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rt] 台湾疫情:“神话破灭”背后的四个看点
台湾疫情:“神话破灭”背后的四个看点
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以来,台湾一直成功阻挡病毒入侵,2020年4月至12月连续8个月的本土感染零确诊记录也让台湾人引以为傲。
一年多以来,台湾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大部分照常进行,不受影响,少数几次社区感染最后也都以清零并解除隔离告终,学校照常上课,各行各业照常上班,演唱会、职棒比赛也都开放观众入场。
但是自2021年4月底、5月初以来,受到全球赞誉的台湾“防疫神话”在短短的数周之间破灭,先是有华航机师诺富特酒店群聚感染事件,然后又爆发万华茶室群聚和多个地方的衍生感染。
为因应本土社区感染连续每日数百确诊病例,台湾已经实施并延长了第三级防疫警戒至少到6月中,这距离“全面封城”的第四级警戒只差一步。
一年多以来的成功防疫,为什么最后会突然爆发多起本土社区感染,曾让台湾人引以为傲的新冠疫情防治措施又为什么出现破口?
外紧内松和安全错觉
新冠病毒一开始在武汉出现的时候,台湾立刻就关闭了边界,任何入境者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隔离和筛检措施,到如今入境隔离筛检措施依然存在。
严密的入境筛检在此前也一直是奏效的,成功地将新冠病毒防堵在大门之外,少数入境的确诊者也都能够获得妥善照顾和治疗。
这样严密的防控措施日子久了就让台湾民众产生一种安全的错觉,误以为社区是安全的,新冠病毒进不来,这种“外紧内松”的防疫心态也让人们对新冠疫情失去了警戒心。
尤其是台湾航空公司机组人员的检疫措施,从最早的居家检疫14日,逐步放宽为3+11(居家检疫3日,自主健康管理11日),形成防疫破口,再加上防疫旅馆标准作业流程出现疏失,最终爆发华航机师诺富特酒店群聚感染事件。
经过检疫后发现,华航诺富特群聚感染的新冠病毒是英国变异毒株B.1.1.7,而后来的万华茶室群聚和多个地方衍生感染的病毒定序也与之相同。有分析说,英国变种病毒很可能因群聚案被传入社区。
为什么不打疫苗?
台湾疫情一发不可收拾的另一个原因是,和其他国家相比,台湾的新冠疫苗接种率非常低,这里有几个层面的因素。
首先,在这一波本土疫情爆发之前,和世界很多其他地方相比,台湾是相对安全的,本土感染机率非常低,很多人不觉得有必要接种疫苗,至少在疫苗生产数量不足,或其他地方更需要疫苗的时候,“台湾不需要跟别人抢”。
其次,新冠疫苗的安全性让台湾许多人感觉到疑虑,尤其是牛津/阿斯利康疫苗有少数接种者出现血栓症状甚至死亡的案例,而台湾目前主要到货的就是牛津/阿斯利康疫苗。
另外,台湾政府采购疫苗的速度和其他国家相比也是比较缓慢的。台湾政府一直到多种新冠疫苗陆续受到欧美国家的批准认证之后才开始向厂商洽购,而这个时候大多数的头几批的生产量早已经被其他国家预订一空,而这些国家在疫苗研发期间可能早就已经投资研发经费,因此台湾拿到的疫苗数量非常少。
仅仅在一、两个月以前,要不要打疫苗,哪些人优先施打疫苗等问题在台湾还是热烈讨论的话题,现在疫情一下子爆发,许多人都抢着预约排队,但问题是台湾的疫苗数量远远不足。
台湾2300多万人口却只有三十万剂疫苗,而自美采购的约500万剂莫德纳疫苗,还未进入台湾,目前台湾政府已宣布暂停“自费疫苗接种”,以因应医疗资源及人力分配。
校正回归是什么意思?
台湾本土感染确诊人数爆增之后,还出现一个新的热词,那就是“校正回归”。
这是台湾卫福部长陈时中首先提出的名词,意思是将新公布的确认病例数回溯追加到之前公布的数据上面。
这种说法立刻引发台湾各界热烈争议,不少人批评指挥中心校正回归后确诊数瞬间大增,那之前的数据是否涉嫌掩盖真相,但陈时中解释说这是因为“检测塞车”,检测量能恢复之后就会有校正回归的数据。
但校正回归一词还是让许多台湾人摸不着头脑。还有媒体报道这影响了人们对官方公布数据的信心,台北市长柯文哲就表示,他当了一辈子的医生,还是第一次听到过校正回归。
事实上,许多国家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初都有过所谓的校正回归的概念,因为疑似病例突增造成检测量能不足,例如英国也曾经有平日确诊数高,周末确诊数低的情况,时间一旦拉长,再将统计数改为“过去7日平均确诊数”的话,就不会再有校正回归的问题。
超前部署和造神运动
台湾本土疫情蔓延,反对党也抓住这个机会趁势猛攻,过去一年来执政的民进党由于防疫成功一直处于民意支持高点,现在一下子就几乎快被反对党“打趴”。
国民党不少民意代表将矛头指向中央疫情指挥中心的指挥官卫福部长陈时中,指责他身为防疫总指挥应该为此负最大责任。
国民党立法委员费鸿泰在政论节目上说,过去一年多以来陈时中被捧为“神一样的人”,所有人都“顺时中”,没有人敢批评他说他不好,那现在又该如何呢?
国民党立法委员郑丽文也批评说,过去民进党政府都在忙着表功,吹捧台湾在民进党执政下防疫做得有多么成功,现在疫情扩大,所谓的超前部署都到哪里去了?
在诸多的批评声浪中,也有不少民众给予支持和打气。
去年全球疫情爆发以来一直享有高度民意支持的陈时中,想必现在也能体会到“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