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进: 纪念伟大的乡先贤张謇先生诞生150周年

1989-06-04 作者: 原文 #这样走过 的其它文章
分类:


纪念伟大的乡先贤张謇先生诞生 150 周年

试论张謇构建“中国近代第一城”之擘画与实践

--作者:许进

今年是张謇诞生 150 周年。称他为伟大的乡先贤,是前人早有定论的,是实实在在的伟大。因为,他艰难创业、建树的事业伟大;他忠心爱国、瞻望世界的眼光伟大;他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伟大;他尽瘁乡梓、为民造福的精神伟大。以至于他的学问、识见、品德、操守;无不可称为伟大。“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胡适语)这是何等的伟大!中国还没有第二人。“但由于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成的志愿而死”。因此胡适说他“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张孝若说他父亲生平志事,许多没有实现,没有成功,所谓“失败”即指此) [1]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杜威博士( 1859 1952 1920 4 月来南通, 4 20 日、 21 日两天在更俗剧场演讲,第三天还去唐闸演讲,宣传他的实用主义。他曾三次来中国,到过 11 个省,只有在南通见到张謇创建的伟大成就大加赞誉。 80 多年后的新世纪,我国建筑史和城建专家、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经过长期悉心研究,重新发现确定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重新发现了张謇的伟大。我们应该充分认识高度评价这种伟大,并大力宣扬。

张謇的伟大是多方面的。本文只就“中国近代第一城”这一命题加以论述。因为,这个“第一城”完全是张謇努力构建、精心擘画并身体力行实践而产生的成果。他对南通城市的规划是非同凡响的大手笔,故称之擘画。试论之。

一、从推动君主立宪到力倡地方自治

张謇曾致力科举,历经挫折,终于考中了第一名状元。他本可步步升迁,高官厚禄,享受所谓“荣华富贵”。但他不肯做官。年轻时他曾多年客幕,深知官场种种根深劣弊。他早就有许多做官的机会,但他仍苦学去科场赶考。他考中状元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能使社会公认其价值。一个人要有名才被人看重,办起事来就较顺利。但他无意于仕途,很想改变封建专制的旧体制。对当时流行的立宪运动极力推动。 1903 年他去日本考察学习历 70 天,处处感到日本实行宪政的好处。回国后到处宣扬,认为立宪固然要政府主持实施,但人民群众也有责任一齐推动。 1904 4 月他代张之洞、魏光焘草拟了一个请求立宪的奏折,四五个人商议修改了七次上呈,没有消息。 5 月,向已 20 年不往来、时握大权的北洋大臣袁世凯打听,袁答“尚需缓以俟时”。 6 月,张謇就刻印《日本宪法》经上海赵凤昌通过内线送进宫去。慈禧太后看后,召见中枢大臣说:“日本有宪法,于国家甚好。”这些大臣互相看看,不知所对,只有唯唯。张謇慨叹:“枢臣奉职不识古义,莅政不知今情,以是谋人家国,宁有幸乎!” [2] 以后又多次请召开立宪会议,请开国会,均拖延不决。张謇主张变革社会,不用暴力手段,而实行君主立宪,“可以全上安下,国犹可为”。直到辛亥革命起,他仍抱这种观点,还在请速颁宪法,召开国会。后来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他才放弃,改而力倡地方自治。对于立宪运动的失败,他极为感慨。在《年谱自序》中曾说:“自清光绪之际,革命风炽,而立宪之说以起。立宪所以持私与公之平,纳君与民于轨,而安中国亿兆人民于故有,而不至颠覆眩乱者也。主革命者目为助清,清又上疑而下沮,甲唯而乙否,阳是而阴非,徘徊迁延而濒于澌尽。前此迁延徘徊之故,虽下愚亦能窥其征,虽上圣不能警其寤。”他是很为痛心的。

早年维新派人士黄遵宪( 1848 1905 )提出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必须要“伸民权”允许人民“自治其身,自治其乡,再由一乡推之一县一府一省”, [3] 康有为指出:“中国最大的毛病就在于官代民治,而不听民自治。”而欧美日本之所以强盛,都是因为实行了地方自治。要救中国,必须实行地方自治。梁启超说:“以地方自治为立国之本,可谓深通政术之大源,而最切当今中国之急务。”张謇深受这些思想影响,而尤主张实干。 1906 年成立“预备立宪公会”时,众说纷纭,议论不休。张謇说:“立宪之大本在政府,人民则宜各任实业教育为自治基础。与其多言,不如人人实行。得尺则尺,得寸则寸。” [4]

