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2

高頻版 git.io/JUJZT

信息分析心理学:证据评估中常见的偏见

2016-05-07 作者: Lu Wei 原文 #泡泡 的其它文章

信息分析心理学:证据评估中常见的偏见

不管是媒体工作还是研究工作,信息分析都是最重要的基础能力,其中证据评估是分析工作的关键步骤。但人们依据哪些证据、以及如何理解这些证据经常会受到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叙述生动和细节具体的信息所产生的误导性最大,俗话说 编得有鼻子有眼的 ,很容易让人忽略可能拥有更大证明的抽象信息或统计数据。

人类的思维对证据的一致性很敏感,却对证据的可靠性不敏感 ,即便已经被彻底否定的信息,其形成的印象还会存在。

分析人员的工作环境很复杂,证据来源异乎寻常的广泛,包括新闻机构、官方宣传机构、个人爆料、旁观群体等等,每一种来源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潜在或现实的偏见,以及可能被操纵和欺骗的不足之处,可靠性参差不齐,甚至彼此矛盾,这是分析工作的一大顽疾。另一大顽疾则是,你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

信息对人类思维的影响与它作为证据的实际价值之间并不成正比,换句话说就是,那些生动的、具体的、被称之为亲历的信息更容易对我们的思维产生影响,远超过那些证据价值高但平淡、抽象的信息。

对于媒体、评论人士和其受众来说就是 1 、记者直接认知的信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要比证据价值可能更高的二手信息的影响力要大。 2 、案例叙述和奇闻逸事,要比信息量更大的抽象总结或统计数据影响力大。

举个例子,习近平和李克强 闹矛盾 的说法,如果你谷歌一下会能发现,它几乎成为了一个标准答案 —— 进入了很多媒体的议题( 形成了一致性 ),这个结论来自于某记者在两会上观察到的二人没有握手、交谈和鼓掌,也就是说,它中了上诉第一条。如果反问一下,习李必须鼓掌握手吗?如果真的鼓掌握手并被记者们 看到了 ,那结论会不会相反呢?但又有谁能证明,握手和鼓掌不是做戏呢(就如相关报道中引以为证据的胡温秀亲密)?众所周知,中共那些对媒体开放的会议无一不是做戏。但几乎没有人这样去问,而是依照 观察来的结论 进一步去分析局势。受众则是听闻这一消息后去按关键字搜索,继而发现铺天盖地的 闹矛盾 结论、和在其基础上形成的分析,进一步认定了这个结论,也就是陷入了搜索引擎效应,反之,这一结论就变得更加 正确 了。

只是举例而已,希望能展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一些必需的程序,当然不排除该消息为真的可能性。 如果你希望证实它,那就需要拿出难以反驳的证据; 如果你必须报道这一观察,那就有必要说明还有哪些其他可能性。(这点详见《 做个聪明的信息消费者 》)

再举一例,近期比较惹眼的一个新闻, BBC 中文部准备迁址香港,此事引发广泛争议的原因是对新闻自由的担忧。 BBC 专门邀请国际台外语部主管 Liliane Landor 和中文部记者做了一个访谈,以期为公众展示搬家的理由、协调舆论的不解。其中主管 Landor 给出的理由是 “CNN 、纽约时报都有在香港的制作基地 ,言外之意是 它们运转很正常,所以我们也可以 ,借此 无视众所周知的有关对香港新闻环境严重恶化的调查数据( 更准确但抽象的证据 。文章下面开放的评论栏则显示,这篇访谈基本没起到正面的作用 —— 大部分中文读者都表达了反对,甚至有网友说 不论你们能保证什么,只要搬到香港,我就不再关注了

同上面那个例子一样,如果 BBC 希望让受众安心,那就必须拿出无可反驳的证据。

至于奇闻逸事的魅力,几乎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这点,受众的猎奇心理越强、媒体的采题兴味越足,有人讽刺 商业媒体 不存在汉隆剃刀定论 ,一定程度上不无道理。比如十九大后 会民主化 的说法,据称是来自陈毅的儿子陈小鲁,相关报道给出的凭据居然是 陈小鲁预测一向准确 ”…… 暂且不说没有什么预测是可以一向准确的(至少上帝没写过时评),只说基本常识,一个极权政府再改良也最多是进化极权,如果民主化,现有政权就不存在了,中共会主动解体吗?如此荒唐的结论竟有多家媒体转载,实在无力置评。

把生动性做为决定性证据影响力的标准, 所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是:某些类型的证据虽然价值较高,但仅仅由于比较抽象而影响极其有限。 做过销售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再漂亮的产品资质也不如 我朋友 的一句口碑,就是这个道理。

假设一下,有统计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国人有穆斯林恐惧症,假如我身边的朋友对穆斯林大多是友好的,我可能就不会去相信 七成 的统计结果,哪怕这个统计渠道是可信的。再比如,一个民调显示,大部分人相信共产党会改良、逐步开放,而你是民主革命派的一员,恐怕就不容易认可政治反对群体尚且势单力薄。

如果权衡证据的方式恰当,具体和感性认知得到的信息,能够也应该被赋予更高重视 。绝对大多数情况下,当抽象理论或二手信息与个人观察之间发生矛盾时,后者总能占上风。 我认识的人里面没有支持特朗普的中国人 我亲眼看到习近平没鼓掌 ”…… 等等,奇怪的是,我们的常用警句里没有什么格言状的东西能提醒下人们,不要被个人视角误导、眼见不一定为实。

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邀请一群精心挑选的、确保性格各异的人,去参加一个对每个人来说都比较陌生的大 party party 结束后让他们各自写下自己看到了什么,结果显示,每个人的结论几乎完全不同,仿佛他们进入的不是同一个聚会场合。互联网也一样,如果没有足够全面的统计数据和综合性的分析做参考, 任何一个人给出的评价都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甚至会造成很大的误导性

你能接触到的永远都是极小部分,之所以能接触到,除了碰巧外更多是源于它对你有吸引力,也就是说,个体的价值观在影响着对信息的捕捉,而个体并不容易感知到这点。如果观察对象是一个民族、国家或者社会形态,有可能会因采样片面而带来扭曲的认知。

除非轶事或个人经历带有典型意义,否则分析人员不该赋予它们过高价值,在可以获得基于有效样本之上的综合数据时,甚至可以完全不理会它们的存在。

—— 未完待续 ——

评论

Effexor Xr Without Rx Propecia Latente Prix Du Propecia Au Canada <a href= http://rxbill8.com>cialis no prescription</a> Propecia Ficha Tecnica Keflex Antimicrobial Spectrum Propecia 1 Ano

Viagra Vrai Acheter <a href= http://purchasecial.com>cialis tablets for sale</a> Levitra 20mg Preisvergleich Viagra 100 Mg Wirkungsdauer

冒个泡吧!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