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会一直留在日本吗?

2021-05-25 原文 #日本経済新聞 的其它文章

丰田会一直留在日本吗? ——

中山淳史:在日本汽车工业会近期召开的记者会上,担任该协会会长的丰田社长丰田章男针对日本的能源政策以及政府相关人士倾向于“去发动机化”的举动流露出不满。他在4月22日的记者会上说:“一上来就禁止汽油车、柴油车的政策会导致技术的选择范围缩小,让日本丧失优势”。

丰田社长丰田章男对倾向于“去发动机化”的日本政府相关人士的举动流露出不满

2011年的3·11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和民营企业之间也曾出现过不和谐音。在较高的法人税税率和能源成本、日元升值、贸易协定滞后等背景下,汽车行业喷涌出“六重苦”的议论。

与10年前的“六重苦”相似

在汽车行业分析方面经验丰富的日本Nakanishi Research Institute的负责人中西孝树表示日本“目前的情况与当时相似”,他在此基础上将汽车行业目前面临的6个问题称为“新六重苦(取罗马音首字母缩写为SECRET)”,分别为:(1)供应链、(2)能源结构、(3)去碳化、(4)资源、(5)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6)贸易规则。

 

每个问题都很严重。供应链方面,在电池、马达和半导体生产上,日本汽车厂商依赖中国的比例高达好几成,由于中美对立,有必要重新制定采购战略。

能源问题方面,日本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在电力来源构成中被认为所占的比例较小,成本也比较高。很多制造企业都担忧地表示“即便供应增加,也不得不承受比欧洲等国家更高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

自然资源方面,以用于电池和马达的稀有金属为中心,日本企业对海外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在高达数千万亿日元的全球ESG融资方面,日本企业也因国内能源问题等处于逆风之下,这样下去可能会导致资本成本居高不下,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战略。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贸易规则。欧盟(EU)通过碳税和碳边境调节机制推进了对日本企业不利的国际标准化(De jure)战略,美国拜登政府也提出了对购买本国产纯电动汽车(EV)和投资相关零部件生产设备提供高额补贴的方针。这是作为“美国就业计划(The American Jobs Plan)”而为人所知的2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一环。

当然,这6个问题不能全部将责任归咎于日本政府。汽车厂商中也有意见称“不要只说丧气的话,要开发具有竞争力的纯电动汽车”。如果只执着于配备内燃机的汽车,不仅会让股市失望,还有可能真的陷入成功体验越大越容易掉入“创新困境”的状况。

新保护主义抬头

即便如此,如果说面对世界正在发生的现实,日本有多大把握能采取战略性举措,我只能说,情况不太乐观。比如,在日本的同盟国美国,取代特朗普政权时代的关税主义,“补贴主义”这一新的保护主义正在抬头。


简而言之,以美国业务为支柱的日本汽车厂商在日本国内生产的纯电动车的出口竞争力将大打折扣。我们来推算一下,美国对购买纯电动车发放的补贴总额超过1千亿美元。假如美国制定的目标是纯电动车在美国每年1400万辆新车销售市场上占2成,5年内,每辆车可以补贴7千美元以上。

 

日本的汽车及相关产业毫无疑问都会考虑将生产转移到美国。面对2011年的六重苦,本田和日产汽车采取了减少出口,将生产转移到国外的“走出去战略”,而丰田始终坚守维持日本国内生产的“留守战略”。不过,这次丰田也有可能将生产转移到美国。

游戏规则不断改变

全球围绕去碳化,产业的游戏规则不断改变,就业与投资的争夺战正在展开。在欧洲也可能出现相似的日本企业生产转移浪潮,丰田还预想到了一旦碳边境调节在汽车领域正式展开,将把目前在日本和法国生产的主力小型车“Yaris(雅力士)”的生产集中到法国等事态。

2019年东京车展上的丰田标志(资料,REUTERS)

对于经营基础牢固,能在全球赚钱的丰田而言,这样做才有可能一直存活下去。不过,汽车产业涉及面广泛,在日本国内有交易关系的零部件、钢铁、化学及电子产业等将受到很大影响。我并不主张让日本追随补贴竞争的做法,但日本政府的政策制定部门需要尽快向全世界宣布能为日本吸引投资的能源和新一代产业振兴的战略。

如果拿汽车战略来说的话,那么汽车动力来源也需要做好两手准备的战略。纯电动车终将会成为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在这个领域绝对不能输,但纯电动车在全球市场的销量过半是20年以后的事情。在这期间,可以采取将混合动力车等日本创造的环保技术作为“过渡技术”,日本政府和民营企业应携手积极推动其成为世界标准的战术。

根据容易在日本立足的条件倒推,现在正是考虑能源及产业振兴战略的时候。与通过日元贬值及调整税率保住了小康状态的上次的六重苦不同,这次的情况除了“新·六重苦”外,甚至可以用“真·六重苦”或“深·六重苦”来描述。这些苦难有可能重重地落在日本产业界肩上。

本文作者为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评论员 中山淳史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