為連儂牆的消失而結束

反而在日後的社會運動擴散開去

轉眼間,時間來到2019年

特區政府為了針對陳同佳

在台灣殺害女友潘曉穎的命案

以解決港台司法漏洞為由

提出修訂《逃犯條例》草案

在香港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

及後,事件觸發一連串的示威活動

繼2014年雨傘運動後

「反修例運動」空前爆發

與以往的和平佔領運動不同

示威者分散在全港各區示威遊行

與防暴警爆發激烈衝突

街頭上火光處處、煙霧離漫

今次,連儂牆的規模、形式與目的

都與以往不同

連儂牆不再局限於金鐘一帶

而是在全港「遍地開花」

位置位於行人隧道、天橋底

甚至出現在支持示威者的店舖內

而包括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

在內的三十多個國家

亦出現聲援香港示威的「連儂牆」 

而隨著反修例運動不斷發展

「連儂牆」 的存在亦不單單表達示威者的訴求

而是開始傳播不同媒介的資訊

試圖透過日常生活的接觸

串連不同階層、年齡、性別、職業、族裔

以及不同政治光譜上的人士

在示威群眾眼中

連儂牆讓市民能夠通過平台互通訊息與心情之餘

亦可以吸收不同的資訊

了解示威活動的緣由與細節

藉以抗衡親政府媒體的輿論壓力

而在連儂牆佈滿全港各地時

有部份市民認為連儂牆影響市容

希望政府與警方能夠清除

但因為連儂牆的方式和平

少有引起政見對立人士的衝突

所以連儂牆的存在並未引起太大的紛爭

不過,隨著警民衝突愈演愈烈

支持政府人士開始將對示威者的不滿

發洩在連儂牆上

嘗試撕毀牆上的宣傳單張

甚至襲擊保護連儂牆的人士

導致不少人因此而受傷

這也意味著

連儂牆一帶成為街頭衝突外

另一個新的「戰場」

面對反示威人士的行動

示威人士以「撕一貼百」的策略回應

只要牆上的紙張被撕毁

示威者很快就會貼上更多的單張

直到反修例運動開始進入底潮

政府開始清理全港各區的連儂牆

連儂牆的衝突才暫告一段落

正如法國城市空間研究學家昂希.列斐伏爾

在他的著作《空間的生產》中說過

空間是社會的產物

隨著社會運動的結束

連儂牆亦自然消失在香港的街道上

列斐伏爾曾經提出三個空間的辯證概念(Spatial Triad)

分別是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

空間的再現(Representation of Space)

與再現的空間(Representational Space)

這三個概念

都有助於我們去理解連儂牆

在社會運動中的形成、發展與影響

「空間實踐」指的是在佔有空間的過程中

慢慢確立空間的生產

從雨傘運動爆發

群眾走上街道佔領金鐘一帶

到後來在政府總部大樓的一道牆上貼上貼紙

形成香港第一道的連儂牆

就是「空間實踐」的表現

而「空間的再現」指的是形成空間的概念

空間內存在着許多意像與符號

往往都被專業人士與掌權者支配

並因應相對的知識與意識形態而改變

連儂牆的所在地政府總部大樓

就是標誌着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的管治下

所構成的空間

至於第三種

「再現空間」就是在空間實踐與空間再現之間形成的社會空間

它並非由掌權者控制

而是由市民所主導

存在生活上的經歷與文化的體驗

背後隱含着複雜的情感與關係

具有特定的象徵意義

從雨傘運動到反修例運動

由金鐘到全港十八區

群眾透過連儂牆寫上他們的日常經歷

貼上他們的畫作

表達他們的訴求

宣揚他們的政治理念

平台連結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這個地方上所發生的事

都成為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份

他們都具有共同的目標與理念

進而形塑出共同體的意識

加強了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感

所以,雖然過往連儂牆早已空白一片

剩下來的只有被洗擦的痕跡

但連儂牆所帶來的影響

卻在這一代人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

而連儂牆亦都成為獨特且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見證着這個地方的經歷與發展

「一個人做夢,就只是夢」

“A dream you dream alone is only a dream.”

「一群人一起做夢,就是真實」

“A dream you dream together is reality.”


約翰.藍儂 John Lennon


影片如下:


Patreon (課金):

https://www.patreon.com/movistoryhk


LBRY: https://lbry.tv/@MovistoryHK:b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JLkyS-CZ3cp6JWpe_B9Ug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ovistory.hk/

MeWe: https://mewe.com/i/movistoryh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ovistory-HK...

Twitter: https://twitter.com/Movistory_HK


🎬📚

#沒有硝煙的戰場 #公共空間的話語權 #香港連儂牆 #捷克連儂牆 #天鵝絨革命 #香港雨傘運動 #香港反修例運動 #再現的空間 #文化符號 #民主自由 #記錄歷史 #不同人的聲音 #社會參與藝術 #撕一貼百 #歷史痕跡 #連儂 #披頭四樂隊 #精神象徵 #空間的生產 #再現的空間 #共同體意識 #身份認同感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