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說不的力量
當下說不的力量 ——
先學會說NO,才能真心說YES!
每一天,我們總是會遇到不同人對我們產生不同的請求,這些請求很多時都是我們不情願去做的。 但因為種種原因,我們認為自己不得不答應。從幫助朋友搬家到在工作中做一些不必要的雜務,這些任務不但會讓人精疲力竭,而且還有機會使我們感到不愉快。
你曾試過因為幫人去做某些事情,結果還受到對方的責罵嗎?有時候,幫人真的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此,為了自己,我們一定要懂得對某些事情說「不」。
《當下說不的力量》這本書的作者詹姆斯・阿圖徹(James Altucher)是一位成功的創業家,他的其中一間公司更以一千萬美元售出。
詹姆斯曾經因為染上賭癮而跌落破產與離婚的深淵。作為過來人,詹姆斯透過自己的經驗向我們分享,如果想要遠離失敗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我們首先要懂得對人生中種種的事情說:「不」。他認為我們應學會拒絕任何傷害你的人、事和物、生活習慣、工作環境,你必須學會對自己和他人誠實。
透過本Spark,大家將會學到:
1. 對錯誤的人說不
2. 對你不喜歡的事情說不
3. 對缺少的事情說不
選擇生活,對錯誤的人說不
一個人是他們周圍五個人的平均值,我們和這五個人的關係將會形成一個內圓。 這句話的意思告訴我們:我們要小心選擇和自己相處的人。 而且,我們應把注意力放在這個內圓之上。
什麼是選擇生活?選擇生活的第一步其實就是要選擇好自己身邊的人。 我們日常的不愉快,很多時都是由於我們沒有好好地跟自己內圓的人相處而把注意力放了在其他相對不重要的人身上。
人的精力以及時間有限,當我們把精力放在其他人身上,我們便會忽略了更重要的人。 因此,作者勸喻我們不要試圖討好所有人,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五個人身上。
以下四個步驟可以幫助我們找出誰屬於自己的核心圈子,讓我們更容易作出對人際關係取捨的決定。
1. 列出每周至少與之交往五次的人
2. 給這些人的遭遇打分,從1到10(10是最好的)
3. 關注排名高於8的人(花更多的時間和他們在一起)
4. 與排名低於5的人保持一定距離
向虛構編造的故事、違背自己心意的事,說不
一個人擁有幸福生活的關鍵是做他們想做的事。當一個人忽視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繼續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這會成為他們實現夢想的巨大障礙。
「你可以幫幫忙處理這個任務嗎?」在工作以及生活中,我們經常都會聽到這類型的請求。 事實上,哪怕我們的心中有多麼不喜歡這個任務,大部份人都會為了滿足他人期望而選擇答應。
大家有想過,即使我們答應了對方也可能會導致雙輸的局面嗎? 因為我們本身並不情願,所以我們會因為要勉強接受而感到不快。 由於心情變差,這些情緒有可能會透過我們的表情、態度以及動作表現出來。 當對方看到我們其實並不願意幫忙,他也會因此而感到不好意思以及不愉快。
這個雙輸局面事實上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們在收到請求時懂得拒絕, 就不會有以上情況出現。
當我們學會拒絕一些不想做的事情,我們便會有更多時間去處理更重要的事。 為什麼要把時間放在我們不想做的事情之上呢?
數算你當下的幸福與豐盛,向匱乏情結,說不
雖然在這個時代,資源並不稀缺,但人們似乎仍然遭受著稀缺情結的困擾。
我們會因為得不到某些東西、做不到事情或去不到某些地方而感到不愉快。 我們希望所有的慾望都能夠被滿足。 其實這跟半杯水的哲學很相似,大部份人都會因為看到杯子只剩下半杯水而感到不愉快。 因為自己已經飲掉半杯水了,我們很想可以有一杯滿滿的水。
另一個例子就是我們喜歡追逐一些數字上的東西。 比如是Facebook/Instagram的朋友數目。 很多年輕人都愛以自己在社交媒體的朋友或追隨者數目來代表自己的受歡迎程度。 當自己的數目較其他人少或下降了,我們就會感到不愉快。
當我們把精力都放在缺乏或無法被滿足的東西之上,我們便會錯過了自己本身所擁有的一切。當Eirc因為無法跟某人成為朋友而感到不愉快,他便會忽略了自己本身所擁有的朋友。當Nick因為自己買不到某對波鞋而苦惱,他便會忘記了自己鞋架中那一對上個月剛買的新鞋。
有一個很簡單便能令到我們感到愉快的方法:
數一數我們生活中的幸福,然後專注於顯而易見的物質匱乏。
關注富足可以豐富一個人的生活。與其看著杯子里的水一半是空的,甚至一半是滿的,重要的是要意識到還有很多水,渴死不是一個選擇,我們應該感謝杯子還有水。
總結
當下說不的力量這本書從「身體」、「情緒」、「心智」、「靈性」四個層面幫助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作者不斷告於我們在某些事情上說不的重要性。
對於一些我們不想做的事情或請求,我們需要說不。
對於一些不重要的人,我們需要說不。
向匱乏感說「不」,把注意力放在已擁有的事情上。
其實說不的力量就是懂得取捨的力量。 很多人做任何決定都是透過自己的下意識。 他們沒有考慮到自己應否去做某些事情。 這導致我們為了成全別人而委屈了自己。
因此,我們在做決定時應該多思考一下自己,不要為了別人而活。當我們懂得拒絕的重要,我們便能擁有更高的注意力。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