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加速脱中国,4~6月在华投资减16%

2024-10-04 原文 #日本経済新聞 的其它文章

日企加速脱中国,4~6月在华投资减16% ——

日本企业尚未停止对脱离中国的投资。截至2024年4~6月,日企在中国的当地法人的设备投资额连续七个季度低于在欧洲的投资额。日系车企的低迷已经蔓延到零部件和材料等整个供应链。日本制铁和藤仓等企业相继缩减在中国的网点和业务。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分析了日本经济产业省针对约5300家日企海外法人(日企持有过半股份的制造企业)进行调查得出的数据。

2024年4~6月,日企在中国大陆及香港的设备投资(按美元计算)同比减少16%。日企海外投资中的中国大陆及香港的占比为13.6%,连续两个季度低于欧洲。这是自2016年1~3月起的8年来首次低于欧洲水平。

截至2019年4~6月,中国大陆及香港占日企海外法人投资额的比例为18.6%,也就是说5年里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2024年4~6月欧洲占比增加了约1个百分点,达到13.8%,北美增加了约10个百分点,达到36.8%。

对日本来说,中国是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与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欧洲相比,中国与日本的地理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但作为投资目的地的优先级却在下降。

日企中国投资下滑受到汽车厂商业绩不佳的影响。日本运输机械行业的中国法人的销售额进入2024年后持续处于同比下降20%以上的水平。日企与比亚迪等专注于纯电动汽车(EV)的本地厂商竞争激烈,日产汽车社长内田诚表示,“我们正竭力保住目前的势头”。

今年6月,日产关闭了常州的工厂。该工厂年常能13万辆,相当于在华整体产量的 10%,日产还考虑削减其他工厂的产能。7月,本田关闭了广东省的工厂,还表明计划暂停在湖北省工厂的生产。即使把新建的EV工厂考虑在内,年产能也将减少29万辆。

日系车在华产量的下降使零部件和材料业务遇冷。本田关联公司J-MAX将出售广州工厂的一部分,并减少其在武汉的部分生产设施。从事汽车钥匙等业务的阿尔法公司将于2025年3月解散湖北省的中国子公司,整合产能。2023年,藤仓关闭了一家在华线束工厂,将生产集中到一个基地。


在材料制造商当中,日本制铁决定退出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旗下的宝山钢铁的合资业务。在华产能预计将减少70%。

宝山钢铁的生产线(资料图)

除了日本车陷入困境外,中国汽车钢板制造商技术能力也在提高,竞争加剧。帝人也在2024年3月将生产汽车碳纤维等材料的中国子公司出售给一家当地企业。

踩下投资刹车的不只有汽车产业。日本DIC将在2024年内退出中国的液晶材料业务。 该公司相对于本地企业的技术优势已经动摇,市场份额下滑。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调查,进驻中国的日本制造业企业有53%将“竞争对手的崛起”视为一个问题。其背景是中国经济放缓导致竞争进一步加剧。

面对日益激烈的价格竞争,味之素将重组并出售三家冷冻食品厂,近期汇总到一处地点。7月,资生堂停止在中国销售高档化妆品“BAUM”。资生堂社长藤原宪太郎表示,“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价格,我们可能会继续撤出无利可图的品牌”。

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困境显而易见。据经济产业省统计,截至4~6月,日企在华法人的销售额也连续7个季度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从2021年开始,中国法人在日企海外投资额中的比重逐渐下降,日企倾向于合理化而非扩大工厂和网点。

太平洋水泥公司专务执行董事深见慎二表示,“我们认为中国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并表示“将把经营资源投入到东南亚和印度”。该公司2023年决定退出负责生产和销售水泥并出口到美国的在华业务。

在日本企业对华投资下降的同时,中国一直在努力吸引外资。

中国今年3月宣布了吸引外资的24条措施,包括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落实税收支持政策和改善监管等。这些措施有着通过自由化来鼓励投资的目的,但外国企业的动作比较缓慢。4~6月,外资的对华直接投资三个季度以来首次出现流出大于流入的情况。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