立宪问题拖了几年,议而不决。张謇有次听几位浙江人议论请开国会事,有人说:“以政府社会各方面现象观之,国不亡,无天理。”张謇立予反驳说:“我辈在,不设一策而坐视其亡,无人理。” [5] 他是以担负起天下兴亡为职志的,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张謇不愿做官而愿做实事。他认为做了官,沿袭官场那套文牍官僚习气,反而妨碍做事。这也是促使他决心推行地方自治的原因之一,并且很早就有过实际体验。早在光绪 10 年( 1884 年)大旱,灾民结队达数千人。张謇与乡长集议,立即散赈平粜,他从烟台友人处借 400 元为助。这要靠政府文牍往来,不知何年月可解决,灾民可能早就饿死了。接着,他在常乐镇发起成立社仓,殷实人家平日多为社仓公积粮米,遇灾时可救急,这就为百姓造福了。他又遵父命,以农桑为本,集款去湖州买来桑秧,赊与乡农,附带赠送《蚕桑辑要》手册,教大家种植法。海门以前有过慈善救济的溥善堂,废已久, 1888 年(光绪 14 年),张謇代乡人请求政府恢复建设。“请予总督,梗于胥吏,屡进屡止。”直到 6 年后始定恢复, 1897 (光绪 23 年)正式建立溥善堂,有此慈善机构,孤苦老幼得救了。

1895 年,总督张之洞奏派张謇总办通海团练。 10 年前因崇海一带常有海盗出没,渔民不得安居。张謇曾领导乡民组织起来,举办了沿海渔团自卫。现在朝廷令办更大范围的通海团练,张謇为革除过去办团练向乡民筹款派捐之弊,典质自家书籍 24 箱,得洋千元办起了团练。这不仅是他早年为家乡尽力做的一些事,而且也是他力倡地方自治的初试。这种“小政府,大社会”实行地方自治的主张,正是他敢为天下先,构建南通这块地方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擘画构建“中国近代第一城”

甲午之战,堂堂大中国败于小日本,张謇极感愤耻,益觉官府腐败不足恃,更加努力于地方自治。他深刻感悟到,要振兴国家,必须做两件事。一是普及教育,以启民智;一是兴办实业,以壮国力。他曾和英国学者李提摩太讨论强国之道。李提摩太言:“中国非真能实行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大兴实业、推广慈善,必不能共和,必不能发达。行此四事,一二十年后,必跻一等国。能行二、三事,亦不至落三等国。此比练海陆军为强。究竟有几省能试行否?”猝无以应。强答之曰:“或者沿江各省州县,有能行者,但一时不易遍及耳。”李云:“有二、三处做模范即善,余日望之。” [6] 这次谈话对张謇触动极大,他下决心要先在南通努力建一个模范县。

(一)兴实业。他想办学校,但没钱不行,于是必须先兴实业。

1 、办纱厂。甲午战后,总督张之洞为抵制日本人来内地设工厂,准备在大江南北各建一纱厂。南在苏州,委陆润庠办。北在南通,委张謇办。同时用官资从英国购买了纺织机器,但此计划未能实行,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 1896 年(光绪 22 年)张謇与新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商议,南通盛产棉花,拟兴建纱厂。刘同意民办,找拥资者沈敬夫等集资招股,张謇为此事奔走。这年 9 月,他带领一些人实地踏勘,选定城北唐家闸陶朱坝为厂址。当时他就考虑不要把工厂建在市区,表明他已全局在胸,有整套的规划。这纱厂计划官商合股,在上海存放已久的英国进口机器作为官股,商股由张謇募集。起先计划官商股本各 50 万两,后缩改为各 25 万两。为募集商股,张謇奋力奔走,但拥资者迟迟不肯拿钱。张謇奔走沪杭,历尽千辛万苦。几次都因旅费用尽卖字换钱(张状元的书法是很值钱的)。募得的股金,他分文也舍不得用。 1897 11 月,与建筑商约建厂房,包工价 9 万两,第二年 3 月开始动工。 5 月,戊戌政变前夕他去京,送老师翁同龢返乡(时翁同龢已被罢黜,并嘱张謇速离京)。张謇还忙于招募股本,得武进人恽祖祁助募,得 18 万两,张謇再募集二、三万两,厂房建成。作为官股的二万零四百锭纺织机器运到南通。光绪 25 年( 1899 3 29 日纱机装成,试引擎。 4 14 日,开车纺纱,许多人来参观。继后又经历了缺少流动资金,买棉供纺不及。张謇苦熬撑持,“百计俱穷”。幸而以后厂纱畅销,售值也日增,第一件事算办成了。这年 9 月,张謇去南京,与总督刘坤一(新宁)有段对话: < ……九月纱厂以售值日起,展转买棉供纺,得不停辍。到江宁、新宁(刘坤一)拱手称庆。对之曰:“棉好,地也;转机,天也,人无与焉。”曰:“是皆君之功。”曰:“事赖众举,一人何功?”曰:“苦则君所受。”曰:“苦乃自取,孰怨?”曰:“但成,折本亦无妨。”曰:“成,便无折本可言。”曰:“愿闻所持之主意。”曰:“无他,时时存必成之心,时时作可败之计。”曰:“可败,何计?”对曰:“先后五年,生计赖书院月俸百金,未支厂一钱,全厂上下内外数十人,除洋工师外,一切俸给食用开支,未满万金耳。”新宁俛首拊掌,嗟叹久之。〉 [7]

