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需要補課 局限性和性格短板 回顧清末慈禧太后臨死前的北京政治氛圍:那一年的秋天,整个帝国都在期待一个人的死讯,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她活的太久,死的太晚了!

2024-09-05 原文 #老楊到處說 的其它文章

歷史需要補課 局限性和性格短板 回顧清末慈禧太后臨死前的北京政治氛圍:那一年的秋天,整个帝国都在期待一个人的死讯,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她活的太久,死的太晚了! ——

訂閱楊錦麟頻道,每天免費收看最新影片歡迎各位透過超級感謝支持我們的創作亦可通過PayPal支持我們:http://bit.ly/support-laoyang-------------------------------------華人社會大變將至,老楊堅持在亂局中繼續做好本份,為大家提供獨到而全面資訊,助大家一同分析時局,安身立命。為支持團隊運作,老楊特別為各位舊雨知音準備各種優秀產品,由頂級高山茶葉,到日常淺酎的紅白葡萄酒,一應俱全。最新推出老醬香白酒,百年在地窖藏,上思上想不上頭,懇請各方好友支持。歡迎掃二維碼添加微信諮詢:zhujiu30 或 微信qingtongtong100-------------------------------------#中國 #中国 #老楊到處說 #楊錦麟論時政 #楊錦麟這是署名郭包肉的一篇解讀晚清慈禧太后臨死前北京官民心態的文章。1908年的秋末冬初,大清国帝都的政治气氛是沉郁、不安和躁动的。不断有太后和皇帝相继重病不起、大限将至的传闻从中南海仪鸾殿的门缝里飘散而出。有人在悄悄地,不动声色地测试着整个帝国对太后将死的反应。一直以来,太后没有国家的观念,甚至也没有皇室和皇族的观念,她的观念里,只有自己。人人都知道她不但固执,而且极度自私,为守住权力而不惜一切。政治家大忌就是为一己之利而罔顾国体与民族利益,但在国家利益与自我权力冲突时,太后毫无疑问地会牺牲前者。她宁愿与一个破败、封闭、落后和愚昧的大清国生死与共,也不能接受权力的旁落。这导致她在政治斗争时的果决甚至不计后果,正如1900年的她,为了个人权威,不惜与世界十一个列强同时宣战。庚子国难,毁掉了大清国的立国之本。在中国与世界对决的初期,英美法等国曾向清廷表示,双方的关系正在趋向零和博弈,西方各国也一直告诉清廷,不要把商业纠葛上升到政治甚至战争层面,这都是在提醒太后,让她和清廷尽快遏制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但太后总以为洋人是要逼她就范,所以她也只能以更强硬的态度回击,最终迫得列强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予以回应。——列强要求清廷按照《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合约行事,保护各国在华商业利益和外国人在华安全。但是列强等来的,却是义和团对帝都使馆区的围攻和太后的宣战诏书。开战前,慈禧康慨主战,杀了一干主和的大臣;战败后,她又诿过于下,杀了当初主战的一帮勋贵。反复无常,出尔反尔;功为己,过为下,这样的主子,谁敢伺候?一个独裁者,能受到多少官僚和百姓的拥护,归根结底源于其能创造多大的共同利益与他们分享,比如大家愿意搞洋务运动,愿意跟着盛宣怀办航运、修铁路、搞电报,就是这个原因。但是太后的自我意识过强,把整个国家都视为她的独有利益。除了自己身边的鹰犬,太后的自私几乎伤及了所有人,而且她心中有一种偏执,认为所有人都应该不计代价地无条件地拥护以她为核心的满清政权。太后认为,如果大家都愿意就范并且合作,那么自己就有足够的力量去贯彻她的意志。但是官僚阶层根本无法认同这种观念,他们不可能在太后明显的错误下仍然支持她。这就导致她只能用强势的态度和强硬的手段去压制整个官僚集团,借以维系越来越分裂的政治基础。她像拉扯提线木偶一样地强行让整个国家跟随她的步调。然而这样的管理让整个国家都处于黯淡无光和压抑沉闷的状态,自 “辛酉政变”掌权之后,大清国的官场逐渐变得异常压抑并且离心离德,到了“义和团”和“庚子国变”时,整个官场已经是一盘散沙。彼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和铁路大臣盛宣怀等人搞的“东南互保”已经宣示了满清朝廷行将分崩离析。在帝国的心脏北京,压抑和恐惧的情绪填塞在每一个官员的心中。官员们在工作上消极而胆怯,很多人希望用一场苦熬来换取安全致仕。早在太后以铁腕手段镇压了“戊戌变法”,囚禁了光绪皇帝,斩杀了改革派官员,特别是经历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以及庚子国变之后,官僚阶层的大多数人对大清国的未来就已经有了一种绵无绝期的悲观情绪。独裁者一手遮天的局面是无法永久持续的,总会出现破局的那一天。太后越来越孤立和孤独,甚至她的铁杆支持者也开始动摇,因为他们看到太后一意孤行,担心自己也会跟着倒霉。而且太后的性格刚愎狭隘,做她的臣属压力巨大朝不保夕。她时常与属下争功,并且惯于把过错归咎于他人;她的很多政策都不具备现实性,根本无法落地,可她总是责怪下属们执行不力,“欺瞒罔顾”。这导致太后与僚属们的关系越来越差。自她掌权以来,多少人曾红极一时,后来却戛然而止甚至死于非命,这可能让她感到政治险恶,人心难测,也让她在人事任用上颇有顾虑。因为很多人都曾是咸丰、同治或光绪等前朝元老,虽然对她表了忠心,跪下叩了头,但她还是担心这些人二次变节。她担忧身边再次出现“顾命八大臣”那样的野心家、阴谋家,而她又拿不准谁是那样的人,因此她必须时刻提防身边人的勾结与密谋。这种状态让她如履薄冰,她一方面要依赖身边人去做事,另一方面又担心被他们联手倒台。这让她在风险防范上草木皆兵。这种危机感也并非空穴来风,外界一直有各种声音在刺激她,经常有不明来源的消息传出,说太后凤体欠安,又或者说她已经指定了接班人。这种小道消息满天飞、谣言四起的现象,显示出有人在测试大清朝官场的反应,这也让她处于更加焦虑和惴惴不安之中。她无法确定哪些人对自己还保持着忠诚,而哪些人心怀叵测,只能一再对身边人进行清查。进行清除,她要消灭一切颠覆的企图,她不能容忍失去权力,因为她还有许多未竟之志,她还需要另一个十年或者二十年。但是整个帝国已经被她折腾得支离破碎奄奄一息了,除了醇亲王载沣一家子,恐怕没有谁不希望她赶紧死掉。公元1908年的11月15日未正三刻(下午两点),她终于死了,年74岁。不再有谣言和小道消息了,因为这一次,她真的死了。她死后不到三年,武昌城头一声枪响,改天换地,改朝换代。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她活的太久,死的太晚了。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