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需要補課:每況愈下!中國為何如此需要好領導?帕金森定律試圖破解謎團--官場機構為何如此臃腫,效率為何如此低下,對解釋中國歷史週期律問題頗有借鑒意義|中國官場|反貪腐|習近平|政治改革|中國政治現象

2024-07-16 原文 #老楊到處說 的其它文章

歷史需要補課:每況愈下!中國為何如此需要好領導?帕金森定律試圖破解謎團–官場機構為何如此臃腫,效率為何如此低下,對解釋中國歷史週期律問題頗有借鑒意義|中國官場|反貪腐|習近平|政治改革|中國政治現象 ——

訂閱楊錦麟頻道,每天免費收看最新影片歡迎各位透過超級感謝支持我們的創作亦可通過PayPal支持我們:http://bit.ly/support-laoyang-------------------------------------華人社會大變將至,老楊堅持在亂局中繼續做好本份,為大家提供獨到而全面資訊,助大家一同分析時局,安身立命。為支持團隊運作,老楊特別為各位舊雨知音準備各種優秀產品,由頂級高山茶葉,到日常淺酎的紅白葡萄酒,一應俱全。最新推出老醬香白酒,百年在地窖藏,上思上想不上頭,懇請各方好友支持。歡迎掃二維碼添加微信諮詢:zhujiu30 或 微信qingtongtong100-------------------------------------#中國 #中国 #老楊到處說 #楊錦麟論時政 #楊錦麟中国自公元前221年嬴政称“始皇帝”起,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止,历2132年,共494位皇帝。在这些皇帝中,明君寥寥可数。一部二十四史,堪称造反史、篡位史,为何中国在历史周期律中反反复复?一言以决: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帕金森是英国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教授。1957年,他总结出了帕金森定律,破解了长久笼罩在人们心中的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官场机构为何如此臃肿,效率为何如此低下,对解释中国历史周期律问题颇有借鉴意义。一般而言,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以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位,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减轻了他的负担。由于助手的平庸不会对他的权力构成威胁,所以这名官员从此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只能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归根结底,帕金森定律源自领导者的无能和自私。帕金森作出如下分析——无能的领导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就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按道理,他就应该选择“光荣退伍”,可是他不愿意,他怎么能甘心放弃手中的权力以及相应的好处呢?所以他就要找人来给自己帮忙,缓解自己的压力。这时,他的自私心理就开始作怪,如果找一个能力比自己强的人作手下,无疑是引狼入室,会对自己手中的权力产生威胁。很显然,只能找能力比自己还低的人了。并且还不能只找一人,那样不能保证这个人日后没有夺权之心,所以就要找两个人,以便两人之间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这样自己就成了掌控全局的人,无形当中还抬高了自己的地位。同样,这两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身上也会出现身心疲惫、力不从心的现象,他们就会依样画葫芦地二生四、四生八、八生十六,机构就这样变得越来越庞大了。用这种方式提拔起来的领导,其能力可想而知,根本就是一茬不如一茬,一蟹不如一蟹。领导注定了是无能的领导,无能领导必然要提拔无能的接班人,所以,帕金森定律的存在也就成了必然。一个人衍生出了两个、四个、八个、十六个,十六个人做一个人的活,他们是不是会很清闲?当然不会,相反,他们会忙得不可开交,就连金字塔最顶尖也平添了许多事情。原因很简单,他们是人,人身上的弱点在这些低能的人身上一样都不少,拉帮结派、推卸责任、各打小算盘、权衡利害关系等,无不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去周旋解决。比如,对于起草文件这么简单的一件小事,就会多了许多考虑:让谁起草合适呢?起草好了之后是不是要让几个中层领导都通过一下呢?中层领导在审批过程中是不是还要权衡一下其他人的意见呢?这样起草文件的流程就变成了:起草人起草,中层领导签署意见、起草人修改,最后上交大领导。起草文件的过程,再麻烦只是多花了一些时间,多了几个环节而已。如果是关乎个人利益的事情,麻烦就更大了,人们首先要考虑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然后还要考虑让贴己之人也能捞到些好处,以便下一步轮到自己提拔的时候好有人支持。同样,如果涉及责任问题时,因为人多,肯定就会互相推诿,唯恐给自己惹上什么麻烦。一个人花一个小时能做好的事,十个人花上一天的时间也做不好,这就是人多的结果。