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港「钱途」

2019-12-12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中国香港面临的社会困局令财富开始流向竞争对手,但新加坡并未因此窃喜,两地仍需谨慎思考未来各自在区域中的地位

上个月,33 岁的孙颖 (化名) 给她在香港汇丰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打了个电话,希望将她存放在中国香港的部分资产转移至新加坡。尽管她过去常在香港和新加坡的账户间调配资金,但现在,她希望逐渐提高新加坡在自己海外资产配置中的比例。

「最近,香港的事情让家人很不放心,觉得把钱换个地方放可能更保险。」目前身居上海,从事金融业的孙颖,九年前赴香港求学深造。她家境殷实,在港期间开设了汇丰的私人银行账户,父母为其留下数千万元的资产。

「好在之前在开香港账户时,家人要求同时开一个新加坡账户,当时也没想到香港会这样。」孙颖说。

孙颖的想法在香港可能有不少共鸣。香港社会局势不稳已持续近半年之久,未来事态走向亦难判断。不少人开始筹划或已经将资产搬离中国香港,新加坡作为另一座亚洲金融中心,自然成为关注的对象。香港多家银行近期收到大量客户查询,要求开设新加坡银行账户,预约开户排期甚至要等两个月。

香港出现这种现象不足为奇,部分原因可能归因于紧张的社会情绪,但财富「钟情」新加坡早已不是一天两天。东南亚经历数十年发展,已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科技革命和城市化如今正带动这片颇具活力的经济体迎来新一轮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新一代年轻的企业家和他们的巨额财富。

作为东南亚地区多年来的门户,新加坡自然不愿错失这一巨大市场。政府先后落地一系列支持政策,致力于打造成为亚洲区域财富管理中心。东南亚财富聚集星洲之余,中国内地富豪「下南洋」的热潮再次兴起。中国内地火锅连锁品牌海底捞 (06862.HK) 创办人张勇近期成为新加坡首富就是例证之一。「星洲」是新加坡的旧称。

「成为首富快被网民『骂』死了,但这并不能阻挡企业国际化的脚步。」张勇此前在新加坡对财新记者说。这位新晋星洲首富操着一口浓重川音,言语间透露着豁达和调侃,但却没有多谈自己移民新加坡的故事。

调查显示,中国内地私人财富积累速度领跑全球,甚至在未来数年都可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金融机构也纷纷在亚洲开拓财富管理业务,希望承接这源源不断的财富积累,不少机构将区域财富管理总部设在新加坡。美国老牌银行摩根大通今年 9 月刚刚在新加坡设立了集团全球第三个信托公司,进一步扩充该区的私人财富管理业务。总部位于中国香港的内地资产管理公司南方东英,也于近期开设了新加坡办公室,在当地提供家族办公室服务。

作为区域内最直接的竞争者,香港近年也开始提出打造财富管理中心的愿景。根据香港证监会统计,截至 2018 年末,香港注册金融机构所管理的私人财富资产规模,达到 9730 亿美元,约 6.87 万亿元人民币,非香港本地投资者是香港财富管理业务的主要资金来源,占比达 62%。

今年 7 月末,作为香港特区政府智囊的香港金融发展局,再一次呼吁香港要把握私人财富管理行业的新机遇,并将在未来数月内与业界探讨提出政策建议。但长期作为「中国门户」的香港,如今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局中。如何保持社会对这座国际金融港的信心,同时,面对区内对手的竞争,香港的财富管理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下一步究竟该如何走,至关重要。

「过去内地财富出海,中国香港作为首站是个自然的选择,但未来一部分人的首选可能会是新加坡。」万方家族办公室首席行政总监关志敏对财新记者说。

香江流走多少钱

香港局势动荡已经持续数月,目前仍未看到中短期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迹象。投资者考虑将资金搬离香港的风声也不绝于耳。三位在中国香港从事私人财富管理行业的人士向财新记者证实,近期确实有客户查询,甚至要求将资金转移至新加坡。

「本地客户在这方面需求很强烈。」一名香港房地产基金的人士对财新记者说。

「最近,确实收到不少客户的查询,希望了解我们在新加坡能够提供的服务。」一名欧资银行的亚太区私人银行业务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不少来自香港和内地的客户,担心香港时局会继续恶化,希望尽早重新规划资金部署,未雨绸缪,「目前这种情绪不仅限于以往身家超过千万美元的高净值或超高净值客户,还蔓延到一些相对富裕的中产阶层当中」。

想在中国香港开设新加坡银行账户并非难事。由于两地都不限制资金和资讯的自由流动,当地政府亦无额外规定,持有香港银行账户的客户可在香港递交开户申请,无需亲赴新加坡,完成开户后,资金也可随时在星港两地自由调配。在香港的多家外资银行都提供相关服务,对各自符合申请资格的客户有不同的资金要求。

