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現實】一個兩代人的故事:《中英街1號》(下)|社會運動|六七暴動|菜園村事件|佔領中環|命運自決

2022-09-23 作者: Movistory HK 原文 #Matters 的其它文章

【電影與現實】一個兩代人的故事:《中英街1號》(下)|社會運動|六七暴動|菜園村事件|佔領中環|命運自決 ——

如果命運能夠自決,時代亦能夠改變

上回介紹到《中英街1號》的內容

兩個不同時代的年青人

都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歷與感受

他們被捲入時代的漩渦

命運亦從此改寫

是他們選擇了時代?

定還是時代選擇了他們呢?

大家好,我是Movistory

這個頻道主要會通過電影解說

和大家探討下電影背後帶出的議題與啟示

同時,我亦會不時個別討論一些歷史議題

和大家分享多點過往發生過的事

如何影響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

鍾意我們的影片,記得CLS

想進一步支持我們的話,還可以加入我們的Patreon會員

優先觀看我們的影片,以及選擇影片的題材

而今日,我會繼續和大家講下

以社會運動為題材的香港電影

《中英街1號》

《中英街1號》

以「六七暴動」與「當代社運」作為故事背景

講述不同時代下年青人的經歷

電影的前半部份

改編自「六七暴動」的歷史

事源在1967年

由於新蒲崗大有街人造花廠的員工

不滿資方頌布的新例

以及將六百多名工人辭退

在5月6日

將近一百五十名工人在新蒲崗廠外聚集

與防暴警察爆發衝突

揭開了六七暴動的序幕

正如電影所見,左派工會響應工聯會的號召

成立「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

多次號召罷工罷市

左派群眾深受中央文革小組的影響

不斷擴大在香港的行動

後來在7月8日的「沙頭角衝突」

導致事件不斷升溫

著名影星傅奇、石慧

以及多名新華社記者先後被捕

踏入七月中旬,炸彈成為左派群眾的主要武器

多處軍營和警署被攻擊

同時,警方在港島各處亦發現大量可疑物品

掀起「真假菠蘿」的危機

由於土製炸彈真假難辨,一度令市民人心惶惶

在8月20日,兩名幼年姊弟(分別8歲與3歲)

誤被土製炸彈炸死

在四日後,商業電台播音員林彬及其弟弟林光海駕車上班途中

遭人投擲汽油彈死亡

這些事件激起極大民憤,左派徹底失去民心

不久,警方突擊搜查多間左派學校

將大批學生與老師拘捕

然而,儘管局勢逐漸平和

但警察寧枉毋縱的心態,令一些無辜市民被捕

很多人被送入域多利道摩星嶺集中營

遭受嚴刑拷打與精神虐待

直到12月,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下令香港左派停止行動

為時逾半年的六七暴動才暫告一段落

在六七暴動期間

警方一共發現1,167枚炸彈

是次衝突導致832人受傷、51人喪命

以及1936人被檢控

實際上,六七暴動就是文化大革命在香港的延伸

文革固然是六七暴動爆發的主因

但香港的社會因素、工人長期受到壓迫

以及警隊的貪污問題也是重要因素

其後,港督麥理浩推行社會改革

改善勞工立法、推行九年免費教育

以及成立廉政公署等

才令英國在香港的管治逐漸穩定下來

在1949年前

中港兩地只有一個合法的通關口

這就是「羅湖橋」

根據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中英以潮漲時沙頭角河的最高水位

作為兩地東面的分界線

但由於到二戰前河流已經乾涸

河床變成了一條天然的街道

加上香港政府並未限制居民往返

沙頭角的居民便在河床兩岸開設商店

形成了後來的「中英街」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港英政府就於1951年訂立邊境禁區政策