1907 7 月大生一厂第一次股东大会,张謇即厚报恽祖祁,分与红利三成半, 6 年合计达到 38200 余元。

1904 7 月,张謇又在崇明建大生二厂。第二年 3 月,还为保证供应大生二厂建设,专门建了一座砖窑烧砖。 1907 年初,崇明大生二厂建成,开车纺纱。 1919 6 月,他又在海门建大生三厂,便初步形成大生集团了。

2 、兴垦牧。纱厂发展,又棉不供纺。且棉花因出口而涨价,张謇便想自己种棉花,解决纺纱的原料保证,因而就计划建设垦牧公司。 1900 9 月,向总督刘坤一借南京陆师学堂毕业生江导岷等三人至吕四测绘通海沿海荒滩, 11 月荒滩图成。 1901 3 月,勘定吕四垦牧公司地界,制定通海垦牧公司集股章程。 7 月,垦牧公司得股 14 万, 8 月公司组建成,任江导岷为经理。 11 月定公司基, 23 日开工,兴建第一堤。筑堤坝挡海水是一大工程,招工二、三千人赶筑大海堤日夜奋战,一个月筑成。堤内一层层开垦,种植棉花等农作物,招佃数百户,耕耘经营。

1902 4 1 日,垦牧总公司又建筑开工,试种台州海滨柴子,耐盐碱,子可为油。以后几次大风潮,垦牧大堤受损,每次都及时抢修,有次飚风狂袭,堤坝严重毁损,张謇亲自去督工抢修。辛劳经营十年,形成相当规模。堤内种植,并可放牧。张謇曾在通海垦牧公司股东会上讲述建垦牧公司之艰难、经过、及其志向目的是:“藉各股东资本之力,以成鄙人建设一新世界雏形之志,以雪中国地方不能自治之耻。” [8] 足见其雄心壮志。

1903 8 月,在海复镇营建新的垦牧公司, 10 年后成,划出一堤东区地,安置退伍兵耕种。

1914 3 月建大有晋盐垦公司。 1916 3 月令垦牧公司加浚北河以疏畅淮河支流,经里下河入海之路。 1916 年又扩大垦牧地区至海安,在李堡、角斜地区建大赉垦牧公司,从启东、海门招雇许多农民工去开发海安东的盐碱地,开挖泯沟、横沟,淋盐降渍,并兴建田间引排水的水利工程,加固了海堤,开垦了荒地,使盐碱地改变了面貌,试种棉花成功。土壤多年后逐渐熟化,成为植棉沃土。与建垦牧的同时,开展聚煎盐,盐业成为与垦牧并重的产业。

1917 3 月,张謇去检查大豫、大有晋垦牧公司开河、建闸工程, 10 月再去检查几 家垦牧公司涵闸工程。他手创的垦牧工程,遗泽久远,至今仍有后续效应。

3 、除了办纱厂、兴垦牧之外,张謇还办了其它许多大 大小小的实业。如: 1902 年正月,在唐闸港北建棉油厂、大达公电机碾米公司、面粉厂; 1903 7 月,营吕四盐业公司、渔业公司(为此还请政府保护领海权); 1904 4 月定南洋渔业公司办法; 5 月,与许鼎霖、丁宝铨建宿迁玻璃公司; 1905 1 月营铁工厂,与冶厂合,工人子弟众,设艺徒预备学校; 1906 年设资生铁厂,同年营常乐颐生酒厂、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 1908 5 月与许鼎霖营宿迁耀徐玻璃公司、南通通明电气公司; 1920 年建通燧火柴公司等等。

