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大陆版《邓小平时代》是怎样争取来的

1989-06-04 作者: 李昕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2010年代, 北京, 出版界, 三联书店


大陆版《邓小平时代》是怎样争取来的


--作者:李昕


本文是我 2012 年为洽谈《邓小平时代》的版权赴香港与傅高义先生见面的全程记录,原文为当时每天记下的日记,现不加修饰发表,仅隐去个别人名和单位名称,以 XX 表示。 —— 李昕



1 17


一早和叶彤一起飞香港,住沙田凯悦酒店, 1700 元一天,号称行政楼层,很贵,但是由接待方安排,别无选择。有早餐和傍晚鸡尾酒免费服务,很方便。那所谓的鸡尾酒茶点,相当于简单的自助餐,居然可以吃饱而不必另外出去找食。


在飞机上就开始准备明日与傅高义先生面谈的提纲,到酒店后仍马不停蹄。分三个部分,一谈三联优势,二谈如何将书做好,三谈销售目标。又是两三千字。这是第三份文字材料了,前两份都上万字。到达后一直未见到本书版权代理人、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甘琦(北岛夫人)。她太忙,连改几次时间,都说实在来不了,最后改到晚十点半。路上叶彤告,对此书版权的多家竞争,第一轮中文大学出版社曾有过内部投票,结果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以下简称上海世纪集团)胜出,听了有些心慌。但晚上舒炜转来董秀玉老总短信,董总说甘琦告诉她,傅对三联此前的分析和评估材料看好,又觉信心大增。


84.jpg

著名出版人甘琦另一个身份是诗人北岛的妻子。


晚七点和叶彤去杨振宁先生家。地点在香港大围一带。房子算是香港水平的豪宅,但估计面积只一百多平米,装修陈设普通得很,与一般家庭无二致。杨很高兴,聊天四十分钟,对三联的《杨振宁传》精装本极满意,他用手摸着封面,很兴奋地告诉翁帆,你看这封面是布做的。我和他约稿,想在他九十大寿时出一本画传,他也正有此想法。他说要做两百页,一页照片一页文字,文字部分他要和翁帆互动一下,各人都写一些相关感想作对照。我说这样非常好,可以做成畅销书。


接着杨先生讲到周光召最近发了脑溢血,说据西方人研究,中国人脑血管病发病较西方人高,而西方人心血管病较中国人高。这可能和不同人种(血管的粗细构成)有关,也可能和饮食习惯有关。所以中国人不能按西方人医嘱吃阿斯匹林每日 150 毫克(只能减半),否则心脏保住了,容易脑溢血。就以前我们谈过的话题,他也讲到出版社为了争夺教材的出版发行权有行贿受贿现象,这是世界的通病,非中国专有。他的朋友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因介绍教材给出版社而引卷入这方面的案情。他还谈到国家有钱了,支持重点科技项目,清华有人拿到一个亿,不知怎么用才好。钱不用掉,以后就无法申请了,所以要突击花钱。国家在这方面管理有问题。


甘琦十一点才到,在酒店露天咖啡厅和我们小坐。问及此番竞争三联有多少胜算,她守口如瓶,一再表示傅高义明天要亲自谈,让她不要讲话,她如释重负,因为不需要她参与做决定了,不必得罪朋友了。她只说傅认为我们先前写的《对 < 邓小平传 > 送审问题的预测和评估》(当时我们称《邓小平时代》为《邓小平传》,作者今注)回答了他的问题,但世纪集团的材料写得也很好。两家报送的第二批论证材料( XX 社、 XXXX 社及 XXXX 社因得知竞争对手是三联和上海世纪集团,都半途退出,未写)一共 55 A4 纸,三联的很短(我只写了 7 页,连叶彤加上的附录不过 10 页),而上海世纪又写了厚厚一打子(上次写此书的策划报告,他们就比我们写的详细,达 2 万字,而我们只是叶彤写了 1 万字)。傅先生今晚还要再看一遍,很快会决定出不出,谁来出。甘琦的话还是让人不托底。我问这次都有谁来,她说只有我们和上海世纪集团,但 XXX 代表的 XXXX 社此前已和傅高义见过面。他在等待傅对我们两家都不满意时卷土重来。我问时间怎么安排,甘琦说傅高义明天下午四至六点在中文大学讲演,六点半至八点和上海世纪集团的人一起吃晚饭,边吃边谈;八点至九点半,傅准备和我们一起喝咖啡。我有些担心这样的安排会不会对上海方面有利 ? 但因为 最后谈 是我老早对甘琦提的要求,她是按我要求安排的,我也不便说什么。我问甘琦,会谈时应注意什么,她不答,只说傅高义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出不出大陆版,二是由谁来出。所以别光讲三联有什么优势,更重要的是鼓励他,坚定他在大陆出版的信心。最后甘琦笑说,傅高义这次来港把见你们当作一件大事。


