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缺弹性

2019-12-23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面对抵制浪潮,塑料产业尚未找到和解之道

今年夏天,西方游客逃离日常工作奔往海滩度假时,一个问题很可能会再次浮出水面——是的,它真的有可能被冲到他们面前纯净的沙滩上。过去两年,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似乎已成为最让富裕世界的消费者忧心的环境问题。正如 2017 年由大卫·爱登堡 (Sir David Attenborough) 解说的英国电视纪录片《蓝色星球 2》(Blue Planet II) 所呈现的那样,有许多海洋生物被塑料袋缠住,其惨状足以令叼着塑料吸管喝「椰林飘香」鸡尾酒的观众被呛到——如果店家提供了塑料吸管的话。应选民要求,各地政客都在推动立法禁用吸管、搅拌棒和其他一次性塑料制品。联合国称去年有 127 个国家限制了塑料袋的使用。上月,巴拿马成为首个禁用塑料袋的中美洲国家。英国正考虑对可回收塑料含量低于 30% 的塑料包装物征税。今年 3 月,欧洲议会有 560 名议员赞成通过一项法律,要求到 2029 年塑料瓶的回收率应达到 90%。只有 35 人投了反对票。

但要知道,棉布袋、铝罐、纸箱等塑料替代品的「环境足迹」更重——它们的制造及运输过程通常比等量的塑料制品更耗能耗水,因此禁塑新规实际上也许最终会损害地球。尽管如此,塑料行业应该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限制,迫使相关企业转型。塑料瓶、盒、薄膜等制品消耗了全球生产的近一半聚合物。 价值 3750 亿美元的塑料包装价值链中的众多企业似乎都准备不足,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 (油气是塑料的主要原料)、石化巨头、包装企业和消费品品牌。

位于这一价值链两端的企业最不容易受到冲击。只要成本仍合算,饮料制造商很乐意把产品包装从源自石油的塑料瓶换成可回收材料做成的瓶子或铝罐 (当高油价推高原生塑料的成本时它们就是这么干的)。即便如此,埃克森美孚和可口可乐也都不能松懈。 据资产管理公司施罗德 (Schroders) 的塞玛·苏沙克 (Seema Suchak) 估计,碳酸饮料公司如果不降低对原生塑料的依赖,未来十年左右因消费者不满而引发的新法规及税收可能导致利润每年萎缩 5%。 咨询公司埃森哲的保罗·比亚切克 (Paul Bjacek) 表示,如果回收所有塑料包装,而不是像如今这样只回收 15%,那么由于可回收材料的市场份额扩大,到 2040 年,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年增速将从 1% 降低到 0.5%。

塑料包装公司的处境可能更糟。穆迪的评级人员警告称,英国拟对塑料瓶征税,这将促使消费品厂商转用其他包装,推高再生塑料的成本 (由于回收率低而令再生塑料变成了一种稀缺原材料),令塑料瓶制造商的利益受损。 苏沙克对五大塑料包装制造商的研究发现,如果它们坚持使用原生塑料,其中四家制造商的税前利润在中期内可能会下降 11% 到 33%。澳大利亚包装业巨头安姆科 (Amcor) 在最新年报中将环境问题列为头号风险。

然后是石化行业。在一项 2016 年发表、被广为引用的分析中,麦肯锡的顾问计算出一次性塑料用品的价值每年达 800 亿至 1200 亿美元。减少这个数字会令社会受益,但会打击原生塑料供应商。 去年,石油巨头 BP 的首席经济学家戴思攀 (Spencer Dale) 估计,更多对塑料的监管可能导致对石化产品的需求在未来 20 年减少六分之一。德国的巴斯夫和美国的陶氏杜邦均有约四分之一的收入来自塑料业务。 这两家公司都可能有麻烦。大型石油公司也一样,由于市场转向再生能源及电动汽车,化石燃料销售走弱迫在眉睫,它们希望石化产品业务能抵消损失。埃克森美孚的石化业务利润占比已达到 15% 到 25%,是十年前的两倍。世界石油巨头沙特阿美 (Saudi Aramco) 今年 3 月同意以 69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沙特石化企业沙特基础工业公司 (SABIC) 70% 的股权。沙特阿美计划在未来十年再投入 1000 亿美元建设新工厂。它还可能在中国投资差不多的金额,建造把煤转化为聚合物的工厂。

这些投资会让本已充足的产能进一步扩张。据研究公司伍德麦肯兹 (Wood Mackenzie) 估计,自 2010 年以来,仅在北美就已有 2000 亿美元投入到石化业务上。供应上升如若碰上需求长期下降,利润就会受损。自 2018 年初,常用聚合物聚乙烯的价格已经下降了三分之一。

重塑观点

《蓝色星球 2》首映后不久,本专栏记者询问欧洲一名资深塑料业说客新法规来袭是否令塑料企业忧心忡忡,他坦白地说企业董事会上并没有讨论过这个。现在就不能不谈了。消费品牌企业承诺将回收更多自己的包装制品,并更多地使用再生材料制造产品。也许是被加拿大路普工业公司 (Loop Industries) 等正在开展类似工作的新兴公司吓到了,巴斯夫已经推出了用回收塑料化学再造而来的聚合物制成的马苏里拉奶酪包装。BP 把这样的「化学回收」称为「规则改变者」。

企业对于把这类努力推进到何种地步态度谨慎。行业分析师怀疑它们并没有大规模实施。也许塑料企业高管指望理性的力量占据上风,或者希望亚洲的消费者不会受「塑料恐慌」的影响。但这可能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想法。人们会轻易认定毁掉他们度假天堂的碍眼垃圾是要不得的,让他们关心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碳的危害是更难的。

​在一场取舍权衡的较量中,大卫的电影艺术发散的感性力量更可能获胜。顽固的聚合物老板们应该记住这一点。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

#Nei.st 的其它文章

--最新- -最早--
  • 耐克的 Vaporfly 跑步鞋太好了?
  • 寻求庇护
  • 故事风险
  • 捡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