(二 办教育

1902 年,因请政府依次办公立师范和中、小学不成, 3 14 日在上海与好友罗振玉(叔韫)谈自立师范学校(罗当时在上海编印《教育世界》杂志,曾去日本专门考察过教育)。因为要普及教育,主要是小学教育。而首要的是缺乏师资,所以必须先办师范。此事得罗振玉支持。张謇办实业,原本就为办教育筹集资本。所谓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这时纱厂已办 6 年获利,张謇任职纱厂 6 年,未支一文,本息积累已近二万,再加沈敬夫等友人助集万余,就做建校的基金。选择校址,原拟借京江公所用,后又选城南千佛寺废屋(此寺正月曾大火,毁前殿)。为慎重,张謇又查考此寺历史,从《包石圃集》中查知千佛寺建于明万历 27 年,顺治 4 年重修,自万历至今已有 305 年历史,但寺已早废,又经大火,已不成其为寺,就决定在此建校。先修堤下桩,加土培填扩大面积,五月动工,资遣和尚。据说拆禅堂时,张謇曾与好友范肯堂(当世)一起带头亲自砸碎了泥菩萨,此事后曾引人非议。大佛殿改礼堂,文昌楼改教员室, 1903 年初建成, 4 1 日开学,这就是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经罗振玉介绍,以后成为大学问家的王国维来校为第一位教员,当时王才 26 岁,但国学功底深厚,且通日、英两国文字,正在专研西洋哲学。他到校授伦理、国文,日本人远藤民次郎授算术、外国地理,吉泽嘉寿之丞授算术理化,课程设置文、理、数、音、美、体(后又加英文),完全按照新时代科学设置。第一年先设讲习科(速成式)。同时设四年制本科。以后又增设农科,建农艺试验场,使师范生兼习农,知农事。后又增设土木科、测绘班等。南通有了中国第一所私立的师范学校,全国闻名,邻近各省浙、皖、赣、鲁、闽、湘、鄂等均有人来入学,远至甘肃、山西、陕西、以至四川、云南、贵州也都派人来学,回去推广。接着,他又敢为天下先地举办了女子师范学校。在强大实业基础的支持下(后来发展成几十个企业的大生集团,据统计历年纯利至 1921 年已累增至 1600 万两之多,为兴办各种教育事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张謇陆续办起了农学专门学校(育种、改良品种、土壤、防治病虫害等)、医学专门学校、纺织专门学校以至特种教育的盲哑学校等。

在垦牧公司,每建一堤(约一万二三千亩)佃户满 200 300 ,视学龄儿童多少,即设一国民小学校。等人数渐增,足以设高等小学校时即设。他按全县面积、人口计,至少要小学 700 所,普及教育计划 9 年建成。

1906 年,张謇集通、如、海、泰官绅筹建南通五属中学。 1908 4 月,举办通属中学。此前借州旧试院设法政讲习所。后来,张謇按照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方针,陆续办起了从幼稚园、初小、高小、中学、中师到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一系列完整层次,而又包括普通教育、专门教育、职业教育、特种教育,门类相当齐全结构完整的教育体系。据有人统计,从 1902 年到 1926 25 年间张謇创办通州各类学校达 330 余所,注入资金达 257 万元。他的办学还紧跟形势的发展,按人才的需求,他又办了银行专修科,供应金融单位的需要。又在中学校内创办了一个国文专修科,聘请常州屠寄先生任教,专门培养了一批文秘人才,很多到官私机关去任职。他甚至还举办了“交通警察养成所”并让大家都要学会英文,能够应用,和外国人打交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1914 年,张謇聘请了著名的绣织大师沈寿来通开办了女工传习所,培养了许多精于绣织的优秀高手,为南通妇女开辟了一条自立谋生的职业道路。

张謇这样一位科举状元出身的人,却完全按先进国家标准建立新式学校,课程完整,附属设施齐全(如农艺、工艺试验场等),学校均设体育场,春秋均举办运动会,他都要亲自参加讲话。

《癸卯东游记》中他记述在日本考察学习时一件难忘的事,五月初五日曾冒雨去参观大阪市小学校创立三十周年纪念会。“学童之集者四万人,风雨交作,而学生行列不乱。三十年之成效也。”他深感教育之力。因此他在通州师范学校开学第一次演说时,就提出“以忠实不欺,坚苦自立为宗旨”。勉励全体学生,要做到这八个字,希望全体学生“开拓胸襟,立定志愿,求人之长成己之用。不妄自菲薄,自然不妄自尊大。忠实不欺,坚苦自立,成我通州学风。” [9] 寒假放学时,他又作演讲,解释自由平等之说。他说:“一己则思尽秩序之义为自由,对大众则思能普及教育为平等。”“明公理修公德之人,则人重之;有礼法不苟简之人,则人重之;能成一业之人,则人重之;必有积累,乃有人格。须先从自重起,遽求人之不效也。” [10] 他还说:“当思世界之大,我是其中一份子。只须努力学业,将来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皆为健全国民。” [11] 可见张謇的这些教育思想、育人、健智、强身、有能、都是为了强国,为了振兴中华。

在建成了一系列师范、中、小学、专科学校、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张謇又筹划建立南通大学。 1920 年,他以 45 万元购置华成公司垦地为南通大学永久之基业。计划逐年将工程建好,每年有农产收入,可作维持大学之经费,他的筹划是很周全的。

(三)、规建一完整的地方自治模范县

1 、测绘舆图,通盘筹划。

张謇创办地方自治事业,急需要了解地方详情。州县总面积多少?多少户?多少人口?怎样分划区域,开辟道路,疏通水道等等,有一张适用于地方自治的图,“则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宜辨也;都鄙封洫宜辨也;墟落市镇道路庐舍宜辨也;……然后自治区学区警区可得而分,田赋可得而厘,户口可得而查,农田水利可得而修,工商业可得而计矣 [12] 因而他在师范学校特请日本教授开设一专门培养测绘人才的特班。 1907 年,他组织这些测绘学生对全州县进行大规模的测查绘图,花 400 天时间实测,又用 240 天绘图,制成 1 5000 的全境详图。得知州境为 7435 平方里;原田沙田灶田沙地为 6478 方里;灶荡、民荡 834 方里;荒地一方里;墓地一方里,河渠沟洫 504 方里; . 2 方里。 [13] 有此蓝图,他便一步步规划。

