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莫迪

2019-11-25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本文作者马克斯·罗登贝克说,印度之所以步履蹒跚,是因为印度总理没有追随自己的改革派直觉

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一个拥挤的体育场内,面对情绪高涨的人群震耳欲聋的欢呼,印度总理回应了来自本地民众的问候。「你们问:『你好吗,莫迪?』我要说:『印度的一切都很好!』」总理大人用六种印度语言重复了这句话,引来人群的不同角落爆发出更多欢呼。纳伦德拉·莫迪 (Narendra Modi) 是用这类场合自我宣传的大师。对于超过 400 万印度裔美国人来说,他巧妙地将他自己与这个古老的国家等同起来。并且他还说服了特朗普总统与他一起出现在舞台上,由此展示了一个复兴的印度——受到世界领导人的尊敬,在世界舞台上昂首阔步。

古吉拉特邦杂货商的儿子,虔诚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这位一代人中最有权势的总理体现了一种令人安心的小城镇保守主义。然而他光鲜的衣着、振奋人心的进步言论和敏捷的机锋又展现出向上的流动性。莫迪生硬的英语可能有些别扭,但他的自信光环宣布了一个更大胆、更强大的国家的到来。

在印度国内,莫迪也展现出和世界舞台上一样的形象。当印度大选的结果于 5 月宣布时,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在竞选连任中取得的压倒性胜利甚至让其支持者都感到惊讶。与弱小而分散的对手相比,人民党钱更多,更有活力,传达的讯息也更清晰。但这个结果主要是莫迪个人的胜利。专家们现在断言,在数十年不稳定的联合政府统治之后,印度已经进入了霸权政治,让人联想起 1950 和 1960 年代权力不受挑战的国大党。人民党目前的多数席位意味着它可以推进莫迪想要的几乎所有立法。但是,尽管大权在握,他能否将矛盾重重的印度团结在一起并推动它前进?

从他的第一个任期以及第二个任期前几个月的发展轨迹来看,答案根本不清晰。莫迪在 2014 年登上国家舞台时噱头十足。他被誉为积极进取、支持商业的务实主义者,将会把被普遍视为腐败堕落的政府大清洗并重整旗鼓。然而,莫迪的头五年在许多方面浪费了机会。除了一些个显眼的例外,如征收全国性的商品和服务税 (GST),以及盖更多厕所来消除「露天排便」的巨大努力,大胆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被推迟了,改为对政策小修小补,用小恩小惠安抚聒噪的选民,并在官僚体制里塞满自己人。在新的任期中,莫迪似乎更愿意跟随他性格的另一面,巩固个人控制,惩罚政治对手,并追求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目标——例如将克什米尔 750 万不满的穆斯林置于长期封锁和德里的直接统治之下——而不是去处理更紧迫的经济问题。

算总账

莫迪的政府未能承认印度经济面临的迫在眉睫的危险,现在则在苦苦应对骇人的急剧放缓。2019 年上半年,银行向企业新发放的信贷暴跌了惊人的 88%,经济增长从 2018 年的 8% 降至今年区区 5%。对于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经济而言,这仍然是一个相当体面的数字。但是人口压力意味着印度必须维持 7.5% 的增长才能控制失业率——而如果它希望有朝一日赶上中国,那需要的增长就更高。孟买的汇丰银行 (HSBC) 首席印度经济学家普兰祖尔·班达里 (Pranjul Bhandari) 表示:「增长不到 6% 放在印度就感觉如同衰退。」而一些令人不安的国内指标,例如今年汽车销量的骤降,银行、房地产和配电公司的债务缠身,以及消费者支出、家庭储蓄和工业投资的长期下降,都可能很快会遇上越来越强烈的全球经济逆风,引发危险的风暴。

印度当前面临的经济困难并不是什么大的外部原因造成的。该国拥有在未来几十年强劲增长所需的资源和人才。本专题报道将指出,它的麻烦主要缘于政策失灵,尽管更多的是因为遗漏而非做错。历届政府 (无论是邦还是国家级) 都没能奉行合理而一致的政策来促进增长。莫迪也一样,尽管信誓旦旦,但在这方面依然失败了,因为他更多地顺应了自己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而非改革派的直觉。

