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到习,70 年中共国庆阅兵的叙事演变

2019-12-24 原文 #Nei.st 的其它文章

阅兵的意涵总在阅兵之外,主政者既在表明个人威望,同时也在描绘国运

A giant portrait of Mr. Xi was carried atop a float at a parade in Beijing Tuesday to celebrate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hotograph by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阅兵,是中共建政、权力更迭的历史注脚。过去的 70 年间,阅兵的意涵总在阅兵之外,主政者既在彰显个人威望,同时也在勾勒国运前程。

毛、邓:战略震慑,提振士气

过去的 70 年间,中共已经举行了 15 次国庆阅兵。这一自春秋「观兵以威诸侯」的仪式沿袭至今,官方叙事迥异。 在毛时代,阅兵是常态,1949 年至 1959 年十年间曾举行过 11 次,直到三年自然灾害开始后的 1960 年 9 月,才改为「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毛在 1949 年开国大典曾宣读政府公告,然而在 1950 年至 1959 年期间,讲话人和检阅人均为解放军总司令或国防部长,而毛本人并不发表讲话,仅在城楼上示意。经过方队时,检阅人通常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受阅官兵回应:「万岁!万岁!万岁!」,一直到 1984 年才变为我们现在熟识的「首长好——同志们好」的口号。

中共政权甫成的首次阅兵,在立法制宪、组建政府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之后举行。当时为了尽早建政,以防国民党侵扰,中共将原定于次年 1 月的政治协商会议提前至 1949 年 9 月 21 日。之后 10 月 1 日的阅兵,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下,乘敞篷汽车先检阅各兵种部队,然后列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城楼,再接受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检阅,历时近三小时。

当时新政权外交孤立、内部尚未「统一」(西南、华南等地仍受国民党管辖),阅兵军备大多为战时缴获的外方武器,空军方队为防偷袭还破例挂弹受阅,毛不禁感叹「阅兵也是出战」。但毛泽东阅兵实际上底气十足,因为当时的中共军队南下西进势如破竹,联合政府也在民主党派、国民党左派和普通民众的支持下逐渐成型。毛泽东先于政协会议上表示「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此后在阅兵时,才正式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在《人民日报》社论《不可战胜的人民国家》里,阅兵是新政府合法性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人民的自由意志和团结精神。新中国挥剑指向的,是「国民党反动派」,是「英美帝国主义」,也是战事频仍、百业萧条的旧中国形象。借由阅兵的亮相,中共的军队开始从松散的革命军向层级清晰、训练有素的国防力量转型。高炮师、航空兵、空降军等部队开始组建,多兵种建设也进入提速阶段。

此后阅兵式贯穿的十年,是战事与运动跌宕的十年,阅兵的目的之一是「临战壮胆」。例如,1950 年,中共伺机占领西藏和台湾,而美苏此时又在临近的朝鲜 (朝鲜) 角力。为了稳固中苏同盟,稳定政权,决定介入朝鲜战争 (韩战) 的中国在此时举行阅兵,正式吹响保家卫国的民族主义号角。朱德在阅兵式上就要求军队做好战斗准备,坦克、火炮、飞机等武器甚至上千匹战马悉数展示,阅兵不久便进军西藏、开赴朝鲜战场。

同时,阅兵也是在炫耀执政能力,划清政治界限。1959 年,中国陷入因农村集体化和大跃进所带来的大饥荒,同时中苏关系因共产主义路线、世界形势和周边领土问题恶化。借国庆十周年庆典,邀请已经对中共路线颇有微词的赫鲁晓夫观礼,毛泽东向其展示由中国制造并首次受阅的「五九式」主战坦克,带其参观仅用 1 年零 15 天就建成、体量庞大的人民大会堂,以此展示己方路线的优越,震慑社会主义「领头羊」苏联。然而刚造访过美国的赫鲁晓夫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可「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并和毛及其他中共高层就台湾、西藏、中印边界和美国战俘问题争吵,双方不欢而散。此后曾经的共产主义兄弟开始路线论战,甚至在边境领土上剑拔弩张,直至 80 年代才有所缓和。

连年举行的十一阅兵中断于文革。1969 年,文革中的中国与苏联在边境冲突不断,备战事急,阅兵式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北京各地的焰火晚会和辐射全国省市的庆典活动,灯火、红花、《东方红》歌曲和红色封皮、人手一本的《毛泽东语录》,一片红色海洋。

