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银行何以称霸全球金融体系?

2019-12-03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10 年前,华尔街银行几乎拖垮了全球金融体系;如今,它们重新成为这一体系的主宰者

美资银行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几乎从未像如今这般强大。在触发金融危机 10 年之后,它们成为了企业寻求资金转移、筹资和并购所倚仗的不二之选。

Photo Illustration by Emil Lendof/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今年早些时候,当欧洲的两家大型企业商讨并购事宜时,它们联系了美资银行。

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 聘请高盛 (Goldman Sachs Group) 担任此次 并购 的首席顾问,而法国雷诺公司 (Renault SA) 则聘请了另一家拥有众多高盛前员工的专业银行。 在一桩有可能重塑欧洲汽车业格局的交易中,100 多年以来一直为菲亚特和雷诺提供支持的欧洲的银行却被两个来自华尔街的对手取代,沦为看客。

如今,距离华尔街银行触发的那场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 10 年,当时的那场危机险些将全球金融系统拖垮,然而 10 年后的今天,华尔街银行再次成为了世界金融体系的主宰。 据金融数据公司 Coalition 称,去年全球投行业务 62% 的收入都流进了华尔街银行的腰包,2011 年时这一比例为 53%。此外,美资银行去年还将全球并购业务收入的 70%、股票佣金的 60% 以及企业存汇款费用的 60% 收入囊中。

欧洲银行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弱,在华尔街面前只能弃甲曳兵。 德意志银行 (Deutsche Bank) 已经解聘了数千名投行员工;瑞士银行 (UBS) 则放弃了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斯坦福的巨型交易大厅,将业务重点重新放在私人银行业务上,这也是它的根基所在。

而今,放眼全欧洲,仍以「全球性银行」作为目标的只剩下英国巴克莱银行 (Barclays) 一家。尽管股东们要求该行回归根基,安心服务于本土的消费者和企业,但在首席执行长斯特利 (Jes Staley) 的领导下,巴克莱拒绝了股东的要求。斯特利是美国人,在摩根大通 (JPMorgan Chase&Co.) 任职时声名鹊起。

当全球掀起「金融服务热」时,凭借与发展中国家的紧密联系,以伦敦为基地的欧洲银行曾拥有当仁不让的优势。上世纪 90 年代,它们向华尔街发起了进攻,2008 年金融危机过后,又乘美资银行元气大伤之际,将优势进一步扩大。

可之后,按照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前爱尔兰籍高管凯勒尔 (Colm Kelleher) 的说法,「它们将整个 (金融) 体系拱手让给了美国人。」

在走出危机的过程中,华尔街银行迅速筹集到资金,并且也不再从事欧洲人抛弃的高风险、高难度业务。美国企业迅速复苏,银行客户的借贷和投资热情被重新点燃。受 2018 年减税政策的影响,华尔街银行的利润得到提升。在此期间,利率也有所上升。

与此同时,欧洲地区的经济步履艰难,贷款增长也慢了下来。

央行官员 将利率下调至负值 ,使得银行难以在贷款业务上获得利润。而欧洲的银行业政策依然四分五裂,欧洲各国与欧盟监管部门制定的计划常常相互矛盾。

欧洲央行银行业监管事务最高负责人恩瑞亚 (Andrea Enria) 表示:「我们没有职责去培养一个全国性或是全欧洲范围内的一流银行。」

25 年前,欧洲银行曾大举进军美国市场。他们收购了 Donaldson, Lufkin & Jenrette 和 Wasserstein Perella 等知名美国公司,并以高薪吸引专业人才。1998 年,当德意志银行宣布以 100 亿美元收购 Bankers Trust 时,它承诺将提供至少 4 亿美元奖金,以留住顶级银行业人才。

然而,一家保守型欧洲商业银行和一家美国金融衍生品机构的联姻调整重重,这就为竞争对手提供了喘息之机。时任高盛首席执行长的鲍尔森 (Hank Paulson) 曾在一家酒店的宴会厅里向公司同仁表达了自己的怀疑。据当时在场的人回忆,鲍尔森说,德意志银行「签下的这个合同会让它吃上 10 年的苦头」。

2006 年,前高盛掌门鲍尔森在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 (John Roberts) 的见证下,宣誓就任财政部长。

Photograph by Jim Young/Reuters

不过,在那个借贷成本低廉、且监管宽松的时代,这种争夺地盘的做法似乎很管用。 2007 年,德意志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达 3 万亿美元,其证券交易业务的利润已是美国银行 (Bank of America Corp.) 的两倍。苏格兰皇家银行 (Royal Bank of Scotland) 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它当时的资产负债表甚至超过了英国的总体经济规模。