财新记者近日曾致电星展银行询问新加坡开户事宜,客服人员称,相关服务的预约已排到两个月以后。

相比热切的市场需求,在港的金融机构近期却十分低调,市面上未曾出现任何广告宣传,推广新加坡财富管理或其他海外资产配置服务。数名香港私人银行家向财新记者证实,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两地监管机构,近期均曾向各自属地的金融机构发出警示,禁止在当下「趁人之危」,向客户推广新加坡财富管理业务,招揽中国香港资金到新加坡。财新记者近日曾向星展银行、大华银行,以及华侨永亨银行旗下提供私人银行服务的新加坡银行提出有关财富管理业务的采访申请,遭三家新加坡的主要商业银行一致拒绝。

究竟近期有哪些人,将多少资金转出中国香港、转入新加坡,或许没人能给出一个最准确的数字。由于私人银行对客户信息的保密要求,两地监管机构未必能完全掌握有关资金调动的具体信息。高盛曾在 9 月末公布一份银行业报告,该行称新加坡 9 月的外币存款总额环比增长 14%,来自非本地居民的存款连续两个月环比增长 5%,并推算中国香港可能最多有 40 亿美元资金流入新加坡。香港目前的银行体系总结余超过 6500 亿美元。

两地监管机构均否认近期资金流动存在异常。香港金管局发言人对财新记者称,香港银行业的存款总额近期保持平稳,港元汇价亦保持稳定,目前未见到资金明显流出香港银行体系的迹象。新加坡金管局发言人回复财新记者时称,新加坡的非本地居民外币存款有所增加,但资金来源多样,并未见到来自中国香港的资金显著流入新加坡。

「确实有资金从香港流出的情况,但这对香港银行体系来说,只是『边际性』的,规模很小。」一名美资投行的亚太区私人银行业务主管对财新记者说。

「我们并没有见到香港银行体系出现明显的『走资潮』。」国际评级机构穆迪的亚太区金融机构高级信用评级主任徐嵩宜对财新记者说,没有迹象显示香港近期的社会事件导致大规模资金外流。

摩根大通私人银行亚洲区行政总裁关金星表示,出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地缘政治变化等原因,该行从今年初起就已经建议客户将资金转为「防御性」部署。她称,该行在过去数十年服务过几代香港客户,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等重大风波,部分客户多年前就已进行全球资产配置,「但毫无疑问,面对香港目前的宏观局面,确实需要十分谨慎」。

富豪缘何「下南洋」

香港原本是许多内地富豪移民和进行海外资产配置的首选,从「体操王子」李宁到恒大主席许家印,都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但如今情况似乎有所转变。

在福布斯今年 8 月底公布的新加坡富豪排行榜中,张勇以 138 亿美元的个人身家,意外成为新晋星洲首富。他的火锅连锁店去年 9 月刚刚在香港上市,如今市值已经达到 253 亿美元,股价比上市时翻了 1 倍。

张勇正在新加坡践行「火锅帝国」的国际化道路。在地理面积仅为中国香港三分之二的新加坡,海底捞开设了 12 家分店,而在上市地香港却只有 3 家。在霓虹闪烁的新加坡著名商业街乌节路,海底捞展现出和在中国内地一样的人气。「海底捞在新加坡算是中高档餐厅。」一名新加坡本地居民如是说。

移民新加坡的中国内地富豪绝不止张勇一人。贝恩咨询在 2018 年的一份报告中称,内地的高净值人群将香港视为海外投资首选的比例,两年内从 71% 下跌至 53%,尽管这一比例仍遥遥领先其他地区,但首选新加坡的人群比例,却从 15% 提升至超过 20%。

「我和家人最近也在考虑移民的问题,美国、加拿大和中国香港,以前一直是比较常见的选择,但现在也要再想想。」孙颖称,考虑到新加坡的税收政策,她会认真将新加坡作为一个备选方案。

「许多内地富豪现在考虑移民,不会像原来那样先考虑中国香港或者美国,而是会直接选择新加坡,这并不奇怪。」关志敏说,合理避税是新加坡吸引富豪落户的一大诱因,尤其是对中国内地富豪。

2018 年,全球性的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标准 (CRS) 正式落地,中国与包括新加坡在内超过 90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协议,彼此将互相交换所属国民在当地的收入情况,并依法征税。在此背景下,许多富豪选择在新加坡成立家族办公室,希望借此方法入籍新加坡,进而降低税负。

根据新加坡的政策,一家在新加坡成立的家族办公室,可获得三个由新加坡政府配发的工作签证,持有人最快两年后就可以申请成为永久居民,成为新加坡的纳税人。「这样外国富豪就不需要再缴纳原国籍的税,外加新加坡政府对家族办公室的特定投资收入设有一些免税条款,这又变相免去了这些富豪在新加坡的税负。」关志敏说。

利用这一方法远渡新加坡的最新案例,莫过于目前风头无两的英国吸尘器和吹风机品牌戴森。2019 年初,戴森公司的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宣布将企业总部从伦敦迁至新加坡,一并迁来的还有其家族办公室 Weybourne Group。目前 Weybourne 已经在新加坡刊登招聘启事,为管理即将登陆星洲的巨额财富作准备。

