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必須要知的歷史】老兵不死:香港華藉英兵(下)|從戰後重建到主權移交|帝國夾縫中的軍人|香港陸軍服務團|香港義勇軍|時代的終結

2022-04-20 作者: Movistory HK 原文 #Matters 的其它文章

【香港人必須要知的歷史】老兵不死:香港華藉英兵(下)|從戰後重建到主權移交|帝國夾縫中的軍人|香港陸軍服務團|香港義勇軍|時代的終結 ——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上回講到華藉英兵的由來

到香港保衛戰爆發的歷史

華藉英兵一直肩負起「保衞香港」的責任

後來大陸政權易手

香港再次成為衝突的前哨地

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

香港主權移交中國

華藉英兵亦伴隨着殖民時代的終結而解散

或者,這一段歷史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被淡忘

但華藉英兵的精神卻會源遠流長

大家好,我是Movistory

這個頻道主要會通過電影解說

和大家探討下電影背後帶出的議題與啟示

同時,我亦會不時個別討論一些歷史議題

和大家分享多點過往發生過的事

如何影響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

鍾意我們的影片,記得CLS

想進一步支持我們的話,還可以加入我們的Patreon會員

優先觀看我們的影片,以及選擇影片的題材

今日我會和大家講下從香港戰後重建到主權移交

華藉英兵的發展歷史與事蹟

1945年8月

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與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

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香港終於迎來重光的一日

但英國在亞洲地區接連慘敗

掀起了戰後殖民地的獨立風潮

加上華人在戰爭中的表現

港英政府亦重新審視與華人的關係

開始徵用更多華人參軍

在1946年

港英政府就成立

「香港工兵連」(Hong Kong Pioneer Company)

作為一個收容華藉英兵的單位

並非真正的工兵部隊

「香港志願連」重返香港後

與工兵連合併為

「香港陸軍訓練營」(Hong Kong Chinese Cadre Company)

以鯉魚門軍營為基地

由志願連運長布朗指揮

主責審問日本戰俘、站崗與巡邏邊境

在國共內戰期間 (1946-1949)

華藉英兵就打擊偷運金屬

與阻止人口販子拐帶平民到中國當兵

而隨著愈來愈多二戰老兵加入政府

軍方亦在1947年改編部隊

更名為「香港華人陸軍訓練團」(Hong Kong Chinese Training Unit)

希望華人充當後勤人員

減輕英軍的壓力

至1960年

華人陸軍將近800人

後來軍方打算將人數擴充至一倍多

並成立「香港陸軍服務團」 (Hong Kong Military Service Corps)

(香港陸軍服務團的徽章)

統轄所有香港華籍陸軍

同樣以鯉魚門軍營為基地

後來搬遷到昂船洲

由1962年至1997年間

至少有6000人加入部隊

是最多華人服役的正規部隊

同時,皇家海軍亦在戰後招募華人

重組香港華人海軍分隊

主要擔任水兵、管事員、倉庫管理員、廚師

以及電子與工程技工

同樣地,華人主要負責後勤與輔助工作

但亦要接受基礎體能訓練與軍事知識

接受為期五個月的專業訓練

面對任何海上突發情況

服役年限為23年

即使英國海軍逐漸淡出亞洲

大批華人水兵被遣散

但在七十年代

仍有數百名華人水兵在英軍軍艦

又或者香港的添馬艦海軍基地服役

除了正規軍人外

海軍亦會招募華人擔任其他工作

在1982年的福克蘭戰役中

(由於福克蘭群島的主權爭議,英國與阿根廷爆發戰爭)

就將近300名香港華人負責駕駛船隻和擔任洗衣工

但純粹是臨時徵用的外判人員

另一邊廂,當局亦恢復非正規部隊

在1949年重建「香港防衛軍」

陸軍名為「香港義勇軍」(Hong Kong Regiment)