即便是金融危机一开始,看上去也像是一场机遇。巴克莱银行低价收购雷曼兄弟 (Lehman Brothers) 之后,获得了后者麾下的 1 万名美国银行家,同时只继承了很少一部分坏账。 在雷曼兄弟位于时代广场的交易大厅内,扩音喇叭一度高奏英国国歌《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德意志银行也如饿虎一般,猛扑向华尔街的客户。

2011 年可谓欧洲银行的巅峰时期,当年,全球投行业务收入由欧洲和华尔街银行平分秋色。

然而,好景不长。 2012 年,一场主权债务危机席卷欧洲大陆,欧洲的大型银行开始面临新的压力。欧洲各国的经济增速先后放缓。2014 年,央行官员将利率下调至负值。德国媒体将这一利率称为「Strafzinsen」,大意是「惩罚性利率」。

瑞士银行裁员 1 万人,并大幅削减了交易业务;苏格兰皇家银行辞退了数千名投行员工,同时出售了美国零售银行业务,将重点重新放回英国本土。根据美国金融业监管局 (Financial Industry Regulatory Authority) 的数据, 巴克莱 2008 年收编的雷曼银行家中,有四分之三的人在五年内离职

与此同时,华尔街银行开始悄无声息地蚕食欧洲同行的「势力范围」。 2009 年,摩根大通完成了对英国投资银行 Cazenove 的收购。Dealogic 的数据显示,2014 年之后的每一年,摩根大通在欧洲市场的投行业务收入都要高于其他任何一家银行。 (今年 8 月,拥有英国动画形象「小猪佩奇」的伦敦上市公司被美国玩具业巨头孩之宝 [Hasbro] 收购,当时,前者就聘请了摩根大通旗下的 Cazenove 作为交易顾问。)

随着美资银行的日渐壮大,加之欧洲银行的实力减弱,客户的忠诚度也开始发生变化。

如今,企业的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它们在美国赚取更多的利润,股东构成也从以欧洲老牌家族和信托机构为主,变成了由贝莱德 (BlackRock Inc.) 和其他美国投资巨头主导,而华尔街银行与这些公司的关系更为紧密。政府数据显示,外国人持有的英国企业股票,其占比从 1994 年的 16% 升至 2016 年的 53%。

今年曾寻求与法国车企雷诺合并的意大利汽车制造商菲亚特创建于 1899 年,它有三分之二的利润来自美国市场,在美国还拥有克莱斯勒 (Chrysler) 品牌。目前,菲亚特的掌门人是埃尔坎 (John Elkann),他出生于纽约,是菲亚特创始家族的后裔。

埃尔坎有不少顾问,其中与他关系最密切的顾问之一是来自高盛的一名银行家。过去 15 年间,此人每年都会组织一场聚会,参与者全是欧洲的亿万富豪企业家——一些曾参加聚会的人证实了这一点。他们互通信息,互提建议,有生意要做时,通常都会聘请高盛。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欧洲人不仅错失了重量级的并购交易,连日常的理财业务也走向没落。 总部位于英国的食品外卖初创企业 Deliveroo 希望在欧洲和中东加速发展,但它没有选择这两个地区的本土银行合作,而是选择了花旗 (Citigroup) 来增强企业现金流,后者在 98 个国家拥有牌照,并拥有一个全球化的数字平台。

摩根大通已在针对欧洲客户,大力推动交易银行业务。2010 年,它设立了一个由全球银行家组成的新部门,专门服务于大型企业的日常交易业务,后来,它又从苏格兰皇家银行接手了欧洲的数十个交易项目。

摩根大通最近还表示,它正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商业银行业务,力争让数百家欧洲中型企业成为其客户。为了更深入地融入当地市场,它还试图采取其他举措,例如为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学生学习数学与科学课程提供资金支持。

2005 年,瑞士银行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斯坦福的交易大厅。这里能够容纳 1,400 名交易员和其他员工。

Photograph by Rick Friedman/Corbis/Getty Images

Coalition 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日常交易银行业务总量排名前三的银行中,花旗和摩根大通占据了两席,余下一席为英国的汇丰银行 (HSBC Holdings PLC)。Coalition 还指出,在大型银行中,华尔街银行赚取了全球交易银行业务总收入的 57%,而欧洲银行的份额仅为 22%。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