治理印度可不容易。哪个别的国家有近 800 种口头语言,其中 22 种是邦级官方语言?还有哪个别的社会分裂成 3000 多个种姓,每个种姓都有自己骄傲的创世神话?有些种姓的森严界限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所软化,但其结构却非常坚固:哪怕是现在,只有百分之五的婚姻跨越了种姓壁垒。印度广大的穆斯林、基督教、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少数群体常常声称自己没有种姓。而实际上,它们几乎与占 80% 的印度教徒一样壁垒森严。与社会分隔并存的还有经济分隔。商品和服务税于 2017 年推出后,取代了覆盖 29 个邦和七个直辖区的地方税收网。现在货物的流动速度加快了,但它们仍然跨越着截然不同的经济体。印度西海岸果阿的居民人均收入是东北部偏远的比哈尔邦人均收入的 12 倍。南部的喀拉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的生育水平、识字率和预期寿命接近泰国或土耳其的水平;而在北部恒河平原的某些地区则更接近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水平。与发达经济体一样,印度商业首都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银行拥有 100% 的贷存比。在印度人口最多的邦北方邦,这一比例保持在 40%,这反映出企业利润微薄,壁垒很高。

在这些纷乱的差异之上还有其他的分割:繁荣的城市和挣扎的内地;少数拥有资本、知识和政治影响力,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被政府官僚主义的尾巴扫一下就会灭亡的数百万小公司。印度的「正式」经济在 2018 年初可能确实像政府公布的 GDP 数字所坚称的那样增长了 8%。但是,占所有工作岗位四分之三的难以衡量的「非正式」经济可能仅增长了 2%,甚至陷入了衰退。

可想而知,印度的许多裂痕都会引发焦虑。当变化的步伐加快、对差异的意识增强时尤其如此。尽管印度的全国人口增长显著放缓,但预计到 2027 年其总人口仍将超过中国。印度既面临适龄劳动者的激增,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农村人口外流。失业数字并不可靠,但趋势确定无疑。能找到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更不用说能匹配他们辛苦得来的学历了。哪怕是枯燥低级的职位也会吸引大批资历过高的申请者。

随着此类竞争的加剧,信息获取的爆炸式增长正在推翻旧范式,刺激更大的雄心。到明年,将有七亿印度人上网,在十年内增长了 14 倍。其中除了一小部分人外,其他所有人都使用智能手机。从 2014 年到 2018 年,印度人对移动数据的消费增长了 56 倍。大量的虚假新闻、八卦新闻、政治言论和板球精选让纸媒、广播或宝莱坞带来的一切都黯然失色。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印度人而言,其他地方历经几代人才普及的革命似乎一夜之间就已完成:无论是识字率、接触更广阔的世界,还是对个人成就和自由的期望。

这些因素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尽管生活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印度人却没有变得更开心。2018 年,在盖洛普的一项全球幸福感调查中,印度人的排名低到令人震惊:只有 3% 的人表示自己「蒸蒸日上」,而中国人为 21%。此外,印度的「幸福指数」下跌比埃及、希腊或也门还要快,而这些国家分别经历了一场崩溃的革命、国家破产和激烈的内战。同样令人震惊的是,对于一个种姓、语言和信仰根深蒂固的社会,印度在社会支持措施上的得分很低。许多受访者表示遇到麻烦时谁也指不上。

尽管有「莫迪效应」,如今这个国家的情绪焦虑不安。这与十年前印度处于一轮经济繁荣的尾声时生机勃勃的情形大不相同。本专题报道将论证,这个国家如果不单要繁荣,还要成为一个强大民族,就必须改弦更张。如果不进行全面的行政改革,政府本身将因能力不足而运作失灵。如果没有更清晰的愿景和更大胆的经济政策方针,印度将继续表现不佳。如果不更加坚定地遵循自己的宪法原则,滑向威权主义的步伐将会加速。除非印度人抵制莫迪大力推行的印度教多数主义,转而拥抱自身的多样性,即将成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的印度可能仍然是一个不怎么高兴的国家。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