2 、江岸保坍和天生港开埠。

通州南临长江,由于江流的长年变迁,使通州江岸每年要坍去十丈八丈。而春秋两季,每遇几阵狂风巨浪,一夜就可能坍落几十丈几百丈。这样坍了三十年,坍掉了五千余亩良田。张謇为此忧心,多次向总督请求,由国库提拔经费,兴修江岸保坍工程。费了许多口舌笔墨,终于派了工程师来勘测设计,勉强地筹划到经费,正式成立了一个“保坍会”。但施工过程中,经费总是枝枝节节,不能大举做。这时,张謇动员民众,同心协力投入保坍工程,终于巩固了江岸,不再崩坍。 1920 年后,更建成七十里长的巩固江堤。 1906 年,他又申请经总督批准,开设天生港为商埠,只是中国人自己起卸轮船运输货物自己的商埠,不作外轮外商通商的口岸。随后,码头设施,关栈、趸船码头等都陆续建成了。 [14] 同时,修建了唐闸镇连接天生港的一条约 5 公里的公路,虽短而陋,却是中国第一条公路。

3 、修水利。

张謇 35 岁时,随其恩师孙云锦赴开封知府任,遇上黄河决堤大水灾,张曾参与勘救。以后又曾多次参与过治黄、治淮事,对水患深知其害。以后在北洋政府曾兼任过全国水利局总裁,有过导淮治黄的决心,并聘请了荷兰几位水利工程师,一起去黄河、淮河等地实地勘察,研究过治理方案,但终因政府腐败,一事无成。有位年轻的荷兰工程师特莱克与张謇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张退出官场后便请特莱克居住南通。治全国水利既无法施展,便在江苏地方大修水利。当时江北年年有水灾泛滥,治理江淮,必先疏浚运河,张謇出任督办。他查历史、看现场,检查修建了许多大小涵闸,如台庄八闸、河成、河定、河清、刘老涧、双金闸、淮阴三闸(淮阴至邵伯、淮阴至宝应、高邮邵伯间)等以及归江十坝、里运河、中运河各段,都学习欧美方法治理。 1909 年建设吕四 17 18 总船闸。在推行地方自治后,他对南通为免除水、旱之患,全盘规划了地方水利事业。经过调查,他确定:“南通地势,以西亭一区为河水分流之脊,西入于江,东入于海。综计面积入江者占十分之四,入海者占十分之六。”据此情况,入江之水建两座闸, 1918 2 月龙潭坝利民闸; 1919 9 月改建唐家闸。入海之水, 1918 1 月建吕四东头总双门涵洞; 1919 10 月建吕四 29 总闸;(均以分泄淮委河之水,为运河东下正干设计)。 1920 8 月建遥望港九孔大闸,分泄六区之水(每秒流量 120m3 ); 1921 年又新建骑岸镇闸。此前在地区中部, 1917 年开浚城区小洋港、山港、裤子港;西部, 1918 年开浚平潮之丝鱼港、东西捕鱼港、大小李家港、九圩港;东部, 1917 年开浚三乐、竞化两区之三竞官河; 1918 年开浚余西余中两区之龙游沟, 1919 年吕四与海境合开蒿枝河,余东与海境合开十三堰河等等,重大的工程,以三合口东西两港为最。 [15] 在修建各项水利工程时,荷兰工程师特莱克贡献甚多,他逝于南通,张謇厚葬之。

4 、交通建设,

早在 1904 6 月,为便利与上海的交通联系,张謇就组建了“大达外江轮步公司”,逐步完善,开通了南通到上海直达航线,在天生港建设客运码头。以后搞地方自治,他规划全县都要有通行的道路,“规定县路,分为本干、支干、正支、副支。甲等本干,由城区直线向东,至垦牧区止。直线向北,经唐闸区至如皋县境止。乙等支干,向南由城区经竟化区,至海坝止。此为正支。北由石港区,东接至甲干线止,此为第一副支;更东由余中区,接至海门县境止,此为第二副支;由余东区,接至甲线止,此为第三副支;由吕四区,接到海门县境止,此为第四副支;由刘桥区至候油榨止,此为第五副支。现已修筑之唐闸路,城至天生港路,皆甲等本干内之直线。天生港至唐闸路,城至狼山路,皆乙等支干线。……” [16] 他的城镇道路规划,受到群众拥护,许多农民都主动让出需修道路的自家的田地,不但不要价,而且主动出来做工修路,这使张謇尤为感动,认为这是努力谋求地方自治三十年努力的结果,得到乡人彻底的谅解,是最好的气象。经过万众一心的努力, 1921 年计划基本完成,有 500 余里能通行全县的干支各路。同时,交通警察养成所又培育出了一批有应用技能和常识且通浅近英语的新式警察可以执勤了。

