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新装

2019-11-01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一些风险资本家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好在还有股市

直到最近,企业家给人的印象还是在车库里埋头苦干的节俭的工作狂。之后「创始人」这一角色登上舞台,WeWork 长发飘逸的亚当·诺伊曼 (Adam Neumann) 就是典型。WeWork 是一家办公室转租公司,但以科技公司的面貌示人。诺伊曼比起企业家更像一个皇帝,不仅要创业,还想「提升全世界的意识」。他寻求无限的资金。他打破常规。他快速地创收,也同样快速地亏钱。

他并非独一无二。和其他魅力非凡的创始人 (比如网约车公司优步的联合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 一样,诺伊曼因为 10 亿美元的身家膨胀了,栽了跟头。9 月 24 日,董事会罢免了他在 WeWork 母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一职。参与罢黜其职位的包括他在日本软银的支持者,以及软银旗下 1000 亿美元的愿景基金,两者合计持有 29% 的 WeWork 股份。此前几天,WeWork 推迟了首次公开募股 (IPO),原因是对其股票的需求疲软。此外,《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诺伊曼在私人飞机上抽大麻。两名联席首席执行官会顶上他的位置。

在这类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创始人的傲慢自大上。他们的崛起和陨落是畅销书爱写的内容。但是,执起那支无形的笔,帮助写下这类传奇故事的其实是风险资本行业。软银等一些最大牌的风投公司一直在宣扬 WeWork 这类公司近乎荒谬的估值。在它们竞相为最大单交易提供资金的过程中,它们对创始人逾矩的行为却束手无策,未能提供严肃的「成人监督」。事到如今,好在有乏味老套的股市让硅谷的「金融巨子」们 (因为他们基本都是男性) 碰了一鼻子灰,总算给他们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

愚蠢之举往往始于一个合理的创见。创业公司需要实现规模化才能成为全球领军企业。有了互联网,思想得以迅速传播。在网络效应的作用下,使用某项服务的人越多,服务质量就越好。像 WeWork 和优步这样发展最快的公司采用的是「闪电式扩张」:它们试图赶在无人能阻挡自己之前颠覆整个行业,增加财富,获得用户。美国的 Facebook 和中国的腾讯等闪电式扩张的先行者如今已市值不菲,因而人人都想效仿它们的成功。WeWork 在今年顶峰时的市值达 470 亿美元,对于一家去年营收 18 亿美元而亏损 19 亿美元的公司来说,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反观 WeWork 的竞争对手 IWG,销售额更高且已产生利润,市值却不及其十分之一。

每天都有风险资本家争抢着开出一亿美元或更大数额的支票,创始人就被冲昏了头脑。诺伊曼持有超级投票权,借此为自己和继承人争取更多权力,如今这在硅谷很常见。WeWork 的 IPO 招股说明书中列出了他与公司间的潜在利益冲突。靠着已有的包括共同基金在内的大笔风投资金,WeWork 的私营身份保持了九年,几乎是 2001 年一般科技创业公司保持私营状态时长的三倍。这让一些坏习惯变得根深蒂固。

这家公司在尝试推进 IPO 时,忽视了股市里隐含的一种交易:投资者给予公司资本,以换取对公司的些许影响力。诺伊曼持有的股票拥有十倍于其他股东的投票权,想以此保持自己的绝对控制权。面对这样一家由一个充满济世热情、对现金索求无度的大领主领导的公司,投资者犹豫了,没有买它的股份。软银丢了颜面,对诺伊曼失去了信心。他将失去多数控制权 (但仍是联席董事长)。

这段传奇故事将在三个方面引发连锁反应:融资、公司治理和更广泛的经济。缺乏切实盈利途径的创业公司将更难获得资金。即使在 WeWork 惨败之前,资金来源就已收紧。数据供应商 Prequin 的数据显示,在中国,风险资本的平均交易额已从去年的每季度 280 亿美元降至今年的 110 亿美元。而美国第二季度的交易额为 320 亿美元,第三季度下降到了 230 亿美元。闪电式扩张也许成了一个犯忌的字眼。那些尚未追随 IPO 热潮的大举烧钱的公司,如「微出行」业务公司 Bird 和 Lime,可能会和它们那些无处不在的电动滑板车一样突然遭遇热情降温。随着监管机构对大科技公司疑虑的加深,单是闪电式扩张这个概念就引发了有关竞争和其他方面的担忧,而这又会加剧公众投资者的不安。近期,加州将供职于零工经济公司的驾驶员归为正式雇员而不是合同工,这加剧了投资者在优步及其竞争对手 Lyft 完成 IPO 后便抛售其股票的行动。

其次,随着资金的枯竭,权力的天平可能会从创始人向投资者倾斜,后者会越发不能容忍具有超级投票权的股份以及董事会任人唯亲的行为。这就难办了。在硅谷,人们始终觉得公司治理是件极度乏味的事——直到出现问题。没人想对一个充满热情的创始人泼冷水。

最后,这种影响还会波及整个商界。软银在筹集了投资于优步和 WeWork 等公司的基金后,本想再筹集一只类似的规模超过 1000 亿美元的愿景基金,但现在可能难以实现了。摩根大通和高盛 (它们原本要领导 WeWork 这场流产了的 IPO) 这类大型银行到头来可能会给人以好骗的印象。随着 WeWork 抑制自己对办公空间的胃口,商业地产市场可能会出现波动。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像网约车这种变革了全球各地城市的令人惊叹的创新可能会减少。

WeWill 和 WeWon’t

这并不是说企业家或 IPO 的好光景自此一去不复返了。那些多多少少还是产生了些现金的软件公司在今年上市后股价就大涨了,比如 Zoom 视频通讯公司和 Datadog。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 (EBITDA) 为正值的借宿网站爱彼迎仍然令投资者心醉神迷。一个有益的教训是,股市正在尽自己的本分,公司若产生了现金或利润便会获得回报,反之则会被冷落。多年来,风险资本家一直以永不犯错的价值仲裁者自居。而今,一个企业家若厚着脸皮光着身子招摇过市,公众投资者会大声喊出他没穿衣服。这是件好事。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

#Nei.st 的其它文章

--最新- -最早--
  • 阿密特下山
  • Posts
  • 至高成就
  •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争议与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