將沙頭角劃入封區

隨後實行邊境管制,將沙頭角封鎖成「緩衝地帶」

凡進入禁區範圍,都需要有俗稱「禁區紙」的通行證

但沙頭角「一街兩制」的特殊環境

令只有不到五百米的中英街成為左右派衝突的前線

以及中英兩國在意識形態上的前哨地

被外界稱爲「東方柏林圍牆」

在電影中,永權為了逃避政治迫害來到香港

當年振民的祖先都是偷渡才來到香港

所以,振民才願意收留這一位「同胞」

從四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

將近有一百至二百萬人從中國跨越深圳河來到香港

面臨死亡及受傷風險

當中不少人成功來港展開新生活

但亦有人被港英政府遣返

一旦偷渡者被遣返,都會被中國政府視為「階級敵人」

最後再送到勞改營接受教化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偷渡潮

又名為「大逃港」

每當中國與香港發生動盪

兩地之間的人口流動亦會更為頻繁

從國共內戰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到之後的土地改革與反右傾運動

以致於大躍進運動下釀成的大饑荒

都引發大規模的偷渡潮

後伴隨著中英嚴謹的邊境管制

大規模的偷渡潮已不復存在

不過在文化大革命期間

仍有不少人冒險偷渡來港

永權偷渡來港後

坐落於沙頭角的海邊小屋成為他的避風港

他再也不需要在海上飄浮,居無定所

但振民收留永權在這裡時,卻有這樣的對話。

「我還以為來到香港不用見到毛主席(毛澤東)。」

「你放心,我們家都會有很多毛主席的肖像!」

永權表達的是擔憂,但振民表達的卻是興奮

之後,振民幫永權剪頭髮的一幕

意味著永權將「重新開始」

但他卻仍然逃不過政治鬥爭

即使他表現得不情願,為了繼續在香港生活

他只能夠跟隨振民投身於「反英抗暴」的行列

這場左派運動不單純捍衛勞動人民權益

而是有明確的政治目的──「打倒港英」

電影中振民曾經問永權是否「黑五類」

指的其實就是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與右派

永權避而不答,只是輕輕地說

「我以為來到香港,不會再有什麼鬥爭!」

但振民就反駁,他們只是爭取資方合理對待工人

他提到當時的工人一星期需要工作七天

一年工作三百六十二日

只有年初一至三可以放假

這道出香港工人待遇不公

才直接造成工人的抗議

但在六七期間

左派不斷升級的行動導致市民怨聲載道

除了逃避政治迫害

永權偷渡來港就是想改善生活

他曾經提到想在香港找工作

而且還想賺錢買「蝴蝶酥」給媽媽

「蝴蝶酥」代表著英國的飲食文化

背後表達的就是永權來港的渴求

與之相反,居住於沙頭角的振民偏愛「雞屎藤」

充份體現出傳統的客家文化

諷刺的是,振民又會吃他們口中

「殖民地帝國主義」出產的西餅

有趣的是,同樣居住於沙頭角,就讀官校的麗華

既會吃家中雜貨店的「雞屎藤」

亦會吃「蝴蝶酥」

這些生活化的象徵物都代表香港多元的文化環境

同時亦影射年青一代遊走於中英兩國之間的矛盾

振民騎單車載著麗華時

麗華說要在沙頭角開一間街市

市內要有蝴蝶酥、芝士蛋糕、與雜貨店的東西

她腦海中幻想的地方,就是中英街的縮影

亦是香港多元共存的寫照

然而,陽光在樹木的掩蓋下忽明忽暗

意味著這一切都只是幻想

一場政治風暴正逐步逼近香港

在上學的途中,麗華一臉落寞

她望著車外下雨的風景

手指不由自主抓窗

這說明在風雨飄搖的年代

年青一代對未來感到迷惘與擔憂

女振民、子豪與麗華分別代表不同的政治取態

振民代表香港親中派

子豪是典型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親英派

麗華就無特別政治取態

沒有社會衝突,他們三個都能夠融洽相處

但六七暴動的爆發,卻令他們的關係出現變化

年青一代對於港英管治的分歧

某程度上都歸因於他們的家庭環境與教育

振民居住於與中國接壤的沙頭角地區

就讀左派學校,家境清貧

並且深受父親的立場影響(擁護共產黨)

而子豪就居住於九龍塘

就讀官校,家境富裕

父母長年不在家中

振民代表的是基層市民與工人

希望用行動爭取權益

子豪就代表香港的權貴

並不希望社會動盪

當振民與左派群眾上街示威時

子豪仍然安於逸樂,只顧著追求麗華

兩者形成強烈的對比

所以振民直言,子豪只活於自己的世界

根本就不知道民間疾苦

不過,這並不代表子豪因為利益關係而反對示威

在派對中,麗華見到他家中收藏的古董

知道子豪爺爺是收賣家

子豪爺爺在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逃亡到香港

古董在香港變得更加值錢

這側面反映出中國政局的不穩

並且對應當時文化大革命去除舊事物

破壞文物古蹟的風潮

子豪並不希望香港會與中國一樣陷入動盪

才會反對振民的想法

不同的經歷自然有不同的體會

麗華曾經與振民說過

「你知不知道這個世界很大?」

「不是只有你心目中偉大的毛主席!」

麗華代表的是絕大多數的「中間群眾」

他們都無意與政治扯上關係

亦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參與

但眼見身邊的人有事,卻不得不理會

在大時代的變遷中,年青人只能隨波逐流

香港就像這架火車一樣(麗華與子豪乘搭的火車)