5 、文化建设。

1 1903 年,张謇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次年 8 月,就在城东规建了一范围很大的学校公共植物园。 1905 11 月又在这公共植物园的基础上营建了中国第一座博物苑。交由一个年仅 23 岁的通师土木工程科毕业生孙支厦设计制成了《南通博物苑平面图》,制图精细,张謇亲自审核,很快就完成了这中国第一的博物苑的建筑,张謇又委托也是通师的一个年轻学生孙钺为这博物苑的第一任负责人。

2 )建伶工学社和更俗剧场。 1919 年初,邀聘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来通,举办新式伶工学社,培养新一代艺伶, 8 月,建成伶工学社,招收新生培养。并按欧阳意见,参照上海新式剧院,在南通修建了当时一流的更俗剧场,重阳节建成开幕。梅兰芳、程艳秋、谭小培及欧阳予倩等当代名家均曾在此演出过。张謇极力提倡戏剧文化。

3 1912 9 月改东岳庙,建图书馆,张謇家中,多年积累,藏书极富。他考虑社会大众,一文明之地方必须有公共图书馆, 1916 年,他就选择地址,建公共图书馆, 1917 4 月建成开幕,馆舍达 70 间,规模不小。他将自家藏书捐献三分之二,任公共享受。 1920 2 月又扩建西楼。

4 )设绣织局。倡导绣织艺术展览销售国外。又聘请老艺人到贫民工场传授雕刻、塑像技艺,造就人才,使这些民间传统艺术能传承发扬。

5 )支持和提倡白话文。张謇状元出身,常用文言文写作。但自胡适之、陈独秀等主张普及白话文后,张不反对。其子张孝若在报上写白话文章,张謇也支持。他说:“事理通,文理通。文言好,白话也好。假使不通,什么都写不好。”他主张今人不必勉强去仿古。古人当时所作的文就是当时应用的话。 [17]

6 )提倡修篡志书。张謇本人在光绪十四年前后,就修过太仓、赣榆、东台各州县的志书。他认为地方志书作用非常大。 1914 年,范铠编写南通新图志,张謇亲自校订,他还期望南通有一部完整的志书。他曾搜集全国 16 个省、 240 个县的志书五千多卷移赠南通图书馆,使大家都认识志书的重要意义。

7 )保护文物古迹。 1912 5 月规建狼山半山观音像铁亭, 1915 12 月,他重新修狼山观音院。 1918 4 月,他再改扩建观音院为三层楼,内陈列各代观音像、绣像、石刻、玉雕、木制等等各式各样,无一重复,开放参观,既保存胜迹又培养民众审美观。他还修建纪念曹顶的祠堂,塑造曹顶提刀骑马像,永远纪念。

8 1904 8 月,开办翰墨林书局,以后发展为南通第一家近代印刷所。

6 、慈善公益事业。

1 1904 6 月,在唐闸新建育婴堂, 1906 年建成。 1907 11 月,新育婴堂经费缺乏,卖字以济。 1912 年扩建新育婴堂,建楼 17 幢,增收育婴数量, 1913 年并在新育婴堂举办第一个幼稚园。

2 1912 6 月,规划建筑医院, 9 月定建,以后逐步建成。

3 1912 6 月,建残废院, 1915 12 月又增加设置, 1916 2 月建成,第一批收 49 人。

4 1912 10 月,建贫民工厂(同时在东台和仪征十二圩也各建一处)用张謇任职盐政应得的公费六万六千元为经费。

5 1913 年正月,规划在军山建设第一家地方气象台, 1916 11 月建成开幕。

6 1912 年筹建一所盲哑学校,至 1916 年建成, 11 月盲哑学校开学。

7 1912 5 月,张謇 60 岁,将庆寿筵宴费用三千元捐出,加上亲友的支援捐助,在城南白衣庵东,兴建第一养老院, 1913 7 月建成开幕。以后又建第二养老院, 1922 4 月建成第三养老院。

8 )提倡绿化。 1910 5 月,带领师范学生在军山、剑山植树,名学校林。 1911 8 月,在天生港购地, 1916 年建果园。 1912 年又在狼山麓建森林苗圃。

9 )改良监狱。以前的监狱阴暗、潮湿、肮脏,张謇决心加以改造, 1908 3 月开始改造地方监狱, 1912 年建成文明、光亮、整洁的新监狱约 60 间。

此外, 1915 1 月经政府批准,在泰属范围选择拨划地十五万亩,免收地价,作为南通教育、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基地。