又聊些别的,她谈到杨振宁是她家的贵人:大约十年前在美国,杨曾主动找到北岛的家,在门上贴条说:我喜欢你的诗,咱们可否认识一下 ? 从此他们成为朋友。 2002 年北岛父亲病重,杨即亲自前往北京 304 医院探望与他同岁的北岛父亲,引起医院震动。北岛第一次回国探亲与此有关。她说得很动情,让人了解了杨的真性情,对杨肃然起敬。甘琦边聊边抽一种很细很长的外国香烟,把烟灰掸在空酒杯中,临走时,酒杯已经半满了。


85.jpg

李昕和甘琦。


1 18


上午早餐后即去九龙山林道蓝真家,带去极品乌龙一盒。蓝真先生是三联老前辈,我的老领导。他和夫人李大姐身体都好,我们闲谈一个多小时。出来后买些零碎东西,然后回宾馆静候与傅高义先生会谈。


叶彤去听傅先生的英文讲演了,根本进不了门,因为没有预订。会场座无虚席,叶彤只能坐在一间教室里看电视实况转播。


坐下来真感觉有压力,几乎有些紧张。接受面试,这种感觉我已是多年没有了。为此,已连续两晚只睡三个小时,硬是失眠。


晚上八点和叶彤到傅先生住的 920 房间面谈,他刚刚和上海世纪集团的编辑室主任毕胜,一个三十四岁的年青人谈完。据说那年青人很棒,傅对他竖大拇指,认为他将来大有前途。他送给傅的论证材料被认为很好,当然傅也说我们的材料更好。


与傅高义先生的谈话比我们想的轻松。此人看起来是个蛮有趣的人, 80 岁了,精神头儿和年青人无异,爱笑,更爱和人逗着玩。谈话开始时甘琦默坐一边,拿个本子做记录,像个书记员,这是他们之间昨天的约定,但傅高义不时嘻嘻哈哈地与她讲几句,她也便不能不讲话,于是便成了大家一起聊,就像老朋友聊天。


86.jpg

80 岁的傅高义,精神头儿和年青人无异。


傅先生说起话来谈笑风声,其实他心里早已瞩意三联,大致是两个理由:一是三联的品牌优势,他说今天午饭时在中文大学和一教授谈天,问及大陆哪家出版社最好,对方答曰: 三联 。(不知这教授是谁,他可真是帮忙)。二是三联由我执笔写的第二轮材料包括内容分析报告(出版方案有上中下三策可选--这个建议最初是舒炜提出的,作者今注)和送审策略(分三步,先解决译文不妥当的问题,再非正式征询一些党史专家的意见,最后按规定送审)令他满意,认为很好地回答了他想了解的问题。谈话之后,他笑称自己想不出这些点子,对中国的这套管理模式不熟。但他明说自己会给审稿专家们施加压力。他预测那些审稿专家也会掂量。说到这里,他又显得非常自信。


因为是聊天式谈话,这两天苦心准备的面谈提纲几乎没有用上,我端着 Ipad ,却几乎不能看里面的内容。甘琦昨天建议我,要帮他下决心出内地版,他今天一上来也讲自己还没有决定出不出大陆简体字本。我首先强调了这本书对中国读者的特殊价值,谁知他也正想说我准备说的话:关于邓小平,他的书是独一无二的。我说伊文思的《邓小平传》与他的不可比(特别是在这几个方面:以改革家为中心的角度、第一手材料收集、独特研究评价的学术传记),他完全赞同,并说伊文思自己也这么说。我又讲做出版的人心目中有个理想,就是要用书参与推动历史进步,这本书符合我们的理想,何况又在邓小平南方讲话 20 年及中共十八大前夕,此书的出版对未来中国的改革发展有重要影响。傅听了很高兴。因此我强调此书不出大陆版太可惜了。我说,"要让这本书参与历史,只有在中国出版,而仅仅在海外出版是做不到的。"傅表示同意,并说果真能有这样的效果,正是他所期望的。


