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风险

2019-12-23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故事如何影响盛衰交替

人人都知道华尔街擦鞋男孩的故事,或自以为知道。1929 年,波士顿的爱尔兰裔政治家族肯尼迪家族的族长约瑟夫·肯尼迪 (Joseph Kennedy) 从一个给他擦鞋的男孩身上获得了一番顿悟。当男孩告诉他一些买股票的技巧时,肯尼迪意识到股市即将崩溃。他迅速将自己所持的股票悉数卖出,选择做空。同年 10 月,美国股市崩溃,他大赚了一笔。

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席勒 (Robert Shiller) 在其新书《叙事经济学》(Narrative Economics) 中以这个故事为例,说明富有感染力的叙事如何成为民间智慧的一部分。 一个故事要广为流传,内容不必真实无误。 席勒搜索了那些年的报纸档案,没有找到任何相关记录。但他确实在《明尼阿波利斯晨报》(Minneapolis Morning Tribune) 上找到了一个类似的报道。其中提到,股票市场不可能已经见顶,因为「还没听说有哪个女佣和擦鞋匠撞大运发了大财。」这则报道发表于 1915 年。

席勒表示,不用管出处,重要的是要知道哪种叙事会口口相传,原因是什么。 广为流传的叙事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左右他们的选择:招聘还是裁员,买入还是卖出,花钱还是存钱。这些选择一经放大,就会影响市场并推动经济周期变化。价格和利润等基本要素只是计算的一部分参数,人们向自己和他人讲述的故事也需要考虑,而且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前者。

要发挥这种影响力,经济学叙事必须先流传开来。 如何流传?流行病学提供了一个传播模型。从统计图表上可以看出,传染病的扩散进程呈拱形。在上升阶段,新感染者的增长率 (传染率) 超过康复率加死亡率。当康复率反超传染率,疫情渐渐消退。故事的传播也是这样。 先是越来越多「被感染」的人传播某个故事,然后人们的兴趣减退,故事被逐渐淡忘。

「传染力」最强的那些经济学叙事推动了经济周期的盛衰交替。 这类叙事有一些共通点。它们往往对现实做了过度简化,因而更通俗易记。它们的成功可能也要归功于能感染许多人的「超级传播者」,例如名人。而且这些讲述通常是一系列叙事的一部分,从而显得更加可信。 上世纪 90 年代股市的繁荣就是由一系列故事推动的:资本主义的胜利、互联网兴起、通胀下降等。

一些传染力最强的故事不过是旧语新说,但抗药性更强了。 每轮房地产热的背后都是有关土地稀缺价值的老套故事被重新演绎。一则短文记录了 19 世纪 30 年代美国土地开发热潮中的荒唐事,其中写道:「知道广阔的西部有成千上万英亩的土地等着人去抢占,谁还会去耕种或满足于自己眼前那几百英亩的田地呢?」而推动那场最终导致了 2007 至 2009 年经济大衰退的全球房产热潮的,是种种劝说人们将购房视作对稀缺土地的投机性投资的叙述。

要像席勒提倡的那样建立起一门研究经济学叙事的学科,就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这需要定期做调查,探求人们做经济决策的理据。然而,即便有优质的数据,解读起来也不容易。正如席勒本人指出的,经济学叙事往往被经济学家忽略,因为它们与经济事件的关联复杂又多变。任何有关这些叙事的官方数据一经发表,肯定又会成为叙事本身的一部分。

眼下最突出的经济学叙事并不让人欢欣鼓舞。美国银行所做的月度调查发现,有五分之二的基金经理预计明年将出现衰退。同样比例的人认为,中美贸易争端永远也无法解决。除了贸易战,央行的无能和债券市场的泡沫也被基金经理们列为最大的忧虑。

综合这些信息,加上调查显示全球商业信心萎靡,你可能觉得风暴即将来临,需要未雨绸缪。如果是这样,你也许还有一个疑虑挥之不去——感觉这个故事有点说不通。通常来说,在繁荣周期的末期,人们会得意忘形,导致企业做出非理性投资,新手也会被吸引到投机性资产里,现在故事里却没有这一幕。女佣和擦鞋匠不见了。

Related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

#Nei.st 的其它文章

--最新- -最早--
  • 寻求庇护
  • 欠缺弹性
  • 捡树枝
  • 科技巨头与反垄断:如何拆除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