軍方亦有招募後備空軍與海軍人員

香港部份軍費由港府承擔

但華藉英兵要直接向英國政府交稅

與戰前一樣

守軍有來自不同階層、職業、國籍與族裔的人

體現出華洋雜處的特性

大戰過後

軍隊內的華洋隔離

亦逐漸轉變成華洋合作

當時香港華人加入部隊的原因

主要因為經濟與親朋影響

甚至有人打算加入海軍環遊世界

雖然紀律部隊的待遇較好

但「好仔不當差」的想法

令部分人投身於軍旅生活

在四十至五十年代

華人的入伍要求都相對低

有老兵回憶

只要接受身體檢查

通過面試與識字測驗

填寫表格寫上姓名就可以參軍

但在冷戰時期

軍方都會徹底審查新兵的背景

以防間諜滲透

自六十年代起,參軍條件已經不再簡單

參軍人士不但要接受英文面試

同時亦要通過嚴謹的體能測試(單槓、引體上升)

當新兵入伍後

經過14至16星期的訓練

就會可以加入特定部隊

後來在七十年代末期

延長至20星期

相對其他紀律部隊

軍方對華藉英兵的要求都較高

新兵入營的第一日

先要到鯉魚門軍營報到

逢星期一至五

接受外藉團隊與華藉團隊士官長

亦即俗稱「鬼王」與「人王」的訓練

當中的訓練包括體能與軍事兩大範疇

體能包括步操、長跑、掌上壓與器械操等等

軍事就有槍械使用、急救、閱讀地圖、野戰戰術等等

教官對士兵極高要求

只要士兵不達標就要受罰

旨在培養士兵的紀律和訓練

所以,陸軍訓練團的訓練

與正規步兵(其他戰鬥兵種)沒有太大差別

(在1985年)

(服務團士兵就贏得英國陸軍射擊比賽冠軍)

除了體能與軍事訓練外

陸軍服務團士兵亦需要接受英文教育

以及各項專業技能的訓練

服役期間亦需要到海外訓練

在六十年代

士兵就要到東南亞接受叢林戰訓練

甚至到英國進行進階訓練

相對正規陸軍

香港義勇軍的訓練同樣嚴格

但時間上會較短

無論是正規陸軍或義勇軍

最長可以服役長達22年

有時甚至會更長

特別是曾經參加香港保衛戰的老兵

在陸軍服務團中

新兵在服役四年後

軍方會因應表現而決定能否續約

並且要通過基本體能測驗

戰鬥體能測驗

不過,雖然華藉英兵在戰後

得到英軍的重視與依賴

但一直都未能成為正規軍官

待遇上亦與英軍有差別

導致有人離開軍隊投考其他紀律部隊

在1962年陸軍服務團成立時

軍方曾經招募港大學生擔任軍官

但由於應徵者少

而且不適合從軍

於是很快就放棄了計劃

直到七十年代

英軍軍官的來源愈來愈大眾化

不再是少數精英的專利

華人才再次得到應徵軍官的機會

在1975年

經過連番考核

一級准尉張國棠就成為首位華人正規軍官

而華藉英兵的薪酬

亦六十年代末期起日漸改善

並按每年調整水平

屬志願性質的義勇軍並無正式薪金

但亦會獲得資助

一旦士兵離隊、退伍、或因傷病意外離開

他們的號碼都不會再使用

讓士兵能夠帶著號碼離開

以表軍人互相尊重之意

所有服役期間陣亡的華兵

都會獲得軍人葬禮

在美蘇冷戰期間

華藉英兵一直維持着英國在香港的管治

時間回到1949年

其時以毛澤東為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立

蔣介石的中華民國敗退台灣

英國為防共產主義的勢力滲透亞洲

於是大規模增兵前哨地香港

並招募大批華兵入伍

嘗試震懾中共的軍事力量

在中港邊境上

華藉英兵一直執行邊境巡邏的任務

搜捕非法入境者

並堵截走私活動

另外,當時有華藉水兵

被調派到護衛艦黑天鵝號

前往長江營救英艦紫水晶號

並在之後參加韓戰(1950-1953)

幾位參戰水兵

因此而獲得「韓戰勳章」(Korea Medal)