87.jpg

大陆版《邓小平时代》的出版,对未来中国的改革发展有重要影响。


谈话持续了两小时十分钟,原来他与甘琦约定,要在会谈后两人商议此书在大陆出版事宜,等他离开香港上飞机时再宣布与哪家出版社合作。谁知因为谈得投缘,傅先生竟中途当场拍板交三联出版,起身与我握手。于是甘琦便摇身一变成为经纪人,和我们谈合作条件。最后首印数定为上策(即不删章节) 50 万,中策(即删去三章) 40 万,下策(删掉更多几章)暂不考虑,甘琦坚持说取下策不如不出,但傅的想法其实更开明,甚至说可以将内容截止到 1984 年。我们商定版税 12% (傅当场表示他会把版税捐掉),翻译费三联分摊三分之一,即 6 万元,中大社承担其余部分。我算三联的 6 万只占码洋千分之一左右,无足轻重。于是一本大书的版权定案,牵涉码洋至少 4000 万元(后来实际出版码洋 8000 万元--作者今注),这在三联历史上从未有过,而这样复杂和困难的版权争夺战,可能也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绝无仅有的。三联终于胜了,可以长舒一口气。当晚即致电向樊希安报喜,向董秀玉老总表示谢意(董曾多次对甘琦表示希望三联出版此书)。


88.jpg

确定合作关系后,李昕和叶彤与傅高义(图中)先生合影


1 19


早餐后和叶彤约甘琦来谈谈,在酒店一楼咖啡厅的门外。事情定了,下面是合作问题。她希望繁简体译文保持一致,为此希望三联的舒炜和叶彤以访问编者的身份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住上两周,帮助他们审定译文。三联出路费,香港费用她负责。双方又排了一下出版时间表。港版五月出,大陆版七八月份。


大家又谈到昨天傅高义选择三联的事。甘琦说傅先生让她对上海世纪集团的人讲三条:一,你们的领导没来;二,三联的品牌更适合出版这本书;三,三联处理送审问题把握更大些。关于第二条,现已知道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方正说了三联好话,当然傅高义可能平常也对三联有所耳闻。第三条则主要指我和几位审稿专家是好友,他很看重这一点。甘琦批评傅先生太直接了,中国人不是这样讲话的,傅自叹不如,但他要甘琦代他称赞上海的小伙子毕胜,说自己佩服他。甘琦说那小伙子的确厉害,亲自到美国找到傅高义,索取了英文样书。回来自己亲自译了五章,他同傅的对话,一直用英语。他对书中问题的处理建议,对于他的年龄和阅历来说,也算是很棒了。这样的人才真是后生可畏。


甘琦说到这本书引起了空前的竞争,国内表达意向的出版社多达三十多家。 XXXX 出版社曾打着某领导的旗号加入,但最终偃旗息鼓;有趣的是某大出版社发来一信,称 请寄一册样书供我们评估 ,官僚机构的作风表露无遗,其实你如何评估与作者有何关系 ? 另有出版社请寄中文稿,说 我们的编辑都不懂英文 ,居然认为不懂英文也可以编辑这样的书!这样的来函,自然都是不必回复的。但大多数出版社在第一时间都写出了编辑、营销策划和报价。第一个提出首印 50 万的是 XXX ,他代表 XXXX 社,早些时见过一次傅高义。傅也很喜欢他,只是对他作为民营背景人物处理书中的有关问题的能力有疑虑。但他提出的 50 万首印数从此便成了傅高义在大陆出版此书的底线。另一个参照是基辛格新近与中信签订的《基辛格看中国》,首印也是 50 万,傅高义不能接受他的这本书比基辛格的书印得少,尽管他并不爱钱,也并不太需要钱。甘琦说到这里,我暗自庆幸把三联报价提高到 50 万实在有必要。


当然甘琦也没忘记祝贺三联,要我们千万不要感谢她。她说,这是三联应得的。你们的方案和策略的确是最好的,让傅高义感到理由充足,可靠可信。她还说,她把我写的那份《预测与评估》转给三联的前总经理董秀玉,董总也说写得很好。我告诉她,这是我利用元旦三天休假苦思苦想写出来的,但我们是一个团队,舒炜和叶彤在我的文章中都有独特贡献。我还说到昨晚我打电话向董总报捷,告诉她这本书我们拿到了,她说太好了,对着电话哈哈笑起来。我听得出她是真诚的为三联、为我们高兴,这令我感动。


过了一会儿,甘琦约上海世纪集团的毕胜也一起来坐。这年青人高个子戴眼镜,很精明的样子,一上来就落落大方地祝贺我们,而我们也表达了对他的钦佩和欣赏。他正在为傅高义昨日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英文讲演《邓小平与当代中国》作文字翻译,准备在《南方周末》发表。他强调说此行虽未得版权,但收获很大,学到了很多东西。甘琦说这次她也开眼界了,或许将来有一天条件许可时,她会公布几十家出版社写出的一批策划报告,那才叫精彩纷呈。


告别甘琦,陪叶彤到又一城购物。


晚六时,乘香港国泰航班飞回北京。



转自《文艺是个局》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