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需要補課:病夫治國:疾病如何影響政治人物的判斷,認真回顧一下,病夫治國的案例俯拾皆是。能有自知之明,選擇急流勇退的,真的不多,病夫治國,至今依然|政治人物疾病|病夫治國|歷史決策|世界歷史

2024-08-15 原文 #老楊到處說 的其它文章

歷史需要補課:病夫治國:疾病如何影響政治人物的判斷,認真回顧一下,病夫治國的案例俯拾皆是。能有自知之明,選擇急流勇退的,真的不多,病夫治國,至今依然|政治人物疾病|病夫治國|歷史決策|世界歷史 ——

歷史需要補課:病夫治國:疾病如何影響政治人物的判斷,認真回顧一下,病夫治國的案例俯拾皆是。能有自知之明,選擇急流勇退的,真的不多,病夫治國,至今依然從羅斯福到希特勒再到勃列日涅夫,《病夫治國》揭示了這些政治巨人如何在疾病的折磨下做出改變歷史的決策。-------------------------------------訂閱楊錦麟頻道,每天免費收看最新影片歡迎各位透過超級感謝支持我們的創作亦可通過PayPal支持我們:http://bit.ly/support-laoyang-------------------------------------華人社會大變將至,老楊堅持在亂局中繼續做好本份,為大家提供獨到而全面資訊,助大家一同分析時局,安身立命。為支持團隊運作,老楊特別為各位舊雨知音準備各種優秀產品,由頂級高山茶葉,到日常淺酎的紅白葡萄酒,一應俱全。最新推出老醬香白酒,百年在地窖藏,上思上想不上頭,懇請各方好友支持。歡迎掃二維碼添加微信諮詢:zhujiu30 或 微信qingtongtong100-------------------------------------#中國 #中国 #老楊到處說 #楊錦麟論時政 #楊錦麟這是一篇讀書札記。署名修明政治人物无论如何伟大,其本质仍然是人而不是神,只要是人,就会受到情绪和疾病的影响,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理性,绝对坚强的超人。患病本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但如果这个人恰好身居高位,他的身体健康问题就不再是私事,而是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史上很多政治人物都因疾病的折磨丧失了判断力,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决策。再英明的领袖,到晚年也会因身体机能的退化而变得昏聩,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病夫治国》一书就是谈论疾病如何影响政治人物,读完后感到很受启发,该书的视角十分独特。《病夫治国》法国记者皮埃尔·阿考斯和瑞士医学博士皮埃尔 ·朗契尼克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以出版《病夫治国》而闻名。1981年他们将继续研究的成果写成续集《非常病人》,且在多次修订再版时用更精彩、更典型、更有深度的人物故事替代旧版本里的内容。《病夫治國》介绍了很多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包括罗斯福,希特勒,斯大林、勃列日涅夫等,他们在晚年均遭受疾病的折磨并做出很多不合理的决策。這本書其實也談到周恩來和毛澤東,今天忽略不談。其中有三个案例很有意思。第一个案例是罗斯福,很多人不理解为何晚年的罗斯福如此固执地轻信斯大林,不假思索地相信他所有的承诺。实际上,这其中有很大因素是疾病导致的,罗斯福在1944-1945年被疾病折磨,经常陷入神志模糊的状态,他已经逐步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丘吉尔的私人医生莫朗勋爵就回忆罗斯福有着动脉硬化的一切症状,也许只能活几个月了。罗斯福的私人医生们还观察到1944年后罗斯福的笔迹发生了很大变化,似乎像是大脑血液流通障碍患者的笔迹。雅尔塔会议前夕,罗斯福在去往雅尔塔的路上几乎丧命,给他的身体以致命一击,那时他的动脉硬化与心脏衰竭已经十分严重,在旅途中他经常昏厥过去,已经没法阅读文件。在雅尔塔会议上,神志模糊的罗斯福完全被斯大林摆布,他偏执的相信斯大林是一个好人,什么话都可以和他说,任何不利于斯大林的话似乎都听不进去。与其说他对苏联有好感不如说他不愿再听到任何坏消息。在会议上,丘吉尔观察到罗斯福目光呆滞,说话随便,完全没有逻辑,在会议后期,甚至开始打瞌睡,与罗斯福的呆滞相比斯大林则显得神采奕奕。虽然罗斯福在1944年就已经不适合担任总统,但当时美国上下都疯狂崇拜罗斯福,不愿相信他已经重病缠身,甚至罗斯福的女儿都不相信父亲真的病得很重。雅尔塔会议后不久,罗斯福就撒手人寰,对于这样一个行将就木的病人,很难要求他再对形势具有敏锐的观察。第二个案例是希特勒,希特勒在年轻时其实就患有臆想症等疾病,其精神存在很大问题,在成为元首外,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他的病症也更加严重。第二個案例是希特勒。希特勒在整个二战期间经常意气用事,并且常期盼不现实的“神迹”。比如进攻苏联时,他没有全力进攻莫斯科,而是分兵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不是因为两个城市有战略意义,而是摧毁它们可以羞辱斯大林,满足自己的心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希特勒的帕金森症愈发严重,他还患上了高血压,由于病症严重,他经常指挥不存在的军团抵御苏军,直接干预前线的指挥,让德军满盘皆输。甚至到1945年柏林围攻战前,他还幻想出现腓特烈大帝时的神迹,即敌国领袖的死亡让自己转危为安,当时就是俄国沙皇的死亡挽救了腓特烈,但明眼人都知道,罗斯福的死并不会对战局有丝毫影响。但希特勒仍然凭借着这股臆想坚持到了最后一刻。与其说希特勒的决策有多少理性(尤其是后期),不如说他是自己情绪的奴隶,只是在偏执的实现心中臆造的乌托邦。第三个案例就是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前期和后期的执政风格差异很大,这并非是勃列日涅夫本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而是疾病让他没有能力出国,他就从一个雄心勃勃的领袖变成了一个混日子的老头。1964年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总书记时可谓意气风发,他不仅制伏了捷克斯洛伐克,还在国际上对美国展开攻势,对内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到了1975年,勃列日涅夫已经患上了阿尔瓦莱兹综合征(动脉血管疾病,会破坏大脑)和肥胖。1975年5月10日,勃列日涅夫不仅缺席了反法西斯战争庆祝会,而且直到6月8日才与公众见面,自那以后,勃列日涅夫再也不曾离开克里姆林宫,自那时起,他的政治生涯就开始收缩,在晚年面对欧洲各国共产党的攻击时,他不但没有像1968年对待捷克那样镇压,反而祈求反对派不要抛弃革命精神,他在外部的压力下退缩了。在勃列日涅夫的晚年,他不再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改革,任由苏联不断烂下去,原因无他,只是他的身体已经极度痛苦,他只是一个走不出克里姆林宫的衰朽老人。这三个案例都鲜活地表明疾病是如何影响政治人物的命运,进而间接影响历史的,如果列宁在1924年仍很健康,又活了20年;如果罗斯福身体康健,顺利当完第四个任期;如果勃列日涅夫一直身体健康,历史又会怎样?没人能给出答案。对政治人物来说,到了晚年身体退化的时候,他已经不再是和敌人斗争,而是在和自己斗争,和自己的情绪、身体斗争。衰老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最典型的就是唐玄宗,年轻时意气风发,老了却极度昏聩,最终亲手埋葬了自己开创的盛世。这种少年和老年反差极大的案例在历史上太多了。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分析形势,找出“趋势”固然重要,但同样不能忽视了这些细微的切口,改变历史的,可能就是这些细节。病夫治國,至今依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