在1956 的「雙十暴動」

同樣有華藉英兵的身影

負責維持香港的秩序

在1967年的「六七暴動」

華藉英兵亦被調派到邊境哨站

監察對面邊界的軍事活動

打探邊境村落的情報

當中的義勇軍

就在港島北進行「反恐嚇」行動

保護拒絕罷工的電車司機工作

並在北角發現多個炸彈

保障市民的安全

除了應對戰爭與社會動亂外

華籍英兵亦參與各種救災工作

在1963 年颱風溫黛襲港時

就有醫療隊前往沙田、大埔救災

在1975年越戰結束後

大批越南難民來港時

軍方亦派出運輸團將難民送至香港

替難民進行檢疫工作

並駐守在難民營外圍以防難民逃走

在1992年

香港陸軍服務團的成員(41名)

更跟隨啹喀運輸團(Gurkha Transport Regiment)

前往塞浦路斯

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

成為香港戰後最大規模的海外行動

但華藉英兵卻在九十年代逐漸步向衰落

在1984年

中英兩國簽訂聯合聲明

決定英國將會1997年

將香港主權移交中國

這意味著華藉英兵終究面臨解散

英國政府逐步裁減正規部隊的人手

在1995年

駐港英軍成立「退伍小組」

負責華藉英兵的退伍安排

退伍後的士兵

會獲軍方安排到就業處協助

讓他們能夠將軍隊中學到的技能應用

又或者學習一技之長

而且能領取豐厚的退休金

讓他們重投社會

但至於居英權的問題

英國政府只承諾給予二戰老兵

其他的華藉英兵

只能按照計分制度決定能否得到居英權

直到1997年7月1日

解放軍進駐香港

揭開一國兩制的序幕

皇家空軍撤離香港後

改組成為政府飛行服務隊

華藉英兵亦完成它的歷史任務

淡出香港的舞台

回顧香港重光到主權移交

雖然華藉英兵再未經歷大規模的戰爭

但卻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壓力

當時香港早已不再是以往的東方堡壘

特別在香港保衛戰中

守軍堅守了十八日的時間

還是宣告投降

英國當局知道

香港守軍不可能抵抗到大規模的進攻

但同時亦不可能無所作為

將前哨地香港拱手相讓

只能夠有限地增強香港的軍事力量

期望能夠起一定的震懾作用

而出於政治與經濟原因

中共政府並未強行進攻香港

而隨著香港社會穩定發展

英國亦開始減少駐港軍隊

增加華籍英兵的規模

華人的地位亦有所提升

正如香港軍事歷史學家鄺智文所講

不同時代華人參軍的動機

所受到的待遇與經歷

以及與英兵的相處均有所不同

所以不能單純以「民族主義史觀」

「殖民地史觀」

或是對軍人的刻板印象把他們的歷史簡化

從華藉英兵的歷史中

我們不但能了解英國對香港管治的轉變

同時亦明白到華人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的互動

伴隨著九七香港主權移交中國

華藉英兵成為港英時代終結的印記

他們的經歷,他們的付出,他們的貢獻

漸漸被後世所遺忘

在歷史教科書上不留痕跡

要了解自己的身份

就必先了解這一個地方

要了解這一個地方

就一定要了解這個地方的過去

只有這樣

我們才能夠保留我們的歷史

我們的文化

我們的身份


1995年9月3日

香港義勇軍於午夜時分於在港督府卸下軍旗

結束一百四十一年來的任務


1996年12月14日

香港陸軍服務團於昂船洲軍營舉行解散會操

其後於1997年3月31日正式解散


「只有被遺忘,才是真正的死去。」


影片如下:


Patreon (課金):

https://www.patreon.com/movistoryhk


LBRY: https://lbry.tv/@MovistoryHK:b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JLkyS-CZ3cp6JWpe_B9Ug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ovistory.hk/

MeWe: https://mewe.com/i/movistoryh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ovistory-HK...

Twitter: https://twitter.com/Movistory_HK


🎬📚

#老兵不死 #香港華藉英兵 #保衞香港 #從戰後重建到主權移交 #帝國夾縫中的軍人 #香港陸軍服務團 #香港防衛軍 #香港義勇軍 #時代的終結 #美蘇冷戰 #國共內戰 #雙十暴動 #六七暴動 #颱風溫黛 #越南難民 #福克蘭戰役 #維和行動 #民族主義史觀 #本土史觀 #身份認同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