可见,并不是工作量增加了,而是这些人凭空制造出来的事情增多了。《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有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君主,汉祖唐宗,均有“以其善下”的美德。刘邦,出身卑微却以非凡之志逆袭,历经风雨,其人生轨迹堪称一部鼓舞人心的励志大戏。高祖胸怀大志,大半生碌碌无为,然四十七岁起义,灭暴秦败霸王,历经八年,五十四岁方成帝业,从一名小小亭长跃居九五之尊,让天下英雄尽折腰,世间传奇莫过如此。他能得天下,就在四个字:“为之奈何?”他躬身下问,海纳百川,成功调动了所有下属的积极性,张良、萧何、韩信、陈平,自己内部的,投降过来的,无不各司其职。在做决策的时候,对于专业人士的意见从来都是言听计从,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老大就无所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自己的见解就一定高超,做别人的指路明灯。李世民,则是自出生便含着金汤匙的天之骄子,以贵族之姿横扫天下,所向披靡,无人能敌。文皇年少成名,十八岁随父征战沙场,二十三岁便一统中原,二十七岁更是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自古英雄少年莫有过之,在位二十三年,开创贞观之治,号称天可汗,堪称天命所归。李世民对魏徵从谏如流,亦是千古美谈。他曾评价隋文帝“性至察而心不明”,即性格过于明察秋毫但内心却缺乏明智的判断,这种性格导致他容易多疑,不信任群臣,每件事情都亲自决断,虽然劳神苦形,但并不能完全做到合理公正,朝臣们也不敢直言进谏,只能顺从他的意愿。“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下令各官府部门,如果接到的诏令或敕书中有不妥之处,必须上奏说明,不得一味顺从旨意立即执行,务必充分表达臣下的意见。再来看一个反面案例。历史上朱元璋以疯狂屠杀功臣元勋而著称。他为何如此残暴?后世的解释可谓五花八门,但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是,朱元璋担心懦弱的皇太子无法驾驭强臣,因此提前消除隐患。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可以佐证这一观点:一天,皇太子劝父亲不要杀人太多。朱元璋丢下一根长满毒刺的棍子,让皇太子捡起来。皇太子抓住刺棍,立刻被刺得手掌鲜血淋漓。朱元璋说:“我事先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难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吗?”他汲取了历史教训,如汉朝外戚干政、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相权过大及宦官专权等,从而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措施来防范这些潜在威胁。这一揽子计划包括:一、防止外威势大,严禁后宫干政,且不与朝臣联姻;二、清理开国元勋,大批赐死开国将领,收拢军权;三、立碑“内臣不得干政”,明确宦官的“秘书”地位,不允许参与决策;四、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的逻辑很简单:作为管理者,如果自己强,就成为所有分工的权威;如果自己弱,那就让所有分工都没有权威。正在这个逻辑下,他设计了一套登峰造极的权力架构,几乎将所有权力揽于一身。历史上,外戚虽时有干政之弊,但也不乏如窦婴平定七国之乱,卫青、霍去病保卫边疆等正面贡献,权力适当赋予外戚,也能带来积极影响。同样,若皇帝能妥善运用各方力量,如文官集团,而非一味打压,也能形成更稳固的统治基础。明朝在朱元璋之后,尽管有如朱棣设立首辅等尝试,但首辅的实际权力极为有限,仅为“票拟”建议,无法直接决策,这进一步加剧了皇权的孤立。从嘉靖至崇祯年间,多位皇帝对朝政兴趣不大,修道的修道,宅男的宅男,做木匠的做木匠。文官集团逐渐坐大,皇帝决策受阻,最终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致使明朝中后期政治生态失衡,闯王一起而天下分崩离析。纵观历史,贪污腐化鱼肉百姓,口谏禁止喉舌鼎盛,贫富悬殊民不聊生,刑役泛滥八月飘雪,卖官鬻爵苛税如虎,横征暴敛民不畏死,人心思变诚信俱失,百业废弛笑贫奉娼,强敌卧榻蚕食瓜分。历朝历代,“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屈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跟领导昏聩,不愿放权关系莫大。1,帕金森定律或可作為解讀中國歷史的一個路徑;2,當代政治史仍難以擺脫兩千多年封建朝代更迭的規律,這才是中國當代史的悲劇。3,歷史的週期律總會給今天的國人留下一點啟迪。4,近期流行的歷史垃圾時間,是否也與歷史週期律以及帕金森定律所解讀的中國特色政治現象有關。5,習近平主政十多年之後,多了一個改革家的稱譽,未來五到十年的中國,目前看不到有可能取而代之的人,或取而代之的政治力量,那麼,影響中國兩千多年歷史進程的帕金森定律現象,能夠被改革家一勞永逸破除魔咒嗎?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