7 、城市建设。

张謇对城市的建设也有明确的设计。他家原住海门常乐镇,在南通城内没有住处,工作很不方便, 1914 5 月,决定在博物苑西北划出一块地面营建自家住房。因他当时任政府农林、工商两个部长,常接待高级官员和外宾,因而这濠南别业建筑要求标准较高,仍由已设计建成了多所大建筑的富有经验的孙支厦设计,经一年时间,建造成一座三层楼英国式铁皮瓦楞圆顶很有气派的建筑,内部结构无不精细, 1922 年扩建濠南别业的西楼,这是南通当时水平最高的建筑物,大大提高了城市的品位。接着又建成了通崇海泰总商会--富丽堂皇的大厦,建设在桃坞路上,成为南通市近代化的标志性建筑。 1919 年又将当时水平最高的更俗剧场建在桃坞路的西端,桃坞路渐形成市中心。

19O6 年博物苑建成后,张謇又不断完善美化,如: 1910 9 月,在博物苑内池上建谦亭,。 1913 年又建成藤东水榭, 1915 8 月再筑博物苑亭外亭。以后还建了花竹平安馆等,使博物苑越来越美。

1913 年,在唐闸建纺织学校和公园。 1916 年又在濠河北岸建成濠阳小筑,这又是一座建筑精美、前后两进的院落,后进并建二层楼曼寿堂。与濠阳小筑并邻的便是规模颇大的南通绣织局(这个局曾在纽约设分局),再往西,便是前后三座楼房的女工传习所。在此前后,还建成一座相当规模的俱乐部。这些建筑群落都构成了当时南通城市的主体。

当然,他更重要的贡献是改建通州的衙门。在进大门处建一座很高的钟楼,朝南对着狼山,从英国买回一架大钟,上边还设有了望台和报火警的钟, 1912 年建成,张謇还写一副对联刻在钟楼的两边:“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 [18]

办银行。张謇早就认识到现代银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1902 9 月,他就劝州人试合营劝业银行,未成。 1906 年议兴南通储蓄银行,又未成。 1916 5 月他个人被推举为中国银行股东联合会会长, 1922 5 月又被推举为交通银行总理。但要在南通办银行, 1918 4 月联合各实业组建了实业银行, 1919 年终于建成南通最大的淮海银行。

建设公园。对旧公园,曾花钱扩建。后来,在城南(原奎星楼旧地)改建成公园,又扩建到东西南北四方,筑小桥互连,开水池、堆假山、建楼台亭阁,植树木花卉,这就是以后闻名的五公园,供市民游赏休息。也美化了城市。

为祝贺他三兄七十大寿,在南公园还建了一座“千龄观”。祝寿那天,张謇邀约远近 60 岁以上的 100 多位老人(最老的 103 岁)举行盛大欢宴。这座楼以后也成了公众喜庆聚会场所。

另外,张謇还在城郊修建了一系列风景区,如林溪精舍、东奥山庄等等,虽然是他私人建的别墅,但以后逐渐成为全社会公有与城市建设配套的旅游名胜了。

三、身体力行的实践

张謇最讲求踏踏实实地做实事,他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也是他伟大之一。可以说,没有一样事不是他亲自参与的。办纱厂时,他两手空空,到处去劝募招股,有许多人都只答应,口惠而实不至。那时张謇奔走上海、杭州,有时甚至绝望了,他仍坚持不祥懈奋斗。好容易,纱厂建成开工后,棉不供纺。他到上海,告急于股东七次,无一答。留沪两月,百计俱穷,张謇急得流泪,贴广告卖字当旅费。后来搞垦牧,去修大海堤,他亲自去海滩查看,督工修堤。几次大风潮, 1902 8 月,垦牧新堤大损,张謇连夜赶去,和江导岷一起,在黑夜寒风中,亲自督工,呼号鼓动,那时他已 50 岁,工人们在他鼓动下奋力抢修大堤,加高赶筑。张謇衣衫被海浪和汗水全浸湿透,也毫不退缩。公司的所有预算决算都经他审阅查核。

1921 8 月,狂风大雨连日,江淮水涨,堤坝危急,张謇冒大雨去扬州、宝应、高邮、兴化、泰州各地巡视,在昭关坝,他被几千人包围,上游的人要求开闸放水,下游的人要求关闸阻水,闹得声势汹汹,张謇被包围数小时,坚持劝说,开不开坝,要巡视全河流域才能决定。他去到淮河下游一看,那二三县已水深五六尺,灾民躲上屋顶烟囱。如若开坝,下游全是汪洋一片了,他坚持顶住不开。同时派测量队出发,水势渐退后,决定先浚治王家港,为下游开通一泄水通路。本文前已述及。

张謇创建每一事业,还要写许多书信联络,又要亲自去实行,其超凡的精力十分惊人。在建师范时,和几个人去勘探定地址,在草丛废墟地高一脚低一脚,鞋袜尽湿,他甘脆赤足继续勘查。师范学校建成后,开学的前一夜张謇带着庶务宋龙渊举着蜡烛,张謇拿着钉锤在每间房门上亲自钉名牌,直到下半夜。他还亲自检查学校的厨房和厕所,说:“看学堂,先要看这两处是不是能清洁。”他的细心周到人人佩服。

