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了,还会再失败

2019-12-13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那些创业失败者,为何并不会吃一堑长一智?

在坊间流传的创业成功秘诀中,有这样一条:成功企业家之所以成功,要归功于他们的第一次失败。创业者常常被告知,要「快速试错」,从中学到的宝贵教训将为你的下一次创业提供助力。

然而,这其实是个谬论。 虽然这套「二次创业成功论」听上去很美好,但本人经过研究后发现,创业者并不会从犯过的错误中汲取教训。实际上恰恰相反,失败过一次,他们很可能再一次失败。如果相信这套谬论,只会给创业者带来更多的失败,以及失望和挫折。

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属于基础心理学范畴: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往往并不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简单明了。我们很难从错误中提炼出经验教训并将之应用到新形势下。又或者,我们过于简单地理解了经验教训,遗漏了其中的关键细节,以至于无法对错误形成一套完整的认知。

残酷的事实

这些年来,在我从事学术研究和在政府部门工作的过程中,与数以千计的创业者和初创企业打过交道,从而得出了这些结论。我发现, 能够证明「失败乃创业成功之母」的案例可谓凤毛麟角。大多数情况下,勉强也只有一些著名创业者在跌倒后再次爬起、日后终于获得成功的案例,而且这些故事也都是经过一番精挑细选后才留下的。还有非常多普普通通的失败创业者,他们的经历都被我们自然而然地忽视了。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美国只有大约 50% 的初创企业能活到第五年,能活到「青春期」或者「成年期」的初创企业则少之又少

诚然,一些量化研究的确显示出, 连续创业者要比初次创业者拥有更高的成功几率,但从绝大多数研究中,我们并没有看出,失败过的创业者尤其容易取得成功 。在我看来,那些涉及创业失败的研究通常都带有局限性和相关警示。

为了通过大规模的数据来验证这个话题,我研究了 8,400 家德国初创公司,我想看看,由失败过的创业者建立的新公司是否比初次创业者办的公司表现更好。

事实上并没有, 他们第二次创业的结果反而更糟

与初次创业者相比,失败过的创业者更有可能出现破产,其解散新公司的概率也更高。实际上,哪怕是之前成功创办过一家公司的创业者,其新公司的失败几率也与初次创业者相差无几。

其他研究人员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哈佛商学院 (Harvard Business School)2010 年 4 月在《金融经济学杂志》(Financial Economics) 上发表过一项研究,研究对象是美国境内获得风险资本支持的公司。该研究发现, 拥有失败经历的创业者今后获得成功的几率并不比初次创业者更高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 (KfW Bankengruppe) 一位研究员对德国创业者做的一项研究发现, 失败过的创业者再次创办公司时的表现反而不如其他创业者。「它们总体上的生存几率比不上其它初创公司,尤其是生意失败的风险也要比其他初创公司更高。」该研究员表示,「一般说来,没有迹象显示,创业失败会触发反思过程,会促使创业者检讨犯过的错误并在未来的行为中予以改正。」

「熟」并不一定「生巧」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创业者不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第一个原因是, 在创业环境中,学习是件困难的事情

通常来说,一谈到学习,我们就会想到,要通过日常练习来掌握专业知识。作家格拉德威尔 (Malcolm Gladwell) 在他的著作《异类》(Outliers) 中计算过,成为一位国际象棋大师,大约需要 1 万个小时的练习。

但之所以反复练习能带来回报,原因之一是因为国际象棋的棋盘是规则化的:它永远都有 64 个格子和 32 个棋子,只有一个对手。同样的道理,在足球比赛里,固定人数的进攻方面对固定人数的防守方,在清晰的规则下展开较量。

然而在创业环境中,这种规则性并不存在——市场不断演进,顾客摇摆善变,竞争对手的数量也是忽多忽少。这相当于你必须在规则和对手都在不断演进的情况下,学习如何成为一位国际象棋大师——这种情况下,解读之前的行为、分析过往经验,都要困难得多。