在路軌上不斷前行,卻看不到盡頭

最終,他們都被捲入時代的漩渦

三人的命運從此改寫

電影的後半部份,改編自「菜園村事件」

菜園村事件主要發生於2009年

事源在2008年11月,香港政府為了興建高鐵

宣佈將會清拆菜園村

後來村民組成「菜園村關注組」

並在2009年透過出席公聽會、組織大型遊行

爭取「不遷不拆」的訴求

在2010年1月16日,高鐵撥款通過

上萬名市民包圍立法會

同年2月22日,菜園村關注組與政府達成共識

向政府領取賠償

並且爭取政府批起建屋牌照重建菜園村

期間,民間巡守隊嘗試阻止清拆行動

歷經八年時間,村民終於物色新的土地

重建菜園村新村

與真實事件不同的是

菜園村事件發生於2009年

政府旨在興建高鐵

電影中的清拆事件就發生於2019年

發展商打算興建中港商業城

在電影中,永權伯居住的沙頭角村落受到地產霸權的威脅

面臨清拆的危機

這些舊事物背後充滿集體回憶,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最後卻在推土機前變成了無「價值」的東西

電影後半部份的故事

沙頭角再沒有「蝴蝶酥」

只剩下「雞屎藤」

經歷時間的洗禮

雞屎藤已經變成香港具代表性的本土甜品

這一類傳統茶果不但承載著沙頭角居民的「集體回憶」

同時亦連結到他們身處的家園

然而,村民嘗試保衛他們的家園

亦無法改變清拆的結果

取而代之的,就只有商業價值的中港商業城

當初「雞屎藤」從中國傳入香港

逐漸變成香港本土小吃

最後在「中港融合」下被淘汰

它彷彿象徵著永權伯的一生

從中國偷渡來港,漸漸成為地道的香港人

最終因為邊境發展而失去家園

不但揭露地產霸權的黑暗

同時亦呈現年青一代在大時代下的掙扎

故事中提到的佔領運動發生於2014

事源同年8月31日

中國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831決定」

規定香港的行政長官由一千二百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選出

有關決定觸發一連串的示威抗議

最終導致「佔領中環」運動爆發

在9月28日起,示威群眾透過和平佔領中環交通要道

期望爭取2017年落實真雙普選的訴求

佔領中環持續長達七十九日

最終以警方清場告終

在運動期間至少有1, 003名市民被捕

思慧就因為參與社會運動而身陷囹圄

當她出獄辦理手續時

她身後的房間,有人不斷開關燈制

燈光閃爍的畫面

其實隱喻思慧未來的不明

她出獄的一日,同樣都是下雨天

以加強前景迷濛的信息

之後日朗打算找她重修舊好時

思慧只輕輕地說

「有些事已經過去,再也回不去。」

這句說話不但表達出思慧不再留戀過往的感情

同時亦感受到思慧在社運過後對未來的無力感

事隔一年,很多事都變得不再一樣

不但止個人情感,整個社會的氣氛都低沉下來

思慧放開日朗的手,打算放下過去的一切重新開始

直到重遇一航,思慧才重拾過往的熱情

與其他人一同守護村落

同時,一航作為社運領袖

因為當初決策失誤而感到自責

一直躲藏在永權伯家假裝失蹤

一航認為無論如何盡力也好

所有事只會變得愈來愈差

在一航留在永權伯家期間

永權伯家中一旁的掛燈經常閃爍

這些畫面呼應一航對前路感到迷失的同時

亦暗示香港前路不明

永權伯門前燈亦同樣不斷閃爍

呼應這一個信息

一航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什麼

只好繼續以這一種方式「懲罰」自己

即使重遇思慧,他仍然選擇逃避

橫過馬路離開

他的人生就像紅綠燈一樣

該走時走,該停時停

不由得自己控制

直到村落面臨清拆,他才知道無法再逃避下去

電影中的一幕,日朗保釋思慧後

他們在車上爭吵去留的問題

日朗駕車不斷繞著迴旋處轉圈

除了表示他與思慧的關係兜兜轉轉之外

亦暗示年青人在迷失中不斷徘徊

思慧在兩個男人之間作出的抉擇

隱喻著思慧,以致於年青一代對未來的糾結

這種狀況亦呼應電影中

「何處是人間?何處是吾家?」的口號

並引伸至有關社會與身份認同的問題

緊接其後的,就是永權伯在村落打算引爆石油氣前的畫面

鏡頭聚焦在「HKG 2047」的字樣

對應的就是九七香港主權移交中國時

中方承諾「五十年不變」的大限

另外,根據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英國向清政府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等大片土地