1910 5 月,他发动师范学生去军山、剑山种植学校林,那年他已 58 岁,亲自爬山植树,以身作则的精神,令人敬佩。

张謇善于识人用人,是他事业成功的一大保证。他起用了许多青年,他重视年轻人的智慧和干劲。也培养了一批实干有为的人。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大环境是军阀混战、极不太平。张謇以他的名望威信,对所有纷争都力加排解,劝和。包括吴佩孚、孙传芳、齐燮元这些大军阀对他都敬重有加甚至亲来拜访。就是江浙大战时,也约定不殃及南通,使南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

张謇之于构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贡献,本文还有许多未能论及。但仅就所述而言,我们已可足见这位先贤努力之伟大了。

张謇一生,直到临终,他仍在念念筹划未完成之事业。他还有许多未完成的计划,例如在苏北修筑铁路,早在 1905 年,他曾力争中国人自办铁路,抵制英国人修沪宁铁路,未成。 1906 年他又倡议江苏省自筑铁路,并在吴县兴办铁路学校,储备人才。英国人以高价修的沪宁铁路,他去参加通车典礼,十分愤慨。他一直想在苏北修条铁路。当初陇海铁路修到徐州时,他力争从徐州经淮阴、海安、以南通为终点。但海州巨绅坚要修至其家乡海州(即今连云港),张謇没有争得过,深为遗憾。

他有许多钱,全部散财于社会。个人和家庭生活非常简朴,从来反对奢华享受,崇尚勤俭节约。读他写给家人的信件,不能不令人起敬。

有不少全国的名人(如梁启超等)以至许多外国人,其中包括以前看不起中国的日本人,以后都纷纷来南通参观,见到各种昌盛的实业,普及的教育,宏伟的建筑,畅达的交通,整洁的街市,美丽的公园,各种慈善公益设施,全城没有一个乞丐,无不深表赞服。都颂扬当时中国 1700 个县中,南通自治的成就堪称模范。

张謇不仅到过日本,更去过国内许多地方,从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天津到烟台、青岛、上海等,当时有许多外国人的租界地都有不少先进的建设。但他决不住租界,他要中国人自己建设,要不比外国人差。他这样做了,只有南通是全国唯一全部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新城市,所以说是“中国近代第一城“是完全正确的。早在 1922 1923 年,国内外就有许多杂志载文评介过南通的成就。如美国《亚西亚杂志》就曾刊登过一篇萨雅慈( Mr .Sites )的评论文章:“……此等事业之光彩,诚可与欧美相颉颃,若求诸纯然东亚之内地,实可惊异;且种种进步,完全由华人指导,即美国最精干之改良家得闻其详,亦将引起有兴味之研究。夫负指导之责者谁欤?乃造就新南通命运之张謇也。张公秉救世之正义,存利众之仁心,孜孜矻矻以一身为南通之原动力。……其抱定二种主义足资取法:第一,须顾全股东利益,勿藉彼之资本,饱己之私囊。第二,须与工人以相当之待遇,宁失之宽厚、毋失之刻薄。……张公招记者于中公园,谈及彼之宿志,每年必成建筑物两种。 20 年来竟能不虚所望,且有数年过于所望者。去年所成,即五公园。今年所计,为狼山之马路;明年则拟加筑二堤,及创办蚕桑学校……昔欧美之人,经受华商之欺诈。尝议论中国人及中国商人之无道德;及观张公,始知中国,大有人在。张公由科举出身,未入基督教。其清廉果敢,尽力于富国利民之事,洵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行见与国家政治势力相膨胀,战胜于利己害国之政客及武人,可断见也。……” [19]

张謇热爱中国,极望国家富强。他努力推行地方自治,在南通建造一个样板,希望推广到全中国去,这是他最终的宏伟志愿。

注解

[1] 《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 1930 年版)序文

[2] 《啬翁自订年谱》

[3] 《湘报〉第 5

[4] [2]

[5] 同上( 1909 年九月)

[6] [1] 232

[7] 同〔 [2] 1899 年九月)

[8] 《张謇全集》第三卷〈垦牧公司第一次股东会演说〉

[9] [1] 95

[10] [1] 96

[11] 《张謇全集》第四卷《为沪案召集学生演说》

[12] 《南通县测绘全境图序》同 [1] 101

[13] 同上

[14] [1] 103 104

[15] 《张謇全集》第三卷《南通水利已办工程及未来之计划》

[16] 同上《规划县路请公议即日兴修案》

[17] [1] 325 326

[18] [1] 102

[19] [1] 406

感谢作者来稿,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文责由作者自负


转自《民间历史》网( www.mjlsh.usc.cuhk.edu.hk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