以了解客户偏好的过程为例。 同潜在顾客交流或许有助于发现他们当前的需求,但顾客自身往往并不知道自己实际上需要什么,或者说,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告诉你的信息甚至可能会把你引入错误的方向。(乔布斯 [Steve Jobs] 有句名言是关于焦点小组在设计上的局限性,「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直到你把东西摆在他们眼前。」)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创业者在跟顾客交流后推出了一款产品,结果却无人问津,再后来,产品便宣告失败。但是创业者在失败后会想,他/她可以分析上一次失败的地方,然后再试一次。然而,这只是问题之一。即便创业者能解决上次的缺陷——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个缺陷最初是由带有瑕疵的「原初信息」所导致——这种「明悟」也无法反映顾客当前的需求,因为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顾客需求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从第一次失败中学到的任何教训很可能都用不上。

同样道理,就连企业自身也是处在一个很不利的起点上。二次创业所处的环境不会像第一次那样,很可能面临不同的市场状况、价格以及供应商关系。无论你觉得自己从失败中学到了哪些关于规划、组织架构和公司运营的经验,可能都会变得无关紧要。带着这些「经验」进行二次创业,倒还不如保持开放的心态,从零开始做起,后者成功的可能性或许更大。

还有一个问题: 大部分公司倒闭并不是「猝死」,它们会一直苟活到创业者别无选择,才不得不倒闭。这使得创业者很难看清楚失败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比如一家小企业失去了某个关键客户,虽然后来找到了新客户取而代之,但之前流失客户造成的损失给了它很大打击,以至于它没有能力再去解决一系列后续问题,比如信贷收紧。然而,这家公司还是会苦熬好几年,直到实在入不敷出,才不得不放弃。

由于那次关键客户的流失发生在很早之前,因此,它看上去并不像是导致创业失败的罪魁祸首——也正因为这样,创业者无法将它识别出来,也就不会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创业者更有可能将公司倒闭的原因归结到某些更近期的问题上,试图从中汲取教训。

固有的心理障碍

最后,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障碍,它们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关。

创业这件事,需要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活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才行,包括营销、物流、财务规划、销售和运营,等等。 但我们所有人在给自己找理由时,都倾向于把事情简单化,比如我们更愿意接受这样一种说法:公司之所以垮掉,是因为好几个季度的销售业绩太差,而不是因为公司生命期内发生的一连串重大事件。

这种简单化的心理倾向往往跟另一个常见的心理弱点结合在一起,那就是把失败归因于外部事件,而不是从我们自身的行为上找原因。

比如,创业者常常把失败归咎于银行,因为当企业现金流吃紧时,银行不愿意发放信贷或是给予信贷展期。但他们往往不愿审视现金流吃紧的根源所在,也不愿检讨自己的何种举动导致了这一状况,例如,是因为他们没有预料到日常性开支会有那么高。如果你不愿坦诚地面对失败,想要从中学到教训,是很难的。

又或者,一家零售店被迫关门,创业者也许会把原因归咎于购物中心搬去了市区,或是市政方面拒绝阻止一家大型经销商开业,或是新商场吸引走了原有的顾客。诚然,上述种种都是导致店铺关闭的原因之一。然而倒闭企业的老板们从来不会思考,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是他们没能顺应时代变迁,找到新的办法来留住顾客?

我的建议

那有没有办法来化解这种局面?根据我们的研究,我能给出的一条建议是,当失败过的创业者想要重起炉灶时,应该停下手,好好反思。进行一次「预先检验」,把企业为什么可能会失败的原因都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迫使创业者思考出自己可以做的选择有哪些。

我的研究还有一个明确的发现: 如果失败过的创业者想要「汲取教训从头再来」,他们需要问问自己:我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验吗?大量研究显示,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人脉储备的创业者,要比那些背景薄弱或是「零背景」的创业者拥有更好的表现。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检验手段。如果一位创业者几乎没什么行业经验,投资人应该建议创业者在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再做尝试,或是建议创业者聘请有经验的顾问和团队人手,又或者,劝说这位创业者调整方向,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领域。

创业者遭遇失败后,将上述种种道理讲给他们听,也许起不到安慰作用,也不会像「失败乃成功之母」这类话语一样鼓舞人心。但一个让人无奈的事实是,如果创业者失败了,他们极有可能无法从中学到下次创业成功所需的经验教训——这样的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还是不要再尝试为好。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