为承接新加坡以及东南亚市场蕴藏的巨额财富,金融机构也竞相在新加坡布局。这片市场早已竞争激烈,过去数年间,行业内已发生过多宗私人银行并购案例,幸存者希望继续深入市场。摩根大通就在 9 月宣布,在新加坡开设集团继美国特拉华州和巴哈马群岛外的第三间信托服务公司。关金星称,新加坡本就是公司在亚洲的私人银行记账中心,设立信托服务,能更好满足包括亚洲、欧洲和中东等多个地区客户对亚洲财富管理的需求。

相比进驻东南亚市场多年的欧美机构,中资机构近年也开始加快追随的脚步。2017 年 4 月,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设立新加坡公司,希望为中国内地客户提供全球资产配置、交易银行和贸易金融等服务。两年半后,新加坡又迎来首家中资背景的资产管理公司。总部位于中国香港的大型公募基金与 ETF 供应商南方东英,宣布成立其首个海外分公司。

南方东英 2018 年开始在香港独立开展家族办公室等独立财富管理业务。目前,这一新业务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分别管理的资产规模约为 4 亿美元和 1.5 亿美元。销售和产品策略部主管和弦称,南方东英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已开始着手设立新加坡公司,主要是希望开拓东南亚市场。她解释,传统的东南亚财富管理服务由银行提供,采用投资交易模式,银行通过促成客户完成交易收取顾问费用,但未必符合客户最大利益,而欧美的财富管理目前已转向更成熟的资管模式,向客户收取投资表现费而非交易费,这种趋势正传向亚洲。

据《亚洲私人银行家》2018 年发布的一份针对金融机构的调研报告,在流入新加坡的离岸资金中,最主要的来源是东南亚市场,占比逾 50%,排名第二的是中国内地,占比超过 25%。尽管这一比例和第一名相比仍有差距,但中国内地是整个榜单中资金流入新加坡最大的单一经济体。调查亦显示,预计未来三年会有显著的中国内地资金流入新加坡的金融机构,比例高达 83%,原因是经济增长放缓和监管政策收紧。

为吸引更多中国客户,万方家族办公室也在今年 10 月宣布在中国内地成立合资公司。万方目前管理的私人财富约 20 亿美元,总部位于中国香港,在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皆有驻点。关志敏称,万方现有约百名客户,六至七成来自中国内地,成立中国内地公司后,可更好地帮助内地管理其原本已在海外的资产。

如何找到自己角色

为了吸引亚太区庞大的私人财富,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近年均提出要打造成区内的财富管理中心。香港特区政府在连续两年的施政报告中都提及要完善税收和法律制度,提升香港的财富管理中心地位。

中伦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伍守文向财新记者表示,中国香港在处理信托和财富管理上,有更丰富的法院判例,但新加坡在税收制度上优势明显。

以上文提到的家族办公室为例,为吸引更多富豪和企业,新加坡政府全方位降低了在当地开设家族办公室的门槛,包括下调所需管理基金的规模、家族办公室的雇员人数和每年的运营费等,同时还取消了申请人本身的资产规模限制,并豁免家族办公室通过赚取股票及债券投资收益产生的税负。相比之下,中国香港并无类似政策。

伍守文认为,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在财富管理领域能提供的服务非常相似,不同之处取决于政府在长期规划中,如何规范和促进有关行业的发展。「最近的社会局势是暂时性的,我希望香港特区政府能够借此机会完善关于家族办公室、信托、基金等方面的法律,明确它们的税收制度,增强香港在这些领域中的竞争力,为它们的发展提供更清晰和稳定的未来。」他说。

「早在 2004 年,新加坡就开始学习瑞士,搭建完善的财富管理制度,香港在这方面相对落后。」关志敏称,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在各制度层面非常相似,但香港不及新加坡的地方,在于没有充分利用制度基础,推出可以有效推动行业发展的政策。

据香港私人财富管理公会 (PWMA) 和毕马威合著的一份 2019 年香港财富管理报告,进一步开拓中国内地市场和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机遇,是推动香港私人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首要动力。

「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定位不同,互相抄对方的政策不是长远解决之道。香港应该找到自己的发展优势,但特区政府目前似乎还没有找到。」关志敏说。

「也许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未来在财富管理领域的行业生态会越发重合,但互相都不会那么容易取代对方。」和弦说,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在资本市场的特色、地缘政治和历史等方面都有所不同,香港在未来的行业发展中不会被边缘化。

面对正处于社会困局的竞争对手,新加坡并未窃喜,相反却对当前局势保持谨慎。新加坡金管局发言人称,如果香港局势恶化,引发大量资金外流,这对于新加坡以及整个区域并不是件好事。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早前曾在一个公开论坛上表达过相同观点。他形容香港局势「令人担忧」,如果人们因社会不稳定而对香港失去信心,这股情绪便可能蔓延至整个区域,新加坡也会波及。

李显龙夫人、淡马锡控股首席执行长何晶近日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户上公开撰文,表达对香港时局的看法:香港作为中国门户的地位已经失去,未来将面对上海、深圳等地的进一步开放;而新加坡也需要重新思考自己在区域中的地位,思考地缘政治和经济,以及科技发展将如何塑造下一个十年的经贸流通。

No More.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