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

2019-12-23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成就在于他们所用的方法

当这部佳作的两位作者 10 月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时,法国媒体得意地夸赞一位法国女性赢得了诺奖,印度媒体欢呼一位印度裔经济学家及他的妻子夺得了殊荣。两国的大多数报道一直要写到最后才提到自己国家的杰出人物并非唯一的获奖者。但这些头条新闻的狭隘表现恰恰印证了这本书其中一个主要观点。

现实世界比传统经济模型所假设的情形更混乱。人们不止对物质激励做出反应,还受到族群和习俗的牵制。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迷信和依恋熟悉事物的一面。所有的经济学家都知道他们的模型过度简化了现实,可模型的作用正在于此。但是,很少有人像阿比吉特·班纳吉 (Abhijit Banerjee) 和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 那样不遗余力地对抗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深入第一线实践。

这对夫妇——以及一同获奖的迈克尔·克雷默 (Michael Kremer)——因开创性地运用随机对照实验解答经济问题而闻名。从两人早先出版的《贫穷的本质》(Poor Economics) 一书中就能看到大量具说服力的例子。为了验证小额贷款是否能改善穷人的生活,他们说服海得拉巴 (Hyderabad) 的一家小额贷款机构将业务拓展到一些随机选择的地区。(他们发现小额贷款有其作用,但没有像支持者们说得那么好。) 在另一项实验中,他们发现,如果要求印度的教师到校后给自己拍一张带日期戳的照片,并规定旷课会被扣工资,他们出勤的几率就会提高。

《艰难时代的优良经济学》(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 涉及的内容更广泛。它回顾了在应对从气候变化到贸易等世界最大难题上哪些方法有效而哪些无效的证据。作者承认自己掌握的情况并不全面,提议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他们并不自认为已经了解了导致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他们宁愿读者去理解和吸收他们基于证据的试错式方法,而不是任何特定的政策。

他们的成果是一个洞见的宝库。他们描述了种姓政治如何助长腐败,有志移民的人如何能克服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当政府职位薪酬过高时 (就像在几个贫困国家的情况),应届毕业生有时宁愿在家待业多年,也不愿意接受一份私营部门的工作。

作者对什么能激励人以及这又如何随社会环境而变化兴趣浓厚。在一项让瑞士银行家掷硬币赢现金的实验中,如果事先提醒参与者其银行家的身份,他们就更有可能作弊;如果让他们谈论自己闲暇时都做些什么,作弊的可能性就低一些。看来,人们处于「银行家」模式时比处于「义务足球教练」模式时更贪婪。在类似的实验中,如果事先提醒印度的学生他们希望未来能在政府部门工作,他们作弊的情况就会更严重。而丹麦学生的情况恰恰相反。作者认为,一个政府腐败或廉洁的名声「会影响那些想要为它工作的人们的诚实度」。

在讨论不平等问题时,作者对富裕国家应为每一位公民提供「全民基本收入」的流行观念持怀疑态度。在这些国家,真正的危机不是物质匮乏,而是「许多曾经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的人失去了以前从工作中获得的自我价值感」。相反,在贫穷国家,物质匮乏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每天发放一两美元的「最基本」救济就可能让人们摆脱困窘和饥饿。

如果印度取消对汽油、食品和化肥的铺张的补贴,省下来的钱基本上够实施这样的救济了。全民现金补贴容易实施——在政府没有能力管理复杂的社会项目时这是一大优势。但作者并没有臆断自己的逻辑推论就能解决问题。班纳吉正在肯尼亚开展最基本现金补贴的随机实验,预期明年会有结果。

任何读者都会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难以认同的地方。比如对撒切尔夫人的看法太过苛刻,对欧洲的农业补贴的评价又太过宽容。但他们会被作者的好奇心、超高强度的思考推理和让人如沐春风般的谦逊深深吸引。作者认为,「我们抵御坏主意的唯一方法是抵制『显而易见』的想法的诱惑,怀疑那些人们许诺的奇迹,质疑证据,对复杂的情形保持耐心,坚持知之为知之的态度。」阿门。

Related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

#Nei.st 的其它文章

--最新- -最早--
  • 河流需要水坝
  • 殊死格斗
  • 一企两制
  • WTO 的暮光:裁判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