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共建」刹车,「厅市共建」发车

2019-12-05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到 2018 年已有近百所大学成为共建高校。据教育部官网数据,其中有教育部参与的共建高校数量已达 81 所,超过了部属高校数量

努力了五六年之后,嘉兴学院还是按下了申报「省部共建」的暂停键。

2019 年 10 月,教育部公开了对《关于支持嘉兴学院在建党百年之际创建嘉兴大学的建议》的答复,同意将嘉兴学院更名大学纳入规划。但对建议中「纳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的要求,教育部给出了近乎否定的回答。

教育部表示,自 2018 年 12 月以来,省部共建工作已总体处于暂停状态,原因在于「省部共建高校规模偏大,资源匹配不足,同时还存在着省部共建政策界限不清、个别高校互相攀比等」。

这意味着不仅是嘉兴学院,其他高校通往「省部共建」之门也暂时被关上。

过去十余年间,省部共建这一特殊待遇,曾被不少高校争抢,背后是共建政策所带来的资源。起初是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共建,后来其他部委也与地方政府开始共建高校,其间还出现了「地方政府+教育部+相关部委」的「省部部共建」模式。

随着省部共建高校阵营的壮大,资源分配不均、协议难以落地等问题也相继出现。2018 年,教育部推出「部省合建」高校之后,「省部共建」也不再是高校校长之间热议的话题。此次暂停的是教育部与地方政府的「省部共建」,其他部委参与的「省部共建」何去何从,尚待观察。

「折中的办法」

开始申报的这些年,嘉兴学院相关人士每年到北京拜访教育部时,「省部共建」几乎都是必提的话题。嘉兴学院相关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教育部的反馈是「会安排评估、考察」。

嘉兴学院所在的嘉兴市,近年经济连续增长,但与浙江省内其他经济发达城市相比,高等教育是短板。在浙江,杭州是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宁波有宁波大学这样的「双一流」高校,温州也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温州医科大学,以及浙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温州大学,但嘉兴至今连一所名为大学的高等学校都没有。

升格为大学,不仅是嘉兴学院自身的诉求,也成了嘉兴市的一大目标。谋求升格的同时,学校还希望能「弯道超车」,成为省部共建学校。

「省部共建」的做法始于 21 世纪初。教育部相关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在确定建设「211」高校时,有些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已经达标,但由于指标有限,不能再评,教育部后来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省部共建。

共建高校虽然仍属地方,但相比其他高校,会获得教育部 (或其他共建部委) 更多的资源、政策等支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看作仅次于部属高校的「第二梯队」。

从 2004 年开始到 2011 年底,全国共有 22 所高校迈入省部共建序列。

2012 年,「省部共建」开始加速。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 2011 年全国「两会」期间,通过记者会明确表态:「『985』『211』的大门已经关上。」这令不少之前想进入这两个方阵的学校措手不及,只能调转方向,争取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宣布「关门」之后,共建的数量猛增,2012 年到 2014 年三年间就增加了 21 所,2015 年增加 23 所,2016 年更是多达 35 所,2017 年也有 15 所,到 2018 年已有近百所大学成为共建高校。据教育部官网数据,其中有教育部参与的共建高校数量已达 81 所,超过了部属高校数量。

嘉兴学院正式公开争取「省部共建」,是在 2019 年初,2019 年浙江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嘉兴学院教授肖纯柏提议,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以嘉兴学院为基础,创建「南湖大学」,同时争取教育部等中央部委和国内顶尖高校的支持共建。此后,这一建议在 2019 年全国「两会」期间被重提。

不曾想,省部共建工作已悄然暂停。不得不暂停申报「省部共建」的还有华南农业大学。该校发展规划处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该校申报「省部共建」的工作一直在进行,但没有对外公开,现在学校正在重新考量下一步相关工作。

拿下了博士点

也有踩着时间点,在最后一刻步入省部共建阵营的高校。2018 年 12 月 25 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方达成协议,共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当月,教育部暂停了「省部共建」工作。

根据三方共建协议,陕西省从经费投入、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支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育部则给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才队伍、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支持,住建部从促进城乡建设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支持学校建设发展。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过往省部共建高校的共建协议,都有上述内容。在经费投入方面,不少协议中明文要求「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生均经费投入水平达到教育部高校平均水平」。

浙江省、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共建的温州医科大学就尝到了这一甜头。该校规划处称,目前该校医科专业学生的经费已经提高到浙大医学院的水平。

跻身「准国家队」后,对于学校管理层面而言,能参与教育部的会议更多了。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的话来说就是「与教育部领导直接对话的机会更多」,以共建为由头,向教育部要资源理由更充分。

