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朝明的日本药方治不了中国经济的疑难杂症,體制內明白人仍多,但「不唯上,不唯書,只為實」的少之又少 中國國情與日本不同,日本走出三十年大衰退,是真正實施體制改革 大衰退/民營企業/財政兜底/政府責任

2024-10-03 原文 #老楊到處說 的其它文章

辜朝明的日本药方治不了中国经济的疑难杂症,體制內明白人仍多,但「不唯上,不唯書,只為實」的少之又少 中國國情與日本不同,日本走出三十年大衰退,是真正實施體制改革 大衰退/民營企業/財政兜底/政府責任 ——

訂閱楊錦麟頻道,每天免費收看最新影片歡迎各位透過超級感謝支持我們的創作亦可通過PayPal支持我們:http://bit.ly/support-laoyang-------------------------------------華人社會大變將至,老楊堅持在亂局中繼續做好本份,為大家提供獨到而全面資訊,助大家一同分析時局,安身立命。為支持團隊運作,老楊特別為各位舊雨知音準備各種優秀產品,由頂級高山茶葉,到日常淺酎的紅白葡萄酒,一應俱全。最新推出老醬香白酒,百年在地窖藏,上思上想不上頭,懇請各方好友支持。歡迎掃二維碼添加微信諮詢:zhujiu30 或 微信qingtongtong100-------------------------------------#中國 #中国 #老楊到處說 #楊錦麟論時政 #楊錦麟這是一篇舊文,2023年07月20日发表于《财新》后被《中国改革》2023年第5期转载 中關村產業升級研究院署名文章對辜朝明提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虽然对于解释日本经济长期衰退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瑕疵。他所开出的日本药方——“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解决不了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真问题,而且还有可能误导中国各级政府,使我们错失改革良机,重蹈日本“失去三十年”的覆辙。文章考察了日本三十年長期經濟衰退的具體情況之後,得出的結論是:日本经济最终能够走出“大衰退”的阴影,靠的是不断地推进改革,而不是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認為辜朝明的“日本药方”——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无可取之处,但是解决不了中国经济面临的“疑难杂症”。(一)中国企业出现“惜借”现象,主要原因并非为了修复资产负债表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理论”指出,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后,许多企业开始旷日持久地修复资产负债表,进而集体“躺平”,停止了借贷行为。如今,中国企业也罕见地出现了企业“惜借”现象,据此,辜朝明建议“当公司不借钱时,政府必须借钱”。然而,中日两国虽然同样出现了“惜借”现象,但是背后的原因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出现“惜借”现象,并非是为了修复资产负债表,更不是要追求“负债最小化”,因为当下的中国企业对于资产负债表并不像日本企业那么敏感。文章认为,企业“惜借”的根源是“信心不足”,由于民营企业政策不够稳定,国际市场订单不断减少,国内营商环境差强人意,即便能够拿到银行贷款也无处可投,更无法偿还。首先,相较于日本企业强有力的信用约束,中国企业对于资产负债表的敏感度则相对较弱。其次,民营企业家投资信心和投资指数持续走弱。近年来,中国舆论场上经常出现“消灭私有制”、“民营企业卖国论”、“民营企业离场论”、“国进民退”等错误言论,严重打击了民营企业的投资积极性。根据长江商学院的“中国企业经营状况(BCI)指数”显示,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和投资前景并不乐观。(二)中国企业虽然也想“出口还贷”,但是面临着“逆全球化”的挑战。在辜朝明的理论中,日本企业为了还贷,便努力通过增加出口换取外汇,从而逐步偿还银行贷款。然而当下,由于一些国家纷纷采取“去风险化”的逆全球化政策,导致中国企业出口订单不断减少。由于中国制造业的主要产能是为出口服务,过去大部分订单来自于欧美市场,一旦市场“脱钩”,势必会出现“产能过剩”。又由于经济学讲的是“有效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如果出口受阻,企业破产,员工失业,收入下降,那么仅仅依靠“内循环”是解决不了生产过剩危机的,面对此情此景,企业不敢借贷应是明智抉择。(三)政府债台高筑,财政扩张能力有限辜朝明对中国开出的药方就是实行“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但是在这方面,中国与日本存在着显著不同。首先,从日本战后的三个时期看:在高速增长时期,政府债务为零;到中速增长时期,政府债务开始出现;到了低速增长时期,政府债台高筑。但是与日本不同的是:早在高速增长时期,中国政府就已经债台高筑。现在即使想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恐怕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中国与日本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尽管日本政府债台高筑,但大多是中央政府债务,而日本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则相对较小。况且,日本虽然是单一制国家,但是实行“地方自治”,对于下级政府的债务,中央政府原则上是没有兜底责任的。与之明显不同的是,中国是单一制国家,在法理上,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债务是负有最终兜底责任的,在地方政府缺乏自我约束的条件下,就必然会导致地方政府严重的道德风险,并最终拖垮中央财政。日本“大衰退”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综上所述,推动日本走出“大衰退”的真正动力,就是不断地推进改革,而非“积极的财政政策”,更不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启示一:正视危机,才能够克服危机 要想治病,首先需要承认身体有恙,要去看医生;其次要找对医生,做出正确诊断;然后还要开对药方,抓对药;之后,服药的时候还可能因为药太苦而难以下咽;最后,等到药服下之后,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够产生药力,逐步见到疗效。日本“大衰退”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起初,日本政府迟迟不承认日本经济有病。泡沫经济破裂初期,日本政府还停留在过去高速增长时期和泡沫经济虚假繁荣的幻觉当中,不肯承认日本经济有病。