再次重启,已是改革势头正劲、经济阳春初显的 1984 年了。阅兵的目的也由战略震慑变为助力改革,提振军队乃至国民精神。

1984 年的邓小平,手握军权、指导党政。他在国内压制极左,搞活经济,开启集体领导制,破除个人崇拜的藩篱。在国际上,着力改善外交,善结友邦,释出互惠合作的善意。当时中美外交走向正常化,对苏关系也缓和,日本更是借助青年访问、经济合作等与中国进入「蜜月期」,跌宕起伏的中英关系也因《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香港主权归属的落定而趋向稳定。虽然中越边境冲突不断,但范围可控,并非是国防大患。

1981 年 9 月,刚出任军委主席三个月的邓小平,就曾举行华北大演习、张家口阅兵,宣示军队已经脱离文革「政治挂帅」的左倾泥沼,走向「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即有政治觉悟、有组织和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能遵守组织纪律和法律规章) 的新纪元。五年后,文革积弊渐除,改革纪元初始,邓的声望在党、军、国上下达到顶峰。此时通过阅兵,可展示军事实力,又可宣示改革决心,彰显民族凝聚力,也为邓个人的权望刻上历史注脚。

1984 年阅兵当日,受阅部队官兵身着「八五式」新制服,头戴大檐帽,帽徽是配有麦穗、齿轮的「八一」红星,邓小平则是一身藏青色中山装,站在敞篷检阅车中频频挥手致意。毛时代高呼党、国、主席万岁、颇具个人崇拜色彩的三段式口号,被替换成「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的问答标配。在随后的群众游行中,出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仿铜半身塑像,和代表着改革成果的「联产承包好」标语车、「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的模型彩车和代表新时代青年的体育队伍。

28 种受阅武器装备全由中国自行研制,其中战略导弹部队、东风系列洲际导弹首次亮相,海外惊叹中国开始拥有核打击力量。而《纽约时报》记者克里斯多佛·雷恩 (Christopher S. Wren) 则在报导中指出,在当时的西方外交官看来,给予武装军队 (阅兵的) 荣耀并非意味着中国要采取更激进的政策,而是要提振军队的士气,也是为了使邓小平奉行的务实政策合法化。

焕然一新的军队,正是邓集中力量改革经济,精兵强军的体现。他在 1975 年就主张整治军队的「肿、散、骄、奢、惰」,在 80 年代初数次强调教育训练、升级装备、精简人员,84 年阅兵后更是将全国 11 个军区缩减合并为 7 个,还力主在 1985 年中至 1987 年底裁减整编百万人,提拔年轻干部,厘清职责分工,增加技术兵种。一如军改,邓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力推包产到户、党政分开、恢复高考、科教兴国,等等,都在给中国的僵化的体制松绑,求索新路。游行队伍中,北大 81 级的几位学生打出「小平您好」横幅,正是邓式改革收复民心的缩影。

You’ve hit the wall.

风高浪急

再说对外。与 50、60 周年和「九三」阅兵类似,70 周年阅兵重视建构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推崇大一统,并突出其世界地位和国际关怀,但表达方式不同。本次阅兵未邀请外国政要或方队参与。60 周年时,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和太后曾与其他数十位外宾一同登上天安门,因为曾长期往来且居住中国,他也成为最常登楼观礼的外宾。九三阅兵时,为了体现国际共同纪念,中国邀请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 17 个国家的方队或代表队、31 个国家的军队观摩团。此次,中共则是通过领导人讲话和游行方队向国际释出善意:先以讲话摆理念,合作共赢、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再以维和部队方阵、中外青年方阵和「一带一路」的主题意象,亮行动,彰显中国在反全球化浪潮中「坚定、负责任且包容」的大国形象。

然而,展示众多远程、协同作战的武器装备,不免被人质疑实则是旨在震慑外邦。尤其是首次公开亮相的东风-41 核导弹,射程最长可达 1.4 万公里,可以轰炸全球任何目标。曾被《环球时报》所采访的军事专家评价为能与美俄第七代核导弹相媲美。此次披露的军事利器,活跃在空中的,不仅有导弹,还有远程投射导弹的轰-6N 战略轰炸机,方便陆军在低空、复杂区域作战的直-20 战术通用直升机。在陆路,有 15 式轻型主战坦克、第三代猛士装甲车、新型 155 车载自行加榴炮、山猫全地形车跨越高地险坡。在天海之间,有可侦查/反侦察的运-8/运-9 特种作战机型。这些被外媒和智库视为是对于美国军事强国地位甚至国防安全的挑战。

对于近来风波不断的港澳台,中共延续了为威柔并济话术。讲话提到「坚持一国两制」、并单独设置「一国两制」方阵,暗示「两制」的战略意义,但在彩车方队中又将这些地区与其他省市并列,透露「大一统」才是最终归宿,映射的是实际操作中,助民生 (经济招安) 和摆原则 (政治高压) 并举的策略。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维码分享本站