即之後的「新九龍」與「新界」

直到1984年,中英兩國簽訂《聯合聲明》

決定香港的主權歸向

但由於大部分新界土地的租期於1997年屆滿

《聯合聲明》賦予新界土地續期五十年的權利

換言之,電影中永權伯的田地

理應在2047年才到期交還

但最後卻因為中港城的興建而迎來清拆

即使六七時期的邊境衝突已經告終

但中港兩地的深層矛盾

以及在文化和價值觀上的衝突不斷加劇

當推土機駛向要被強拆的土地時

想逃避、想留下、想離開的三人

再一次牽著手組成人牆

導演在這段三角關係中放入隱喻

他們三個之間的取捨,都意味著年青一代的抉擇

他們的關係變幻無常,就像一個循環一樣

標誌著香港人的縮影

「所有選擇都要付出代價。」

聚散有時,曾經他們三個因為社運而相聚

後來又因為社運而離散

當思慧來到監獄探望一航時

一航回想當初參與社運

他認為人在死後,會用第二種方式存在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後來他又說:

「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後來參禪悟道,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這一句說話道出人生的三重境界

意指原先我們涉世未深,只會看世事的表面

追求自己認為對的事物

當我們有所經歷時

漸漸發現自己看到的未必是真實

在追求的過程中迷失方向

最後我們回過神時卻會反璞歸真

不再看事物的表面

對世事有新的理解

起初一航追求理念,後來意志消沉

最後還是直面過去

雖然田地被強行清拆,但思慧為永權伯租了一塊新田

永權伯得以繼續種植本地菜

思慧提到有人在沙頭角興建「六七真相與和解紀念碑」

但永權伯反問

「難道他們以為興建了一個碑,就有真相與和解?」

這段說話反映出六七暴動的歷史在香港不被重視的狀況

無論是港英政府,還是特區政府

都不太主動提起這一段往事

學術界對於六七暴動的研究,就更加少之有少

電影的最後,畫面再次聚集在中英街上

人群穿梭於大街小巷

自八十年代起,中英街已經對外地局部開放

免稅的特點吸引大批中國旅客購物

帶動整個沙頭角的經濟

隨著香港主權移交中國

特區政府於2002年起

開始研究逐步開放沙頭角禁區

在2003年,港澳自由行計劃令中英街的人流流失

因而逐漸步入邊緣化

2006年9月,政府建議大幅縮減禁區範圍

讓禁區居民不用通行證出入

往後的日子,禁區的範圍不斷被縮減

直到2022年6月3日

從這一日起

位於邊境禁區的沙頭角碼頭將開放給本地遊旅行團進入

以配合《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方向

推動沙頭角及新界東北旅遊發展

未來將研究進一步開放沙頭角墟

這些改變意味著香港和中國的邊界逐漸模糊

兩個不同時代的年青人都期望實現他們的「理想」

卻不知不覺間影響到身邊的人

究竟他們做的事是否正確?

電影並沒有帶出明確的答案

只是刻畫不同時代的年青人在大時代下的經歷與抉擇

從1967年到2019年

歷史似乎不斷重演

但兩個世代之間又截然不同

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

有人會追求權力,有人追求穩定

亦有人會追求他們認為的「公義」

與其說時代選擇了他們,倒不如說他們選擇了時代


「如果命運能夠自決,時代亦能夠改變。」

影片如下:


Patreon (課金):

https://www.patreon.com/movistoryhk


LBRY: https://lbry.tv/@MovistoryHK:b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JLkyS-CZ3cp6JWpe_B9Ug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ovistory.hk/

MeWe: https://mewe.com/i/movistoryh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ovistory-HK...

Twitter: https://twitter.com/Movistory_HK


🎬📚

#一個兩代人的故事 #中英街1號 #社會運動 #六七暴動 #菜園村事件 #佔領中環 #命運自決 #中英街 #中港融合 #時代變遷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