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日本政府力挺世界银行专家撰写了1993年的年度报告,标题就是《东亚奇迹》,鼓吹“东亚模式”,强调“政府作用”;但是没过两年,1995年日本就爆发了“住专危机”,一些在泡沫经济时期成立的专门给房地产提供贷款的专业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后来,日本政府开始承认日本经济病了,但却以为仅仅是短期的经济周期现象,也就是说,只是头疼感冒而已,用不着动手术。于是,继续采用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进行刺激,分歧只是究竟是采用货币政策有效,还是采用财政政策有效?直到9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才意识到是日本体制出了问题,而且病根就在日本政府自己身上。于是桥本政府于1996年推行了“行政体制改革”,把22个省厅(相当于部委)精简压缩到12个;其次是小渊政府于1998年推行了“金融大爆炸改革”,大大加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再次是小泉政府时期,竹中平藏力推金融改革,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最后是安倍政府提出“三支箭”,其中第三支箭就是改革。只是中国的专家和媒体大都只关注第一支箭(货币政策)和第二支箭(财政政策),却忽略了最重要的第三支箭(体制改革)。正是因为日本政府首先从自身改革动手,并且坚持不懈地推动市场化改革,才使得日本经济逐步走出衰退。因此,拯救日本经济的,既不是货币政策,也不是财政政策,而是体制改革。前两者充其量只是对推进改革的配合,而绝不是主角。(二)启示二:未雨绸缪,防范危机,兜住民生底线日本自泡沫破裂以后,虽然出现了长期发展停滞和通货紧缩,也出现了政局动荡,有十年左右几乎一年换一个首相,甚至连战后长期执政的自民党也一度被迫下台。但是,日本并没有出现大的社会动荡,更没有发生社会动乱。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首先,在“失去的三十年”里,日本国内经济虽然持续放缓,但是海外资产却在大幅增加,GNP增长快于GDP增长,因此,必要时日本企业可以将国外资金调回国内,用于偿还国内债务。其次,日本早在高速增长时期就建立起来一整套相对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尽管在“失去的三十年”里,经济持续下行,许多企业破产,大量人员失业,但是国民的日常生活还是能够有一定保障的,至少不会饿死人,冻死人。再次,日本虽然是单一制国家,但是实行地方自治,并且奉行“请求主义”。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即使政府债务再多,只要不向中央政府提出申请,中央政府是不会主动出手相助的。政府之间尚且如此,国民之间就更是如此。因此,日本人的习惯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很少向他人求助。最后,日本人从小接受的是自力更生的教育:从小学教科书开始,就反复强调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基本国情,不断灌输凡事靠自己的独立思想,并且将所有权意识贯穿于教科书,使日本人从小就懂得:无论任何情况,不是自己的东西都绝对不能拿。因此,即使企业经营失败,经营者首先是检讨自己的责任,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去找政府有关部门。极而言之,即使真的生活不下去的时候,日本人也大多是“自裁”,很少去伤及他人。相比之下,假设同样的大衰退局面发生在中国,会是什么状况?这也就是为什么多年来我们一再提醒中国政府要警惕危机:1994年提出应当高度重视危机管理;1995年提出要警惕金融危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2003年提出要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尤其是隐性债务风险;2005年提出要防范房地产泡沫,“千万不要重蹈日本覆辙”;2009年提出要防范地方政府平台风险,警惕商业银行给地方政府平台贷款增长过快风险;2016年提出转型期要把防范风险放在首位,要防范房地产价格下跌时各级政府面临的风险。(三)中国能否避免重蹈日本覆辙?如前所述,日本之所以能够走出“失去的三十年”的经济困局,真正原因是桥本、小渊、小泉、安倍等几届日本政府,从政府自身改革入手,坚持不懈地不断推进改革,努力克服旧体制的束缚,打破利益集团的藩篱,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根据日本的“前车之鉴”,中国要想避免重蹈日本覆辙的唯一办法就是:紧紧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的天赐良机,旗帜鲜明地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全力以赴地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倘若如此,我们就一定能够获得新的改革红利,拉动新的增长。首先,据我们2018年的测算,目前我国每年因不公平竞争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公平损失和福利损失大约占到GDP的22%;如果我们能够切实推进竞争政策,真正实现公平竞争,我们就能够获得“公平竞争红利”,GDP增速每年至少可以提高2个百分点。其次,如果我们能够推进高铁体制改革,地方国企改革和国有金融机构改革,我们就能够有效化解高铁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以及国有金融机构风险,从而获得“化解风险红利”。最后,市场经济就是民营经济。如果我们能够在全国人大设立评估委员会,由国资委提供国企数据,由工商联提供民企数据,然后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逐个进行对比评估——凡是民营企业能够用较低的成本、较高的效率做得较好的领域,国有企业就坚决退出——让国有企业集中精力去做民营企业做不了、做不好的领域。通过“民进国升”,获得“布局调整红利”。总之,只要我们能够实现新的一轮思想解放,我们就能够推动新的一轮改革开放;如果我们能够推动新的一轮改革开放,就能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就能够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早日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1,未雨綢繆的建議,在體制內始終是存在的,關鍵在於會不會進入決策視野,能不能被採納;2,體制內還是有不少明白人,但決策體制先天的缺陷,未必能讓明白人說明白話;或乾脆說一些言不及義的話,積極敷衍的話。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