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应对海平面上升:水深火热

2019-10-30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气候变化迫使亚洲低洼城市反思防洪措施

在北雅加达,距离工人卸载冷冻鲭鱼的码头区不远处,有一座废弃建筑泡在一米深的脏水中。这是一个仓库,2007 年被洪水淹浸。当时暴雨如注,潮水上涨,半个城市都淹在四米深的水里,50 万人流离失所,损失达 5.5 亿美元。之后这个仓库就一直浸泡在水中,废弃至今——除了有一位猛人划船出入,似乎是在二楼宿营。

雅加达向来备受洪水困扰,但近些年情况愈加严峻。亚洲其他许多城市也受到同一现象的威胁。随着地球变暖,海平面不断上升。暴雨也愈加频繁,热带气旋变得更猛烈。就在洪水风险升高之际,亚洲的沿海城市数量却有增无减。据亚洲开发银行 (ADB) 的数据,从 2000 年到 2060 年,生活在亚洲冲积平原上的人口预计将增加一倍多。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往可以吸纳水分的土地逐渐被混凝土和沥青覆盖,加剧了水淹风险。受威胁财产的数量和价值也在上升。2005 年到 2050 年,预计因洪灾造成的年度损失增幅最大的 20 个城市中,有 13 个位于亚洲。

雅加达的做法体现了应对暴雨洪潮的典型思路。尽管棚户区阿库拉利恩 (Akuarium) 位于海边,但站在那里的土路上,你却看不见大海。一堵三米高的海堤挡住了视线。几个世纪以来,雅加达政府一直在派工程师设法阻挡上涨的海水。他们在 18 世纪修筑了防洪渠,在 19 世纪修建了滞洪池。2007 年的洪水过后,他们加高了原来 30 公里长的海堤,加宽并疏通了沟渠系统,挖掘了更多的滞洪池。印尼的规划者依然相信,驯服自然,就能击退洪水。在 2013 年雅加达再一次遭受灾难性洪水后,当时的印尼总统指示政府部长们要更加果敢。结果是他们推出了耗资 400 亿美元、名为「首都沿海综合开发」(NCICD) 的大型项目,计划兴建一道全长 25 公里的外海堤和 17 个人工岛,把雅加达湾围起来。

这项计划引发了争议,因为除成本高昂外,它还会损害被围起来的海湾的海洋生态系统,而且也没有解决雅加达遭水淹的一个重要原因——地面沉降。万隆理工学院 (Band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地质学家赫里·安德里亚斯 (Heri Andreas) 表示,尽管海平面仅以每年 0.8 厘米的速度上升,但雅加达北部沿海部分地区的地面却以每年 25 厘米的速度不断下沉。当地至少有 40% 的居民使用地下水,因为他们所在的区域没接上自来水,或者供水不稳定、水质差。抽取地下水时,地下土壤会被压缩。雅加达目前有 40% 的地面低于海平面。这意味着排水系统中原本将排到雅加达湾的水会困在城市内。而随着城市的沉降,堤坝也在跟着下沉。

然而,建造供应净化自来水的工厂和管道费钱费时,而且成果不容易体现。相比之下,NCICD 计划填海造地 1000 公顷,打造出一个形状如神鹰 (一种神鸟,是印尼的象征) 的滨水新城。「通过开发北雅加达,该项目有望实现印尼政治精英阶层打造世界级城市的愿望。」 俄克拉荷马大学的艾玛·科文 (Emma Colven) 写道。「人们想要的是能看得见的基础设施。」亚洲开发银行的斯里尼瓦桑·安恰 (Srinivasan Ancha) 指出。

八月,印尼政府发出了转换思路的信号。它宣布推出雅加达公共供水净化计划,并将全城各区全面接入自来水,以停止抽取地下水。政府还对 NCICD 计划做了修订。虽然仍将填海造地 2000 公顷进行开发,但海堤将不再围住海湾,人工岛也被取消。成本随之下降一半。

近年来,放弃大型工程、转而采取造价更低的防洪措施的亚洲城市不止雅加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不乏宏大防洪工程的新加坡。新加坡最近建成了一座耗资 2.27 亿新元 (1.64 亿美元) 的巨型地下滞洪池,犹如混凝土墩撑起的「大教堂」,内部的供排水管道宽敞到可以行驶汽车。新加坡滨海堤坝 (Marina Barrage) 是整个城市引以为豪的防洪系统,包含巨型水泵和九个 27 米长、用于商业区防洪的液压闸门,这个耗资 2.26 亿新元的防洪系统现在已经成了新加坡的一大旅游景点。过去十年,新加坡在防洪设施上共投入了 24 亿新元。然而,这个小小的城市国家已没有太多土地来兴建新的巨型防洪工程,而且随着越来越多暴风雨来袭,连升级改造后的新排水体系也将招架不住,迫使新加坡反思自己的防洪方式。

新加坡在 2006 年推出了一项计划,以自然手段提高城市排洪能力——将水渠和水库改造成溪流和湖泊,并打造湿地和其他空间用于泄洪。毕竟,沼泽能吸收可能极具破坏性的洪水,红树林可以保护沿海城市免受风暴潮的侵袭。维护这些系统比修建堤坝便宜得多。2010 年至 2018 年间,新加坡完成了 75 个模仿这类自然防洪机制的项目。这项计划 (还有助于收集雨水) 是热带地区首例,但亚洲其他地区能花在大型防洪工程上的钱还要少得多,所以势必会效仿。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