江西理工大学就凭借省部共建助力,拿下了此前申请十余年未果的两个博士点。成为省部共建高校之前,江西理工大学从 1998 年就开始申报博士点,一直没获批。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处长吴贤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每次评,教育部的政策都不一样,省内的推荐也没轮到我们学校。」

2013 年该校成为省部共建高校,教育部准许该校开始「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给博士培养奠定了基础,五年后,学校终于拿下了矿业工程、冶金工程两个博士点。

「只剩下名头了」

随着共建高校数量的增加,后来进入的高校获得教育部的直接支持相对就被稀释了。

「共建晚,没有钱只剩下名头了。」河北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胡景敏直言,2014 年 11 月 26 日,河北师范大学与教育部、河北省政府签订共建协议。起初学校对共建满怀期待,2015 年招生时将此作为宣传亮点之一,但后来发现协议的规定虽然是白纸黑字,但太过笼统,落实不了,想申请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但「省里没钱」。

在河北省,同为省部共建高校的燕山大学也面临同样的尴尬。现任燕山大学副校长于树江,此前在另一所共建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担任过发展规划部主任。据他了解,不少高校共建协议中都有要求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生均经费投入水平达到教育部高校平均水平。「但很多时候受到地方教育经费投入能力的影响,达不到。」于树江说。

想去教育部要资源,有限的资源已经分配不过来。2019 年上半年,全国省部共建师范大学在西北师范大学召开了一次校长圆桌会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出席。一位参会的校长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现在教育部很少把省部共建高校聚集在一起开会,这次会议也是高校自发组织,「会议中,校长都很关心教育部能不能把人才培养等资源向我们倾斜一些,但是,教育部相关领导并未表态。」

成为共建高校时间早晚导致的资源分配差距,在河南省内两所学校身上有着明显的体现。郑州大学是教育部参与的第一个共建地方高校,2004 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亲临现场,在共建协议上签字。据郑州大学相关人士称,此后数年,教育部不仅在人才培养等资源方面予以支持,还「积极创造条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眼看着郑州大学获得支持,河南大学也不甘落后,连续申请数次后,终于在 2008 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但获得的支持明显减少。河南大学相关人士称:「2004 年那一拨只有零星几所,是真正为了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发展,如新疆大学、广西大学等,物以稀为贵,教育部资源分配也更集中。到了我们,一个省开始设两所,原来的蛋糕就被一分为二了。」

「厅市共建」支持更具体

「省部共建」暂停,实际上是教育部共建工作的重心已经转移。

2018 年 2 月 24 日,在支持和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座谈会上,「部省合建」高校正式启动,这是「省部共建」的升级版。

相比「省部共建」,「部省合建」的支持力度明显更大。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 2018 年全国「两会」的记者会上说,教育部把这些学校列入部属高校序列,相当于一种准部属高校身份,这种学校可以把它叫作部建高校,这是一块金字招牌。

按「一省一校」原则,河北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等 14 所高校都获得了金字招牌。

教育部明确提出,「部省合建学校与部直属高校同等对待」,并将对合建高校的管理纳入部属高校序列。2018 年 6 月开始,一些教育部文件的抬头就署上了「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字眼,跟在「部属各高等学校」之后。

除了支持力度更大,部省合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省部共建政策界限不清的问题。有专家介绍,以往的专项支持都是项目对接,没有涉及到体制机制的变化,部省合建则涉及到体制机制的变化,突破了国家现有的两种高校管理体制,即教育部与省政府同时管理、同时建设。

教育部参与的省部共建工作虽已暂停,其他部委的省部共建并未停止。2019 年 10 月 16 日,应急管理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共建西安科技大学,这也是应急管理部与省级政府共建的第一所大学。

效仿「省部共建」模式,地方近年也启动了厅市共建高校模式,2018 年,山西省教育厅与大同市签订协议,共建山西大同大学,河北省教育厅与沧州市政府签订协议,共建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地方上也有教育厅之外的厅局参加共建,广西科技厅就与来宾市共建了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从协议内容来看,「厅市共建」对高校的支持更加具体。2019 年 11 月 19 日,江苏省教育厅与镇江市签订了共建江苏大学的协议。教育厅将在学校创建「一流学科」「三全育人」改革、重大科技平台、一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合作、附属医院建设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并在 2019–2023 年 5 年内安排不少于 15 亿元专项补助资金。镇江市政府将为学校提供各类地方配套支持,在 2019–2023 年 5 年内安排总规模不少于 10 亿元的支持。

「厅市共建」已成地方高校寻求资源、资金支持的又一新途径。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